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工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人的工厂-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二十多人共用一把大竹勺子。一次次把勺子按进水缸里,舀水喝。
  十年来,我毫不担心生活的细节会被石灰窑烘干————因为,每天有这一桶茶水,供我们大勺大勺的喝。
  我每天用字记录着工厂的事情,虽然很不准确。
  我不是在挤压工厂生活的水分,恰恰相反,是工厂里的生活,滋润调节着我今天的生活。消解着事情的怨和不平,最终让我一步步远离旋涡的最低点。
  人与某物的结缘就会是一辈子。
  五岁时,为了几支花炮,我跳进建筑工地一个十四米深的石灰池中,里面是沼泽般的被水稀释融化了的石灰浆。我的身体在往下沉,快淹到肩膀时,奇迹在我的手停止乱舞放在石灰浆上时发生了,身体停止了下滑。我大叫着,被人救了上来。一旦“滑”不停止,我溺于石灰浆中,要不了一分钟,我就会消失。
  十五岁,我招工进厂,岗位是日产数十吨的中国最大的两座石灰窑。工作是把石灰石烧成石灰,一烧,就是十多年。在石灰窑,我从无知到有知,从混沌到清醒。
  三十岁,我用文字复活着石灰窑的细节。虽然词难达意,但我在努力。
  8
  晚上十二点到早上八点,是我们的上班时间。这个班叫:零点班。
  我是班长,十二点钟我们六个人全都到齐,开始劳动。一点钟不到,劳动就宣告结束。
  我们开始在休息室里睡觉。只要不怕领导查到岗,就可以躺着睡,我们都躺着睡。两个人一条凳子,头顶头,正好三条凳子。碰到有实习生,就会有一个人坐着睡,但实习生几乎都是女的。一到睡觉时间,总会有年轻工人陪实习女生出去。那个时候的我们或他们出去也不会做什么,逛逛工厂,或者到她们的其余同学那里去玩。
  睡到六点半,才有一个年龄大一点的老师傅先醒过来。把大家叫醒,做一个小时事情。就是打扫卫生。有时候,所有的人都睡过了头,没办法,只好不干活就下班,就当我们欠工厂一个小时。但,这种现象很少出现。
  9
  我是班长。
  我一个人去二楼工作,按动按钮,机器缓慢地一进一出,石灰窑底部有四个洞,里面各有一台机器一抽一送,把石灰拖拉下去。
  三个工人在下面工作。
  我围着石灰的底部,一个人转悠着。转一围,就用粉底在石灰窑的墙壁上写一行字。很多关于工厂文章的草稿就是这样完成的。
  从楼梯口,我看到一个工人走了出去,离开了他自己的岗位。我又写了二十行文字。我看到那个没有戴安全帽的女工人也走了去。我又写了十行。我看到留下来的她像个醉汉。像个梦中人,慢悠悠地往地上躺,身体软绵绵的,骨头象石灰被水淋到了一样,一点点地稀释。

《一个人的工厂》第二节(3)
我冲下楼梯。煤气穿过我的口罩,恶心。
  把她拖出工作场地,她还处在昏迷中。
  第一个走出来的工人正从水池里爬出来。他说,本来是头昏,想用水冲冲,没想到失脚掉了进去。
  那个没戴安全帽的女工人,也站在了我身边,她说自己是从澡堂里刚冲完水出来。
  他们的共同点是:目光呆滞,脸上没有了表情,以前奔放的热情,没有了,被一种莫名的气吞噬了。
  昏过去的她,马上也醒了过来。
  我陪他们三个人,坐在厂房外的草地上。几十分钟后,表情才在他们的身体里死灰复燃。一定有只手在一点点抽掉各种姿势和表情。等全部抽完,并抽走最后一口气时,他们也就与我永别了。
  但,他们在水中恢复过来。
  人,就是一株草,需要水。
  10
  八年时间,我们二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坐过那辆小车,最大限度也就是到车上面站几分钟。人终究是不相信机器的,担心哪几个小地方会出小差错,小车从近于垂直的几十米高的铁轨上掉下来,砸到一个坑里,人,不死才怪。
  我现在想说的就是那个坑。为了给坑打扫卫生,我们又不得不胆颤心惊地暂时相信机器,相信小车不会掉下来。在石灰窑,工人们说它的高度是九十一米,实际是九十四点五米,包括落到地面下的那两个坑。我痛恨而又最爱那两个坑。
  按正常的工作程序,清扫坑是工作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情。我们高兴地站在离坑几米外的地方,把铁锹准确地丢下坑,不会有任何失误。坑近于正方形,入口的长与宽是米×米。铁器与水泥、钢铁砸响的声音传达着我们男儿的豪爽气。如果哪个班上的年轻女人在坑下,我们就会笑话班上最年轻的“小男人”,说他不会怜香惜玉。
  坑有三点五米高,铁轨一直伸到坑里。小车滑下来,接纳了坑上的石灰石和焦碳,再沿铁轨往上走,把这些原料运到九十一米高的窑顶。在小车接料时,总会有些原材料跳出小车外。清扫这些洒落于坑里的杂碎原料就是我们的工作之一。这需要手法和力气。
  站在平方米的小小坑里,使用的铁锹木柄比常用的短了一截,这样才能把铲里的东
  西抛过头顶,以有点垂直又能够让一粒粒小小的焦碳、石头成圆状地斜落在地面上。这种技术是教不会的,必须去领会。领会必须经过实践,一次次把焦碳抛上去,又一次次落在自己的头顶。必须有这一经历,才能把东西抛上来。
  我们都是老熟练工人。一铲下去,满满的一铲小粒焦碳,往上抛两米,带点斜度落在地面,成堆状,而不散。一铲接一铲。要不了三分钟,就把坑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铁锹抛出坑,自有女学徒或女同事来收拾。但意外的事情,一个星期总会发生一到三次,那就让我们在目瞪口呆之后,筋疲力尽。
  事故一般发生在实习女生或我们打瞌睡时。
  当小车接了原料往上走后,有一块石灰石或一粒焦碳卡在下料斗的门里。小车开走了,门没有关,下料斗的料在就一直下。这样不要两分钟,石灰石或焦碳就会全落在地底下的坑里。
  一旦发现,全班七个人围着快被填满的坑发呆。
  动手。
  我第一个跳下去,其余无辜者轮流跳下去把石灰石或焦碳铲上来,有些女徒弟会在一边急得哭。我们说几句,也就很有气慨地说一句:下次一定一定要注意。大伙干完,每个人都是一身汗与灰一窝蜂冲进自己的澡堂洗澡。这些与文化部门的冷漠与不肯伸出指头来帮个忙是有天壤之别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个人的工厂》第三节(1)
11
  戴着很厚的手套,抓住铁轨,脚踏上去,手脚交差着往下移。刚开始,手和脚放在哪儿都不自在。两个月后,我在坑里坑外,窜上窜下,准确无误。
  清扫抗时,发现坑角有几铲堆状的焦碳、石灰石,这是上个班的人偷懒留下来的,顺手扫在这里的。有了这次经验,下次接班时,就会认真到坑里看看,发现又有就大叫一声:娘西痞,下次不能再这样了。
  有女徒弟来,让她铲好一铲,往上抛,东西又洒在坑里。失败了几次还没成功,我们就会跳下坑,两个人钻在一个小小的坑里,教地拿铲抛铲,力用在哪里,怎么把铲里的东西送上去。有些女徒弟,把铲子都抛了上去,而焦碳却落回坑里。
  手把手教她们拿铲。想起一部看到的电影:男主人公教女主人公做陶,最后慢慢到*。我们那时,改革刚开放,我们也还未成熟到那份上,只是感觉到些不同寻常。我们累了的重重的喘气声,真是累的声音。
  我在坑里铲料,女徒弟合上电闸,小车开动了。我狂叫着:“快关快关!”
  我赶紧跳出坑。我会很机警地对女徒弟说一通怎样安全操纵:合闸时先要看有人没人………我的语气多的是:骄傲和能干。
  这种料坑,石灰窑有两个,铁合金厂也只有两个,听说中南亚地区也只有这两座大石灰窑。
  12
  操作室悬在铁架上,高出地面三米,三面的铁皮漆着灰色。面向坑的这边,有两扇玻璃,可以从里把玻璃窗向外推开,东西两头的门是铁门铁框。每次出入我都用脚,踢开,又用脚关上。
  透过玻璃,可以看见下面灰尘厚厚地从机器房里飘过来,一点点加厚。不得不一次次经常去擦拭玻璃。
  我负责在下面推车倒渣,她负责在操纵室按开关操作。她是实习生,来了两个月了,只有半个月就要回技校了。
  “我痛恨你们那学校。”
  “为什么?”
  “我痛恨你们那学校,尤其是里面的男人。”
  “你热吗?”
  “我哪天不出汗?”我斜躺在她对面的一个椅子上。
  “我就不热,不出汗。”她边说,边解开沾满白色灰色的青色工作服,一粒一粒地解开。五粒全解开了,她拉开衣服。
  我清楚地看见了,她白色的胸衣和丰满的白色。
  现在我才知道了,从那以后,为什么我认为白色内衣的女性很*的原因。
  她让我看,我看见了。十七岁的我看见了。
  我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她突然有这样一个举动。在我三十二年的经历中,也就这一次有女性勾引我的经历。唯一的一次被勾引。
  并且是莫名的,她把我的手拿过去,放在她胸上。
  “热不热?”
  “不热。”
  后来,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还想留连时,她把衣服扣上了。
  后来,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现在,我忘记了她的名字。我记住了她善良的模样。
  13
  我短时间地接触过哈萨克人。
  他们住在天池。在那里的几天,有四个小孩子陪着我。
  天一亮,我们就往山里走,出门就是山。我们就在山中。
  他们喜欢唱歌,不停地唱,他们不太爱说话。
  “我爷爷生前是县长,他很少说话的”,那很小的孩子牵着我的手说。
  他爷爷我见过,气质纯朴得高贵,我与他坐在雪融成瀑布的山水边。他知道我来自湖南。我们坐了大半天,我看蓝的天,蓝的水,有种声音很静,显得很宽阔,我很激动地听见了蓝色。
  他说:“我知道湖南,毛泽东就是湖南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个人的工厂》第三节(2)
之后,又是宽阔的静的声音。
  在石灰窑不是这样,完全不是。
  “走。”
  我第一个走出石灰窑的休息室,按动两台抽风机。巨型马达的电源在我手指的用力下,突然接通,声间尖叫着,象炸弹的那一声巨响。但它与炸弹完全不同的是,它把突然的尖叫始终保持了下来,瞬间成为永远。巨叫着,十分钟,声间完全浑浊,尖叫声被抹平,只有巨大的尖叫声。
  另一组是有节奏的狂躁声。
  80米长的振动机之后是二十米的运输皮带,之后又有二十米的振动机。在五台马达的带动下,铁板与铁板碰擦,形成振动。上面的石灰在振动中向前流动,在振动中流动。
  几百片钢板在分合合分之间碰擦,形成十万次的狂奏。
  原材料从几十米的高度几百车次地倒下来,砸着窑里的石灰和铁壁。
  声音没有任何理由地占领了时间和空间的所有,无所不在。声音从钢铁的冰冷中狂吠而出,平地而起,把几百平方的石灰窑充塞着。
  我们完全置身于一片声音的浪涛中,其余的所有与钢铁无关的声音被完全淹没。
  我已经习惯。在这大声音之中,我的声音也能够出发,比以往要自由要自信百倍。
  我可以大声地骂,取下口罩,向着几寸厚的灰墙,大声骂。骂一些简单的词,没有具体的人,没有具体的理由:猪XX的,啊!啊!啊啊啊啊!!!!大声叫,只有我听得见,我感觉到了轻松。
  在我之外的任何声音被机器彻底地碾碎,也只有在这碾碎中,我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声音。
  几十种巨大的声音,把石灰窑胀满,又流到分厂厂区。还向外流。
  我的嚎叫,与热舞吧里的嚎叫有点相同,我的嚎叫自己是听不见的。吞噬我嚎叫的是我对面的——钢铁,不是人。而在热舞吧,只有电子音响和另一些人的嚎叫。在石灰室,嚎叫的只有我和钢铁。
  我要身边的同事做一件事,只能通过手势,伏在耳边的叫喊也是徒劳。在石灰如激流的空间里,不会有人为一句话而取口罩。
  所有关于人的交流的声音,在钢铲的碰撞中完全失效。
  14
  2000年,我到朱发东家,就是那个戴帽子,穿兰衣服,身背“此人出售价格面议”的人,我看到了他挂在家里的这身行头。后来,听人说,一位外国人把他这行头买走了,并且价格挺昂贵的。
  我不知道每个人都是否有自己记忆深刻的一付行头装扮。
  而我的行头呢?莫名地消失了。
  我那在石灰室工作时的行头:
  黄色的安全帽下面是一顶日本鬼子式的披肩帽,白色的纱口罩外面加戴的口罩与防毒的那种相似,是很夸张的突出,整个脸部都被布与皮占领。
  身上穿的是印有“湖铁”(湖南铁合金简称)字样的工作服。
  四肢是沉重的。手上的手套只有一个大拇指,其余四指与手掌成板状。我们叫它“手闷”,手在里面还真有点“闷”。手套很厚,可以把发红发热的石灰抓出来,手不会受伤。
  我的一双“手闷”戴不了多久,大拇指就露出来。我经常把拇指伸出来做“手指”运动,逗女同事开心。
  脚步上的皮鞋,结实得有点过分。在我爸爸当工人时,农村里的亲戚就以能得到这样一双皮鞋为荣,又结实又暖和,并且是工人阶级的象征。
  到我当工人时,这一荣耀还是残留了不少。妈妈就说:“节约点,送双皮鞋给你舅舅过生日。”
  我在石灰窑以外的时间,是不穿这些鞋的,太土了。

《一个人的工厂》第三节(3)
我还是很喜欢存放在石灰窑铁柜里的行头。
  15
  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白色的悬浮物。
  在我的念头里,这一章必须在一个时间成熟和充沛的空间里展示。
  没想到第二天,它就迫不及待地蘸满了我所有的想法,似乎不写出“灰尘”这两个字,它就永远把我想见的想说的一切都包裹其中,让我无法辩认。
  16
  我的第一个房东是对中年夫妇,他们的房子就在工厂下生活区后面。
  我住二楼最西边的房子,与一位文学爱好者同住一室。阳台也就是公共的走廊。
  每天下班,穿过工厂家属区,经过一条小渠道,这是工厂的排污渠,我总是下车。喜欢看水的颜色,里面的水今天是绿色,明天又掺点黄。有时候,甚至中午和下午的水色都可以完全不同。这里的水就从未相同过,各种色彩,深淡不一,渠道两边用水泥和石灰整洁地砌起来。
  我过了水渠,便置身一大遍田地中。
  一到晚上,田地与水渠一起成为一条界线。在小渠的流响中,那边是灯火辉煌的汽笛声,传出电视里的打斗声和俱乐部的歌舞声。在田地界线的这一边,是稀疏的楼房和灯光,只有田野的安静。
  有二年时间,我就临于这界线之上,在静中看对面的喧哗,我讨厌那些人和物的聚居。人物太多,事情就会变乱,乱由人生。
  田地中的路比较宽,也就是在这里,我带着少数不多的朋友从城市里走出来。一转到这个生活区的背面,心情也就转到了身体的后面,看到了肉体狂欢后的汗水。
  一个大我几岁的女朋友,一个星期不到我这田地里走一走,她就说:“心里会有种奇怪的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