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后梁龙德元年,即公元921年,陈州刺使惠王朱友能企图夺取帝位,举兵直指汴梁。兵败被杀,血溅京师。
是年,长达十年之久的梁晋夹河苦战正酣。未果,镇州兵变,晋王李存勖率军前往*。一时,河北大地狼烟四起,戈钺交伐,血肉横飞;就在晋军兵围镇州之时,定州守将王处直约结异族契丹,南下抗晋;一时,契丹骑兵入主中原,四处烧杀掳掠,人民哭天喊地、四处逃散。
这年九月的下旬,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一带普降大雨。老天爷仿佛是暴怒了,一个劲地发泄久已积压在心中的忿怒。大雨,伴着电闪雷鸣滚滚而下,已经整整七天七夜了,却也丝毫没有停歇的样子。大雨倾盆,无数道支流裹挟着巨大的泥沙,纷纷汇入黄河。黄河的水位越积越高,黄河中下游决堤的地方更多了……
九月二十三日这天午夜,伴着一个紧接一个、一阵紧似一阵的电闪和雷鸣,雨下得更大了。忽然,一道巨大无比的闪电划过天穹,顿时,黑夜如洗;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炸雷迸裂,只听得“咔嚓轰隆”之声不绝于耳,在巨雷的震撼下,大地也发出了巨大痉挛的战栗。一时间,恰如天塌地陷、世界末日到来一般。却也就在这时,巨雷的轰鸣声中忽地竟传来了一阵尖利的婴儿哭声,它有如一道抛入天际的钢丝,穿越了整个宇宙,伴着电闪和雷鸣,传遍了整个河北大地……
很快,天却意外的放晴了。
第二天清晨,从一个已经破落的小庄园里抱出了一个男婴。
这个男婴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五代明君——柴荣。
史载:公元921年九月二十四日,周世宗柴荣诞生于河北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
第一章 出身乱世(1)
急湍的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像是祖国母亲体内的一根粗大的动脉,蜿蜒盘垣在西起青海东至渤海的广大地域之上。黄河之水滚滚东逝,河水便是她丰盈的乳汁,世世代代哺育着北部中国的山山水水和人民。在她的下游,冲击而形成的是华北平原,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历代人民居住的理想乐园。早在距今约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繁衍着,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它的西部,有一座古已著名的城市,这便是河北的邢台。
邢台,古有襄国、信都、龙冈等名。远在公元前十六世纪,邢台这块地方就曾做为殷商王朝的都邑而名扬华夏。据古代史籍《竹书纪年》里有“商祖乙九祀圮於耿,迁都于邢”的记载,到了商朝第十四王祖乙九年时,因耿地被洪水毁坏,就将国都迁移到了邢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传到周成王姬诵时,为了巩固其统治基础,周成王继续推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据《史记》记载,为了要报答他叔父周公辅政之恩,周成王册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邢地也此而成为邢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其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邢台虽然几经更名,但是它在河北,甚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却一直保持不变。
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九月二十四日,在中原血战未休,电闪雷鸣不止,大雨倾盆之时,后周世宗柴荣便是出生在河北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一座破旧的庄园里。
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是我国历史有名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其时,曾经强盛一时的大唐王朝,就像一个身患绝症风烛残年的老人,终于在风剥雨蚀、柱毁墙塌后倒进了历史的怀抱。而它的“历史遗产”:宦官专权、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军阀割据混战,尤其是其军阀割据混战,更加注定了这个“庞然大物”最后的命运— —瓜分豆剖,支离破碎。
唐昭宗李晔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唐末百姓起义领袖黄巢的叛将朱温,再一次背叛了他的主子。
当初,出身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县午沟里的乡间无赖子弟朱温与他的次兄朱存因为饥荒和社会动荡生活无着,便一起参加了唐朝末年黄巢的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令人意想不到的,那个在家乡一贯好逸恶劳,且常遭人冷眼的朱温,却偏偏在参加起义军之后如鱼得水,不久他就因为作战骁勇,屡立战功,被提升为队长。不过,他的次兄朱存却没有他幸运,在起义军南下广州之战中阵亡了。兄弟朱存的死难倒也曾让朱温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但从此朱温的好运却似乎接连不断,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凭借其凶狠善战,在黄巢大军攻克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京都长安之前,朱温已经成为黄巢起义大军中的一员骁将了。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转战千里的黄巾起义大军终于攻占了唐东都洛阳、京都长安。同年,黄巢在唐都长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大齐政权,改年号为“金统”。
大齐政权建立之后,朱温先是被黄巢任命为东南行营先锋使,驻守在东渭桥(今西安东北)。在此期间,他成功招降了唐夏州节度使诸葛爽。后来又奉命转战河南一带,攻占了邓州(今河南邓州),从而阻断了唐军由荆襄以北攻击起义军的道路,使大齐政权东南面局势稳定下来。当朱温得胜回到长安之时,大齐皇帝黄巢率领文武大臣亲迎于灞上,对其功绩赞赏有嘉。不久,黄巢又调朱温到长安西面,抗击纠集起来的唐朝军队,朱温再次大获全胜,挥师击败了唐将李孝昌等军。
经过短短的五年的南征北战,到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三十而立的朱温俨然已经成了“大齐”政权一等一的功臣,成为起义军中的一员骁将。又就在同一年,朱温因功被黄巢任命为大齐政权的同州防御使,肩负起防守大齐政权京都——长安东大门的重任。
大齐政权建立了,但是黄巢所率领的起义大军同历代的百姓起义军一样,缺乏管理国家的才能和准备。“李氏王朝不爱百姓,黄王爱之;李氏横征暴敛,黄王三年不征,五年不税。”在初进长安之时,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以这样的宣言赢得了长安百姓的夹道欢迎。不但如此,刚进长安不久,为了赈济长安城数以十万计的灾民,黄巢甚至下令,让起义军士兵纷纷解囊,将自己手中的财物扔给欢迎他们的苦难民众。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没有了税收的收入,加之当时长安附近,甚至整个关中平原由于连年战争,百姓根本无法种上粮食,这样一来,数十万起义大军自然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粮食了。兵法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说,军无粮,则军纪军心必然离散。于是,饥饿的起义军士兵抢掠百姓之事便开始出现了。尽管,黄巢一再严令抢掠百姓之事,但粮食问题既然已经无法解决,再严厉的军纪已经约束不了饥饿的士兵了,由此起义军开始大失民心。
一支失去民心的军队,结果早已经注定!
也就这时候,形势的发展对百姓起义军已经是越来越不利了。
一方面,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并没有彻底死亡,它还要、也还在进行着垂死挣扎。这一时期,为了对付起义大军,维护自己的利益,各地的大小官僚、庄园地主,尤其是各地的藩镇将领,纷纷组织起了反动的武装,并从四面八方聚拢起来与黄巢所建的大齐政权为敌。
当初,黄巢能够转战千里,并且浩浩荡荡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地攻占唐都长安,并且也还在长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大齐“金统”政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时候起义大军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从山东到东南再到唐朝重镇洛阳和京都长安,转战千里,横扫唐朝大军,其势如席卷,这就使得唐朝的军队也好,各个地方上的各种地主武装也好,一时间根本就来不及对付这支气势如虹、锐不可当的百姓起义大军。可是,随着百姓起义大军进驻长安,结束了长期流动作战的局面后,情况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起初被打得晕头转向的唐政府军队与各地的地主武装渐渐已经回过了神,清醒过来,并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抗起义大军。
更为严重的是,就是在这紧要关头,就是那位曾在长安落第之后慷慨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气度恢弘、气势豪迈诗歌的农民起义领袖、大齐金统皇帝黄巢却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失误——没有乘胜追歼唐王朝的残余势力,而是在李唐王朝的皇宫禁苑中忘乎所以的封臣拜将。翻翻中国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情似乎非止一例,黄巢起义之前有过,黄巢起义之后仍然有。可以这么说,历史有很多次规模巨大的百姓起义并不都是败在强大的敌人之手,而有不少的百姓大起义恰恰是败在起义军自己手上。在当时情况下,尽管唐王朝的皇帝唐僖宗早已经仓皇逃窜到了蜀中(今四川),但是,在全国,唐朝统治并没有被彻底地推翻,分布各处的藩镇势力依然还很强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形势的发展,这就为唐王朝残余军队获得了不可多得的喘息机会,让他们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并借助各地蜂拥而至的地主武装,将百姓起义大军反包围。
当初,唐风翔节度使郑畋用假投降延缓了黄巢起义军的西进,暗中却同南逃的唐王朝加强联系,把残留在关中的唐朝禁军纠集到自己的周围,又密约邻近藩镇共同抗击起义军,并进而成为百姓起义军的大敌。北方各藩镇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也暂时停止了彼此间的冲突,把矛头一齐指向起义军。长安附近的庄园地主则逃往深山密林中,结寨自保,把粮食藏起来,于是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就被压缩在长安附近的狭小地区里,粮食供应很是困难,到后来将士们甚至只能以树皮草根来充饥了。
另一方面,农民起义军在起义之初为了避免与优势敌人的遭遇,尽可能的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这样一来,虽说暂时避免了与优势敌人的正面交锋,保存、发展和壮大了自己,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却也不少:起义大军转战千里,流动作战,占领了新地区,就放弃了原有的地区。他们虽然取得了长安,却没有控制住广大的地区,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根据地。而一支没有自己稳定根据地的起义军,就必然是一支缺少后援而不可能长期坚持斗争,更经不起巨大挫折和失败的军队。
百姓起义大军的形势已然十分危艰,却也就是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大齐政权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却背叛了大齐皇帝黄巢,率部投靠了唐王朝,由百姓起义军的精锐部队转而变成了百姓军的劲敌、刽子手、百姓军最凶狠的敌人,从而在背后给百姓起义军致命一击,使形势本已十分危急的百姓起义军如雪上霜。
第一章 出身乱世(2)
当时,朱温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直接面对的就是唐朝河中留后王重荣。这个王重荣先前也曾投降过黄巢起义军,但在唐僖宗逃蜀之后号召各地将领围攻起义军的时候又重新叛归了朝廷。这时的王重荣,手握数万精锐之师,由于兵少,朱温与王重荣多次交锋,均遭败绩。当时唐军有一批运粮的三十艘船通过夏阳(今陕西合阳东),朱温派兵中途抢劫下来。王重荣派三万精兵抢夺,朱温不敌,只好把船只凿沉,王重荣便围住了同州城。朱温突围不能,只好向黄巢求援。可是求援的奏章都被当时主持军政的大将孟楷扣住。而朱温与孟楷素有矛盾,自然,朱温等不来救兵。于是,坐困孤城的朱温,便已有了背叛之心。
朱温此时虽有此心,但一时却也未得时机。恰巧这时他手下的一个名叫谢瞳的部将,乘机劝说朱温降唐。谢瞳告诉朱温说:“黄巢乘李唐皇室衰弱之机,率领几十万大军攻下了唐朝的京城,赶跑了僖宗,自己做了大齐皇帝。现在,唐朝所召集的四方勤王之师已经围困住了黄巢,黄巢屡战屡败,而唐朝的力量却愈来愈强大,看来他这个皇帝是当不了多久的。当下将军处境困难,黄巢却不派兵援助,将军你难道还该乘此机会考虑考虑自己的出路吗?”
朱温闻言,心下已经有所触动,却又按剑而佯怒道:“竖子是何等人也?老朱我乃是黄王手下一等一的大将,你竟敢当着我的面劝我弃黄王而降唐,不怕我将你碎尸万段吗?”
谢瞳知道朱温的心思,忙忙地跪下,继续言道:“将军要杀小人,小人自当引颈受戮。只是小人贱命一条,死何足惜哉?只是,末将临死却为将军不值呀。”
朱温冷喝一声:“此话怎讲?”
谢瞳道:“将军对黄巢可谓是忠心耿耿,天日可鉴,属下已感动非常。然则将军如此忠心于黄巢,想那黄巢却并未曾厚待将军啊。”
朱温道:“黄王封我为大将,独当一面,何曾亏待于我?”
谢瞳闻言,摇头道:“将军此言并非属实啊。”一面向朱温抱拳道,“将军,小人可以问将军一个问题吗?”
朱温点点头:“当然可以。”
谢瞳遂问道:“请问将军,您与那孟楷功劳谁大谁小?”
朱温道:“这还用问吗?自然是我老朱了。”
谢瞳接过话又问道:“那我再问将军一个问题,您与孟楷谁最为黄巢所宠?”
朱温丢了手中的剑,不禁黯然道:“自然是孟楷了。”
谢瞳乘机言道:“想将军跟随黄王以来,披肝沥胆,数有大功,然官不过防御使,宠不过孟楷。圣人云,忠臣折主而仕,良禽折木而栖。就末将想来,那黄巢何尝信任过将军?将军虽然官拜防御使,可是他黄巢还不是一样派了严实来监军吗?——这分明就是不信任将军你啊?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如此之主,哪里算得上名君圣主呢,哪里又值得将军您为他效命呢?况且,如今战事糜烂至此,而将军等待的外援却长久不至,将军难道还不该为自己打算吗?”
朱温听了谢瞳的话,再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当即重赏了谢瞳,遂决定投降唐朝。有了投降的打算之后,朱温先与手下几个亲信大将一合计,略施计谋,首先斩杀了黄巢派的监军严实和反对投降的大将马恭,以换取唐朝方面的信任,接着又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七月,正式向自己的老对手王重荣投降了。
朱温降唐之后,唐朝忠武军监军杨复光主张杀了朱温,而河中留后王重荣却认为,朱温的投降对朝廷很有利,杀了他就会绝了黄巢手下其他大将归附朝廷之路。一时两人各持己见,相持不下。于是,王重荣干脆一纸奏章,将此事上奏朝廷。当奏章上达朝廷之后,还在蜀地的唐僖宗大喜过望,连连大呼:“这是上天送给我光复大唐的最好机会!”随即,降旨同意了王重荣的意见。
此后,为了表彰朱温的“丰功伟绩”,更为了树立一个“弃暗投明”的榜样,从而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打击和瓦解起义大军,唐僖宗对朱温真说地上是荣宠倍至:除了立即加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外,还下诏恩赐其名为:朱全忠!
唐皇赐名,恩宠异隆。
于是,这农民起义军黄巢的大将朱温摇身一变,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忠心之臣朱全忠。
朱全忠!——苟延残喘的唐王朝当然是多么希望朱温能够做一个全心全意的“大忠臣”,忠于唐王朝的大忠臣!可是,从以后的历史来看,这个朱温、朱全忠却绝对说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全不忠”。对大金统皇帝黄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