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泰看了冯宇一眼,咋整,钱都没了。一会儿你妈去拿存折,这事儿可就暴露了!
“咳,妈,姐,这点你们完全不用担心。李哥跟我说了,我姐实习的医院,他已经找好关系了,在骨伤科,只需要递一些夹板、绷带什么的就行,特别轻松,去看骨科的人比看牙科的还少!”
唉,谎言一个接一个,晚上得给李哥打个电话,让他重点去姐实习的医院收购国库券,平价收购,应该能让对方领导给开个后门。
这年月,能把国库券换成钱的,都是有本事的人!
“真的啊,没看出来,小李心还挺细的,这样我就放心了。”
冯宇适时的送上马屁:“妈,我姐挑对象的眼光,跟您一样好!”
瞧瞧这句话说得,把家里三个人加上李世强都夸了。果然,所有人都眉开眼笑。
“对了,老冯,大姐家想借点钱,买辆五十五(东方红五十五马力的拖拉机),说好秋天卖了粮给。”
冯兴泰硬着头皮问道:“借多少?”
“五千。”
啧~~冯兴泰一嘬牙花子,感觉一个脑袋两个大。要是这钱还在手里,别说五千,大姐家借一万他也拿得出来。可现在钱都让儿子跟准女婿给换成国库券了,他怎么开口啊。
冯宇也看出来了,老爹要把他交出来,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坦白。大姨家要借钱,让她们再等两个月呗。
“妈,跟您说个事儿呗?”
张沐华看了看丈夫,又看了看儿子,这两人刚才眼神交流了半天,很明显是有事儿瞒着她!
“什么事儿?”
“让大姨等一两个月呗?反正现在拖拉机买回来也用不了,放在那还要老化,不如过两个月再买,也不耽误耕地播种。”
嘭!
张沐华一拍桌子:“你爷俩鬼鬼祟祟的干什么,刚才给你姐花点钱你俩就不干,现在又出来阻拦,该不会?”
张沐华放下筷子就跑到里屋,翻了半天,存折没了!这里面可有两万多块钱呢!
“钱呢?存折呢,你俩弄哪儿去了?”张沐华怒了,这爷俩背着她干什么了,两万多块钱说用就用了!
“妈,妈,您先别着急,钱丢没,没丢,被我给用了!”
张沐华愣了一下,然后猛地站起来,抄起墙上挂着的鸡毛掸子:“你个败家子,居然敢偷家里的钱,我打死你!”
第13章 扩大队伍
一阵鸡飞狗跳之后,冯家人重新坐下来友好协商,当然,代价是冯宇身上已经出了好几道红檩子。
“哼,我还觉得那个小李不错,结果就是一个棒槌!那么大的人了,居然听小宇的话去胡闹。小宇才多大,在学校能学什么?还国库券赚钱,你看谁国库券赚钱了?就算赚钱,也是投机倒把!”张沐华依然没消气,但舍不得骂儿子了,转而开始骂李世强。
“妈,世强也是被小宇骗了。小宇说这都是爸的主意,世强能不做吗?”冯丹英无力的辩解。
“还不去打电话,把钱要回来!”
“妈,您就相信我一次,这事儿肯定赚钱,孙老师都说行。再说这也不算投机倒把,报纸上不也说了,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是商品经济。”
冯宇说着一些母亲根本听不懂的名词,终于是把母亲怒火暂时压制住了。但最后还是没能说服母亲,答应马上就去打电话,至少留下一万块钱。
在去连部打电话的路上,冯丹英还在埋怨着冯宇:“你怎么什么事儿都往世强身上推。”
“你是我姐,还没嫁出去呢,怎么就开始帮着外人!再说你也看到了,李哥参与了这事儿,爸妈就不会太过愤怒。还有,这事儿绝对赚钱,夏天的时候,爸还要在哈尔滨市区给你买一套大房子呢。”
“总之就你心眼儿最多,你李哥可是老实人。”
“行吧,行吧,我就我最坏了。也不想想你跟李哥能这么快见家长,还不是因为有我。”冯宇嘀咕道。
到了连部,两人还没打电话呢,电话先响了,正是李世强打来的。
“喂?李哥,我说这才几天没见面啊,就打电话来找我姐?”冯宇调侃道。
“小宇啊,我其实主要是找你。那什么,我发现国库券比你说的还挣钱!”
嗯?什么意思,国库券现在就能挣钱了?
原来冯宇只考虑到了国库券交易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国库券还有到期兑换的问题。很多人手中都有五块、十块的国库券,甚至已经到期了。现在国库券大部分都是五年期,每年百分之四的利息,也就是说,十块钱的国库券,现在能换回来十二块钱。
就像李世强说的一样,国库券发行的时候,遇上了不少难题,后来都是强行摊派给机关和企业的人。不买不行,直接从工资里扣。
好多人甚至已经忘记了,手里还有国库券,一听说李世强在收国库券,才从家里翻出来,而其中好多人的国库券,已经到期了。
十块钱跑一趟银行,还要排队,才赚两块钱,很多人都觉得麻烦。尤其当初摊派的主要是干部,现在工资也涨了一些,根本不差那一块两块的。
李世强上门收国库券,他们一打听,十块钱的九块五收,都觉得不划算,李世强根本就没收到多少。
但当李世强偶尔看到一些到期了,可以去银行换钱的国库券后,直接原价收购,十块钱的,就给十块钱,转手拿到银行,就能换成十二块钱。
但是更多人的还是觉得亏,十块钱的,你怎么也得给十一吧?李世强觉得还是赚钱,十一块钱,拿去银行就能变成十二块钱。十一万,拿去银行就能变成十二万啊。
他打电话找冯宇,就是问问这样行不行,他觉得不需要等到国库券公开交易的时候。冯宇惊呆了,他没想到李世强脑子比他想象的要灵活的多。这生意能做吗,当然能!
前世也听说过有人专门做这一行的,就是上门从一些人手里收快到期的国库券,十块钱的给十一,放在手里吃利息。不过这要求本钱多,且不着急使用。
但冯宇没料到的是,居然有国库券到期了,有人都不知道去换。还有人知道到期了,但懒得去银行排队,要是耽误上班时间,扣的钱可比这一块钱多多了。
“李哥,你真是一个天才!那些三个月内到期的,都可以涨价。超过三个月的,不要!你别管利息的事儿,等着国库券可以公开交易的时候,我保证咱们每天都能赚上千块!”
“啥,每天都能赚上千?那不是一个月有三万块,一年有三十多万?”李世强兴奋的手都开始颤抖,一年要是能赚三十多万,那得赶上他半辈子不吃不喝的工资了。
其实冯宇说的还是李世强能赚到的钱,冯宇至少能赚上百万才对!不过要等多个城市都开放才行,否则只有一个城市的市场,哪儿来的差价?
“李哥,那你今天换了多少国库券?”
“呃~~只有一千多。”
冯宇气结,一天才换了一千多?十几万,要换多长时间?
“怎么只有这么少?”
“没办法啊,都是五块十块的,五十和一百的很少有。我就一个人,大冷天的蹬了个自行车四处跑。”
李世强借来的那辆吉普车已经还回去了,用的时间太长,他父亲也怕被人说。
“啧~~李哥,你一个人不行啊。这不是换外币,没有人一次能换上千的。你一户就收五块十块的,这怎么挣钱啊。李哥,你有信得过的朋友吗?有时间和精力的,让他们帮忙收国库券,一个月给一百工资!”
“一百?我一个月才八十多!”李世强觉得工资太高了。
“李哥,你也说了,你还要上班,哪儿有时间做这个?你要是天天翘班,也不好跟领导交代吧?让他们帮忙挨家挨户的收国库券,还是那个规矩,三个月以内能兑换的,可以给高一点的价格,超过三个月的,平价,超过一年的,只给百分之九十五。”
“那行,我家后面就是电机厂的宿舍楼,里面十七八没上班的小子有的是,天天就知道闲逛。我让他们帮忙收国库券,一个月给一百,他们肯定干。”
李世强越来越兴奋了,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时间,还是最底层的小弟,没想到做点生意,就能领导几个小弟了!
“行,李哥,这儿你自己掌握。诶诶诶~姐,别抢电话,我还没说完呢。”
第14章 上学
冯丹英又跟李世强甜言蜜语了五分钟,然后把电话给冯宇,告诉冯宇,必须拿回来至少一万块钱,否则老妈那关肯定过不去。
冯宇无语,刚才你俩聊了这么长时间,你咋不说?他无奈的跟李世强说,让李世强汇一万块钱回来,虽然会让他们少赚一点,但影响不太大。
但冯宇没想到的是,李世强知道冯家抽回去一万,以为还有风险,所以他也抽回去了五千,万一出什么意外,也不至于赔光光。
回到家里,冯宇报喜不报忧,说家里的钱已经又多了好几千,而且李世强明天就通过邮电所汇款一万,三天内保证汇款单能到农场的邮电所,不会耽误大姨家买拖拉机。
剩下的钱呢?剩下的钱当然还在李世强手里用来赚钱,这可比种地赚钱多了。
冯宇甚至劝说父母,干脆别种地了,不说别的,就凭这国库券的生意,一年时间最少能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种地能赚这么多吗?再说种地又苦又累,哪儿有这个舒服,去了直接当老板,让别人跑腿就行。
但父母都拒绝了。第一点是因为冯宇还在农场上学呢;第二点他们觉得万一失败了呢,起码还有地,不会让家里陷入太大的困境;第三点是在农场生活习惯了,不想搬家。
不过他们都被冯宇的憧憬给打动了,什么一年时间可以在市里任何地方买好几套大房子,买小轿车。就算失败了,起码国库券还在手里,只是要等几年才能到银行换钱。
还好冯宇前世也给客户做过思想工作,对付这种小农意识的人,只要让他们相信可以赚大钱,他们会比普通人更舍得投入。冯宇还见过他同事忽悠一些退休的老头老太太贷款投资的,投资亏了后,还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手上,他对那种人,是非常鄙夷的。
一万块钱很快拿到,母亲汇了五千给大姨,剩余的钱则存起来,留着备用。
一星期后,冯丹英返回哈尔滨,李世强已经给她联系好实习的医院了。这家医院的副院长是他父亲的老战友,一听是战友的儿媳妇,还是市护校的学生,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会打针,就一定能留下。
冯丹英去哈尔滨,身上就只带了三十块钱。到了哈尔滨,需要钱就找李世强要好了,那里冯家的钱最多。
冯宇则这段时间则被禁足家中,写作业,看书,学习。冯兴泰放话了:要是今年考不上市里的高中,打断你小子的腿!于是冯宇剩下的时间,除了文东军来找他玩了两次,他就没出过家门。
冯宇认命,在家看物理化学生物什么的,这些东西他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也比一般学生学得快很多。
文东军之所以只来找他两次,就是因为每次都被他缠着问物理题,谁他妈放寒假的时候还愿意给你讲题!
对于冯宇的自觉性,他父母还是非常满意的。看看,这孩子是要拼命了。不但外语说得溜,学习还这么刻苦,今年考上市里的高中,再过几年出去上大学!
刚刚过了正月十五,学校就开学了。
冯宇家住在农场连队,虽然距离场部不算太远,但骑自行车也要超过半个小时。家里条件还不错,所以选择了住校。
在开学的那天,冯兴泰绳子一拽,五十五轰隆隆的启动。这一天连队开学的中小学生,一共十九个,都会坐他家的车去场部。
每个人用麻袋装着被褥,还都带着一个木箱子,可以放在床底下,里面装些衣服什么的。
学校跟机关一样,每周周日休息一天,可以回家,也可以不回家。反正这个年月,学校是不会派车接送的。
车斗上站满了人,还有很多是搭车去场部玩或办事儿的。这车也不是白跑,年底连队要给钱的。
每年都是有拖拉机的轮流接送,今年轮到冯兴泰,让冯宇非常满意,因为他可以坐在驾驶楼里,不用跟其他人一样,站在车斗上吹冷风。
当然,文东军作为队长的儿子,冯宇的好朋友,也坐在驾驶楼里。零下十多度,再吹吹风,呼出的气都能在头发上结霜!
不到二十分钟,车在转盘道边上停下,那些搭车的人全部翻下车斗,并跟冯兴泰约好回去的时间,能搭车,当然要把坐客车的钱省下来。
先到小学,冯宇他们这些初中生,就要帮助家长没来的小学生把行李拿下来,扛到宿舍,弄出来铺上。
看到儿子麻利的将一个小朋友的床铺铺好,冯兴泰愈发的满意。看看,我儿子多利索,这点随我,全然忘记了自己在家根本不做任何家务,全是老婆在忙活。
半个小时后,他们再爬上车,来到初中。
初中就没有家长来送了,他们都是相互搭把手,把行李和箱子什么的卸下车,然后自己扛到二楼。
宿舍楼是三层小楼,农场场部为数不多的楼。三楼住女同学,二楼住男同学,一楼是开水房和老师宿舍。
冯兴泰一手拎着一个装行李的麻袋,冯宇和文东军只扛着自己的箱子,背着一个书包,轻松的跟在后面。
看着其他同学一个个吃力的往楼上搬行李,冯宇暗自庆幸,还好这次连队派自家的车,多了老爸这一个壮劳力。
一间宿舍八个人,按照年级、班级和连队分配,所以冯宇跟文东军在一间宿舍,并且文东军住冯宇下铺。
这间宿舍住着的都是一个班的学生,但却是三个连队的。一般情况下,连队之间关系会更好一些。
他们连队来的最早,其他人还都没回来呢。两人很快各自把行李抽出来放在床上,却并没有打开卷。
人都回来了,还要大扫除,灰特别大。被罩都是套好了的,白床单也铺好了,放开就行,非常简单。
将房门锁上,他俩分别去别的宿舍,找连队的其他孩子。
中午学校食堂肯定没什么好吃的,冯兴泰要带他们出去吃,顺便带着连队的其他孩子,反正连队的中学生,一共也才七个男孩儿。
开着车离开学校,找了一间小饭馆,叫了一大桌子菜。最后结账的时候,也才不到二十块。
结账之后,冯兴泰就走了,文东军这个小头头一抹嘴:“下午去录像厅看录像,都谁去?”
第15章 录像厅
这个年月住校很枯燥的,没有手机,没有网吧,甚至连电视都没有。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在宿舍打扑克。
但自从有一个同学回来告诉他们,学校附近有一个录像厅之后,去录像厅看录像,就是他们最欢乐的时光。
冯宇他们的小农场,虽然有一个电影院,但只有节假日才放一些国产电影,根本没有多少人看。电影院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作为农场的礼堂,平时有什么晚会,都会在这里开。
冯宇也去电影院看过几次电影,不过全部是学校组织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只记住了那句经典台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所以真正想看电影的,都是去录像厅看。十七寸的大彩电,三四排座椅,一人一毛钱门票,可以看三个小时,差不多就是两部电影。
冯宇他们之前来过几次,农忙时间,周日就不回家。这次文东军一提议,所有人都响应。刚刚开学,每个人兜里都有家里给的零花钱。
看着所有人跃跃欲试的样子,冯宇也来了兴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