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我不甘心让我的儿子花整整六年的时间来学这么一点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在发现学校的课程进度不能满足孩子时,我几乎是三下五除二地就把更多的知识在课余时间教给了张炘炀。令我感到满意的是,孩子接受得非常快,跟我预料的一模一样。
我的心得是:“小学最宜快,记识定成败。知识支点少,能快就小跑。”
这里就要提到本人的老生常谈——“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换一句话就是,学习如盖楼,先搭楼再修楼。
这里就要涉及到学习步骤的问题。
学习步骤是由“预习—讲授—做题—测评”这几个环节组成的,按常规的教育的理解,这几个环节的分量都不轻。没有一个老师会轻易地说:“我认为某个环节分量可以重一点,某个环节可以淡化一些……”,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每个环节都重要。”话是这么说,其实多数老师本能上还是把传授——就是课堂教育做为第一位的,民间说的“拿出吃奶的劲儿教”,“教”字当头,这是“擦火”的关键,很多老师都讲究这个同学生课堂面对面时的“擦火”之功。
这是老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而我恰恰相反,我把这个常规教育中最耗时的面对面传授最大程度的省略了。这种重节奏轻过程的方式是“父子对学”的特殊性决定的。
家教毕竟跟课堂教育不同,父子对学就是这么一个性质,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擦火的必要。父子俩天天大眼对小眼,我的长相也不够“精彩”(张炘炀的原话),语言谈吐也不够生动,就算我有讲课的激情孩子也不愿意听呀。算了,“讲”的过程淡化了。
因此我是采取的“重两头轻中间”的方式。
所谓“重两头”,就是预习和做题(包括测评分析)。
预习期间,给他判出重点。讲解之前,由张炘炀先说一下预习的内容,检查一下对定义、概念能否复述。
我的“正讲”基本上是兔子尾巴似的。
这个兔子尾巴,说白了,就是不怎么讲课;主要是对他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矫正,简化“正讲”,不是说图省事,也不是说没有水平讲好。而是在技术上分解了这个“正讲”。做题前的提示也是“正讲”。改题时的分析也是“正讲”;而且是最见效果的“正讲”。
通过重两头的学习,节省了相当多的学习时间,这是快学的奥秘所在。这里面还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要敢于树立“差不多就行了”的观念,不要进入名将上的误区,尤其在小学阶段一定要胆子大一点。
在小学阶段,由于知识点太简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取得相差不多的成绩。有时候孩子考95分可能就能拿第一,但有的考了90分就可能变成最后一名。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仍然固执地认为,孩子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就说明他还没有学好,就还需要更努力地不断补习,不断巩固。
实际上,在我看来,与其为追求“精益求精”而原地转圈,不如在将这些并不太重要的东西掌握到八分后就起程,去学习另外一些新的知识,更重要的知识。
“快讲主要知识点”,好比搭起框架,装修(讲解)则简化,以达到“快学”效果。
当然,这只是我这个完全没有学术背景的民间人士所提出的一己之见。
此外,张炘炀能在小学时频频跳级,除了我的确是花了很大心血,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努力培养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心插柳”因素。
这个因素真的是不可谓不重要,可以说要不是有这误打误撞的第一步,后面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在张炘炀很小的时候,自从我无意中发现孩子已经认字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教他识字。我相信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不同的可能只是,我教孩子识字的方法,以及孩子比较强的记忆能力。
从无意中发现张炘炀能认识象棋上的字后,我便开始随时随地地教他识字。
我帮儿子制作了基本的识字卡片,同时,无论是家里的烟盒,还是路上的自行车牌,统统变成了我们的识字工具。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快学法的火候:重在预练两端(2)
总之到我们送他去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儿子识字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两千多字。
而正是他认识的这些字帮了他的大忙,使他可以轻松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师的后面;可以读很多的课外书,这又不断地增强了他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如此就形成了极好的良性循环。
早有理论说,学龄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智力开发的最有效时期。可以说,正是在那个最初的时候,我们无意中抓住了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让他赢在了起跑线上,使他提前进入了自我教育的正确轨道,这最终使得他能超越普通孩子的学习进度,甚至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其实,过程就这么简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5岁的男子汉
我给他传授了半天,大体意思是让这个家长给儿子开个“小灶”,“往前蹿几课”。
我建议家长开小灶;让孩子往前蹿;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糙办法。我本人辅导张炘炀多年;什么“死记硬背”“量化为先”,哪一样不是糙办法?可是糙也有它不糙的一面。
物理学上有两个术语,一个是“动能”,一个是“势能”。我觉得这个“往前蹿”的招术,就是对势能原理的运用。
平时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居多。但有时候节假日,工作繁忙的妈妈也会带着小炘炀去参加一些同事间的聚会。这时候,张炘炀就成了他们的开心果。
儿子5岁那年的三八妇女节,他妈妈带他去参加一个聚餐活动。在座的无论老师还是主持人等,都是女性。
张炘炀一直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坐着,表现出一种和年龄不太般配的“成熟”。他既不吵闹,也不像别的同龄孩子似的,乱抓桌上的糖果吃。
因为识字多,又有跳级的“光荣事迹”,张炘炀在当地早就成了名人,那些在场的老师都很喜欢他,不时有人走过来逗他玩。
突然,主持人在台上大声说:“让我们欢迎我们在座的惟一一个男子汉来为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大家说好不好?”
台下大家“噼里啪啦”地拍起掌来,目光都投向坐在妈妈身边的小炘炀。
张炘炀没有思想准备,人家这么一点名,他还有点犯迷糊,悄悄问妈妈:“妈妈,她们是在说我吗?”
他妈妈回答他:“你说呢?应该就是你吧。你看现场就你一个男孩子。”
听完此话,张炘炀又问:“那我是在这里表演,还是到台上?”
他妈妈笑了,旁边的人也开始又叫又嚷地鼓励他,主持人在台上说:“张炘炀,到这里来。”
张炘炀毫不怯场地走上前,接过主持人阿姨递给他的麦克风,先做了一下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是张炘炀,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表演节目。”
他镇定自若地摆好姿势,很投入地唱了两首歌,一首是《采蘑菇的小姑娘》,一首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采蘑菇的小姑娘,身背一个大竹筐。
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
……
这孩子从小就喜欢听音乐,而且声音嘹亮,乐感很好。他刚刚唱完,下面就是一片欢呼。
儿子站在台上,最后还跟个小歌星似的为大家鞠了一个躬说:“谢谢大家。”
他妈妈自豪地看着这个5岁的“男子汉”,感到欣慰无比。后来这件事几乎成了令她最开心的记忆之一,每次谈起都笑得合不拢嘴。
所以说,我们的这个儿子,虽然在成长过程中,也让我们付出了很多为人父母所应该付出的辛苦,但他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欢乐。
。 想看书来
不能走火入魔和睡多了就不聪明了(1)
我在带动张炘炀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一种“放中带收”的方法。对他课本以外的知识涉猎加以鼓励,并创造条件。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在知识面上求广求博。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假如把学习比喻作行军,那么在这个行军过程中,我支持他拉练,但如果他有了“安营扎寨”的迹象,我就要以我的方式进行干涉了。
从学前到小学阶段,我时常隔三岔五地带他去书店。每次到了书店,把孩子往那儿一放,他就会老老实实找个角落,聚精会神地翻阅起他喜欢的儿童书来。
一次我给他买了一本卡通书《西游记》。张炘炀不知道怎么的就迷上了这本书,天天在家一有空就看,看了不知有多少遍。
一开始我对这件事也不是很经意,甚至我对他这种“走火入魔”还有点欣赏:这孩子,琢磨上《西游记》了,不错不错,神话作品嘛,培养一下孩子的想像力,这是一件好事。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牛魔王,都是现在的小孩最喜欢挂在嘴上的。连郭沫若郭老当年都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要迎接科学的春天,要鼓励孩子们从神话作品里看到想像力的伟大,郭老的说法我很佩服,的确如此:第一步是想像,第二步可能就是科学灵感了。
过了两天,我看到炘炀歪在床上,手里捧着的画本还是《西游记》,看着他聚精会神的模样,我心里就开始犯嘀咕:这套画本他不是早就看完了吗?怎么老翻个没够啊?我想上去问问他,可又一想:别去干涉孩子,书上不是讲好多文豪科学家小时候都有看蚂蚁搬家学母鸡孵蛋的举止吗?我可不能在孩子潜心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给孩子泼冷水。
再过了一天,又看到他坐在积木旁边翻那套《西游记》,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嘴里“嗷嗷”发出“怪声”,我就忍不住说了一句:“你看了多少遍了,怎么老看?有那个功夫,你看点别的不行啊?”
“就要看!”他白了我一眼,换了个姿势接着翻《西游记》。
我心想,不行,这件事我要采取一个措施压制一下。
趁着整理家务的机会,我把那套画本捆在一起,和家里的一些旧物品一起放到了储物间里。
果然,张炘炀放学后回到家里,又寻摸那套《西游记》,找了半天没有找见。跑来问我,我的头摇得像拨郎鼓一样,一口咬定没看见,真的没有看见。
炘炀一边咕哝着“到哪去了”,一边找了一本别的书来看。幸好他不再追究了,不然又要一阵闹腾。
我采取这个措施,是背着这个孩子的。出发点和方式可能有欠考虑之处,我当时这么做,只是朦朦胧胧有这么一种感觉:我不希望他迷上什么东西,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过去听戏有戏迷,听说书的有书迷;现在上网有网络迷,看武侠书武侠片的有武侠迷。虽然二者之间不能这样简单比较,但我既然抱定了希望他的知识涉猎面从“广”和“博”方面发展的想法,我就对他“安营扎寨”过早地迷上一本书的苗头特别注意。
现在回忆起这个事情,我也是持着一个两头分析的态度的。藏起《西游记》这个举动,如果火候没有把握好,很有可能导致压抑孩子的天性的负面结果。放任他去迷那套书,可能关系也不大。
但我觉得我这个干预的举动,并没有压制孩子的天性。鼓励张炘炀广泛阅读这个大方向,我是一直坚持下来的。我支持他读《西游记》,但忧心他会迷下去,所以把书藏起来,可能这个举动过于武断,兴许孩子在往下琢磨一些事呢。但我的总体思路是没有错的,他可以读过《西游记》之后再读点别的新货色,我希望他接受知识扩大阅读面的线路是辐射性、外延性发展的。绝大多数事情上,我是很尊重他的。
我前面提到过我对待他玩积木的放任态度,有的人可能问:“对了,孩子迷上一件东西是正常的,他玩积木还不是一种‘迷’,你让他随便玩积木,又把他看的画本锁起来,听上去有矛盾,这个道理说不通。”
我认为没有什么说不通的,玩积木是一种娱乐,带有启迪智力,开发脑筋的功能。看画本是兼有学习和娱乐功能的,我从学习新知识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他毕竟那么小,看了《西游记》,满心喜欢,到这个程度也就差不多了。况且我又不是像《在人间》里面那个女主人扼杀少年高尔基的读书那样粗暴地对待张炘炀,我看他迷得有点过头了,就悄悄地把书给他藏起来,行为虽然不怎么光明磊落,但总算得上是用心良苦吧。
对于张炘炀的个人小天地——比如说玩积木,我一直是小心伺候,甚至是“过度纵容”的。他从玩积木中琢磨出什么,那是他的事。他时不时在玩积木过程透露出“城堡二期工程”、“恐龙入侵”这些信息,甚至还从搭建积木中引申出“穷人区”“富人区”等社会性时事性很强的话题,我只会嘿嘿点头,这个方面的交流父子俩共同语言比较少,我承认这方面我是门外汉。
不能走火入魔和睡多了就不聪明了(2)
可是我懂得一点,他沉迷于个人天地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在他上大学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事,炘炀母亲不小心把积木的包装袋弄丢了。这一下他不干了,又是疯找又是咆哮。我看不下去,就说:一个包装袋嘛,丢了就丢了,咱们换一个袋来包装成不成?
“不行就是不行!这个袋是配这个积木的,别的袋不能代替!”
他又闹又嚷,又发现另一个包装袋的扣子也掉了,又满屋找那个扣子。
我悄悄地跟他妈说:看吧,又是个教训吧。以后他的玩具,咱碰都不要碰。
炘炀母亲咬着牙说:我恨不得砸他两下!
恨归恨,安慰还是要安慰的,反正对待他的玩方面,我们当家长的基本上是90%对他让步。
除了干预他迷上一种单纯的读物,我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咂摸出来“奇谈怪论”,那就是“睡多了就不聪明”了。
同样,从张炘炀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给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来都不会因为心疼孩子而纵容他早上的赖床行为,或者允许他很晚了还不去睡。
肯定有很多家长认为我对孩子太严苛了,不让他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让他睡懒觉,这个爸爸当得也太狠心了吧?
很多习惯在一开始培养的时候,可能孩子会有一个比较苦的阶段,比如按时起床和睡觉。但是一旦好的习惯养成,他就会觉得不仅不苦,反而做起来很顺理成章,快快乐乐。
而且按照我的看法,即使是小孩子,家长也不能纵容他的惰性。我常对张炘炀说,“不能睡懒觉,睡太多就不聪明了。”这个说法是个“土”说法,但我觉得从理论上讲它有它的正确性。
我本人是个苦出身,很少把自己长年形成的吃苦耐劳的习惯强加给孩子,也不会去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惟独在这件事上我要把这个观念告诉张炘炀,这个说法可能缺乏科学性,是本人的偏方,但从培养好的作息习惯方面看,偏方不“偏”,戒除散漫,不能以“孩子小”作为托词疏于管理。
事实上,张炘炀偶尔睡睡懒觉的毛病并没有因为我的强调而彻底改正了,孩子嘛,免不了有个反复性。这一点我也理解,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不断收收放放,掌握一定的灵活性。
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1)
对待他的学习管理上,我本着“外圆内方”的原则,从小学开始到高考,给他造成的感觉是他本人在掌握学习节奏和进度,我只扮演“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