
告别虚伪的形式
《告别虚伪的形式》|总人气: 1116| 总推荐: 0| 总收藏: 0| 简介:
瞧,他们走来了 (代总序) 吴义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精神文化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困惑与创伤。而文学和文学批评则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与牺牲品,文学的边缘化、文学中心地位的失落、商业对文学的冲击、公众对文学的漠视等等,都使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窘之中,在此情况下,文学批评的风光不再、饱受诟病也就更是自然而然的了。不仅如此,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困境还来自于其自身的压力,那就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合谋”而形成的“繁荣”,已经事实上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批评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打破这个“神话”、消除这道阴影,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的“真相”就会被遮蔽,就不可能得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仅就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来说,“缺席”、“失语”的指责可谓不绝于耳。但这种指责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接近真相的呢?许多人在怀念八十年代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的背景上,面对一大批八十年代成名的文学批评家在九十年代纷纷离开文学批评现场的事实,发出“缺席”、“失语”之类的感慨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不应据此忽视另外一种事实:那就是在八十年代批评家离场的同时一大批九十年代批评家的登场,以及这代批评家在九十年代的批评业绩。真相也许是这样的: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来了,但是对上一代人怀旧、挽留、痴情甚至有些怨艾的目光,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对新一代人的成长与奋斗视而不见。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策划这套“e批评丛书”的背景。关于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们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不认同所谓“缺席”、“失语”之说,更不认为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对比于八十年代就是倒退了,相反,我们更愿意把九十年代看做文学批评回最近更新
- 01-01捷报飞来做纸钱前传
- 01-01阳光正照在身上
- 01-01三国之大汉天子
- 01-01玉阶寒
- 01-01千万别成熟
- 01-01刘墉-把话说到心窝里-故事
- 01-01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
- 01-01现代军人启示录
- 01-01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
- 01-01看历史,看未来
你可能喜欢
- 01-01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的
- 01-01爱情告别式
- 01-01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 01-01漫长的告别
- 01-01华山气宗的形意宗师
- 01-01七天告别拖延症
- 01-01告别离婚
- 01-01向昨天告别
- 01-01网王之极度虚伪
- 01-01告别薇安
- 01-01告别孤单
- 01-01告别天堂
- 01-01夏之彤云 烟火天堂 --
- 01-01告别遍体鳞伤的青春:
- 01-01相遇告别
网友对《告别虚伪的形式》评论

·你觉得《告别虚伪的形式》写的如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赶紧登陆或者注册发布下你的看法吧?
·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请不要发表辱骂、攻击型等不良言论
·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请不要发表辱骂、攻击型等不良言论
《告别虚伪的形式》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