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当太子-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的决定。
  但其实是在事前就已经与他的少数心腹,比如何洛会或是多锋等两白旗的真正血脉相联的王公贵族,而议决大事的核心,在入关前是范文程与洪承畴两人。
  入关之后,洪承畴被疏远了,现在的谋臣自然就是范文程一人了。
  光是看入关前后的重要文告是谁拟定,就可以完全明白这一点。
  现在皇帝已经入宫,多尔毅的摄政王府也是在兴建之中,只等择期搬入。
  为了表明他决心在燕京居住下来,因此耗费了极大的物力和人力来修摄政王府,不过。他这会子绝想不到,他可爱的福临大侄儿在他死后给他找的罪状之一,就是王府逾制。
  当然,以爱新觉罗家族的传统来说,这会子的福临可是乖觉恭顺的很呢。
  “王爷,以臣之见,怀庆之敌十分要紧。”
  在范文程身前放了大叠的文书奏报,各省俱有。当然,现在清廷占据的省份有限,而且,今日所说的事就是河南和山东一带的战事。
  范文程是站着看完这些东西的,摄政王礼绝百僚,就算是亲王贝勒也只能站班伺候,王贝勒以下,见王都要跪拜。
  就算是吴三桂封了平西王,见了多尔毅,仍然是二跪六拜。
  这种礼仪上的讲究和不加颜sè,和皇太极年代的抱见礼有典型的区别。当年三顺王来投,皇太极迎出几百里去,然后和三个汉人将领抱见行礼。
  明知道对方是穷极来投,是没有办法才投自己,皇太极仍然有xiōng怀这么做,并且在礼节和物质上都竭尽全力帮助。
  这种大度的xiōng襟立刻叫三顺王折服,一直到几十年后,尚可喜都不愿意起来造清朝的反,可能当时受了多大的感动。
  多尔毅却大为不同,讲享乐,好讲排场,摆架子。
  对吴三桂不吝王爵之赏,初次见面却不怎么假以辞sè,摆足威风之余,也是在吴三桂心里种下了极为屈辱和愤怒的种子。
  就眼前这范文程应该是他最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一样得老老实实,毕恭毕敬的站在他跟前才成。
  听了范文程的话,多尔毅放下一直咬在嘴里的烟锅,吐了一口浓郁的白烟,皱眉道:“怎么个说法?”
  “怀庆贼众极多是一条,不过,臣看是事先预计好的,打下怀庆等地,与河南岸的闯军联成一片,掩护潼关等地,对咱们,流贼就能两边都主动,陕北是一边,河南又是一路,这要是真遂了他们的愿,我大清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这个判定,也是和多尔毅自己的判断相同。
  而且,何洛会和韩岱等人,特别是多锋,也是一般相同的看法。
  明军最近虽然一反此前与清军对峙之态式,采取了叫清廷上下都十分吃惊的主动进攻的战法,而且,在小规模的骑兵战中屡有斩获,这在以往的经验中是不曾存在的。
  辽东最有名的铁骑营就是现在平西王所部,人数并不多,但装备具甲和战马都是大明用举国之力养出来的,特别精锐。
  就算如此,野战对上八旗骑兵,也是绝不敢战,就算打了,也是胜少负多,而且也是被迫应战。
  吴三桂的成名一役就是率着家丁和亲兵从清军包围圈里把自己父亲给救了出来,这一战并不是平西王打的多好,或是有多惨烈,主要是当时不管是清方还是明方,双方都没有想到,明军之中居然还有一个能主动出击的将领。
  这一点就足够叫人刮目相看,吴三桂自此成就大名,成为明清双方都瞩目重视的人物。
  当年才多大点事,现在的明军却是主动出击,千里长的战线,最多人数超过百人,最小规模也是几十人的骑兵会战,不仅如此,明军还占尽了便宜!
  别人不大清楚,多尔毅却十分肉痛。
  豪格本部兵部并不多,驻山东的是阿巴泰和固山额真淮塔等人,两部加起来也没有超过一万人的兵力,要不是人太少,豪格和阿巴泰又年必按兵不动,坐视明军收复了半个山东,并且闯军还盘踮在洛阳和归德等地?
  这段时间以来,光是满洲八旗战死的将士人数已经超过百人,还有méng古和汉军八旗,不论是满洲还是méng古汉军,能跟着阿巴泰和豪格驻在河南和山东的都是效力很久的劲兵精锐,他们与满八旗一起,战死人数已经超过三百,而伤者也有千人之多。
  光是这种程度的骑兵交战,河南和山东一带的驻防军已经吃亏太大了!
  军报急递,多尔褒也是十分愤怒,如果不是怀庆一役的塘报也送了来,现在他早催促多锋进军了!
  南明上下,消息虽然不通,不过明朝确实是老对手了。
  多尔毅对明朝上下,也是太了解了。
  这个王朝,老大衰迈,就算出了几个能打的将领又如何?说到底,明军不过是出奇不意的sāo扰做战,人数也不多,打从两省的塘报来看,最多也就是几千人的规模。
  这一点兵,在关外打过大凌河和松山等役,又主持围攻过锦州的多尔衰怎么会放在心上?
  那时候明军来自全国各省,特别是松山之役,那都是一等一的明军精锐,人数也是在十五万人左右,那又如何?
  还不是在大清兵的进击之下,立刻就土崩瓦解!
  偷袭sāo扰,不过是小事罢了!
  倒是流贼一方,一片石之战虽然赢了,不过也能瞧出来贼首经验丰富,那样的情形还能带着近万人退走,而后来节节抵抗,也是显示出不俗的实力。
  特别是怀庆那里调兵遣将,威胁极大,相比起来,对明朝这个老对手倒是真的可以缓一步再说。
  范文程的建议与他的谋划相同,多尔毅原本十分疲惫yīn沉的脸上也是lù出一丝笑容。
  今天早晨,谭拜等人建议立刻由肃亲王豪格领河南兵,再由京师增派大兵,由豪格统帅,往击怀庆之敌,解沁阳之围。
  初闻之时,多尔毅也是略感动心,照这样的计划,两黄旗也能出一点力,缓解一下压力。而多锋可以继续南下,以两白旗和两红旗的部分兵力,加上山东防军,仍然有击败明国的可能。
  不过范文程却极力反对,以范文程看来,明朝上下现在只愿偏安,不会有真正北上进取的决心,既然如此,不妨放着不动,以全部力量,先击败流贼再说。
  当前看来,还是流贼的威胁更大一些。
  范文程久在机枢,对明朝认识十分深博,由此看来,应当是听他的没错。
  多尔毅重重一点头,冷哼一声,道:“明国早就不是对手,就是这么办吧。”
  身为谋主,范文程心里自是涌出一丝得意来。不过,事到临头,他也是有点紧张。眼前这位主子和皇太极远远不同,皇太极遇事听建言,不过做主是自己来。错了也是怪自己,不会委过给别人。
  眼前这位,说是听自己,等将来若是错了,那可能是掉脑袋的事。
  当下颇有点惴惴不安,只又问道:“王爷要不要问问洪某人的意思?”
  多尔毅对洪承畴余憾未释,冷冰冰道:“不必了,我的意思已经定了。现在叫定国大将军不要直接南下了,先去打怀庆之敌吧。至于肃亲王,写信给他,叫他退守,安份一点,不要和明国大打。”
  说到这,他展颜一笑,对看范文程道:“我偏不信,明军真的敢大举过河来自寻死路?不,我绝不信!”!。


 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六十八章 会战(4)

  多尔蹙现在只经是说一不二,虽然还没有加皇父摄政王的头衔,不过济尔哈郎早就被收服,正蓝旗主心骨都这样,旗下众人又能如何?
  代善老的任事不管,两红旗的诸王贝勒向来超然于权力之外,不足为虑。
  两黄旗被他分化拉拢,也是不复当初的那种团结对外的劲头。
  两白旗更是以他为核心,阿济格骄纵一些,多锋却是一个听说顺教,而且能力出众的好弟弟。
  河南一事,纵然有十万闯军,多锋一至,肯定可以一鼓而平。
  再转向陕州,破潼关,与阿济格会师关中,流贼之事就算平定了。
  主意一打定,动作就很快。
  到了午间,从宫中迭派信使,飞骑传谕给多锋等部。
  天黑时分,在城中消息灵通的人都是已经知道摄政王的谕旨内容,并且议论纷纷,心思各异。
  鳌拜是太宗皇帝的摆牙喇兵出身,与谭拜这个护军统领交情极为深厚。入城之后,两人在内城挑的府邸相距也很近,鳌拜府邸的前主人是一个明朝的shì郎大官,府邸有九进,大门正堂huā园一应俱全,主人走的匆忙,连家戏班子都留了下来。
  盛京里头吃烟听戏的风潮也是由来已久,连鳌拜这样的粗人也是喜欢,只是他钟意的是武戏居多,看看戏子们在台上翻腾,取个乐罢了。
  今日在家中摆宴,客人却是不多,只有索尼和谭拜两人。
  “你们瞧着苏克萨哈没有?带人传摄政王爷谕旨,叫王爷的仪卫给他摆队他算什么,就是姜爷养的一条看门狗罢了!”
  鳌拜对多尔毅的近臣心腹苏克萨哈怎么看也是一个不顺眼,言语之间,颇为敌视。
  他正当盛年,如同当时的满洲汉子一样,五短身子,身子粗壮的似乎要把身上的箭衣给撑开。两条tuǐ因为长期骑马早就罗圈了,不过盘膝坐着,倒是十分相宜。
  在家里请客,他也没有用汉人厨子,只是叫灶上杀了头猪,煮了一大锅的白肉出来,除了盐之外,也没有别的调料。
  这种吃肉的法子也是满洲老吃法了,现在的亲贵子弟已经颇不愿这么样子吃肉,嫌其太过油腻,也没有味道。
  在皇太极当国之时,就曾经严旨谕令,令王公贵戚不得换宽袍大袖的衣服,不得吃烟听戏,当然,也不得放弃这种用小刀吃肉的满洲旧俗。
  太宗皇帝是把这件事当成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言辞之中,对后辈弃满洲旧俗十分痛恨,这种思路也是影响甚为深远,多尔*的坚持剃发易服,康熙乾隆的坚持讲清语和行围打猎,由来就是这个“满洲旧俗”这四个字上。
  至于讲骑射把自己绕进去,那就不为皇太极为预料了。
  鳌拜是跟随皇太极多年的人,生活细节都极受影响,此时盘tuǐ在锅边,用小刀熟练的切下一大块肉来。先分给谆拜,再又让给索尼,最后才削了一块给自己,塞到口中大嚼。
  当然,吃肉的时候也是不影响他痛骂苏克萨哈就是了。
  至于对多尔*,因为鳌拜的勇猛和直率坦诚的xìng子,多尔褒对他也较为看重,并没有为难和杀掉他的打算。
  这一点和豪格极为不同,两黄旗的大臣武将紧跟豪格的有不少被杀掉了,随意加一些理由,就能叫这些人的人头落地。
  至于禅泰和鳌拜等人,稍有效忠卖力之意,多尔毅就是既往不咎了。
  大约是这些人在两黄旗威望太高,彼此又声气相连,不好弄的太僵。又可能是多尔毅现在理智尚存,不似后来那么疯狂变态。
  “唉,这一次大好机会就这么放弃,实在太可惜了。”
  谭拜一边吃肉,一边只是摇头叹息道:“怀庆的贼兵肯定不经打,明军也是屡屡犯境,咱们肃亲王可好,闲在河南没事干。要是以肃亲王领军救怀庆,那可多好。”
  “你这原本就是发梦。”
  索尼是两黄旗有名的智囊人物,通汉话,习汉书,努儿哈赤年间就出了名,皇太极即位后也十分信任倚重他,赐爵拜shì卫,虽战功不著,在两黄旗中反而是比谭拜和鳌拜等人更受人注意和尊重。
  皇太极死后五日,多尔毅在三官庙先见的两黄旗大臣,索尼便是第一人。也正是此人风骨极硬,直言必须立太宗之子,不然唯有决裂。
  若非他领头立誓,两黄旗抱成一团,多尔毅担心八旗内战,恐怕也不会有福临即位为帝之事了。
  正因如此,索尼得罪甚深,现在多尔毅不便拿他怎么样,将来如何,殊难逆料。
  不过自己命运如何,索尼并不放在心上,此时他眉头紧皱,只是对着谭拜道:“九王深疑肃王爷,投*闲散是必然之事,不等将来兵将实在不敷使用,恐怕绝不会叫肃王爷领军出征。而且”
  说到这,索尼也是闭口不语子。
  不过在场两人都是朝局中人,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肃王豪格不领军也罢了,领军不能大胜也罢了,若是真的领军又复大胜,恐怕反而有xìng命之忧!
  无论如何,现在两黄旗力量分散,豪格自己xìng子又偏软了一些。打仗是一把好手,政争又软又幼稚,根本不是多尔*的对手。
  这一点在前一阵出征前多尔毅的大清洗就能看的出来,豪格的一批心腹手下又被清洗,杀害,豪格本人也差点被杀,遭遇如此,豪格却只知道步步退让,不去巩固自己势力,拉拢郑亲王或是礼亲王一脉,平素在家乱发脾气,凌虐下人,和心腹手下说话时嘴巴也没个把门的,什么都敢乱说。
  这么一个王爷,若不是自己实在提不起来,当初又怎么连皇位也争不上?
  “这么一想,我没替王爷争这个大将军的位子回来,反而是件好事了。”
  “不然,不然。”索尼摇头道:“这个仗还是能打,打的越久越好。”
  谭拜确实是无甚心机,但并不愚娄,好歹也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了,索尼这么一说,他就立刻明白过来。
  明国太大,入关之后,众人才更明白以前就认识到的这一点。
  若是豪格能久镇在外,多掌握汉军,整顿两黄旗,几年之后,力量真正强大了,到时候就有对抗多尔*的资本。
  若是现在这样,势力只会越来越小,所以两害相权,还是能领重兵更好一些。
  只是若无意外,恐怕也只能继续隐忍。
  “唉,这算什么事!”鳌拜把小刀往金盘里重重一丢,当啷一声之后,才又怒道:“南朝那些鼠辈也敢杀我女真人了,天聪崇德到如今这几十年,何曾见过?松锦之战,谭泰率四百兵就截了南朝十五万兵后路粮道,现在怎么了?把我放在这里,天天吃肉,肚皮都大了几圈,再这么下去,非闷死不可。”
  “你莫要太小瞧了南朝了。”索尼冷笑道:“现在朝中都以为南朝不过是一时占了小便宜,不算什么。但你想想,那个皇太子从逃出燕京,再到天津,不是血海尸山里杀出去的?现在他在淮安主持军务,我看这个皇太子不是凡俗之辈。鳌拜,没准会有你去大打出手的机会。”
  鳌拜放声大笑,似乎索尼在说天大的笑话。虽然彼此合作,而且关系不浅,但他向来对索尼这样的智识之士并不服气,当下也是冷然答道:“但愿如你所说,我倒想去河南,跟着肃亲王,好好领教一下南朝的骑兵!”
  “不必争执。”谭拜出来打圆场,笑道:“豫王大军一出,我看鳌拜你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鳌拜冷笑道:“走着瞧吧。”
  “若有机会,不可轻易放过。”索尼不愿和鳌拜翻脸,两黄旗力量已经太过分散,不宜再起内哄。当下只是沉声道:“我等总会有机会出征,到时候,一定要把众人的心再拢起来!”
  谭拜道:“机会怕是等不到“最好是肃亲王能久镇在外。”鳌拜目光灼灼,道:“南蛮子怎么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时候,我反而盼南朝或是流贼能闹的再厉害一些了。”
  “这一层意思,恐怕要书信告诉肃王爷。
  “不必!”索尼chún间带笑,向着眼前两人道:“肃王爷所为,难道不正是与我等议论暗合么?”这么一说,两人也是恍然大悟。
  豪格再怎么说也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指挥过不知道多少次大战。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