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幕,张狂周围的部下们,虽然心中憋屈,却无法反驳他的评价。
——“江东猛虎”,果然名不虚传
——今日算是撑过去了。却不知明日,又会有多大的损失?
见到汉军列阵回营,张狂心中压抑,这样不安的想着。就连向来最大大咧咧的典韦,也没有发表对敌人的不屑。
明天,会是刀光血海般的一天吗?
ps:提示一下,祖茂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在周仓之上。如果综合评价,可能周仓的武力,还要略微超过祖茂。
作者想要描写的战斗,并不是谁的武力高,就可以通吃其他人。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武力相近者,战斗的最后结果,还要看双方的临场发挥,往往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希望这样的写作风格,能够让大家接受。
第33节 客来意带殇
第二天,张狂早早起床。朝肚子里胡乱塞下两块面饼和一块羊肉,他就急急的赶到了城楼上,观看敌人的动静。
天已经亮了。敌人开始在营地外砍柴汲水,营寨中升起了袅袅炊烟。一队汉军大模大样的来到距城池不远的地方,开始日常操演。不时有骑马的信使,在营地里进进出出。
但是,张狂从早上等到中午,也没有发现,敌人有出兵攻城的迹象。
——莫非,孙坚在养精蓄锐?
张狂乐得轻松。
不过,在内心的深处,他总是有些不踏实。
当天晚上,张狂又梦到了前世。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广告遍地,美女如云。
梦醒时分,张狂忍不住双泪长流。
别了!前世的种种
次日清晨,张狂又早早登上城楼,观察敌阵。身边的亲卫和诸将,见张狂脸带倦容,都以为是因为忧心战局所致,倒是劝解了他几句。
但是,这一日,孙坚所部汉军,依旧没有动静。
战局的发展,让张狂有些看不懂了。这样僵持着,有什么意义?
浪费粮草吗?
好歹你围城也要有个围城的样子?就这么聚在西门外,难道不知道东门在昨天,还有一家大户,趁着黄昏时分,运了两大车的粮食蔬菜进城吗?
当然,张狂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小看孙坚。无论是他看过的历史中,还是玩过的游戏中,孙坚这人都不但有勇,亦且有谋。若不是因为孙坚太喜欢身先士卒,不小心中了冷箭,挂了,说不定孙氏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而今之际,只能静观其变。
张狂定下了调子,将心放下一半,开始调整部下的人员和装备,同时加强士卒之间的小范围配合。
昨天在观看“猛虎义从”的进攻时,那些义从们的小范围配合,给张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天平军身在城中,面积狭小,大型的军事阵型训练施展不开。张狂也只能将就着,磨砺一下部众的单兵能力。
第三天,汉军的行为,更是让天平军诸将一头雾水。
孙坚居然就这样当着城上天平军的面,慢条斯理的整理行装,收起营寨,然后
全军撤退了!
——太古怪了
这是天平军诸将共同的心声。
以孙坚为人之坚毅不屈,绝没有知难就退的道理。但是,孙坚偏偏就这么做了。
——想不通
要不要趁敌人撤退的时候,派兵追击呢?
城头诸将分成了两派,开始争论。
王果、周仓、于禁、沈富、何迁是一派,主张稳重行事。这些汉军的战斗力相当可观,如果正面交战,天平军即使全军出动,也不见得是敌人的对手。在不知道汉军的撤退,是否为诱敌计策之前,他们一致认为不能轻易的追击。
典韦虽然只有一个人,嗓门却压倒了其他人的反对。按照他的想法来说,就是:既然敌人露了怯,那就应当趁机上前,扒去敌人一层皮。至不济,也该踢上两脚,决不能这样,毫无作为的眼睁睁看着敌人跑路。
不过,诸将之间争论归争论,还是都留了一只眼睛,瞄着首领张狂。在天平军中,最终的指挥权,还是在张狂手中。没有他的同意,诸将都只能说说罢了。
张狂心中计较了半天,还是决定:不追击了。
他的思考角度,又与诸将不同。
在明知道“黄巾大起义”将会失败的前提之下,即使击败了几支汉军,又有什么意义呢?结果很有可能,是在损兵折将的情况下,被汉军重视起来,作为重点来加以围剿。
张狂现在的想法,是尽可能的保存实力,闷声发大财。等躲过了这一阵围剿黄巾军的风头之后,待到汉室诸侯开始展开大混战,无暇它顾的时候,自己再东山再起,抢下一块肥沃的地盘,细心经营,最后慢慢扫灭群雄。
毕竟,对于一个穿越者来说,在知道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的前提下,如果还发展不起来,那就太辜负“穿越之神”的期望了。
否决了典韦的意见,张狂下令,让何迁多派斥候,远远的盯住孙坚军,看看他们到底做何动作。除此之外,他还让天平军全军保持戒备,做好出征的准备。反正,这座小县城,张狂本来就不想多呆。等几天后,一切风平浪静,立刻全军上路,向东方前进。
傍晚,张狂接到信报:孙坚军在西方离城三十里处下寨。
次日傍晚,张狂又接到信报:孙坚军在西方离城七十里处下寨。
张狂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总算是放心了一大半。
——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孙坚若是想玩什么花招,也无能为力了!
张狂近来经常抽出时间,阅读一些兵书,对一些兵法原则,渐渐也能运用了。只是这个年头,书籍大多数还是用竹简木牍记载,不但沉重,记载的信息量也相当少。张狂固然在军中征用了五辆牛车装运,也才运输了不到百万字的书籍。
——想想原来在网上,一部小说动不动数百万字,那得装多少车啊
——也无怪乎这个年头的读书人,一个个孔武有力。想想看,一篇论语,总重量就有几十斤重。要想将这样沉重的东西,拿在手上阅读,没点儿臂力,能成吗?
不过,斥候带来的消息,还不止这一个。
“渠帅!西北方十里外,有一支友军,大约两百人,没有旗号,正直奔我军而来!”
“哦?”
张狂有些意外。
这年头,黄巾军刚刚兴起,有着大量虔诚的太平道道众作为骨干,组织还算是相当严密。由于能轻易的吸收大量流民,黄巾军的规模往往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只有数百人的小股黄巾军,不是被汉军击败落跑的败兵,就是大军派出来征粮或骚扰敌军的散兵。
这两百人,应该也是如此的?
考虑到对方没有旗号,是败兵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看来,天平军的规模,又要扩大一点儿了。
这只黄巾军来的很快。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就到达了单父县城的城下。张狂带着周仓,在城门楼迎接对方。当这两百余号人大模大样的直趋城下时,在城门边的火把照耀下,周仓突然惊喜的大叫起来:
“渠帅!是裴元绍啊!”
“裴元绍”
张狂的脑筋急转,开始搜索起这具身体原来的记忆。穿越众的灵魂,与所占据身体记忆的融合,若没有什么触发的诱因,只怕张狂一辈子都不会彻底的完成。
——裴元绍,与周仓年纪相当。两人都是被“地公将军”张宝,秘密收养训练的黄巾力士。后来,周仓跟着张狂,去执行任务,裴元绍也在此时,跟上了大名鼎鼎的“波才大帅”
张狂心中一惊:
——裴元绍可是被选作“波才帅”的亲兵啊!难道,城下的这只黄巾,有刚刚在长社落败的“波才帅”?
真要是这样,张狂的主帅之位,就有些不太稳当了。
虽然像王果、于禁、典韦、沈富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应当不会轻易背弃张狂。可是,不要忘记了,天平军的主体,却是长社大火中,逃出来的两千败兵!
ps:人物——裴元绍。
裴元绍并非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不过,本书既然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糅合为蓝本,就不拘泥这些东西了。
悲催的龙套裴元绍,在《三国演义》中,很是悲催的被本方大将赵云误杀。那么,在本书中,他还会如此悲催吗?
第34节 金毛现狮王?
真要是这样,张狂的主帅之位,就有些不太稳当了。
虽然像王果、于禁、典韦、沈富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应当不会轻易背弃张狂。可是,不要忘记了,天平军的主体,却是长社大火中,逃出来的两千败兵!
凭借着“波才帅”在黄巾军中的声望,固然双方都是一个“方”的“渠帅”,可是以张狂这点儿斤两,在人家这位“大帅”面前,只能算是一个“小帅”。“波才大帅”想要夺他的兵权,大概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来者何人?”
事到如今,张狂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好在这个时候,各部黄巾军的领导权还没有混乱,不会像以后的那些个“黄巾贼”那样,自身经常搞火并。张狂作为一方“渠帅”,凭着收罗这些部队的功绩,大概能升为“副帅”,掌管个本部四、五百人?
“某等是‘波才大帅’”
张狂的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里。
“的部下,奉大帅之子”
张狂长出了一口气:原来,不是“波才”啊
“快开城门!”
张狂这一分心,漏过了一大段没听,只听到最后一句。他目视了周仓一眼,周仓低声说道:
“下面那位,必然是‘波才帅’之子无疑。渠帅,咱们原来也听说过‘波才帅’的长相啊”
张狂再一次搜索记忆,头脑中突然冒出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形象来。再仔细分辨了一下城下的黄巾军,发现被裴元绍等人团团簇拥着的,的确是一个头发金黄的年幼少年。记忆中,除了波才帅父子二人,没有其他太平道中人,是这样一副白种人长相。
——这样的奇葩相貌,还真是吻合了“黄天使者”的说法啊
由于出身于张角的近亲,张狂对“太平道”中的一些轶事,颇有了解。这位“波才帅”据说原本是北方草原的霸主——鲜卑部落的一个“大人”,因为年轻时得罪了“鲜卑大王”檀石魁,被迫逃到大汉的地界。
为了融入汉人的生活,这位鲜卑部落的“大人”,主动加入了“太平道”,并且由于擅长军事,被派到颍川,指挥黄巾军的作战。
——“波才帅”的儿子到了,“波才帅”自己却没到,难道说
张狂回过神来,对着掌管城门的“五十人长”点了点头。城门缓慢的打开,一行风尘仆仆的黄巾军,虽然疲惫,却依然秩序井然,一个接一个的沿着城门缝隙,鱼贯而入。
这个年头的人,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原本多是平民出身的黄巾军,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如今已是二更天【21点到23点之间】,没有值守的天平军将士,多已经入睡。不过,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却将不少已经睡着的天平军战士给惊醒了。
张狂来到县衙,率领着手下主要将领,与来人正式会面。虽然来客一行,不过二百多人,可是里面的人物,却是相当不少。
“波才帅”之子,虽然年纪还小,看起来却是相貌堂堂,极有威严。张狂原来在“大贤良师”张角身边侍从时,曾经听人说起,“波才帅”娶了汉女为妻,生下的儿子也随了母亲一方的汉姓。
不过,光看外表,这位少年还是主要继承了父亲一方的遗传。八尺五寸以上的身高,配上他那一头浓郁的金黄色头发,令张狂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呼。
——金毛狮王
随侍在这位“金毛狮王”身边的,是两位黄巾军小帅,也是兄弟二人。兄长叫何仪,兄弟叫何曼,都是“波才帅”麾下著名的勇将。
此外,还有太平道的“祭酒”十余人,皆是满腹经纶的寒门士子出身,属于黄巾军的精神引导者。为首者“泰大师”,更是得到了“大贤良师”张角的医术传承,在豫州、兖州一带活人无数,吸引了大量平民百姓,踊跃参加黄巾军。
就连张狂的部下,也有不少人,受到过“泰大师”的恩惠。当“泰大师”到来的消息,被眼尖的天平军将士传开之后,在天平军大营中,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能睡得着了。
好在张狂见情势不妙,急忙命令王果和于禁,率领本部人马,监督军中的纪律。这样一来,才让整个军营,恢复了表面上的平静。但是,营地中的窃窃私语声,却始终不曾完全消失。即使是挨了军棍的士卒,也没有想办法再次进入睡眠之中。
再说那位“金毛狮王”,虽然长相有异于汉人,可是一开口,却是一股子地道的大汉官话:
“在下姓谢,名逊,字退思。见过张大帅!”
这一刻,张狂就像被雷劈过那样,瞠目结舌,不可思议的说道:
“‘金金毛狮王’谢逊?”
谢逊双眉一扬,好奇的问道:
“张大帅莫非认识在下?金毛狮王?好名号”
张狂的脑子有点混乱。
——莫非,我穿越到了《倚天屠龙记》的世界里?可是,不对啊,《倚天屠龙记》里说的明明白白,是在元朝末年啊?
“主公!”
典韦在张狂耳边轻声一叫,总算是让张狂清醒过来。他急忙请远来的贵客入席,填一填空虚的肚子。
由于刚和汉军交战完毕,天平军正在犒赏三军,故此端上来的食物中,肉食不少,让这些狂奔了数天的黄巾军同道,吃的是大快朵颐。趁着这时,周仓悄悄的拉着裴元绍,来到借“更衣”遁入后堂的张狂身边,打探起这只黄巾军的底细来了。
所谓“更衣”,可不是“换衣服”的意思,而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差不多相当于后世所说的“方便一下”。
裴元绍也是个精细的人,虽然被诱人的食物香味,引得肚子“咕咕”直叫,却知道这一刻,其实是自己站队的大好时机,也不推脱,简单的介绍了这一行人马的来龙去脉。
原来,“波才帅”麾下的近十万黄巾军,在长社大火之后,四处溃散,败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波才帅”好不容易,收拾起一只六、七千人的残部,北上投奔另一位黄巾军大帅“卜己帅”。然而,一只汉军骑兵,却如同附骨之疽,紧紧盯住“波才帅”所部不放,一路追击。
“波才帅”虽然多次设计反击,无奈这只汉军的统帅,着实狡猾,将多个陷阱一一化解,就算有一次不小心中了伏兵,也果断的发动反扑,从容退去。
双方缠战了十余天,处于劣势的黄巾军,人数日渐稀少。最后,在一条小河边,汉军对疲惫不堪的黄巾军,发起了一次强袭。就是在这一战中,被颍川黄巾军视为“战神”的“波才帅”,在汉军的突击下,身受重伤!
“那支汉军的统帅是谁?”
听到这里,张狂期待着提出了疑问。从手下那些曾经从属于“波才帅”的长社败兵口中,张狂对这位出身鲜卑的黄巾大帅的统帅能力,那是自叹不如。
可是这样一个强力统帅,居然会被一只汉军骑兵,追的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对方汉军首领的统帅力之强,已足以让张狂心生恐惧。
“好像是叫什么曹操?”
果不其然,裴元绍说出了一个在张狂意料中的名字。这一刻,张狂的心脏,忍不住剧烈的跳动了一下。
ps:人物——谢逊。
金庸作品,作者最爱《倚天》。《倚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