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砖瓦窑厂的工人;成都恩威制药公司的薛永新早先是四川农村的一个木匠。蓝星公司的老总原先身份高一点,80年代初曾当过一家国营小厂的厂长,后因问题被调查并被迫辞职,成了一个摆小摊的个体户。这种遭遇也成了他发奋图强的动力。
  “总起来说,越是困境和逆境之人,创造的心理越强烈。根据这一规律,当今中国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是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一批成功的中国企业家,无一不带有这种特点。而那些身居高位的企业,特别是具有垄断特权的大型国有企业,它们的创新要求就比较少,主动性就差。优越生懒惰,条件好了反而消磨人的意志。国企与民企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动力上。几十年做老大做惯了,特别是在具有垄断地位日子比较好过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动脑子创新的。即使遇到亏损和生产上的问题,由于有国家这棵可依靠的大树,摆脱困境的责任心也不强。这就是在国企中保守大于创新的主要制度原因,也就是国企难以搞好的主要原因。
  “农民一旦得到施展的机会,其创造精神是惊人的。但这种创造精神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如2000年,“四川第一打工妹”李晓芳,出资6000万元买下了她三台老家县委机关大院。她在珠海打工8 年,就攒下如此巨大的财富,真难以置信。四川省有3800多万农村劳动力,仅1999年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已达1111万人,其中向省内转移的有702万人,转向省外的408万人,在全国属第一。四川省外出民工创造的劳务收入,1994年为107亿元,1995年为170亿元,1999年是329亿元,相当于四川省全年的财政收入。2000年1…9月,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41元,以南充阆中为例,劳务收入占到全县人均国民收入的40%,有的地区更高。”'见成都《新经济时报》,2001年2月1日,'
  农民创新的反面性就是赖昌星式的腐败人物和张君式的凶残人物。看看赖昌星有多大的本领,不仅将厦门200多名政府官员拉下水,并且将公安部副部长、中国打私办的主任李纪周也笼络地与他称兄道弟。大家说这是不是制度创新?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民创造性大不大?因此,农民问题就是这么复杂。你又同情他,又要警惕他。不减少这贫困一族,中国社会很难走上法治和正规。农民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表现在文化精神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愿听到一些好消息。例如,2001年4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播出了四川欧阳晓玲的感人事迹。估计她也是一个农家出身的姑娘,四川南充市人,现在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农业青年。1987年,欧阳晓玲从林业学校毕业后,被分到当地林业研究所工作,干了6年林业员。但当以看到大片山坡地废弃荒芜,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无法在单位里施展,便决心另走新路,创办新型的业务组织,绿化荒山。1993年,她辞职自办林业研究所,筹资2000元,将研究所建到山上,与农民合作,开发新的经济林品种,既绿化了几千亩荒山,又使农民增加了收入。
  创业初期,她与农民们一起劳动,烧火担水做饭,给农民们提供技术,租农民的地,找农民当工人,开发新的柑橘品种,种植密度由传统的60株增加到300株,产量大增。七八年来,欧阳晓玲创办的林业研究所已经让1000所户农民脱贫致富。他们绿化过的山坡已经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可惜,欧阳晓玲没有参加2001年5月19…20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职业妇女发展论坛”。在那个论坛上,当我说出贫穷是创新最大的动力时,台下有听众表示不同意这一观点。后来我在回答问题时说: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创新动力,这还有什么疑问吗?在座的有几个是来自农村基层的妇女?这里能找出一个农村职业妇女的代表吗?台下无人回答。我进一步说道,可能大家还没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社会中具有特权资格的一员,那些没有特权的中国妇女可能还没有在这里与大家对话的资格。
  通过这个会议,也使我感觉到当今中国社会对我国存在的不平等国民待遇这一现实是多么得淡漠。我很后悔当时没与那些职业妇女精英们回顾一下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通过我国的历史,通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游击战,谁还能说中国农民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性不大?所以,我奉劝人们不要忘记农民,亏待农民,不要让过去发生过的历史再发生了。 
  5,中国要进入平等权利时代
  中国的事情需要与国外其他国家作一横向比较。各国的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发达国家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头,发达国家多年前发生过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中国即将要发生的事情。譬如美国在国民待遇上就走过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随着《平等权利法案》( Affirmative Action)出台,美国国民的权利待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进入21世纪,即将到来的不仅是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伴随着的必然是一场平等权利革命。
  美国与中国不同,它没有城乡隔离,没有户籍管制,但历史上有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这就是国与国的不同,各国有各国的问题。1995年10月,美国人口普查局调查显示,出生于外国的人口占全国居民8。7%,而这个数字在1990年是7。9%,1970年是4。8%,由此可见外国人口在美国不断上升。在外国出生的居民中有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两种,估计非法移民约有400万至500万人。而合法移民,在1994年共有2200万名,平均每年约有91万人。
  不仅有大批的外国移民,美国还有历史上形成的黑人,黑人是美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人种,占美国总人口的11。8%,亚裔只占3。1%。相比之下,白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4%。由于白人在人口数量和各个层次上都占优势,因此,种族歧视在美国的历史上就表现的特别强烈。种族歧视说到底就是肤色歧视。在世界各地到处存在,如前面章节讲过的南非。黑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受过非常不平等的待遇。
  1863年,当美国南北战争进行正酣之际,美国宪法中增加了第十三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尽管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但在保守的南方原蓄奴州里,种族隔离却出现了。许多州的法律规定,黑人与白人不得在同一学校上课,不得使用同一洗手间。在象饭店和公共汽车这样的公共场所,都有给黑人指定的座位,也就是说黑人不能与白人同坐一起。
  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奴隶制取消了,但人种和肤色的歧视并未取消。白人和黑人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实行种族隔离的州指出,这一政策的原则是“平等但隔离”(equal but separate)。白人虽然在法律上与黑人平等,但在生活上却拉开距离。
    这种种族隔离政策在1896年首次受到挑战。一位名叫普列西的黑人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火车上因坚持坐在白人的座位上而被捕。他上诉到最高法院,指出“平等但隔离”的原则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十三、十四条废除奴隶制与公民享有平等权利的精神。最后,最高法院裁决种族隔离制度并没有违宪。不过其中大法官哈兰投下了意见不同的一票。他指出:“宪法并不管人们的肤色,而且既不承认也不容忍在公民中分等级。”
  时间又过了50年,种族隔离政策再次受到挑战。堪萨斯州有一位小学三年级的黑人女生,每天不得不沿着铁路线走上一英里的路到一所黑人学校上学,而离她家近在咫尺的一所白人小学她却不能进入。于是,小女孩的父亲在新兴的黑人组织“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帮助下,一纸诉状告到法院,另外一些黑人家长也加入了诉讼,但该州各级法院却援引最高法院在普列西案件上的决定,判小女孩的父亲败诉。
  女孩家长当然不服。在黑人组织的努力下,1951年10月女孩父亲将案件上诉到最高法院。南卡罗莱那、弗吉尼亚、特拉华等州几个同样的案件也加入到诉讼中。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废除学校中的种族隔离。从此以后,美国的黑人得以和白人一起在学校里上学,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在这时终于有了松动。之所以仅仅是松动,是指美国最高法院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宣布其它公共场合'如饭店、火车等'的种族隔离为非法。不管怎么说,1954年的判决是美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它推翻了“平等但隔离”的原则,从此拉开了废除种族隔离立法的序幕。
  经过美国人民的积极努力,1969年美国终于通过了一项新法案,这就是著名的平等权利法案(Affirmative Action)。这项法案规定,在美国不论肤色、种族、宗教、性别、健康和年纪,每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即平等的国民待遇。在这项法案规定下,任何人在工作、居住和其他方面遭遇不平等的待遇,都可以向有关当局提出上诉。例如在工作上,两个同等学历、同类资格的人一起申请升职,其中的一位华人由于是出于华裔的原因而不获选。这位华人就可以向联邦的平权局提出申诉。总起来说,这个法案主要是要防范少数民族受歧视。
  人类争取平等的道路是漫长的。美国人整整用了100多年,从南北战争到1969年平权法案出台,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将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扔到垃圾筒里去,人类文明才进化了一步。反过来思索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歧视,不用几十年的时间是摆脱不了的。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和反特权思想没有几十年的孕育和争取是不会深入国民人心的,是不会普及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的。
  在争取平等权利这一方面中国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劣势是中国的封建主义余孽深重,等级思想和特权思想十分牢固,加之中国不是移民社会,城市化滞后,在等级化的社会结果中实现平等权利缺乏社会基础。优势之处是中国没有美国那样明显的种族混杂,没有种族歧视,平等的国民待遇在实行起来并不会有多大障碍,特别是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下,应该更有利于推进国民待遇的平等。因此,我的看法是,今后10年将是中国平权法案出台的年头。中国人民将在身份待遇及各项权利方面进行一场平权运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再不平等国民待遇,国民之间就拉开更大的差距。因此,21世纪开头的第一个10年,中国面临的将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待遇发展,权利发展,说到底是综合的全面发展。
  平等权利法案是美国如今最具争议的法案之一。在六十年代民权运动时期通过的一系列平权法案,目的在於帮助社会中长期受到歧视的群体,包括以黑人为主的少数民族以及妇女,争取教育以及就业的平等机会。平权法案的出台获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但其内容也引起争议。最受到争议的是所谓定额制。这一制度规定:政府部门在招收职员或公立学校招收学生时,必须为少数族裔留下一定的名额。1978年,越南战场的退伍兵阿伦·巴克为此规定愤愤不平。他申请进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医学院,但被拒绝了。而那些成绩比不上他的少数族裔学生却被学校录取了。巴克向法庭控告学校歧视。在诉讼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平等权利计划中,每年为“地位不利的学生”保留了16个位置。案件上诉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以五比四的票数,承认平等权利法案符合宪法。法庭同时裁定,学校在招生时尽管可以考虑学生的种族背景,但是以种族为唯一理由来划出定额违反了宪法。因此,法庭裁决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必须接受巴克入学。
  平权法案的原意是为了克服愤恨和偏见,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却似乎又制造了一些新的不平等。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它的消防队在1968年雇用了第一个黑人消防队员后,过了8年才雇了第二名黑人。1981年,这个市的第一名黑人市长把一个双方同意的判决签署为当地的法令,要求黑人和白人在雇用和升迁时采取一对一的比例。在1983年的升级考试中,市政府挑了两名考第一名和第二名的白人,然后,跳过另外76名白人,晋升了三名黑人,他们的成绩在这76名白人成绩以下,却是黑人中的最高分。考得好的白人消防队员心中不平,终于告上法庭。几年后,美国最高法院批准了有利于白人的判决,理由是这个地方法,违反了1964年美国民权法和宪法中的“适当程序”规定。
  目前,美国的平权法一再受到挑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三十多年来,少数族裔与妇女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平权法案的历史使命似乎已经完结。1995年,加州州民提出209提案反对平权法案,内容是禁止在雇用和入学等方面对不同种族和性别采取特别照顾政策。这反平权提案经过州民投票通过后,当时很多女性和少数民族人士纷纷入禀高等法院提出反对,但最高法院却宣布维持原判。1996年,加州大学率先实行反平权案措施,在考虑大学生申请表时只顾及成绩而不理会申请人的族裔背景,结果,最大的受益民族是中国人。因为中国学生成绩向来以优异见称,所以被接纳的中国学生竟高达占总数的33%。
  加州的反平权法案通过后,引起其他各州及市也纷纷佼尤。可是身为民主党党员的克林顿总统极力维持平权法案,他认为这项法案作为保护美国人的一种补充工具,能使人们免受歧视。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军队的实际最高指挥者、现布仕政府的国务卿鲍威尔将军也说,假如没有平权法案,象他这样一个牙买加移民的孩子,是根本不可能站上美国军队的顶端的。
  即使黑人也有不同看法。一些黑人专家和黑人团体居然认为,“平权法案”已经实行了三十年。它在这一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无疑是正面的。可是,三十年过去,几乎是一代人过去了。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假如在接受了这么长时期的优待之后,黑人还是要靠优待来进大学的话,这说明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存在。他们认为,长期的优待也会导致一个民族的青年过于依赖这种状态,反而消蚀了他们的发奋精神。
  但更有人敏锐地观察到,反平权法案的潮流背后有一股新的种族忧患意识。据美国国情局的估计,到2050年,美国人口的族裔比例将达到这种比例:拉丁裔占23%,黑人占16%,亚裔占10%,白人将低于半数而进入少数民族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有一些学者如哈佛大学的亨廷顿担心,假如一味强调多元文化,那么,结果似乎很明显,随着人口的“非欧化”,它的文化也就会随之而“非美国化”。假如美国今天的主流文化被各种少数族裔的文化一口一口地吞噬了,主流文化的特色被大大削弱,美国也就不成其为美国了。说到底,反平权法案的某种意识还是种族意识,还是白人优先和白人主宰意识。
  因此,不平等的种族意识总是要遭到社会抵抗的。例如小布什组阁时就受到影响,有两名部长未上任就遭到民意的反对,其中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因是极端保守人物而受自由派人士抨击,劳工部长琳达则因被指责疏离劳工而面对工会的压力,未上任已先下台。现年53岁的保守政治评论家琳达曾是里根政府下的美国民权委员会的领导人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