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色电影-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来形成概念,而是通过使用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以及随时间发展的联想形式来创造关系的网络。因此,6艺术批评中的每个重要术语都暗示了英国批评家雷蒙德?迪尔尼亚(Raymond Durgnat)在评论黑色电影时曾使用过的“家族树”(family tree)。
  认知科学倾向于避免迪尔尼亚的有机象(organic imagery);它认为类型是一种复杂的光谱结构,它的边界是模糊的,但中心的重要成员却是固定的。然而,大多数电影批评家都没有使用家族树或者光谱结构,他们在拉科夫称为“对象语义学”(objective semantics)的领域里工作,希望通过电影的必要和充足特征来给它们分类。也许正是因为“类型”(genre)这个词本身在词源学上同生物和出生相关,所以促成了某种本质论(essentiali*);但是甚至当作者们声称黑色电影并非一种类型时,他们仍然不断地列举着黑色电影的定义特征。为了避免恼人的不规则性,他们有时声称黑色电影是“跨类型”(transgeneric)的。问题是这个说法对那些表面上固定的类型片也同样适用:西部歌舞片(western musicals,《俄克拉荷马!》[Oklahoma!])、西部情节剧(western melodramas,《太阳浴血记》[Duel in the Sun])、西部科幻片(western sciencefiction pictures,《未来世界》[Westworld])、西部黑色电影(western noirs,《追击》[Pursued])。事实上,每部电影都是跨类型或多元的。不管是电影工业还是观众都不会遵循结构主义的规则,而各种电影成规(conventions)早已混血到一起。基于同样的理由,每一个重要的类型都被一种在历史和社会中形成的拉科夫所说的“链接(chaining)”手法所塑造。链条上的特定结点会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将完全不同于链条上的其他结点(《琼宵禁梦》[Clash by Night]和《劳拉》[Laura]并无多少相似之处,尽管都被归类为黑色电影)。因此,不管我们对类型做出怎样的调整,我们都无法得到清晰的边界和统一的特征。我们也无法得到一个“正确”的定义——只有一系列有趣的用法。

初版导论:这就是我进入的地方(5)
读者们将看到,我自己的方法与其说同认知理论相关,不如说同文化和社会历史相关。然而,也许有点怪异的是,在第一章中质疑了大多数对黑色电影的常见概述之后,我仍继续以一种惯常方式使用这个术语,并采用了一种多少有点传统的历史书写(historiography)。我对这个表面矛盾的解释是,“黑色电影”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同“罗曼蒂克”(romantic)或“经典”(classic)这类大词一样。它是一个具有完全属于它自己历史的意识形态概念,它可以被用来描述一个时期、一个运动和一个不断重现的风格。像所有批评术语一样,它总是趋于简化,有时所起的作用是代表未被阐明的议题。正是出于这些理由,也因为它的含义随时间而变化,它必须被当做一个话语建构(discursive construct)来检视。不过,它也具有启发价值,它所激发的特定主题值得深入考量。
  7此书接下来的章节就探讨了这些主题,但我经常验证或挑战对这些主题的寻常看法。在第二章中,我着重探讨1940年代早期黑色惊悚片的文学基础,说明我们对低俗小说的寻常看法是过于简单的,并且,那些“原初的”(original)黑色电影是高度现代主义high moderni*:现代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发展于现代主义的盛期(约20世纪初至中叶),特指用最有特色、最高级或最华丽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主义,通常用于文学、批评、音乐和视觉艺术领域。——编注被美国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同化并作为整体出现的产物,这一过程是紧张和矛盾的。第三章处理的是与所谓“黑色电影对好莱坞规范的抗拒”相关的问题。虽然我断言黑色电影作为整体并没有基本的政见,但仍试图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一组特定的黑色气息的电影noirlike movies:对于这些影片是不是纯正的黑色电影存在争议,作者用这个词表达它们与经典黑色电影有相似之处。姑译为“黑色气息的电影”,下文中还有同样的表达,理由同此。——编注来证明好莱坞的政治运动或文化形构(cultural formation)是怎样通过使用以批判为目标的黑色惊悚片来反抗审查制度和政治压迫的。其余的篇幅越来越多地专注于历史上的黑色电影和当代电影之间的关系。在第四章中,我讨论了好莱坞电影的经济决定因素和电影批评中奉某些类型的B级片为圭臬的普遍趋势。我试图论证很多所谓低成本黑色电影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中等水准的制作,它们都试图在B级片开始消亡的年代跨进中高端市场。当然,我也试着详解某些B级片的魅力所在,并展现一个低成本犯罪情节剧的传统是怎样延续到电视电影和音像店“*惊悚片”(erotic thrillers)中的。
  第五章处理的是电影风格,但是我并不想全面地讨论这个主题。这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正如我在此章开头处所说的,从不存在单一的黑色电影风格——只有一个互不相关的母题(motifs)和实践的复杂系列。即便如此,黑色电影仍被普遍等同于特定的视觉和叙事特征。我的兴趣在于若干特征是怎样被用来支持仍在发展的“新黑色电影”(neonoir)传统,并通过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从黑白片为主导到以彩色片为主导的产业的历史变迁;第二,在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后现代类型片的发展过程中,戏仿、混成和时尚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戏份。
  在第六章中,我探讨了术语“黑色电影”中黑暗(darkness)这个中心隐喻,并指出其中的一个含义与种族相关。许多批评家业已指出,经典黑色电影专注于*主义(erotici*)和颓废,经常展示白人异性恋男性与同性恋或性独立女性的邂逅,但其中也有很多包含了与种族“他者”(others)的邂逅。8为了唤起对种族主题的关注,我简要地叙述了黑色电影描述亚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虽然此章的很多内容只是综述(survey),但它以对由非裔导演执导的近期影片的特别关注为结,因为黑人社会抗议文学总是同黑色电影有重要关联。
  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仍是一个综述,但它覆盖了更广阔的范畴,话语的建构也更松散。这里,我在尽可能大的语境中讨论黑色电影,表明我们有关这个术语的概念是怎样不仅被电影和批评著述,也被组成信息时代的所有媒介所塑造。最终,这一章提供了一份当代影院市场的版图,并唤起对黑色电影所倾向于填塞的不同缝隙市场(niches)的关注。然而,它的主要目的是指出黑色电影这个概念是多么普遍深入和随机应变,并给出实例,说明黑色电影怎样影响电影之外的事物。
  也许本书的另一个副标题可以是“看待美国黑色电影的七种方法”,因为每一章都有一个略为不同的观点。我尽力在每处都做到综合全面;可是每章虽都可以详细阐释成一本书的篇幅,我却没有要用它们来对其所论议题下定论的幻想。至少,我的书包括了一些别处未有的历史数据,并对某些众所周知的电影进行了新的读解。我希望我对其他作者的敬意明白易见,并且为后来的批评家打开了研究的路径。当然,有关这一主题的更多著述会继续涌现。正如我们马上就会发现的,黑色电影既是过去之物,可以一直回溯到我所进入的那个时候之前,也是一个征候,反映着媒介萦绕的当下。它虽然源于欧洲,但现在已变为美国文化的恒定特征,并将继续如此。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一个概念的历史(1)
9只有那些没有历史的事物是可以被定义的。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论道德的系谱》(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1887
  过往并未死去。它甚至没有过去。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喧哗与骚动》(Sound and Fury),1929
  识别一部黑色电影总是比定义黑色电影这个术语来得容易。你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音像店,这些电影总是放在哥特式恐怖片(gothic horror)和敌托邦dystopia:与乌托邦(utopia)相反,这是一个由掠夺、压迫或恐怖造成的生活条件极差的假想社会。——编注科幻片(dystopian science fiction)之间:《双重赔偿》处于中间,两极分别是《豹妹》(Cat People)和《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但这种安排会遗漏重要的片目。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方法来组织此门类;尽管论及它的著作和文章数量可观,但没有人能够确定这些被讨论的电影到底是组成了一个时期、一个类型、一个集合(cycle)、一种风格,或仅是一种“现象”。[1]
  不管黑色电影“是”什么,标准的历史叙述都声称它源于美国,是硬派小说(hardboiled fiction)和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综合的结果。这个术语关联着一定的视觉和叙事特征,包括低调摄影(lowkey photography)、潮湿的城市街道影像、“通俗弗洛伊德式”PopFreudian:指的是1940、1950年代通俗好莱坞电影中对于精神分析过于简化有时是不正确的应用,即对弗洛伊德思想的一种含混、庸俗化的挪用。——编注的人物,以及对蛇蝎美女的罗曼蒂克迷恋。有些论者将这些特征置于1941至1958年间的时期,而另一些则主张,黑色电影的发轫远早于此,并且未曾消失。[2]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但远非完整)的参考书是阿兰?西尔弗与伊丽莎白?沃德(Elizabeth Ward)的《黑色电影:美国风格的百科全书参考》(Film Noir: An Encyclopedic Reference to the American Style,修订版,1992),开始于1927年,截至当下,10列出了五百多部电影及其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描述。[3]
  西尔弗与沃德的百科全书式综述是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但它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杜撰出来的中国百科全书《天朝仁学广览》(The Celestial Emporium of Benevolent Knowledge)非常近似,后者有一种古怪的动物分类法:属于皇帝的、美人鱼、流浪狗、用细驼毛笔画出来的、从远处看像苍蝇的,等等。不幸的是,没有什么能把这些被称为黑色电影的片子联系起来——犯罪主题不行,摄影手法不行,甚至对亚里士多德式叙事(Aristotelian narratives)或大团圆结局(happy endings)的抵制也不行。于是,我们不必惊叹于没有一个批评家能够找到这个门类必要和充足的特征,而论著中的许多概括总结也有待商榷。如果黑色电影源于美国,为什么有一个法国名字?(据信造出这个术语的两位法国人——他们于1946年分别著文——谈论的是一种国际风格。)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如果黑色电影的全盛期是在1941至1958年,为什么这个术语要到1970年代才被广泛使用呢?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是,黑色电影远未随着老制片厂系统的崩溃而消亡,它差不多完全是后现代文化的造物——一个对经典好莱坞的姗姗来迟的读解,由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人(cinéastes)普及开来,被批评家、学者和电影制作人占用,然后又在电视上被回收利用。

第一章 一个概念的历史(2)
不管怎样,这个诞生于专业期刊和重映剧院(revival theaters)的术语现今已成为时髦的商业化艺术野心的重要能指。现在国会图书馆的国家电影保护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收藏的电影中几乎有百分之二十与黑色相关,而英国电影学院(British Film Institute)“经典电影”(Film Classics)专著系列的前几卷同样如此。与此同时,好莱坞开始越来越有规律和突出地制作“新黑色电影”。只要想想最近三部在戛纳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美国电影:《心中*》(Wild at Heart,1991)、《巴顿?芬克》(Barton Fink,1992)和《低俗小说》(1994)。再想想那些电视连续剧的大制作:《双峰镇》(Twin Peaks)、《野棕榈》(Wild Palms,其营销宣传语是“黑色电视”[TV noir])和《堕落的天使们》(Fallen Angels)。
  其中的一些可以被称为混成,但是是对什么的混成呢?经典的模式太难以定义,部分原因在于黑色电影是由批评家命名的,而在广泛应用于学术文章的写作之后,电影制作人才开始谈及它。时至今日,这个术语无所不在,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出现在对其他事物的评论和宣传中。如果想去理解它,11或者大致了解这些类型片或艺术…历史类型,我们必须明白黑色电影不仅属于电影的历史,也同样属于理论的历史;换句话说,它与其说和一组人工制成品有关,不如说和一种话语有关——一个由争论和读解组成的松散、演变的体系,它协同塑造了商业策略和审美意识形态。
  电影理论家们在不久之前才意识到这一点,这听上去也许有点奇怪。毕竟,类型之名(the Name of Genre,或者情绪[mood]之名,或者类型倾向[generic tendency]之名,或者无论什么之名)很大程度上以与作者之名(the Name of Author)同样的方式运作。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指出“作者功能”(author function)依靠“法律和惯例体系(institutional system),这种体系限制、决定并明确表达话语的范围”[4]。福柯说,作者主要是文本分类(classification)的结果,使我们得以“通过利用其他文本”建立“某些文本的同质、渊源、证实”的关系(147)。这些关系实际上是“投射”(projections),它们受一种信念支配,即“必定有一个矛盾得到解决的地方,在那里,互不相容的元素最终得以互相关联,或者围绕一种基本的、原生性的矛盾组织起来”(151)。
  难道“类型功能”(genre function)不正如此吗?难道我们不能用与福柯拷问作者身份相同的问题来对它进行拷问吗——“这个话语存在的模式是什么? ”“它在何处被使用,它如何流传,谁能挪用它? ”(160)黑色电影是电影史中最无定形的门类之一,因此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切题。为了回答它们,这一章审视了那些有关黑色电影的开创性著述的历史语境。我的目的并不在于解释这些电影的必要特征,而是解释一个困境:黑色电影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电影遗产,而且也是我们投射到过去的一个概念。
  黑色电影的诞生:巴黎,1946—1959
  Noir Is Born: Paris,1946—195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滋生了一种可以称为黑色感悟力(noir sensibility)的东西;但这种感悟力的表达形式不限于电影,甚至,如果让我选出这一时期的一位代表性艺术家,我并不会选择一个电影制作人。我会选择鲍里斯?维安(Boris Vian),他是一个兰波式的人物,前超现实主义者雷蒙?凯诺(Raymond Queneau)和存在主义者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的朋友。维安不仅创作机智的先锋小说(*antgarde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