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确实对他亏欠不少,200万美元的片酬接了《天堂电影院》,演的还不是主角…”
“所以,你们还会合作?”
“这个当然,估计会在明年,剧本已经写好了,”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水,许辉接着说道:“说实在的,很多欧美大牌都想演好电影,所以,只要你的剧本能打动他们,片酬什么的,都好商量。”
“谈一谈杨小狐吧,她为什么跟你一起出席奥斯卡?”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最近热搜的两个话题,第一当然是‘许辉奥斯卡最佳导演’,第二个就是‘许辉杨小狐疑似公开’…
许辉没有正面回应过,杨小狐则暧昧表示去问许辉…
妈蛋,简直是赤果果的陷入爱情里的女人。
“…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就是朋友关系,当然比朋友稍近一点。”
“那是男女朋友吗?”
“这个要看缘分,反正我暂时没有谈恋爱的打算。”
许辉回答的模棱两可,最终以工作繁忙,暂时不想搞对象洗脱了嫌疑…
两人又聊了几句,许辉似乎想到了什么:“对了,今年我还有一部电影要参加戛纳电影节,那电影叫《美丽人生》…”
ps:解释下为什么番外收费。
写的有点多,基本上还有二十万字都要靠番外的形式填坑。
当然,你们可以选择不订阅。
正文内容订阅我就很满足了…
番外九
《驴得水》这部电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
远超过了许辉之前的电影。
很正常,毕竟他现在已经是奥斯卡级别的导演,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滚滚级别的存在了。
如果换了其它导演,可能还要纠结会不会不上档次?
毕竟身份、咖位变了,如果再出手,肯定不能含糊。
所以,做大导演真的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一方面你能享受到大众的注意力,可是,另一方面,大众对你的要求会提高。
基本上,拿了一次奥斯卡,他们会希望你再拿一次。
张一谋的《英雄》为什么会被骂的那么狠?
除了因为电影本身,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是张一谋!
你想想连奥运会开幕式都能被人骂,还有什么能说的?
这其中不乏有组织的刷恶评!
还有,千万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陈恺哥《霸王别姬》后,信心满满执导了《风月》,然后折戟戛纳,不仅如此,电影还被禁了…
许辉可不敢做陈恺哥…
……
《驴得水》的故事缘来是一则未经考察的笑话:甘肃某个缺水的民办学校希望能养一头驴挑水,可学校经费紧张没有养驴的钱,于是校长便虚报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教师,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养驴;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要见这位“吕老师”的时候,大家只能编造各种借口搪塞。
当然,这么赤果果的拍出来,肯定没法过审!
所以,剧本创作的时候把背景改成了民国,主题也由批判教育制度,引申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批判。
一个好的创作者发现一个好的故事题材,就会尽量把故事中能够合理发展出的矛盾冲突推倒极致,因为矛盾冲突越极致,其表达的思想也就越极致,能反映出的人性也就越深刻;反过来,表达的思想也受故事的约束绝对不会脱离故事、脱离矛盾冲突、脱离人物逻辑,而借人物的口去硬生生地传达编剧导演的思想。
《驴得水》四位主角,孙校长、周铁男、裴魁山还有张一曼
铜匠还有特派员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简单分析一下。
孙校长,他的梦想是开展乡村教育,他在贫瘠的高原始终干劲十足。他可以不在乎儿女傍身,投身教育,当强权来临时,他也可以不顾一切,牺牲同事甚至女儿的幸福去成全自己的梦想。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以他理解错了这句话,直接成了“成大事者,一味妥协”。牺牲一切,是勇气,把底线也牺牲了,是没骨气。
这样的演员,许辉当然觉得吴钢挺合适的!
裴魁山,他在刚开始,不计较一曼的过去,发自内心地欣赏她的可爱,觉得她的**是情调。到后来,他指责一曼的过去,发自内心地辱骂她的放荡,觉得她的**是轻贱。
他是一个以自己利益为导向的人,往往拥有双重标准。你让他得到,他觉得你好,你让他失去,他就恨你。
想了想,许辉觉得富大龙挺适合这个角色的。
签了人家三年,也没给啥好角色…
周铁男,典型的年少轻狂!
越崇尚力量的人,在更强的力量面前,越不堪一击。有勇无谋的冲动,在被子弹擦脸而过之后,变成了自以为聪明的懦弱。他不敢对有枪的大爷吱一声,却能够对佳佳大吼,那一段打入敌人内部的谬论可笑至极。
原本这个角色是要给老胡的,因为某些原因,老胡没能加入辉文,索性就把这个角色给了周易围…
张一曼,一个具有超前性观念的独立女性。性在她眼里是玩乐,在别人眼里是交易,亦或是契约。她可以做到拔无情,别人做不到。得不到她,就要野蛮地毁灭她。她过于天真,当理想国崩塌的时候,精神防线就容易被摧毁。
这个角色很有张力!
她睡服铜匠留下来拍照,利用自己的身体换取集体的利益,大家沆瀣一气,沉默不语;
铜匠的老婆寻过来闹事,为了集体,大家逼迫她站出来顶事;
铜匠为了报复她狠心的拒绝,看着她被骂、被打、被剪头发才满意,大家于心不忍却无能为力;
她在房里拼命地做着校服,做完了才寻死。
她不在乎钱、不在乎命,她只要能够在这所小学、这座小乌托邦里继续自在地生活,于是她一次次地维护集体,一路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真情、生命,又得到了什么?她倾其所有,最后一无所有。
人性的复杂在于每个人的底线不同。忍让逾越了底线就是懦弱,善良逾越了底线就是道德绑架,随性逾越了底线就是无情,正直逾越了底线就是强人所难,愚昧逾越了底线就是作恶。在《驴得水》里,好心逾越了底线,就会做出坏事。
这样主题深刻的作品,如果由大师执笔,绝对会成为经典!
许辉当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可是好歹他也是电影导演,懂得电影语言和舞台语言的区别。
……
时间进入到四月。
《驴得水》在山*西开拍。
这部电影拍摄起来没什么难度,没什么大场面、特效镜头之类的。
炮辉也不太可能在剧组开炮任素汐、杨姿包括客串的桃红都不是他的菜…
杨姿扮演孙校长的女儿孙佳,桃红则客串了一把铜匠媳妇…
没什么可说的。
说说电影还有娱乐圈!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2014年的国产电影,不带查资料的,2014年6月之前有什么值得一看的电影?
呃,《爸爸去哪儿》算吗?
好吧,不止是2014年,每年都差不多,除了个别年份有五一档大爆发,大部分的国产电影都是集中在后半段才开始发力。
谁也搞不清楚原因…
不过,辉文在2014年3月上映了《催眠大师》。
徐光头监制、主演。
《催眠大师》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算是国产心理悬疑片史上最佳的水平,豆瓣评分7。8分已经说明问题,国产电影7。5分以上已属于值得一看的佳作,说实在的,如果这部电影由美国人主演,评分很有可能再上0。5分…
剪辑流畅,镜头到位,配乐也不错,看的出来是“真有诚意的片子”,故事没什么那好说的,第六感的带入,盗梦空间的设定,以及内地审核制度下“我绝不相信这世界上有鬼”的毫不意外的结局。
说实在的,当下的内地电影,评价是不是好作品,是否有诚意足矣!
徐光头自从《泰》、《无人区》之后,咖位明显上升了好几级,一线的演员,人气、号召力足够,《催眠大师》尽管题材小众,成绩依旧很亮眼。
接近三亿的票房成绩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导演陈政道立刻就被辉文签约,成了旗下的导演…
圈子里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
文彰和姚笛见报了!
想当年,朋友圈各种流传文彰好男人的段子:‘文章说要给老婆做的50件事,不转不是男人巴拉巴拉’‘我从来没觉得我自己有多牛,我唯一觉得我最牛的事就是我的老婆叫马伊。’、‘每个家庭没有磕磕碰碰是不可能的,但我不能跟她大吵大闹,甭管你错我错,我就是认错。’
~(づ ̄ ̄)づ。
这事情影响很大,有人说他和姚笛你情我愿,没什么可批的,绝对是马伊太丑如凤姐,所以被出轨了吧?凡婚姻破裂,马伊问题也少不了。
这特么叫什么逻辑?
你支持你家里姐妹去东*莞讨生活吗?
长这么漂亮,为什么不下海?
靠!
这夫妻俩的经纪人危机公关做得奇差无比,说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这就隐含了一个预设前提,普通人家的老公是可以在老婆孕期出轨的!
还有人喷踢爆时间的南都娱周刊,说什么不该曝光人家?
说媒体残害人家的生活,说为了销量不择手段。
南都娱乐周刊能不被收买,好不容易有节操了一次,你们还不满意?
所有指望着在娱乐圈找到爱情信仰和人生三观的朋友就像在av女优堆里找处女一样你们天真的有点儿假!
这事也给许辉一个教训,千万要谨慎!
嗯,他准备瞒一辈子…
甚至在新西兰买了一大农场蒙大拿大冷了,不适合居住。
番外十
《同桌的你》五一档上映,说实话,这部电影太模式化了,国产青春片法宝:早恋+出国,顺便还有结尾的那句:我们都败给了现实…
话说文彰在《裸婚时代》里的那句台词可真是响亮:现实打败爱情!
广泛运用于各式国产电影里。
《前任三》、《后来的我们》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现实打败爱情…
从这个角度讲,金鸡奖把最佳新人导演颁给文彰绝对是实至名归!
《同桌的你》第一稿剧本是矮大紧写的,背景是那个“冬天戴手套牵手都会脸红的时代”,更符合60年代的感觉。而且剧情设置过于残酷,结尾是男一号进监狱,女一号跳楼,男二号出家。
这样的故事当然更有味道,可惜,观众在朝着低龄化发展,年轻的观众人群越来越多。
八零后、九零后对特悲惨的故事普遍无感!
而且青春片哎,拍给八零后看的,当然要符合我们的时代感!
果断更换了导演、编剧,换成了八零后的导演…
这一点做的很对,电影项目成立的时候,首先要考虑面对的阶层,如果你想拿奖,那就往人性的路子上走,故事设置的越悲惨越好,最好主角是神经病,如果面对的是观众,那就别整那么多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王晓帅《闯入者》巨亏,他抱怨市场,抱怨院线,现实活生生把一个‘艺术家’逼成了祥林嫂…
回到《同桌的你》,首先可以肯定,《同桌的你》绝对不是一部普遍意义上的不错的电影,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作品的逻辑、剪辑,充满了问题,但是它是很工整的结构形式!
以浮光掠影的方式把80前的过去20年笼统的讲述了一遍,同桌,初恋、打架、小虎队、铁皮玩具、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大白兔奶糖、高考、游行、**、911、开房、堕胎、兄弟、女人、情敌、出国、分手、结婚、怀念青春…
我们的观众在影院看到这玩意就够了!
在加上《同桌的你》传唱了二十年,矮大紧压箱底的东西,票房大卖可以理解。
这部片子,辉文出资百分之六十,主控发行…
……
我时常怀疑,我们的导演为什么拍不好青春片?
很多人跟我一一样,经常为了寻找一句话去看整部电影,比如天使爱美丽中:没有你良辰美景可与何人说;
又比如开往春天的地铁里: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只是在这一刻突然很想她;
再比如王家卫的很多电影,《东邪西毒》、《重庆森林》、《春光乍泄》。
前两天看到了这么一句话:某天,你无端想起一个人,她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是来自《再见金华站》,豆瓣一搜,分数挺高,微电影…
再搜一搜导演,毕鑫业,出生于1990年1月18号…
啧啧,同样是姓毕的,某位磨了十二年给观众带来了一坨狗屎…
毕鑫业,代表作《一起同过窗》,《一起同过窗》我是知道的,本着对国产影视剧的深恶痛觉,一直没有勇气点开,看完《再见金华站》觉得,确实需要找个时间好好看一看了。
《再见金华站》是一个普通到极点的作品,估摸着整部作品的成本都没到一万,微电影嘛,又是毕业作品,可以理解。
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一个高三男生因为母亲送的闹钟每天早起,却因此偶遇了楼上一位同一中学的的女孩,男孩因此暗生情愫,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逐渐使女孩对她产生好感,但在想进一步发展之时,女孩却为了学习而被迫搬家。
故事的**就是男孩当面读了自己写的诗,女孩微微一笑,扭头说了句‘喜欢’…
如果换了一般的导演,估摸着直接就安排一场吻戏或者牵手戏份,《再见金华站》没有这些…
男孩似乎受到了鼓励,直接蹦了起来!
你看,说了,就俗套了。
不说,反而有味道。
没有一丁点俗套、狗血的爱情,主题也很简单,却真正拍出了许多同类型青春爱情片所难以表达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感。
到底是什么使得本片如此有魅力呢?
可能就是最简单的青春感!
毕鑫业是一个好导演。
在整部电影中,那个住在他们楼上的女孩子没有说一句话,直到最后,影片的最后,才说了一句“喜欢”。
这让人想起姜文的《阳关灿烂的日子》,真不知道这个女孩子说“喜欢”的时候,究竟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还是只是男主角想象中的样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时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状态,我们生活的当下时间,总是转瞬即逝,所谓的当下,只不过是不断成为过去的一个点而已。所以,去追问这个邻家的女孩到底有没有说过“喜欢”这两个字,有这个必要吗?
这些年影院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刮起青春片浪潮,收割着80,90后流失在岁月里的来不及安放的心头之痒。但一阵又一阵喧嚣过去,除了叠加的失望之外,时代似乎也渐渐接受了这种迷离。难得的几部算得上好评的青春片,基本都出自台湾,对于大陆观众来说,清新的小口味是不错但总有种隐隐的陌生感。
《再见金华站》满满的诚意,我感动它愿意披那件趴着虱子的旗袍,它不华美,也不炫酷,但它真实。
姑娘全部的台词只有一句,但就这一句,分量最重。
“某天,你无端想起一个人,她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却完全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