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侠义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张“直”。所以中国侠义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传于民间,所谓“睚眦必报”
,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这种精神演变而来。 那么孔子这个思想对或不对呢?我们不管他圣人不圣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先把圣人这
277
462论 语 别 裁
头衔供到上面去,问题则要讨论。拿中国传统的侠义思想或道家的思想来说,对于一个有困难,有急用而来借钱的朋友,正好自己没有钱,于是转向他人借来,给这困难的朋友,这是义所当为的事。 但孔子在这里却并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不是直道的行为。就我们现在研究的方法,《论语》是整篇连贯的,不能一节一节拆开来看。 而且二十篇《论语》,也可说是全部连贯的一篇大文章。 那么在这一个基本观点上,来看这一句话的含义。 正如我刚才所讲的,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后,要回国讲学了。 他发表“宣言”
,首先提出来“不念旧恶”
,过去的都过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说他。现在应该回去,为自己国家、为天下人,打一点文化的基础,来教育后代。 第二点他也说明,虽然过去不问,但好的还是好,坏的还是坏。并不因为既往不咎,坏的就一下子变好了。 这里不过借用这个“直”字来作说明而已。 如果一定要说这一点,是孔子解释直道行为的要点,那么,后世的儒家就发生问题了。汉、唐、宋、元、明、清以来,所有读书称儒家的人,都变成胸襟狭窄,结果就成为刚才所例举过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了。 难道说读书人多半不管别人,不能具有这种侠义的精神?这是误解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 就我的观点,连贯全篇的思想看起来,孔子是故意向当时鲁国一些因政治上恩怨而怕他回国的人,透露了一个消息——虽然对于你们,在我心里并不同意,但是各走各的路,你们不要害怕,我要回来了。何以见得是这样的呢?下面孔子还有一句话。
278
公冶长第五562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个丘是孔子的名字。 我们过去老式的念书,念到这里不称丘,不敢念,念了犯忌讳,要挨揍的。 于是另外拿一个字来替代,而念成“某亦耻之”。现在时代的忌讳不同了,无所谓。 这里孔子又说,一个人讲一些虚妄的、好听的话;脸上表现出好看的、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就是写《春秋左传》的左丘明,古人认为左丘明是当时的闻人。 古代所谓的闻人,就是名气非常大,可并不是官,也不是一个固定型的人,所以称闻人。 后世对帮会领袖称作闻人,这个观念,古今是有出入的。)孔子这句话是说,左丘明讨厌这种说假话做假事的人,我也和左丘明一样,讨厌这种人。“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还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这样的人,他的行径就太不对,用心也太奸险了。 左丘明作人的态度不屑于这样,我也不屑于这样。把孔子这两句话,和对微生高的话连在一起,再把上面“归与归与”连贯起来,如我刚才所说的,是孔子归国办教育前的“宣言”。等于是对鲁国政治上这班怨恨他、怕他回来的人说,我对你们是不同意的,但没有仇恨,我要回来了。 一连串贯通起来,便成了这个意思。 但非定论,我只是作如此说而已。 对与不对,另俟高明。下面接着孔子回到鲁国了,我们把它连起来,就像是孔
279
62论 语 别 裁
子的一段传记历史。 也可当一部小说,也可当一部电影看。
一乐也的对话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一天,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闲谈,孔子就说:“盍各言尔志”。“盍”是一个虚字,中国古文里经常有“盍”
“夫”这类虚字,等于我们现在的“嗯”
、“那么”。他说,:你们年轻的一代,把你们的愿望、志向讲出来听听看。 在这里,我们等于在看话剧,台词中表现了孔子学生的个性,也烘托出孔子的教育手法。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完全代表了子路的个性。 子路是很有侠气的一个人,胸襟很开阔。 他说,我要发大财,家里有几百部小轿车,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还有其他很多富贵豪华的享受。 但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希望所有认识我的人,没有钱,问我要;没饭吃,我请客;没房子,我给他住。 气魄大!唐代诗人杜甫也有两句名诗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就是子路这个志愿的翻版。他说修了千万栋宽敞的国民住宅,所
280
公冶长第五762
有天下的穷读书人都来找我,这是杜甫文人的感叹。 而子路的是侠义思想,气魄很大,凡是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给予上等的供应。“与朋友共”的道义思想,绝不是个人享受。“敝之而无憾”
,用完了,拉倒!
颜渊却是另一面的人物,他的道德修养非常高,与季路完全两个典型。 他说,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道德成就,对于社会虽有善行贡献,却不骄傲。“伐善”的伐,就是夸耀。“无伐善”
,有了好的表现,可是并不宣传。“无施劳”
,自己认为劳苦的事情,不交给别人。“施劳”的意思,我主张这样解释。 在上面也提到过,圣贤与英雄的分野: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圣贤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征服自己。 所以圣贤比英雄还要难。 换句话说,英雄可以施劳,把自己的理想,建筑在别人的烦恼、痛苦上。 圣贤则不想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放在别人的肩膀上,而想担起天下人的烦恼与痛苦。 所以颜渊讲“无施劳”
,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放在别人身上,这是颜渊的所谓“仁者之言”。
一文一武这两学生的理想志愿完全不同,都报告完了。孔子听了以后,还没说话,我们这位子路同学,可忍不住,发问了,老师!你先问我们,你的呢?也说说看。 孔子说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礼运篇》中大同思想的实现,这是最难做到的了。这三点一看就与众不同。孔子之所以为圣人,成为了不起的教育家、哲学家总之什么家都被他“家”上了,了不起就是了不起。“老者安之”
,社会上所有老年的人,无论在精神或物质方面,都有安顿。“朋友信之”
,社会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没
281
862论 语 别 裁
有仇恨,没有怀疑。“少者怀之”
,年轻人永远有伟大的怀抱,使他的精神,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丽的盼望。 也可以说永远要爱护他们,永远关爱年轻的一代。 我们仔细研究,如果这三点都能做到,真是了不起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要为他加一个头衔,就是圣人,或者神仙,或者如来。 因为这三点,对上一代,自己这一代,以及下一代都有交代。 此即所谓圣人境界,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讲到这里,这篇对于学问之道实际的讨论,引用孔子的话,作个结论。
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这就是学问之道的点题。 主要的要与第一篇《学而》连起来。 孔子这几句话,用白话文翻译过来是: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且在检讨过错以后,还能在内心自我审判。 怎样受审判呢?就是自己内在打天理与人欲之争的官司,就是如何善用理智平衡冲动的感情。这是学问的基本;也是中国文化儒家情操的中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随时会碰到,而无法避免的事。 例如吸烟的人,戒烟非常难,看见了烟,理智告诉自己要戒,然而手下意识地会伸出去取烟。 其实人生随时随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始终克服不了情欲。所以孔子儒家的学问重点,在于内讼和自省,自己在肚子里审察一番。 孔子在这里就讲到,他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人,可以随时自己反省、随时检讨自己、责备自己的。这是特别提出孔子讲作学问的重点所在。
282
公冶长第五962
在下面还补充一句。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根据孔子上面所说,以他活到六七十岁的年纪,周游世界各国,竟然没有看到过一个随时反省的人,顶多只有一个,是他的学生颜回。 似乎抹煞了天下人,但是孔子并没有那么偏激的思想。十室之邑——等于我们说在三家村里。(古代的“邑”
,等于现代的邻或里。汉唐以后,“邑”
的观念又不同了,相当于现代的县。 如果把汉唐以后的“邑”的观念,拿来看春秋战国时的“邑”
,那就错了,这是研究学识上要小心的地方。)所以他接着补充说,就是在十户人家的三家村里,也一定有讲学问道德的人。对事的忠、对人的信,都像我一样,只是不像我一样肯努力去多方学习而已。 孔子认为许多人有天才,但没有加上学识的培养,因此不能成就。 就道德心理而言,问题也是一样。 任何人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只是因为没有学养,不知道把这种道德心理的基本因素培养出来。 要使这种心理上善良的本质见之于行为,就必须加上学问的陶冶。
283
072论 语 别 裁
雍也第六
上一篇《公冶长》,是对前四篇整个学问系统,作一对话式讨论的前半集,本篇第六篇《雍也》是和第五篇的性质相衔接起来的,也就是讨论印证的后半集。
闲置帝王才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这篇书,同上篇以公冶长的名字来作篇名一样的,也是以学生“雍”的名字来作篇名。 《公冶长》代表修德之体;《雍也》代表进业之用。 雍是孔子学生中有名的一个,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年轻二十九岁。 在孔门得意的高弟当中,他认为道德学问都行的是颜回;慷慨好义、军事第一的是子路;政治、外交、经济等等第一是子贡;另一个他最得意的学生,就是冉雍。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所谓南面,
284
雍 也 第 六172
就是说他有南面而王,君临天下的大才。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每个国家都怕孔子,因为他的排场太大了。 一来就带了那么多弟子,而且他的弟子中,各国的人都有,他的理想国中的各项人才也都有:冉雍可以作君王,宰相可由子贡出任,三军统帅子路可以站出来。 这情形,诸侯列国有谁敢收容孔子?
他在那里一待,谁都紧张。 所以从整个历史来研究孔子,就可以知道,他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成为圣人,实在是其来有自。 他不是没有办法,而是非常有办法,只要他头一点说:你们干吧!
问题就大了。以他的三千弟子,在春秋战国时,随便哪一个大国都吃不消,都可以被他拿下来。 但是孔子不走这条路,为什么不走这条路?这种道德修养,就值得我们研究了。 如果对当时的史料不清楚,好像孔子之成为圣人,是读书人被逼得穷到无可奈何,才做了圣人,那就完全错了,这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子提出来:“雍也,可使南面。”这是说冉雍这个学生有帝王之才。 古代帝王,依照传统文化观念,一定要坐北向南,一直到清朝被我们推翻以前,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古时南北正向的房子,老百姓是不准修的,尤其在清代,老百姓如建南北正向的房子,地方官一向上报,就要论罪灭九族的。老百姓向南的房子有没有?
有的,但是大门一定向旁偏一偏,不许正向南方。 只有州、县等官府的衙门,或者神庙可以坐北向南,其他不行。 这是中国专制时代建筑方向的规矩。 还有,北京的房子,在过去绝不能高过宫殿,否则就是犯罪。所以“南面”这两个字,在古文中往往就是称帝称王的代名词。我们在这两篇书上看得出来另外的一个道理。 第五篇公
285
272论 语 别 裁
冶长,坐在牢里犯了法的人,孔子却把女儿嫁给他;第六篇则讲可以作帝王的是冉雍。 而冉雍本来是最可怜的人。 他的父亲很不好,出身于贫贱家庭,如以阶级观念来讲,他的父亲是所谓下等人,可是他的儿子却资质非凡。由这两件事例,可以看出孔子在中国上古时代,那种注重阶级的社会里面,他并不考虑到这些。 他只问一个青年,他个人是不是人才,如果是一个人才,该如何就如何。所以后来他也一再鼓励冉雍。当然,冉雍下意识中也会有一种心理——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如此,难免心理上有点自卑感。 孔子就告诉他,不必要存有这种心理,一个人要靠自己站起来。所以这两篇书,第一个提到的人,都是在困苦艰难中,由孔子的培养,学问德业才能有所成。说到冉雍,他有一天提出一个问题来问孔子,讨论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在《庄子》这部书中也曾经提到过,他非常豁达。 在秦汉以后的文化中用豁达这两个字,很有内涵。《史记》上写汉高祖,也有这种字句。 达者指度量的宽大,讲得好听点是豁达;讲得难听点,就是“吊儿郎当”
,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穿衣服领带都打成歪的,扣子也扣不好,说不定领子也经常翻起来。这个样子,也有一半像豁达——不在乎。子桑伯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豁达的人往往太简。关于这个“简”字,值得研究了。我们须要特别了解:孔子经常提到的“简”
,就和老子所提到的“俭”
,观念是一样的。 这两个字的定义,在古文中几乎完全是一样。只是两个字的表现不同而已。孔子说子桑伯子从简,一切都是简化,近乎豁达,批评得简单明了。 那么冉雍就提
286
雍 也 第 六372
到他的思想了。 他说做一个领导人“居敬而行简”
,如果对一件事——处事,对一个人——待人,都是敬重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 这样来处理老百姓的事情,和一般社会的事务,就对了。 如果说内心的精神,没有尊重这件事情,没有重视行政组织,没有“敬业”的心理,只是满不在平,以此来标榜简化,以简化的目的来实行简化,就变成一种权术、一种手段,就不是政治的道德,这样就未免过分简化。 在我们历史文化上,做领导人的,要注意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位的人,爱好一件事或一种动作,标榜一事或提倡某一点,下面的人就群起效颦,做得更热烈、更过火了。 孔子听了冉雍的话,马上就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