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物,到处是文化。一批一批的画家来了,他们画出这深山里的房子村庄,就可以拿到外面的世界上去展出、轰动、获奖、成名……
一位山里人在他居住的古屋里挂出保存二百年的祖先的中堂大画像,那是一个大官,他的面前并列着他的三个夫人,画得写实传神,令人遐想。每来一批游客,这户人家可以从村里的旅游机构分得一定报酬,成为他家的一笔稳定可靠的收入。
一位山里人住在他的明代祖先传下来的屋子里,他供起了保存很久的祖先的大画像,那是一个未能得官的秀才;在祖先的像前,他安放着他父亲的小像,是一个经商的人,而在他父亲的小像对面,他安放着他自己的小像。这一家似乎不那么辉煌、荣耀,然而也有一种自信和高贵。七十多岁的这位山里人,那样兴奋、满足……
可是,古屋毕竟是古屋,残破、霉变不可避免,而居住者多为农户,古屋楼上楼下堆放最多的竟然是各种柴木,古屋里发出种种异味。并且,人们似不及他们的祖先那样关心他们溪水的清洁……
山里人看上去是好久不再走出深山了。
先辈走出深山的故步早已失去,那纤细如带的山路原也只容少数人浪漫地走出。
在皖、浙交界处的一个特深特深的山里,有一处奇观:宽阔而湍急的溪水流转不息,环绕着冲刷着一座独立的石山,而石山的山头又整个是一块巨石,形状是一位古代猛士的头颅,他悲壮而执着地昂首白云,凝目望破深山!那真是鬼斧神工。千百年来,天上的雷电击不倒他,地上的流水冲不动他。
山里人,这大约是你们全体真的和深的灵魂吧。
地崩山摧壮士死,而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一条条新开辟的盘旋而上下的汽车路,不顾艰险,把深山强烈地搅动了,而修筑深山的汽车路时,年轻的的山里人壮烈地把自己永远地铺在了路下……
我为人父
有了孩子;我自然也就做了父亲。我记得我做父亲的第一天,那使我成了一个父亲的时刻,我首先暗自惊叹和感谢自然的力量(我和妻子都归入这种自然的力量之中),它使我的孩子一出娘胎就可以看出是像我的,尽管我知道我生得并不咋样,但尚有较好的倾向,它们分明在孩子的脸上得到了好的发展,当然,遗憾的是,如果孩子同时能把她母亲容貌上的优点继承下来,二者结合,那就更好了。我看着裹在襁褓里的孩子,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除了一种不必说的正在郁郁滋生的亲情,我更怀有一种恐惧:这个经过神秘而自豪的长途旅行一旦光临的、形状上像我、成了我的孩子的小客人,她正骨碌碌转动着一出生就睁开了的明亮的眼睛在打量她来到的这个世界。我想,她将怎样长大,有怎样的命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孩子满月之后,就被她的母亲带到乡下去了。作为这一段生活的留念的,是一张四方的黑白照片,那是忠实的乡村照相师拍下来的:我的从城里下乡去帮助带孩子的母亲抱着小家伙,我的妻子手握镰刀站在身旁,她们的背景是正在收割的麦田。我收到这张相片后,久久凝视,我想,由于我七年的插队生涯,我的孩子已经同农村有了血缘的关系,这张简朴的照片,对于我是意味深长的,但对于孩子来说,我却祝福她,她能从小就接触到美丽的农村大自然,并且生活在最朴素的人们当中。
后来我到乡下去过两次,我的孩子总是静静地睡在乡下外婆家老式的摇床里,又安稳又舒适。她们告诉我,小家伙如何嘴馋,如何喜欢洗澡,把她描绘成最可爱最懂事的孩子。我想,她们说的一定是事实,虽然女人比男人更具有爱孩子的天性,但她们也是善于分辨不同小孩的特点的,比如她们说我的小孩爱洗头洗澡,水一碰到她,她就特别安静,这无论如何令她们感到很高兴。我听着关于小家伙摇蓝期表现的介绍,发觉我对于每一个细节都听得津津有味,发自我内心的高兴让笑容堆满了我的脸,我感到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从我当时状况来说,自从1966年高中毕业,经历了“*”和插队,1975年12月招工回城后的工资低到不可思议(每月二十元),妻子远在乡下种田做工分,她和孩子都是所谓农村户口,这一切也许是够困难的,但我的孩子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幸福,使我爱这人间……
记得我在中秋下乡去过一次。农村同城里一样防震抗震,农民们在刚刚收获过的、还潮湿得很的稻田里搭起了简易的草棚,都是及地的人字形,好像一片原始的部落。在草棚的地上铺起新的稻草,摊开席子,挂起蚊帐,晚上就睡在里面躲那可能的地震。我怀里睡着我的孩子在草棚里过了几个夜晚。稻田夜凉,空气清新芬芳,田野虫鸣,间歇起一阵蛙鼓。我曾半夜里站到草棚外面,星空低覆,使人屏息,群星寂寥,万古无言。我忽然有欲泪之感,我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那是一种悲凉,可能是诗人气质,但在这来无端去无涯的悲怀之中,有喜悦,有昂奋的精神,有坚定的毅力。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境界大概就是如此吧。我重新钻进草硼,小心地躺下来,把孩子重新睡在我的胸前,我感到,一切原来都与这个正酣睡在大地上的小生命有关。我是希望她幸福,希望孩子比我们幸福的,而我们,青年时期正在消逝。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带着我的妻子和孩子,以及在乡下的那些简陋的家具,乘坐高家村的一条农船,全家到了城上,妻子和孩子的户口落在城郊。我记得,就在那200里水路的航行中,我的孩子对我喊出了第一声“爸爸”!船在颠簸,船头击浪发出“嘭嘭”的声音,激起雪白的水花。我搂抱着孩子小小的身体,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使我强烈震动。当然,这样的情感在每一个做父亲的人的心里都会有,而这样的情感在别人眼中却又往往是很无所谓的。
我的妻子在郊区种田,我们的居住就在郊区我所工作的砂石仓库里,孩子就由我的母亲在街上抚养。我的妻子时常抽空去看望孩子,我每每隔较长一段时间才去。有一次,我去了之后,发觉我的孩子长大些了,养得很胖,我心里很高兴,不过,我没有逗她玩,不想同她说话,因为我想她还不会说话。这时,我的母亲告诉我,你只晓得看书,也不来看看你的丫头,你丫头刚才还说,爸爸不来!爸爸不来!我一听,就咧开嘴笑了,原来,我的孩子已经会想念我,会表达她的思想情感,会说话了!我把孩子举抱起来,亲热成了一团。
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岁数,为了让孩子好好成长,也为让孩子不再有我小时候没进过幼儿园的遗憾,我送她进了幼儿园。不过,我没有资格让孩子进入就在我老家门口的机关幼儿园之类,只有让她进入街道办的幼儿园,那里实际上是两个老太太在带着孩子罢了,然而,有总比没有好啊。不料,第一天的下午,幼儿园就宣布不要我的孩子了,也就是说,我的孩子被开除了。我的母亲请人打电话叫来了我,我一听,是我的孩子咬了别的孩子一口,虽然没有咬破皮肤,但咬哭了人家的孩子,也吓坏了在幼儿园负责的人。我好一会说不出话来,孩子还很小,我没有责怪她,却为她的命运而悲哀起来,似乎可以说,她在这么小的岁数,就受到了人生的挫折。也许,是我看得太严重了,何必提到这么一种意义上去认识呢?于是,我想加以改变,就带着孩子到幼儿园去。孩子作为孩子,身上可能有一种野蛮的天性,但经过教育应该是可以纠正的。我也多少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进入小巷深处幼儿园那两间旧民房时,心脏却紧张得在胸膛里冬冬蹦跳。我脸上带着最沉重的检讨悔过自责的表情,搀着孩子站到了幼儿园的女老师面前,那是一个五十多岁或者六十岁的退休人员。她看到我的孩子,就冷冷朝我看了一眼,好像责怪我竟生下了这样的小孩,也好像看一看生下这样小孩的到底是个什么人。我忍受着她的如此的目光,心里希望她能宽容我和我的孩子。但不等我开口,她相当明确地说,你这孩子会咬人,我们不能要。我的心往下一沉,这时还想哀求一下,但我抬起头来的时候,看到了这位老师对我们极其嫌恶的排拒的脸色,我知道说也没有用了,就朝她点一个头作为告辞,搀着孩子转过身去。在幼儿园门口,我把孩子抱起来,孩子默默地伏到我的肩上,小小的手臂抱住了我的脖子,她好像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我鼻子一酸,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忍住我的泪水。
后来,是通过熟人,让孩子进了另一个幼儿园,也是民办的,条件反而好些,有一个大天井,有一间大房子,而且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受过幼师培训的姑娘,她的办公桌旁还有一架脚踏风琴呢。看到我的孩子在教室里有了一个属于她的座位,看到她坐在许多的孩子当中成了其中合法的一员,我站在天井里远远地望着,久久不想离去,心里有些甜甜的,又酸酸的。
我的孩子从此学会了唱歌,会唱好多的歌。在家里,她会一支接一支唱着老师教给她们的儿歌,不知道疲倦。这时,我的心里充满幸福。我多么感谢那位年轻的幼儿教师啊!我也感谢那些创作儿歌的人们,他们给儿童的心灵带来了艺术的美的和快乐的天地。
时间一晃过去了两年。有一天,孩子回来后告诉我们说,她们全班的小朋友今天都哭了,老师也哭了,因为她们就要毕业了,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老师教她们唱幼儿园的毕业歌,“幼儿园幼儿园再见了……”,唱着大家就哭了。“毕业”!对于这样大的孩子,是多么过于庄重的字眼啊!一股复杂情感涌上我的心头,这时;我又没能忍住我的眼泪,这不仅是为了孩子。
2
时间变奏
一 时光掠过心头
你住在城里;当你知道;春天来了;接着;不知不觉;夏天又来了;偶尔经过田野;大片的或者只是一小片;上面长着麦子就行;于是你说;啊呀;快要收麦了!你说了这句话;后来就忘了;因为生活里比这重要的事情实在太多;且你又不是一位农夫;不必把收麦的事情惦挂在心。就这样;在后来的一天早晨;也许是星期天的早晨;也许是星期三的早晨;忽然;一声清亮悠远的叫声传来;并且隔一下就又叫一声;所隔的时间不长不短;令人愉悦;听了还想听;但也就恰到好处地渐叫渐远;以至于听不到了;凭那叫声你知道那鸟儿就那样正从天空经过;你是熟悉的;虽然你没有见过,但你一听就知道那是什么鸟;这样忽然听到;这样猝然而来;真令你惊喜;它来了;它一年一度地又来了;它会离开的;但它明年还会来;那第一声;那隔了一下接着而来的第二声;那在天空中渐渐远去以至于消失的一声又一声;天籁啊,是那样打动你;拨动你的心弦;使你的眼睛为之湿润甚而为之泪下;那鸟叫声啊;久久萦绕、回荡在你的心头:刮锅!刮锅!刮锅……
二 吉光片羽
我的陋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画,一幅字,天天在向我显示着时光的身影。画,是海陵画家支振声先生的,字,是南京诗人忆明珠先生的。
支先生画的是梅花,那是一丛蓬勃繁密的梅花,花骨朵儿缀满枝条,画面清新,生意盎然,滋润着时光和生命。题画诗是这样:
“五十余年乐不疲,惯将水墨写花枝。客来相问谁家法,邓尉山中有我师”。
看到画,使我想起支先生温和厚道、与世无争、耿介拔俗的形象和品格。画梅五十余年而乐此不疲,真足以自谓“梅癖、梅痴”,设身处地一想,这是多么执着的追求精神,这是怎样的一种与时间的较量!他去世了,精神却活在他所作的画中。时间是停留不住的,但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却可以代代相传,成为后人新的起点,人类就这样与时间抗衡。就连恒星也有死灭的一天,但人类也许有朝一日能够超越这铁的死亡,靠的就是无数代人持续不断的科学的努力与文化的成长。
我年少时读过忆明珠的诗,记得他的才华是独特的,他诗心焕发,深沉明丽。多年以后,我一度充当《雨花》文学月刊编辑,见到了一位个头不高、头颅面目生得有如罗汉的人,他就是忆明珠。他写得多的是散文了,他的诗心在他的散文里化为百炼成钢的风骨,他的散文不是一个一个写下的字,而是一声一声的咏叹与意味深长的微笑,文学性是那么深厚可靠。没想到他的字也写得那么好,我收藏了他的一份原稿,其中一段写道:
“当深深的夜,深过了它的子午线,深过了它的这半圆,而浸没向另个半圆;当深深的夜终于实现了一个完整无缺的黑暗的圆满,在它那如黑釉瓷盘的外沿上,便泛出了一抹胭脂般的殷红”。
他的体察宇宙的诗心和文字,于此可见一斑。我便向忆明珠先生索一幅字,第二天,我就得到了,是一个行书的条幅,以他工整而清秀有骨的字写着一首李白的诗,涉及的话题恰巧也是时间: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我忽然想到,忆明珠和李白是心心相通的,李白那潇洒飘逸天真深沉的诗魂活在忆明珠身上,活在所有真的诗人身上。他们不免思索着时间的流逝、寄托着感慨,但时间确实是特别锺情于诗人的,这也有李白的诗句为证: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三 时间丰碑
时间,转瞬即逝,却会留下胜迹。
《史记》说大禹东巡,崩于会稽。绍兴的大禹陵及其附属的庙堂,也就令人高山仰止了。大禹的站立的塑像是皇冠龙袍,大禹也许不曾有过这等穿戴,在我们见到的现代美术作品上,大禹都是一个裤脚子卷得老高的治水者,一位有身份的农夫的模样,这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我们也不知道。但作为庙里的塑像,加以皇冠龙袍,在如此制作时的那种文化意识里,也是理当如此的,司马迁就称大禹为“禹帝”。即使我们另塑一个裤脚子卷得高高手握一把大锹正在指挥治水的大禹,也不必推倒这作为帝王的大禹塑像,因为这只是意味着一种历史的崇敬罢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不但古代有多少诗人对此吟咏不已,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曹禺还用这个题材写过一本戏,以激励一种从困难中崛起的悲壮精神。勾践当时的活动中心,就在会稽。当你到绍兴时,你也许没有想起这个遥远的故事,但当你听说绍兴有一处叫做越王台的名胜供人游览,你会马上想到,这越王台,一定是与越王勾践有关的,事情的确如此。
东晋一朝,偏安江南,比较有文化地内斗不已,北方是少数族比较没文化地相互争战,当时整个中华四分五裂一片混乱,用人血灌溉大地。对于东晋的历史,我们也许很少去想它了,但一篇《兰亭集序》的文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仅这开头一唱三叹的交代时间,然后顺势沉稳地交代地点,其中就似有无穷的意味。古人未必多么着意为之,但也未必不是文心独运,这与全篇对于人生修短随化的感慨是一气贯注天人合一的。我们都能记得这篇古文的作者,王羲之,又称王右军,正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一样,不这样以官职称呼,不足以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