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砸玻璃。邱德根每晚都要守在戏院维 持秩序,这些乡民慢慢才习惯买票看电影。      邱德根首创乡下戏院放日场的先例。他的考虑是租片以日计算,光放 夜场不合算。乡民没有上班工作制,时间可自我调剂。再说乡民居住分散, 走夜路颇为不便。      开始时日场门可罗雀,但随着影响扩大,日场的上座率与日俱增,为 邱德根赢得可观的票房收入。      邱德根一有钱,就到一个乡镇设立一间戏院,到1958年,他已独立拥 有14间乡下戏院,成了新界的戏院大王。                                     跻身银行      邱德根在新界经营戏院,亲眼目睹新界的不断变化。50年代是香港工 业起步的年代,市区地价昂贵,很多工业家到新界办厂,新界人口增加, 市面也渐渐繁荣起来。 
… 页面 79…

     邱德根想到做地产生意,想到开几处像市区那样的娱乐场所。可这都 需要大笔资金,靠戏院的菲薄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邱德根灵机一动, 便想到办银行。当时新界还没有一家银行,银行都热衷做市区有钱人的业 务,不屑来新界乡下地方。邱德根想,乡下人虽穷,人口却不少,若一户 能存一点钱,不就是一笔可观的资产吗?      邱德根资金不够,未申请到银行牌照,只好办钱庄。新界的大乡镇, 每处都有银号钱庄,据说生意都不太好。邱德根想:就怕你们生意太好, 否则我就没容身之地。邱德根的远东钱庄,设立在老基地荃湾,时间是1958 年岁末。      远东钱庄的生意也不好,当地人根本没有存钱的习惯。原以为他们仅 仅不信任钱庄,随后发现他们也不把钱存到九龙的银行。荃湾有通九龙的 巴士专线,来往很方便,邱德根曾去九龙的银行打探,银行职员道:“要想 收到新界人的存款,比割他们的肉还难。”      幸得荃湾的一场大火,使远东钱庄扭转乾坤。不少人,毕生的积蓄毁 于大火,便觉得还是把钱存到钱庄安全。      远东钱庄业务渐渐上道,邱德很一下子便成了大财主。存款靠放款赚 钱,这是任何银行业人士都深知的道理。邱德根开办了一些小额贷款,他 和一些不相信他的存款人一样,也不放心那些贷款人。      还是自己给自己“贷款”安全。      这是当时华籍银行界人士惯用的生钱办法,岂止是为了安全?盈利既 多又快。邱德根四处捕捉机会,终于在1961年以150万港元的较低价,购得 荔园游乐场。原业主是张军,1950年建成,却连年亏损。邱德根想:即使 我接手游乐场亏本,把这块地皮“腌”起来,等涨起来再抛出,准能卖到 好价钱。      邱德根买来动物供展览,添置一批娱乐设备,一时游人如潮,财源广 进。      邱德根双管齐下,早在1960年3月就把远东钱庄改组为远东银行。他开 办多项银行业务,信誉日增,存款额居新界同业之冠。      这时的邱德根,有大量资金可供调拨。他石破天惊,声称要盖新界第 一高楼。不久,远东银行大厦在荃湾破土动工,1964年底完成土建工程,17 层的高度列新界所有建筑之首。荃湾已是新界的工业重镇,内装修尚未完 毕,已有众多的公司租下大厦的写字间。有这幢大厦作招牌,存款客户, 不再是土头土脑的新界乡民。有许多是法人客户,资金进出,动辄以万数 计算。远东银行,在港九新界设立了多间分行及办事处。      邱德根的事业步入巅峰,当地人称他为新界首富、新界银行巨子。      孰知人算不如天算,1965年1月26日,明德银号发生挤提,不日,明德 银号在挤提风潮中轰然倒闭。风潮如瘟疫在港九蔓延,远东银行在港九的 分行自然也成了存户“袭击”的目标。邱德根在心中祈祷,但愿挤提风潮 不会席卷地处偏僻的新界。      瞬息之间,远东在新界的分号频频告急。最初是消息灵通、反应敏捷 的法人存户提款,接下来是升斗小民涌向总行分行,个个表情焦的且愤怒。      邱德根到总行营业厅大门外,向存户作解释:“本行信用良好,绝不会 少大家一分钱。本行这么高的利息,你们存银行吃息不是更好吗?现在没 到期就要取出,实在不合算。远东银行17层大厦都盖得起,还会欠你们的 
… 页面 80…

钱不成?本行资金雄厚得很。”      邱德根的解释招来一片嘘声叫骂声:“你哪来的钱?你的银行大厦是用 我们的钱盖的!”“你骗我们还没骗够?你这个老千(骗子)!”“上海佬!你 靠什么威水(威风)?当初来我们荃湾,口袋里连一碗牛腩面的钱都没有! 今日要你把吃进去的呕出来!”“不付钱,就砸你银行!”       “哗啦”一声,不知何处飞来一块石头,把铺面一块玻璃砸得粉碎。 人群中有人喝彩,有人仍两眼血红怒视着邱德根咒骂。      情势不妙,邱德根在职员的保护下,回经理办公室。电话铃声不断, 四处都传来不祥消息。邱德根口授应急措施,仍要职员在存户中劝说。      现在劝说有什么用?邱德根从不曾想到挤提潮竟是这么可怕,它会把 一个银行家数年数十年的心血财富一口吞噬!我们盖银行大厦有什么错? 难道汇丰、渣打盖大厦的钱,是从英国带来的?他们一点事都没有!这些 存户真可恶,偏偏要跟中国人开的银行过不去,华资银行大多财薄势单, 怎堪如此挤提?难道中国人就不该吃银行饭?      邱德根想不明白,脑袋仿佛开裂。      偏偏这时,远东的流动资金告罄!      邱德根这才意识到大祸临头。乡下人蛮不讲理,银行不过去那些上海 同乡、香港朋友,现在躲得不见人影。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断臂求生— —把荃湾远东银行大厦、荔园游乐场两处物业,分别抵押给汇丰、渣打, 借取现款应付挤提。邱德根是个倔犟的汉子,整个风潮中,他未落一滴泪。 断臂之痛,泪水只有往肚里咽。                                    挣脱阴影      挤提高潮约10天,风波却延续了一年。一年之中,仍有银行不时发生 挤提。汇丰及时“磅水”灭火,故未酿成大灾,延及其他银行。这一年中, 躯体残缺、焦头烂额的中小银行,如惊弓之鸟,度日如年。      这次银行危机,受损的岂止银行?银行自身难保,原有的贷款协议不 能兑现,也再不能资助急需资金的客户,造成数百家企业破产倒闭,受损 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港府严格按新银行条例对银行进行监管。银行同业 公会的常务行汇丰、渣打宣称:如再不遵守利率协议,他们不再支持违约 的危机银行。      银行的种种业务都受到监管,帐目须一清二白,经营银行不像过去那 么便利。      邱德根原计划风潮过后迅速东山再起,重振雄威。谁知却是水月镜花, 不仅风光不再,连元气也难恢复。1967年又发生香港事件,局势更加动荡。 远东银行“苟延残喘”到1969年,邱德根迫于无奈,把远东银行的76%的 股权转让给美资万国宝通银行。      押出去的物业重归邱德根,但银行却不再“姓邱”,邱德根只占24%的 股权,是远东银行徒有虚名的董事长。邱德根与山姆大叔相安过一段时期。 之后,双方心存芥蒂,矛盾愈积愈深。      邱德根名显位微,却是个不甘臣服之人。远东是他一手开创的,尽管 只占24%的股权,他仍把远东视为家族事业。      而万国宝通驻港的美国老板,不满邱氏的家长作风,更不满远东的经 
… 页面 81…

营。美籍董事经常“干预”邱德根的经营,称:“美国的银行不是这样做的。” 邱德根反唇相讥:“这是香港!”      70年代中期,万国宝通提出改革远东的一揽子计划,最令邱德根恼火 的是改组远东高层人事。双方爆发冲突,无法调解,终于对簿公堂。时间 是1978年。      远东银行控告控股公司万国宝通银行违反双方合约,管理不善,擅自 改组人事;被告万国宝通则认为,两行合股经营已近10年,改组人事属正 常的经营范围,依香港公司法,人事权应在控股公司。      此事成为各报头条新闻,闹得满城风雨。两行的龃龉,与恒生、汇丰 的和睦,形成鲜明对照。      官司纠缠了4个年头。强龙难斗地头蛇,万国宝通无力恋战,决定退出 远东银行。股票被邱德根买回,他于1981年9月宣布,邱家再度拥有远东银 行的控制权。这场官司以庭外调解告终,赢家自然是邱德根。      殊不知,80年代银行业再次动荡不安,逃过60年代大劫的华资银行又 纷纷翻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邱德根再度寻找靠山——外资大银行, 以期逃过劫数。      邱德根来得聪明,他先后找了两家外资大银行,国银亚洲和华美国际。 这样,两家参股的银行股权分散,不可能像万国宝通那样“专权独裁”。      谁知,国银亚洲不是吃素的,趁邱氏陷入财务危机,进而“攫取”了 远东65%的股权(1987年)。华美国际则占远东的10%的股权。远东半壁山 河都未能保住,邱氏只占其中25%的股权,成为第二股东。      这种状况,在华资银行中比比皆是。邱德根未成为银行业的大赢家, 那么他是不是商界败将呢?                                     不屈不挠      在香港的大富豪中,像邱德根那样蒙受一连串天灾人祸的,委实不多。      1964年,爱妻裘锦秋陪国泰电影公司老板陆运涛夫妇赴台考察,不幸 坠机遇难。邱德很悲痛万分,其后姨妹裘锦兰嫁于姐夫邱德根,肩负起抚 养姐姐遗子的义务,邱氏才稍稍平静。      1983年,任亚洲电视董事的爱子邱达成酒后驾车,撞死当值警员郑孟 辉,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邱达成被判入狱4年。1988年,家族所控的亚洲 电视又卷入奥运转播官司。      1989年,报纸又爆新闻,远东集团邱德根父子在银行做假帐,涉嫌诈 骗案,港府律政司拟上诉。邱氏虽未领略铁窗之苦,却领略了人言可畏, 使其名誉受损不菲。      邱德根患有肾病,严重到何种程度,邱氏家族秘而不宣。1991年4月, 港报驻穗记者逮住一条新闻,香港富豪邱德根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换肾, 肾脏来自一名因交通事故濒亡的中年男子,邱氏共花费10万港元。出院后, 邱氏身体状况良好。      邱德根饱经磨难,却从未屈服过,总是顽强拼搏,建立起庞大的商业 集团,经营业务包括银行、证券、投资控股、酒店、地产、出租业、加工 业、娱乐业、传播业等。家族财产逾20亿港元。      集团较大的投资项目有: 
… 页面 82…

     港岛金钟远东金融中心、德辅道远东银行中区大厦、九龙旺角的远东 银行旺角大厦。      九龙荔园游乐场,集宋朝建筑与风俗为一体的宋城,印尼雅加达游乐 场,新加坡唐城。      与老牌英资公司置地合组新地产公司,双方各占股份50%,开发了大 批高级楼宇和一流商业大厦。      在香港拥有远东货仓、远东面粉厂,在深圳拥有远东中国面粉厂,在 印尼拥有总统戏院、假日酒店等十几处企业物业,在斐济拥有凯悦酒店。      一个一文不名的外省“穷小子”,能创下这么庞大的事业,委实不凡! 邱德根是个在港知名度很高的超级富豪,他的名气自然与一连串的官司与 事件有关,还有重要的一点,他是亚洲电视公司首任董事长,电视的影响 渗透千家万户,邱氏在商界的名声大振。      有关邱德根与亚视的事情,本书将会在第五十一章详及。      香港新国际机场已初具规模 
… 页面 83…

                    第三十八章香江首富何东后裔今安在      在本世纪的前50余年,何东的财势声望无人能出其右。泰山崩塌,家 族的鼎盛之象似乎随何东渺渺逝去。难道何东后代出了二世祖吗?秉掌家 业大权的是何东的儿子何世礼,他官累上将,克勤克俭,操理家族事业, 但家族的颓势亦如落花流水,最大的原因,是他的政治观念。何东生有私 生子,这又是一段传奇。                                    香港的旧俗      香港是个殖民文化氤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又是中国领地上保留古老习俗最多 的地方。      香港庙多,究竟有多少庙,大概无人数得清。据一份资料,天后庙就有50余间。 香港的庙,不好以内地的规模去衡量,最小的只有一间小卧房那么大。不过香港的庙 亦有内地望尘莫及之处,大屿山有世界最大的露天铜佛像:名庙香火之盛,资产之多, 堪与公司比肩,故不少寺庙设立有限公司管理财务,堪称一奇。      香港庙多,意味着拜神拜佛的人多。神像佛像岂止供在庙堂?居民家室,公司大 堂,无处不见“神形佛光”,甚至连西洋人的公司,也要供一尊神佛像,终日香烟袅 袅。      中国人求神拜佛,不足为奇。奇是奇在洋人,公司开张,通常得先拜中国的神, 燃放鞭炮 (现禁止)、舞狮唱戏等。抗战前,汇丰新大厦落成开张,足足按中国的风 俗热闹了一整天。每逢孔夫子诞辰日,汇丰大厦张灯结彩,请粤剧名伶为民众唱戏。 汇丰大厦镇行之物,是一对中国风格的铜狮,由上海的中国工匠铸造。80年代,旧汇 丰大厦推倒重建,特请来中国风水师择良辰吉日、指定地点,铜狮方可移位——否则, 就会带走汇丰的财气。      在香港,堪舆师堪测地盘、风水,若不佳,设法补救。因此,即使是从欧美来的 世界级建筑大师,都须听中国堪舆师指点迷津,并要请堪舆师评估图则的优劣。至于 室内装修、家具的放置,也常要听从堪舆师指点。      堪舆师大发其财,相师又岂甘落后。香港看相风气之盛,只需看街头书店的出版 物,可窥一斑。相书汗牛充栋,销路看好,香港便有专门出版相书类的出版公司,还 有专门的风水杂志。      内地人看到香港报刊,常会见到四个字的名字。如香港政界女强人周梁淑怡,她 本名梁淑怡,“周”是丈夫的姓。这犹如中国古代的李氏或张母李氏。幸得保留全名, 算是前进了一步吧。      本世纪前50余年,香港华人首户,惟何东家族。其财势及名望,无任 何巨富显贵,可与他论伯仲。      何东病逝于1956年,享年94岁。人们至今仍对何东家族津津乐道。该 家族资产几何,后裔若何?这一切,仍需从何东谈起。                                     至尊极荣      香港收复后,经济甫复元,港府拿出中区大会堂旧址一块官地公开拍 卖。竞投那天,会场官商云集,这块地1。4万平方英尺,以底价277。8万港 元开投。最初竟投者众,竞价至300万港元时,只剩下香港大地主何东、中 
… 页面 84…

国银行总经理郑铁如两人。竞投进入白炽化,应声愈响,叫价愈高。最后 叫到374。5万港元时,何东不再叫价,地盘为郑铁如投得。       “大会堂之役”,名声够盛的何东又名声大振,因为郑铁如代表国家银 行。传媒称港九200万众,唯何东爵士,富可敌国。      何东90高龄,仍勤勉工作,公司的重大事情,仍由他决策。他接见记 者时道:“我自朝至晚,均甚忙碌我不知何时可以退隐,我一生与工作 不能分离,只要我一日目力尚存,一日能思考,我也会工作下去。”      何东暮年时,曾周游欧美,他接见记者时谈到,他遍访各国王室及政 要,得到热情招待。他还与长他6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