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河集-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椎诜饕氯ィ阑舾呙诺瑰镉崩丛廾浪母呓谟胫匾馕耙党浦疤煜轮缡浚詈钪峡汀薄

  可见,从这方面看,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对柳敬亭的角色安排,是受着题材与主题的限制的,他写的毕竟不是《柳敬亭传》,然而,尽管如此,孔尚任在剧中对柳敬亭的评价还是极高的,为此使用了各种技巧,在柳敬亭的每一次出场中都着力表现了柳敬亭的正面形象,具有不平凡的气概、胆识、才能,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当年这些复社士人对柳敬亭的极高评价,以及故老传说。

  所以,我们应将《桃花扇》作为研究柳敬亭的可靠资料,清人雪樵居士已经是这样看待的,说“明季柳敬亭;……《板桥杂记》、《桃花扇》传奇详其颠末。”而孔尚任本人则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此剧中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锺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他从搜集史料,构思创作,前后十多年,三易其稿,态度极其认真严肃。

  总之,《桃花扇》与复社士人留下的关于柳敬亭的诗文一起,向我们生动展现着柳敬亭的音容笑貌、智慧才能和高贵品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
第四部份  挺身中流  称柳将军

  一, 受任危难

  在明末局势纷纭的年代,柳敬亭一时竟然成了武昌军中最重要的幕僚,所以才在诗人笔下被称为“诸侯之上客”。当时,明朝将军左良玉,被李自成战败后,撤至武昌,兵力渐至数十万,粮秣紧缺,军心不稳,移兵九江,有继续移兵金陵就食之议,扰攘劫掠,人心惶惶。南京作为明朝“留都”,大为惊恐,眼看士大夫们笙歌酒色的日子快要过不成了,因此要想办法劝阻左良玉。兵部尚书熊明遇请左良玉的恩帅侯恂(侯方域之父)移书劝左,北掌院的李邦华发九江库银十五万两给左良玉,以补六月粮,左良玉于是不移兵东下,“留都”松了一口气。

  就在左良玉小驻皖城时,与守皖的将军杜弘域杯酒相接之中,说到身边无谋士,极想得到这类奇人异客,杜将军说,我有个朋友,可以辅佐你,但他在南京,我可以发信召他到你那里去。左良玉回武昌后,因为军队的事情,与杜弘域有了矛盾,杜弘域这时想到柳敬亭,觉得唯有这个人的智慧能为他排难解纷,就发信召柳敬亭到皖城,把事情说给他听,请他能到武昌一趟,从中斡旋。柳敬亭接受了这个拜托,并且立即动身前往。

  这个事情,记载在吴伟业为柳敬亭作的《传》中,黄宗羲为柳敬亭作《传》也采用此说。孔尚任作《桃花扇》,情节中让柳敬亭主动请缨,做了为侯恂送书信给左良玉的信使,说:“让我老柳走一遭何如?”又说:“我柳麻子本姓曹,虽则身长九尺,却不肯食粟而已。那些随机应变的口头,左冲右挡的膂力,都还有些儿。”唱道:“舌战群雄,让俺不才;柳毅传书,何妨下海。”(第十出《修札》)。这一戏剧安排,虽为艺术之需要,却也是基于柳敬亭在当时很不平常的情况下被派去武昌见左良玉的事实。不管怎样,柳敬亭当时受任于危难之中,以一介评话艺人,而义不容辞、挺身参与到颇为重要的军国之事中去了。

  二,从容闯幕

  柳敬亭见左良玉不是顺顺遂遂平平常常的,而是颇有传奇性。吴伟业在《柳敬亭传》中写道:“左(良玉)以为此天下辩士,欲以观其能,帐下长刀遮客,引就席。坐客咸振慑失次。生拜讫。索酒,诙啁谐笑,旁若无人者。左(良玉)大惊,自以为得生晚也。”确实颇有战国辩士目傲王侯的大气概。

  《桃花扇》中以第十一出《投辕》来刻画这一事实。先让柳敬亭唱道:“白髯儿飘飘,谁认的诙谐玩世东方老。”其实,当时五十六岁的柳敬亭,正当壮年,还没那么老。孔尚任细心写到柳敬亭先是受到兵卒与中军的啰唣,然后写军幕中的威风,“左右交执器械”,令柳敬亭“膝行而进”,舞台上的柳敬亭当然不是爬着见左良玉的,而是从这“左右交执”的兵器与吆喝声中昂然而入。

  见左良玉的柳敬亭表面服从将军虎威,而词锋却是锐利。角色中的柳敬亭唱道:“俺是个不出山老渔樵,哪晓得王侯大宾客小。看这长枪大剑列门旗,只当深林密树穿荒草。尽著狐狸纵横虎咆哮。这威风何须耍,偏吓俺孤身客无门跑,便作个长揖儿不是骄。”言词外软内硬而诙谐。

  孔尚任并没有照史实写柳为杜斡旋军事,而是把左良玉放弃东下金陵就粮的事,拉到这时来,归结为柳敬亭的机智劝说。剧中用柳敬亭故意失手打碎茶杯、借口肚饿硬要“往内里吃去”这两个滑稽动作与双关语,让左良玉醒悟到“不能让手下乱动”、不能随便“进内里”的道理,从而认识到不可东下金陵就食。

  总之,柳敬亭在“长刀遮客”情况下,从容面见手握数十万重兵(有八十万众,号称百万)的宁南侯左良玉,而终于为左良玉所重视,引以为幕客而受信用,是为人称道的一段佳话,在明末的南京那段灰暗的历史中,放射着异样的人格的光彩。

  三,军中有为

  柳敬亭被左良玉留在军幕为座上客,“使参机密”,“为腹心”,“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黄宗羲《柳敬亭传》)。但当时无战事,自然也就没有在这方面筹策献计的记载,然而,在不算长的时间内,柳敬亭在左良玉军中,还是做了不少事情,是有所作为的,首先是军中说书,这一记载见于钱谦益《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

  “每当按甲休兵日,更值椎牛饷士时。夜营不喧角声止,高座张灯拂筵几。吹唇芒角生烛花,掉舌波澜拂江水。宁南闻之须猬张,佽飞枥马皆腾骧。誓剜心肝奉天子,拼洒毫毛布战场。”

  可见,柳敬亭的说书起着凝聚和激励军心的作用。

  除了运用他的才艺在军中起积极作用之外,据吴伟业所作《柳敬亭传》,柳敬亭在军中还做过五件事,也是相当不平凡的:

  一,协调两军关系。柳敬亭之赴左良玉军,本来是受皖城将军杜弘域委派,去斡旋两军关系的,而左良玉也正为此“沉吟不乐”,柳敬亭就说破了左良玉的心事。当时情况是,左军有“亡卒入皖”,杜弘域觉得很难处理,而左良玉又担心这部份人马遭杜弘域“不法治之”,就是说,或者收编为皖军,或者因发生冲突而遭损失。柳敬亭先是安慰左良玉,说,“此非有君侯令,杜将军不敢以专也。”接着表示自己愿意到皖城一趟,去帮助解决这个事情。得到左良玉认可之后,柳敬亭“驰一骑,入杜将军军中,斩数人,乃定。”从吴伟业这简短的记载,一个“英气拂拂”(大诗人龚鼎孳《赠柳敬亭文》)的柳敬亭跃然纸上。正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所自许的:他不但有“随机应变的口头”,而且有“左冲右挡的膂力”。柳敬亭人高马大,“身长广颡,面著黑子”(吴伟业语),“坐定犹余身一丈”(阎尔梅语),这样的一个人,“驰一骑,入杜将军军中”,真是一幅英雄图画!至于“斩数人,乃定”,当不是柳敬亭亲手斩人,而是出谋划策,在杜将军配合下采取果断措施,既安定了左军入皖之“亡卒”,又安定了杜军。要叙军功,这个功劳是不算小的。

  二,主持文檄事宜。柳敬亭虽然会说书,“楚汉纵横,陈隋游戏,舌在荒唐一笑收”(吴伟业《赠柳敬亭》诗),但他不会写文章,我们目前所知他平生所写的字,数得过来只有二十六个,一个是记在杜浚诗序中的八个字,“来人受赏,我受天诛”,一个是记在毛奇龄诗序中的十八个字,“如相会者,早间,世功言及相会,惜然相会只此”,如不了解背景情况,很难看懂所写之意。所以,黄宗羲《柳敬亭传》忍不住要讥笑柳敬亭,“钱牧斋尝谓人曰,‘柳敬亭何所优长?’人曰,‘说书。’牧斋曰,‘非也,其长在尺牍耳。’盖敬亭极喜写书调文,别字满纸,故牧斋以此谐之。”这样的一个柳敬亭,怎么能胜任握有八十万军的左良玉的文檄事宜呢?原来,柳敬亭自己并不动笔,他根据左良玉意思,口授给会写的人写下来,就行了。对于“幕下儒生设意修词”,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口授而成的这些文件,左良玉看了十分合意。其中原因,该是柳敬亭“滔滔古今胸腹藏”(朱一是《听柳敬亭词话》诗),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能准确领会左良玉意思,甚至还能把这种意思发挥得更好,而那些儒生在这方面却是很缺乏的。

  三,随时应对咨询。左良玉“少孤贫,与母相失”,连自己真正姓什么也不知道,每想及此,就“泪承睫不止”,拿不出解决这块心病的办法。柳敬亭就用历史上有“天子赐姓”这回事,给左良玉出主意,左良玉大喜,立即具奏,得到了解决。就是说,左良玉知道自己本来不姓左,他是暂冒姓左的,而现在得到了皇帝认可,就正式以左为姓了,而且是皇上赐姓,格外荣耀的。估计像此类难题,左良玉每每都要请教柳敬亭,而腹藏滔滔古今的柳敬亭总能拿出适当的办法来。吴伟业、黄宗羲这些大文人,笔下对柳敬亭十分好评,但写到这些事情,也免不了掩口而笑、有所保留,比如,吴伟业写道,“左武人,即以为知古今,识大体矣。”柳敬亭当然是“知古今,识大体”的,怎么“左武人,即以为”呢?而黄宗羲甚至写下了“宁南身为大将,而以倡优为腹心”这样的话,这些,多少透露出了一种偏见。

  四,机权排患补阙。吴伟业记载说,左良玉爱将陈秀犯罪,而左良玉正在病中,火气很大,陈秀必死。柳敬亭认为应当救下陈秀,但必须找到给左良玉进言的机会才行。他听说左良玉身边藏着一幅有关的画儿,觉得可以作为进谏的契机。就诱导左良玉把画儿取出来给他看,左良玉指着《关陇破贼图》说,我日后将入山修道。图上左良玉身着衲衣,柱杖,数童子跟从,其中一个背负瓢笠,最靠近左良玉的,就是陈秀。柳敬亭装着不知道,问这是哪个?左良玉说这画的是陈秀,但是他犯下大罪,活不成了。柳敬亭说,是的,他不该有负你的大恩,但是,在这画儿上,是一起跟随你进山的,他这么一死,不是让这幅画儿上的人不全了吗?左良玉听了,心中感恻,于是免了陈秀死罪。吴伟业写道,“其善用权谲,为人排患解纷率类此。”柳敬亭的智慧对于“武人”左良玉,确实是十分需要的。

  五,武昌金陵特使。当柳敬亭在武昌军中时,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煤山自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金陵方面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登基,立即征歌选色,导入荒淫,而排挤史可法,打击复社士人;四镇将帅为争富庶驻地闹得不可开交。南明小朝廷就这样“文争于内,武哄于外”。《桃花扇》从《哭主》到《移防》以八出戏来表现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马阮之流对于在武昌手握数十万重兵的左良玉满怀疑忌,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柳敬亭受左良玉派遣,赴金陵斡旋双方关系,愿意“捐弃故嫌”,服从朝廷,以求维护岌岌危也的明朝江山。吴伟业等文人记载,都是左良玉派遣柳敬亭,从关系上说,固然是这样,但这个大主意是哪个出的,却语焉不详。我们虽不必一定要说是柳敬亭给左良玉出了这个好主意,但也不能排斥这正是出于柳敬亭的智慧。黄宗羲等大文人笔下渲染的,是一介说书艺人柳敬亭,到了金陵,如何“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而“市井小人”则窃窃私语说,“这不是说书的某人么,今富贵若此!”事情确实有着这样不免滑稽的一面,但对于此时的柳敬亭为何能这样不平凡,却未曾着墨,也不能不是一种失记,是我们后人所应该注意到的。

  《桃花扇》出于戏剧需要,对柳敬亭从武昌赴金陵斡旋这一史实并未采用,因为如果采用,柳敬亭就成了很显要的戏剧主角,这不合此剧的格局。对于柳敬亭从武昌赴金陵,《桃花扇》写为让柳敬亭赴金陵送达声讨马士英阮大铖的檄文,而这个第三十一出戏叫做《草檄》,主要情节是写左良玉如何决定进军金陵,*马阮,因此,柳敬亭也不是这出戏的主角,而只是在这出戏的末尾时,挺身而出,表示愿赴金陵传檄。剧中人们赞叹说,“这位柳先生,竟是荆轲之流,我辈当以白衣冠送之。”他们发出了“义士,义士!壮哉,壮哉!”的赞美之声。剧本的收场诗还写道:“从来义士无还日,眼看长江下海门。”这些,与剧情当然是契合的,渲染了当时一种历史的氛围,但孔尚任确实也借此对历史中的柳敬亭表示了极大的敬仰。

  关于柳敬亭在左良玉军幕中的积极作为,还应单独说一说的,是柳敬亭对左良玉最根本的影响。《桃花扇》在第十三出《哭主》中,安排了柳敬亭为左良玉说书,是《秦叔宝见姑娘》(姑娘即姑妈)。这段说书中的情节,对应着左良玉的生平经历,以至于令左良玉三次发出感慨:

  第一次:'小生掩泪介' 咱家也都经过了。

  第二次:'小生作骄态,笑介' 俺左良玉也不枉为人一世矣。

  第三次:'小生照镜镊鬓介' 俺左良玉立功边塞,万夫不当,也是天下一个好健儿。如今白发新生,杀贼未尽,好不恨也。

  孔尚任这就具体表现了柳敬亭对左良玉是如何劝忠劝孝的,历史地看,这就是当时柳敬亭力所能及对左良玉的积极影响,当时明朝将领只要心中真有忠孝二字,就能内顾大局,外不降清。这两点,许多人都没做到,而左良玉做到了。钱谦益的《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就是肯定了柳敬亭的这个积极作用,说“宁南闻之须猬张,佽飞枥马皆腾骧。誓剜心肝奉天子,拼洒毫毛布战场。”可惜的是,后来,清军在明朝降将赵之龙引导下开进南京城时,钱谦益本人却与一些官僚、文人,站在了迎接清军的队伍中,被讥为晚节不终。

  从柳敬亭得左良玉信任之深,即可证柳敬亭对左良玉的思想影响之大。钱曾为钱谦益这首《左宁南画像歌》作笺注,说到左良玉对柳敬亭信任的程度:

  “宁南既老而被病,惟块然一榻,柳生敬亭者善谈笑,军中呼为柳麻子。摇头掉舌,诙谐杂出。每夕张灯高坐,谈说隋唐间遗事。宁南亲信之,出入卧内,未尝倾刻离也。”

  我们由左良玉让柳敬亭找人为他画像,而且把柳敬亭也画了进去,站在左良玉身边,可以看出,左良玉对柳敬亭已经有了一种倚仗之感。

  此画像就是钱谦益作《画像歌》的这幅,王猷定对此也作过《画像赞》,说:

  “柳敬亭为左宁南写照,而自图其像于旁,志不忘也。”

  其实,也许王猷定是把话说反了,可能更应当这样说:

  “左良玉令柳敬亭找人为他画像,且令亦图柳敬亭像于其旁,示不忘也。”最起码,不得到左良玉同意,柳敬亭是不好“自图其像于旁”的。左良玉旧藏有《关陇破贼图》,说明他很喜好让画家给他写照。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画像是很久之后柳敬亭出于想念和纪念请人给画的,一切都是柳敬亭的事,与左良玉无关。

  《桃花扇》最后一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