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胎画珐琅的鼻烟壶都画得非常细致,非常优美。雍正时期做过一个玻璃胎的鼻烟壶叫〃节节双喜〃仿竹子的,一节一节的,上面画两个蜘蛛,蜘蛛在我们过去文化中有〃喜蛛〃之称;你以后一出门,你们家门框上落下一个蜘蛛,你别不高兴蹭一脸蜘蛛网,没有什么坏事,那叫出门见喜,好事。
雍正时期的这个玻璃胎画珐琅,节节双喜鼻烟壶,全世界目前仅此一个藏台北故宫:我们查了一下档案,档案非常有意思;雍正元年,造办处珐琅作明确记载:四月十一日 做得铜胎节节双喜珐琅鼻烟壶一件;八月初四做得铜胎节节双喜珐琅鼻烟壶一件;那一年做了两个铜胎的画珐琅。到了雍正六年,时隔六年 七月十二日 做得玻璃胎烧珐琅 节节双喜鼻烟壶一件,你看他这记载,乾隆时期大量的鼻烟壶一下单就做500个,做几十个!这一个就做一个,元年四月份做一个,八月份做一个是铜胎的,隔了六年又做了一个玻璃胎的;今天这个玻璃胎画珐琅侥幸存到今天,这就是全世界的唯一孤品;这孤品啊,从档案上看那就是〃儿子〃那两爹呢,至今没有找着,大家有功夫可以去找找,非常重要。
【内画鼻烟壶】
鼻烟壶的品种中,内画鼻烟壶是出现的最晚的一个品种,也是中国历代工艺中出现最晚的一个品种。我们在晚清之前中国人不知道什么为〃内画〃,我们鼻烟壶能看到的所有的品种名贵的,一般的都比内画鼻烟壶早。鼻烟壶到了晚清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出现一个颓势的,整个质量是在下降的,你不要看它的需求在增加!但它整个鼻烟壶的质量是明显的下降,当时国力在下降,反应到具体的每一件东西都为国家分担啦!所以我们有时候说看到一件东西就知道当时的历史的背景了。历史的背景一定会从一点一滴中反映出来。
鼻烟壶在晚清整个下降的时候,内画鼻烟壶异军突起,它以新的艺术形式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内画鼻烟壶一般情况下,是画在水晶壶或者玻璃壶内。它首先工艺上就要把这鼻烟壶处理一下,它里头要搁上金刚砂要串堂,摇晃,使它变毛才可以绘画。用特制的竹笔在里头反向画,我们知道里头的你看到的画面是反向画过去的;所以它非常需要内画师的功力。对书画的理解,尤其对他对笔的控制,对他所要表达的意境的控制,他跟直接在纸上作画是完全不一样的;晚清著名的内画大师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 、丁二仲等等。
周乐元最早是一个工匠,以画宫灯为生。中国过去有很多娟糊的宫灯呢,画师在绢上作画,里面点上蜡烛以后非常漂亮。周乐元在画宫灯的时候发现了内画工艺,此后就改练内画,终成大家。周乐元的作品,主要就是山水小景,比如他常画的就是风雨归舟图,春风得意图;他画得都是比较大众的题材,他的创作活跃时期大约是在光绪的前期。叶仲三画历史题材比较多,他喜欢古典文学《三国》《红楼》《水浒》画风尘三侠,他这些东西画得比较多,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丁二仲的作品则是非常有特点的文人画,他自幼书看的多,通晓六艺,喜欢画山水,画的画文人气非常足,我曾经就买过一个丁二仲的鼻烟壶,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他的参照物少,他不是以画鼻烟壶为生,所以作品相对比较少。
【马少宣的肖像画】
说到晚清的内画大师,不能不提马少宣。马少宣的绘画题材众多,但最著名的是人物肖像和书法作品,在当时堪称一绝。要在鼻烟壶里画一个人的像要画得传神,要酷似是非常难的,尤其是书法,书法又要写出韵味但是他是反向写的;我们今天写个字,写好了都不容易,那你反着写就更不容易了,尤其是要受瓶口的限制。
当时马少宣为社会上很多名流都画过像,我们今天存世有相当一部分,每个都画得相当精彩,我们有的人根本查不到,不认识,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那个照片是画得栩栩如生,比如1918年他为逸安居士画肖像玻璃鼻烟壶,这个人物呢是背手而立身形兼备,目光炯炯,背后书了一行小令是马少宣自己写的:”仁者寿,壶中天。独此冰心一片,堪历千百年。“写得非常真挚昂越。
马少宣曾给一个叫虞卿的人画过一个肖像鼻烟壶。这个人当时非常年轻,穿着西服,即将出国留学,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力往往就差那么一点儿,画人非常难,它跟画花草是不一样的,你能不能抓住这个人的神情是最重要的。马少宣在壶背面这样写到:”终贾之年,求师万里。麟阁云台,请从此始。染人之易,甚于丹青,勉尔令德,视此图铭。“这段话言辞恳切,语重心长,把自己虞卿的希望都写在了鼻烟壶上。在2004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马少宣的一个水晶内画〃寿臣〃像鼻烟壶,在卖了174。4万港币。对于内画鼻烟壶,这个价位非常高了,表明世界各国的收藏家对马少宣的尊重,对内画艺术的尊重。
【其他类鼻烟壶】
鼻烟壶除了陶瓷类、玉石类、玻璃类、内画类,剩下的都归为其他类。为什么不再细分呢?鼻烟壶可用的材料太多,过去有什么材料就有什么材料的鼻烟壶。
其中,金属里的金、银、铜、铁,鼻烟壶都用过。常见的易得材料,有桦木的、竹子的、漆的、螺钿的,甚至树籽、葫芦都可以用来做鼻烟壶。比如葫芦,今天可能认为葫芦鼻烟壶不值什么钱,肯定不如玉的。乾隆五十八年,乾隆赏给英国特使以及他副使的鼻烟壶是玉的,但是由他带给英王乔治的鼻烟壶却是葫芦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在乾隆的眼中葫芦的鼻烟壶比玉的还要珍贵。今天很容易按材质去论价,古代不一定是这样的。
用来制作鼻烟壶的贵重材料很多,有琥珀、蜜蜡、砗磲、珍珠、珊瑚、玳瑁、象牙、虬角等等。我见过用大个珍珠做的鼻烟壶。以珍珠论已经是非常大了,但以鼻烟壶论那非常小。什么是虬角呢?就是一种海象牙。我曾碰到一个人跟我说:”马先生,我这儿有一个扎角鼻烟壶。“我一听,先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我应该是所有材料都知道的人,但真就想不起来扎角是什么。等到他拿出来,我说:”您这是虬角(音求决)的,不是扎角。“这就是学问不够扎实,又自作聪明闹出来的笑话。
【鼻烟壶的衰落】
鼻烟壶的衰落跟鼻烟几乎是同时的,这里有很多社会原因。首先中国国力衰微,经济整体下滑,导致鼻烟质量下降。鸦片战争前后,吸食鸦片成风,以及香烟的兴起,都对鼻烟产生巨大冲击。然而,最重要的影响还是鼻烟壶和鼻烟作为社交礼仪的一种,逐渐消亡。道光以后,鼻烟壶变成一个颓废的社会礼仪,越来越不重要了。就像今天,很少有人去谈自己的手表,但在二三十年前,人们见面时手表还是显示身份非常重要的物品。今天我听很多人都说:自打手机上有了时间,我就再也没戴过手表。
【重拾辉煌】
鼻烟壶是集各种工艺之大成的艺术品。不以美学论,仅以艺术论,清代工艺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工艺史的高峰,记录了中国人在这一时期的聪明才智。
中国的鼻烟壶曾经影响过西方人。乾隆年间,西方人拿着我们的鼻烟壶回国以后,照样子做过非常精美的鼻烟壶,又反过来送给中国皇帝。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这么一对鼻烟壶,壶盖是一个表,镶满了珍珠。从这一点上看,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鼻烟壶艺术持一种尊重态度。
西方人对鼻烟壶情有独钟,在西方有庞大的鼻烟壶组织--中国鼻烟壶协会,历史悠久,会员众多。西方人对鼻烟壶有过很深入的研究,出过大量著作。全世界鼻烟壶专著,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写的。中国人写鼻烟壶的书,最好的一本是《中国鼻烟壶珍赏》,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集合了几个大家执笔,共有438张图版。
2008年春天,纽约佳士得拍卖了一件乾隆御制铜胎画珐琅西洋仕女鼻烟壶,成交价是82。5万美元,这是迄今为止最贵的一个鼻烟壶。这个价格高度,令一般人望尘莫及。在国际市场上超过100万人民币的鼻烟壶不胜枚举,多极了。这一事实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鼻烟壶这门清代工艺的辉煌成就。
下一讲是最后一讲,对收藏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11 文明积累 受用清福
--文化的力量
收藏已经讲了四个门类五十多讲了,表面上讲的是收藏,实际上我一直在强调文化的成因,希望通过证据来讲历史的背景。过去的人对历史不大关心,只对现实关心,今天生活变得富足,所以大家都很愿意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文化比较抽象,文物具象,我试图通过具象的文物来阐述抽象的文化。我在五十多讲里讲的就是文化这样一个宏大背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世界趋于大同的时期,了解自己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将这块宏大的文化幕布一层一层地拉开,看看后面到底画的是什么,才能知道我们今天在历史上的位置。
【匏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讲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没有讲到。比如有一种我很感兴趣的艺术品,叫匏器,就是葫芦器。我们常说〃蛐蛐儿葫芦〃,就是匏器的一种。匏器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工艺中属于雕虫小技,经常被忽略不计,大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书上都没有这项的章节。实际上这类艺术品很有意思,也非常重要。
相传发明匏器的人叫巢端明,是明末举人。他是横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人,对当时的政治不满,就到乡下去种地。种什么呢?种葫芦,然后开始用它养鸣虫,这就是匏器的由来。入清以后,康熙对这个事儿比较喜欢。康熙在他先农坛那一亩三分地里也种了葫芦,然后找人加工成蛐蛐儿葫芦。今天能看到的实物证据就是〃康熙御制〃的匏器。所谓御制,就是皇帝所制,表示等级高。实际上这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不是皇帝真的亲自动手做。
皇帝非常喜欢冬怀鸣虫,听着虫叫声,觉得很愉快。古代跟今天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在古代人们基本上只能听见自然界的声音,很少听到非自然界的声音。但今天听到的绝大部分声音都是非自然界的,比如电视、收音机、MP3等等。在古代,即使是皇帝,要听到真实的声音非常困难。他要想听音乐,必须有人现场演奏。皇上权力再大,也不能每天睡觉前召集乐队演奏一遍吧?所以皇帝对自然的声音感兴趣。再加上皇帝也不好当,千头万绪的事情堆着,他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所以冬天在匏器里养一个小虫,听听自然的虫鸣,能有效地缓解压力。这就是〃冬养夏虫,重在鸣声〃。一个小小的器物,就能给皇帝带来巨大的快乐。
养鸣虫这一习俗到了清代,有了一项大用处。每年冬天都事先养好1万只蝈蝈,在大年初一这天搁在太和殿里。皇帝一上朝,金鼓齐鸣,热气一烘,1万只蝈蝈都开始叫唤,响声震天,这叫万国(蝈)来朝。把生活情趣赋予政治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例。蝈蝈一叫唤,显示大清国有多么强盛,能使万国来朝
【受用清福】
中国第一次出现收藏热的时候,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里写道:〃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我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声。〃
赵希鹄感慨人生过得很快,像白驹过隙。他所处的宋代,还是中国历史上相对繁盛的时代,但每个人一生中忧愁的时候占了三分之二,闲暇的时候只占三分之一。今天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担心的问题:房子、车子、孩子、票子工资涨不涨,地位变不变,总之发愁的时间居多。你能够有空闲的时候,不过人生的三分之一。那么,能知到这个道理,又能享用这个空闲时间的人,一百个里面也就有一两个。其中大部分人还都是声色犬马,没什么追求。赵希鹄就说了:我不喜欢声色犬马,自有感兴趣的一块乐土。
他下面接着说:〃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出,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 赵希鹄曾经见过很多老先生搞收藏,多收藏些书画、古琴、旧砚、青铜器(宋代的时候,陶瓷还不是收藏的主要内容)。把这些藏品明窗净几罗列起来,时时请一些有品位的客人来,大家交流切磋,非常高兴。
最后,赵希鹄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没有任何享受清福的方式能超过此事。宋代人对生活就有这样高的理解!表面上这是对收藏态度的理解,实际上是对宽松生活的提倡。今天更应该提倡一种宽松的生活,怡情养性。收藏不收藏其实冰不重要,喜欢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二百年来最富足的时期,以吃穿而论,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最富足的时期。那么,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强调文化呢?首先,文化要依赖个性而生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这样一句话:〃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只有强调民族个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庭,无论经过多少艰难困苦,四分五裂,终究会团结在一起。中华文化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更没有理由让它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间断。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只有中国的古文明延续至今,有很多具体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的〃日〃、〃月〃两个字,今天对古文字一无所知的人一看也认识。可古埃及的文字,今天已不是官文文字,现在的埃及人不是专业学者,就不认得了。
我们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多时候是非常具体的。我讲过家具、陶瓷、玉器、杂项等等很多中国文化中具体的东西,都是要通过这些具体的东西,来传达我们的文化内涵,强调自己的文化符号。比如,我讲过家具里的床,床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沿用至今的功能〃卧〃,另一个是早期功能〃坐〃。通过了解床〃坐〃的功能,我们知道了〃床前明月光〃还有另一解。再比如陶瓷中的影青,美丽如玉一般的瓷器,它断送了玻璃在中国的前程;玉器中的印玺,印代表个人的信誉,玺代表国家的信誉;杂项中的竹刻,反映文人高洁的情怀。这些都是构成中国庞大文化体系的一个个具体物件。
生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你有时候浑然不觉,但当你离开它后,就会深深感到文化带来的快乐。有很多人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还是觉得不适应,一旦回国以后,就会觉得如鱼得水,非常舒服。为什么呢?国外的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
我一直在说,人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一定是文化带来的,物质带来的乐趣是短暂的。你贫困的时候,吃穿都是极大的乐趣;你富足的时候,房子、车子可能是极大的乐趣,但这些都不能伴随一生。有很多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对物质没有任何要求,但看一出京剧就会非常满足。这就是文化带来的乐趣,它会伴随你一生。
【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