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大地风云 三百三十八 残忍的笑容
本图书由aitxt(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ai txt。c om:2008…12…3 11:47:20 本章字数:4142
双方谁都明白,这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辩论,无论是谁输了,复社和陵社这两个他们的组织,在声望和威望上,都将受到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因此而动摇到它们的根本!
陵社的归庄率先发难。在他心中看来,以传统儒家的观念视之,,继承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是老祖宗传来下的的,那就必定是正确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至于“父之道”正确与否,则是绝对不可深论的。
在陵社人士的心目中,祖宗法度是不可变的,只要是变更祖宗法度就是罪名,根本不同考虑当变不当变。庄甚至宣扬越变法越退步、越变法越亡国的言论,主张谨守“祖宗之成法”,以“世世相承,无有穷期”。
其实,陵社之所以那么强烈反对变法,除了观念上的保守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利益的贪执与自私,陵社,或者可以称其为保守派,之所以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现在的法制对于他们这个阶层最为有利。
这场辩论从归庄开始,陵社陆续有人上来发表他们的“高见”。复社成员也不说话,只是让他们尽情发挥。那张溥见自己的弟子,将曾经的弟子说的“哑口无言,也不禁大是得意。
“各位贤良之见解,真正让黄溪叹为观止。”待带一个时辰后,陵社人这才陆续发表完意见。黄溪鼓掌说道:“不过有争必有辩,不知复社各位贤良以为方才陵社言语如何?”
复社从一开始就是制定下地后发制人的策略,见陵社已经说得七七八八,侯方域这才微笑着道:
“老师果然带得的好学生,侯方域深表佩服。不过侯方域偶读史书,却曾听说管仲变法而恒公霸业成;商鞅变法而秦国一跃成为强国;神宗变法而增强大宋国力。到了本朝。张居正之一条鞭法,而使我大明国库充盈。让侯方域不懂的是,这些古人曾经用过的,做过的,为什么到了现在就不成了?别地不说。且说本朝太祖,驱逐蒙元鞑子之后,废除连坐法等等各种针对汉人的法规,莫非这不是变法?莫非太祖登基之后,皆因那是前人制定下的法规,因而绝不能动?绝不能改?侯方域愚昧。还请各位贤良赐教。”
侯方域这人人品虽差,但读的书却多,为人又聪明异常,引经据典一张嘴说起来又是伶牙俐齿,滔滔不绝。他说的明太祖朱元璋改元朝制度,本就是偷梁换柱,调换概念。朱元璋改蒙元之法本就是改朝换代地事情,是为所有汉人能接受的。但到了侯方域的嘴里。却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变法”。虽然朱元璋和朱由斌同样是个“变”字,但此“变”非那“变”。两者间变的程度、方式、目的、效果大不相同。就两出发点也根本不一样。但这样一说,却让陵社地人一时不知该从何处接口。
钱谦益接口道:“变法,变法,唯有变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乐。这是天下人尽知的道理。便连那为人所不齿的阉人刘谨亦知道变法,以寡妇再嫁而减轻百姓负担。难道连先生这样的大良却不如一阉人吗?”
张溥听得目瞪口呆。大明武宗年间,太监刘谨把持朝政,是为“八虎”之首。但在武宗无暇打理国事,太监刘谨专政之后,这位在历史上向来遭人咒骂的宦官,却绝非无能之辈,也从来没有将国政当成过儿戏。
他完善了官员制度,在打击官员失职和贪污腐败上不遗余力。他的一套改革措施还包括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等等。以及寡妇必须嫁人,死后不安葬者立即火化等等一系列变法,都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当时百姓们沉重的负担……
最值得一提的是,刘谨虽为宦官出身,但他专权期间却禁止太监干政,限制宦官权力,他地亲信都是外臣,如内阁学士焦芳、刘宇、曹元,尚书毕亨、朱恩等,并无一个宦官,以至刘谨以太监的身份出身,却反而遭到了内廷嫉恨。
复社本就是有备而来,为了这场早晚会到来地辩论,不知下了多少苦功。而反观陵社众人,却都是仓促应战,在复社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到了后来张溥被迫亲自应战,但他所说的无非是不断重复祖宗之法如何如何好,一旦变了将会使朝野打乱等等。这话才一说口,就遭到了复社的猛烈反击,这位天下士子的领袖也因抵抗不住而面红耳赤!
到了天黑掌灯时分,辩论地胜负早已分出。那陵社众人虽然还在那竭力反驳,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只是在负隅顽抗而已。再看复社众人,个个都是气定神闲地样子。
侯方域和钱谦益得意非凡,今日复社大胜,昔日在南京的那口恶气终于得出。那张溥虽然早就名满天下,但终究还是老了,再不是他们地对手了……
“众位贤良都是好口才,黄溪心中实在佩服得很。”黄溪微笑着站了起来,制止了这次辩论继续进行下去:“此次可谓国难后京师的第一大盛会,适才诸位的言语,黄溪已经命人全部记录了下来,等回去后便刻印成章,广播天下,以为天下百姓仰慕。”
张溥大惊失色,这次自己的陵社可谓是一败涂地,哪里还有什么值得“仰慕”的地方?这黄溪如此做来,分明是要让自己,让陵社所有的人出丑。可黄溪权高势大,身后又站着武英王朱由斌这样一个巨人,自己能拿他有什么办法?
“多谢黄大人费心。”侯方域一脸讨好地神色。得意洋洋地说道:“这只是复社上下,平时细心揣摩朝廷政令,细心揣摩武英王的教诲,这才有了一点小小的看法而已,黄大人却厚爱如此,要让复社万古留名。实在让侯方域惭愧得很……”
这番肉麻话让陵社之人无不心中大骂无耻。一个人可以不要脸,但不能不要脸到这等地步。他这赤裸裸的吹捧和讨好,哪里还有半分读书人的气节,简直就是读书人中的败类。
逐渐从羞愧中镇静下来地张溥,却隐隐地看到了一种巨大的危险正在向自己和自己的陵社袭来。侯方域等人的作为所谓。分明是早有准备。现在看来陵社并不是稳操胜券的,他次地辩论只怕又要使陵社中的一部分人产生动摇。
还击了,到了还击的时候了。在京师,从各地赶来声援的读书人已经接近万人,这股强大的力量应该动用了。再不及时展开反击,只怕到时候就不光是丢面子那么简单了。南京之变的深刻教训告诉张溥。武英王朱由斌这个人只怕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地……圆三酌楼上的这场辩论,在第三天即登上了新鲜事物,才出版的《大明报》的第一版。上面详细介绍了这次辩论的起因,以及最后的胜负结果,一时成为了京师民众茶余饭后谈论的资料!
“张溥空为天下士子的领袖,可这次却被自己地学生辩得体无完肤啊。”
“可不,我有个兄弟在小圆三酌楼在伙计,那天回来后就对我说。张溥和他的那个什么陵社,根本就不是人家地对手。这不,刚我听人在那读……对了,大明报,那上面可写得清清楚楚。连多少人参与,都是些谁。都记载了在了上面。要说,这大明报啊。还真是好东西。”
酒楼里,茶馆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议论。
而坐在角落里,换上了一身便装和黄溪一起查访民情的朱斌,却笑吟吟地听着这些人的议论。报纸这一事物,其实从江南省开始就有了,只不过在京师民众的眼里还觉得特别新鲜而已。
报纸是朱斌手里另一最有利地武器,他是朝廷地喉舌,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庞大地舆论工具。类似于传单之类的东西已经被朝廷严令禁止私人张贴,就连陵社之类的组织想要张贴,也必须得到当地官府的允许。
而这条禁令则让朱斌得以独自控制舆论的风向。用《大明报》这一犀利的武器,向保守派发起最凶猛的反击。
要说侯方域和钱谦益这些人还是比较能干的,一场辩论的大胜让很多读书人的心理都出现了非常微妙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也许现在并不明显,但一旦时机成熟,对于革新派和保守派的较量来说,将会是最致命的武器。
“临江,张溥回去后都有些什么举动啊?”朱斌不紧不慢地问道。
黄溪一下笑了出来:“听说张溥回去后闷闷不乐,闭门谢绝见一切门生客人,几天都没有能吃好睡好。这场辩论陵社的大败,让向来自视甚高的他引为毕生自辱。王爷,这次侯方域他们干得不错!”
“的确做得不错。”朱斌微笑着道:“不过,明日你给我准备些礼物,去张溥那拜见他一下。就说朝廷和我都很牵挂他,朝廷不可一日无张溥。不过,要是他实在身体有恙的话,最近几日也不必再来上朝了。”
黄溪应了下来:“王爷,根据可靠的情报,拥聚在京师们的读书人,听说张溥受辱,以及科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加上张溥的暗中挑唆,将会在三日后发难。属下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王爷还有什么吩咐没有?”
“这事交给你和葛亨去办理我放心得很。”朱斌摇了摇头:“只是一点千万记得,这些读书人中有许多将来或许都是朝廷的人才,他们只是受人教唆这才这样,一定不许发生流血的事情,读书人人有一个受伤了,我就拿你和葛亨是问!”
黄溪苦笑了下,这位大明的王爷吩咐下来的差使也着实难办。言语冲突之间,到了激动时自然难免会发生肢体冲突。王爷的这一道命令却很有点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味道了……
“还有件事你也协助着岳谨元去办下。”朱斌看了看周围,压低了声音说道:“我已让岳谨元开始组织自愿迁移的人口,准备在几年后迁移到别处。而你们的任务,则是在两年内,必须给我动员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愿意迁移的百姓。”
黄溪吓了一大跳,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口的大迁移,王爷这是要做什么?
“王爷吩咐的事情,属下照办就是。”黄溪犹豫着问道:“可要让百姓自愿迁移,总得有个具体的方向吧,还请王爷明示。”
朱斌缓缓地道:“这是军事秘密,暂时不能和百姓们说。但是,你,还有岳谨元可以告诉百姓,这次大型迁移,朝廷将会最大的给他们优惠,甚至包括到了新地方后三年不上税的措施。临江,这是大事,一定要用心去办。”
见黄溪迟迟疑疑的样子,朱斌低声说道:“其实不是百姓们想知道,是你想知道,对不对?好吧,我可以给你透露一点,要去的地方在这……”
他在桌子上画了一个地形,黄溪看去,面上忽变:“王爷,你,你准备对这动手?”
朱斌什么也没有回答他,但在脸上却露出了奇怪的笑。这笑,让黄溪不寒而栗,甚至有些颤抖。自从认识武英王以来,他从来也没有见过,从来从容镇定的武英王会有这样残忍的笑容!
第三卷 大地风云 三百三十九 请愿
本图书由aitxt(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ai txt。c om:2008…12…3 11:48:15 本章字数:4284
通过《大明报》不遗余力地渲染,复社和陵社之间的矛盾,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已经在最短的时间,传遍了京师各处,甚至传遍了大明各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两种势力最后的角逐!
其实除了当事人外,没有人意识到,不管是革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斗争,还是复社和陵社之间的角力,在所有势力的身后,都有一个人活动的影子:武英王朱由斌。
现在的朱由斌,已经再不是初来大明时的那个懵懂少年。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他可以牺牲任何一个人。为了他所追求的大明盛事,他可以放弃自己的
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为大明服务,为了大明,为了这个汉人的江山,没有什么人是不能牺牲的。
复社或者是陵社,在朱斌看来,只是他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虽然这样说有些不人道,甚至显得有些残忍,但朱斌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他所追求的,只是另一种和历史完全不同的轨道,另一种中国新的秩序。
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在另一段历史上,从明末开始,中国便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后的时间便是被动和挨打,便是那数不清的屈辱,便是堕落的起源……
我不要公道和公正,我不要夸奖和赞誉。我需要地,是铁血和刺刀,是用我们的钢铁神经,用我们强大的国力,来浇铸出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哪怕是千夫所指,哪怕是史书上留下万载的骂名。但强大的中华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朱斌地手触摸到那把铁血宝刀的时候,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一段话。这把刀或者真的充满了魔力,能够彻底地改变一个人。这话有人说过吗?朱斌并不知道。但他只时时刻刻想着一件事情:
我在,我来了。所以一切都可以改变了!
景平元年十月底,一万一千名读书人齐聚京师。十月二十九日,万余读书人于香山盟誓,发誓要恢复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制,发誓要恢复大明的科举制度。为此,就算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一天。史称“北京万人集会”。
大明景平元年十一月一日,从一大清晨开始,大批大批地读书人,便从各个方向向紫禁城进发,沿途的百姓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多的读书人同时出现,都好奇地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很快,在紫禁城外便聚集了读书人和百姓有数万人之众!
让这些准备上书的读书人觉得吃惊的是,朝廷对这样的场面居然好像显得无动于衷。在京师里根本就看不到大明士兵地出现。甚至,连那些负责守卫紫禁城的士兵们。见到这些读书人也都报以了友好的微笑……
历来,对于这些私自举行的大型聚会,以及对朝廷的上书请愿,朝廷都极为厌恶,以至于会派兵镇压。而这。却是读书人最愿意看到的。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而流血,而牺牲。在他们看来是最光荣的事情!
读书人并不想和朝廷出现武力冲突,这在他们看来是可耻地。他们静静地坐在紫禁城的门口,上万人地队伍一眼看不到边。坐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归庄和吴炎这些张溥的得意门生,而那份请愿书,就放在他们的身前。
一直都没有朝廷的官员出来见他们,一切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般。甚至上朝下朝地官员看见他们,处理报以微笑之外,也没有任何地反应。那位才下朝的张溥,根本不知道此刻地朱由斌在那动着什么脑筋。而并不想牵连到其中的他,只向自己的弟子点了点头,而后便匆匆离开了这里。可是回到府中的张溥,却还是牵挂着这里,不时地派出家丁前去探望,但每次的回报都让他觉得诧异,一切都还是显得那么安静,那上万的请愿队伍,好像朝廷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一般。
朱由斌,朱由斌,你究竟想要干什么?
到了中午的时候,正当那些请愿的人群开始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却有大批的太监,以及那些御林军的将士出现,他们将中饭默默地放在了请愿队伍的面前,虽然每人只分有两个馒头和一碗清水,但朝廷的这份心意,却让一些人心里微微产生了一分暖意!
本来他们请愿到现在,朝廷根本没有人出来搭理,已经和他们所想的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想过官员会对他们严词责骂,想过会出动军队弹压,但这一切他们不光不觉得害怕,反而还会觉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