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里的门为户。他说哪一个要出外的人,能够不经过门户出去呢?出了门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门,行左道,终归曲折而难有结果。这一段,也是说人一定要有作人的标准。尽管许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时,最后还是有问题。 不过许多人还是只顾
315
203论 语 别 裁
目前,不顾自己的后果。 虽然我们看到不少人作恶多端,却仍然安享天年,但是这笔帐终归有来世结算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 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 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 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 饮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 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
,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
,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好不好呢?
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
,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 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 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
316
雍 也 第 六303
了。 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 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整个国家文化如此,我们个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有时也不大欢喜读书太过用功的学生,这也许是我的不对。 但我看到很多功课好的学生,戴了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读书之外,一无用处。据我的发现是如此,也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至于对或不对,我还不敢下定论。 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 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大的成就。 前天在×大考一个研究生,拿硕士学位,很惭愧的,我忝为指导老师。 还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过了。 这个孩子书读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点也不行,连一个车子都叫不好。 书读得好的,一定能救国吗?
能救国、救世的人,不一定书读得好。 假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算是一个人才。所以我常劝家长们不要把子弟造就成书呆子,书呆子者无用之代名词也。 试看清代中叶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以后,有几个第一名的状元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再查查看历史上有几个第一名状元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宋朝有一个文天祥,唐朝有一个武进士出身的郭子仪。 只有一两个比较有名的而已。 近几十年大学第一名毕业的有多少人?对社会贡献在哪里?对国家贡献在哪里?一个人知识虽高,但才具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品德相当。 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
317
403论 语 别 裁
但学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对此多加注意。
人性的基本问题
关于“文质彬彬”一节,再深入就要进入个人具体的修养,和人性本质问题。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是哲学上一大问题。 中国哲学的基本,几千年来讨论这个问题,都无法下定论,西方哲学也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本质,本来是善良的。 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不善都是后天学坏了的恶习气。 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也曾举例,说明人性基本是善的。 他说,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掉下井里去,第一个念头,第一件事一定是救人,不管这个孩子是谁,是仇人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孩子,一定只要救人,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慈悲的心各个都有。其次,人看到悲惨可怜的人,心里一定为他难过。 由此可见人心是好的。相反的,如荀子主张人性天生是恶的。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荀子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 在孔子、孟子和荀子之外的另外一说,便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 他说人性好比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主张:他
318
雍 也 第 六503
说人性像白丝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 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 现在教育上“可塑性”的观念,便和此相近。 于是,人性是善是恶,或不善不恶,哲学上几千年来都在争论。 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但是这些学理到今天还没有给人类以公认的定论,至少在学术思想上是如此。 所以我们常常提到人类的文化非常滑稽。 中国人五千年文化历史,西方人也有几千年,同样的吹牛认为人类最伟大,最了不起——自吹是万物之灵。 但在万物的心目中,如猪、牛、鸡、鸭来看人类,说不定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既狡诈又凶残,因为人类专门杀害它们,吃它们。 可是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虽然有了几千年文化,但对几个基本问题,却仍然都没有肯定的答案。例如:我们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类自己认为哲学、宗教、科学等累积的文明,已经征服了太空,这也是吹牛。 严格说来,人类今天的文明,只能说开始向太空进军,太空并没有被我们征服。 虽然进到了太空,人类自己切身的问题,仍如几千年来一样,还是没有解决。 科学上为什么要到太空去?主要目的还是要追求生命的来源。 今日科学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科学的基本精神还是在追究这种问题的根源。 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追出来,却把这套探讨的技术,发展到物质文明上去了,因此便形成今天文化的趋势。我们不要把问题扯远了,人性的形上形下问题,以后再讨论。以上所谓正反双方的理由都不太充分,而且有问题。现
319
603论 语 别 裁
在我们回来单单讨论人类本性的这个“质”究竟怎样?这个问题也很难讲。 不过人类原始的本性——质——是比较直爽的,我们看一个小孩子所表露的动作,纵然打破了东西,做错了事,他那个样子都蛮可爱的,因为他没有加上后天的颜色,还是人性的本质。 假使人长大了,都还是这样,好不好呢?且看我们流传的一两则哲学性的笑话,供给大家做研究性的参考。
还是老虎可爱
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关着门不使他与外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到抚养成人了,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朋友来访,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
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怪地问,你是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
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客人就教他见了人,要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 客人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客人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问好。 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 小和尚说出经过,这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顿。 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来的心血白费了。 我们
320
雍 也 第 六703
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解。第二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老和尚也是这样收了一个小孩。 到了二十几岁,要带他下山,但很为他担心。 就告诉他,你没有到人世间看过,现在我带你去。 在城市中很热闹,五花八门,不过什么都不必怕,只有一个东西——老虎,你要注意,那是会吃人的。 小和尚问老虎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样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虎。 老和尚带他走了一趟,回到山上以后问徒弟,到了闹市里最喜欢的是什么?
小和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特别可动心的。 老和尚又问那什么东西最可爱呢?小和尚说,最可爱的还是老虎。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人性,所以讨论到《论语》上的这个质字,一定要说怎样才是人的本质,也是很难下定论的。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 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 学识太好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 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主观特别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另外他又说出一个道理来: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是讲到质与文以后,孔子说,人生来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 说到这里就很妙了,人喜欢讲直,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尽管很坏的人,但也喜欢他的朋友很老实,不但老实人喜欢老实人,连坏人也欢喜老实人,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人应该作哪一种人才对。 人都喜欢别人
321
803论 语 别 裁
直——诚实,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 从教育上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就我来说,十几年前,我有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每逢晚上,来访的朋友太多,简直没得休息,有时感到很烦,有一天实在疲劳,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会来访,我就交代孩子:“我去楼上睡觉,有人来访,说我不在。”结果这位客人来了,我孩子说:“我爸爸告诉我,他要睡觉,有客人来就说不在!”
应该骂孩子吗?
不应该,我们要求他要诚实,他讲得很诚实,他很对,不对的是我们,那么人到底应不应该率直?呆板的直,一味的直,会不会出毛病?这都是问题。 所以人生处世的确很难,有时候作了一辈子人,自己越作越糊涂。 但根据孔子的话,人生来很坦诚,很率直。 试看每一个小孩都很诚恳,假定在幼稚园发现了一个会用心机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大成问题,不是当时身心有问题,就是将来长大了会成为问题人物,但绝大部分的小孩都不会用心机。 不过人慢慢长大了,经验慢慢多了,就“罔”了。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边多了一个竖心旁。 罔字的意义,代表了虚伪、空洞。“罔之生也”
,一个人虚虚假假地过一辈子。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结局。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 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
322
雍 也 第 六903
不划算的。
楼下黄金楼上人
说到这里,孔子又转了另一个道理,他认为要把学问作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在教育上是一个大问题,世界上谁不想作好人做好事?
都想做。 有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做,道理都懂,可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前面我也曾经提到,许多人“看得破,忍不过。”比如说:算了吧!生活简单一点吧!这是看破了,但到时候却忍不过。 看到不义之财,第一个念头是不要;多看一眼,眼睛就亮了;再看一眼,眼睛就发红了。历史上有个故事,是说三国时的管宁与华歆,管宁是有名的高士,后来他一生不下楼。 最初与他的同学华歆一起读书,两人一起挖地。 管宁挖到一块黄金的时候,视黄金如泥土一样地丢开了,看都不去多看一眼。 而华歆走去多看了一眼,才不再去管它。 就这样管宁和华歆绝交了,或许有人会说管宁未免太不近人情。 但古代历史记载简单,事实上他们两人同学,感情如此好,管宁已经观察华歆很久了,再加上这一件事情,他断定华歆是不安于淡泊的。 果然后来华歆扶助曹丕篡汉,成了千古罪人,虽然文章非常好,但是他变成了反派的文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小人之儒。 所以管宁当华
323
013论 语 别 裁
歆地位高了,他就永远不下楼,意思是你虽然有了政治的权力,但我就不踏在你的土地上,这就是华歆看得破,忍不过的道理。还有“想得到,做不来”
,有许多事情我们都想得到,但做起来的时候,就硬做不来。 也就是说学问、道理虽然懂得,身体力行时,却做不到。 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对做学问必须养成习惯,一日不可无它。 第一篇《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习”字就是要“好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它,喜欢虽然喜欢,并不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趣。 以现在最流行的打太极拳来说,决没有打麻将那么受人欢迎。 因为打麻将的人视此事一乐也,坐在那里快乐得很,而打太极拳,知道对身体有利益,是知之者,天天打,是“好之者”
,可是摸两下,觉得今天好累,明天再打,那就还不是“乐之者”。欲期学问的成就,进入“乐之”的境界,就太不简单了。 我们对于部下或者子女的教育,就要注意这一点,看他乐于哪一面,就在哪方面培养他。 就算爱打麻将,也可以培养他,当然不是培养他去打麻将,而是将他打麻将的心理转移到近似的正途发展。 这才是师道的原则,不但对人如此,对自己修养学问也要如此,但是孔子下面又说一句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说人的智慧不能平齐,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别。 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
324
雍 也 第 六113
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 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 这在历史上可以举很多的事例来说明的。 凡当过老师的,作过领导人的,都能体会孔子这一段话是绝对正确的。
我 误 聪 明
上面的话,都是孔子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话一直讲下来的,是教育的道理,也是作领导人的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