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中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推背图中的历史-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人从树洞里掏出天书来,倒有许多人在卧室里鼓捣出来好多本天书——睡觉的时候往褥子上撒泡尿,这就齐活了。 
  琢磨起来,这世界上最好鼓捣的就是天书了,天书天书,只要没人看得懂,就算是成功了。所以这桩生意,在当时是非常的火暴。 
  宋真宗就每天蹲在朝堂上翻看那些永远也没人看得懂的天书。 
  没人顾得上后宫中的事情。 
  这时候后宫却正在发生着一起夺嗣大战。 
  刘皇后每天夜里举着灯笼,悄悄地检查着宫中每一个妃子的床铺:我靠,这张床上睡了几个人?有男人没有?别的男人没关系,叫皇帝偷偷睡在这里可不行。虽然检查工作做得细,但百密一疏,还是有一个妃子怀孕了。 
  李贵妃。 
  刘皇后当机立断,趁宋真宗只顾研究天书的工夫,把李贵妃囚禁起来。没过多久,李贵妃的孩子就出生了,刘皇后立即抱了过来,将李贵妃撵到厨房去:马上在我眼前消失,否则别怪我跟你不客气! 
  李贵妃忍气吞声地去了,这时候宋真宗迷迷糊糊地回来了,进门看见一个婴儿哇哇哭叫,惊问道:这是谁家孩子? 
  刘皇后笑曰:看你看书都看糊涂了,这是咱俩搞出来的宝贝儿子。 
  不对吧?宋真宗道:我天天琢磨天书的事,没记得和你胡搞过啊。 
  乱讲,刘皇后嗔道:这么大的皇宫就你一个男人,我生下来的儿子,不是你搞的还能是谁?太监也没这个本事啊。 
  这个孩子从此就成了刘皇后的亲儿子,慢慢地长大了,到他十二岁那年,宋真宗在完成封禅仪式后,幸福地咽气了。 
  十二岁的小皇帝隆重登基。 
  宋仁宗。 
  章献刘太后垂帘听政,母慈子孝,为天下楷模。 
  楷模归楷模,但朝廷章献太后说话才作数的,宋仁宗只算个铲铲,没人睬他。 

刘太后狸猫换太子的预言(2)
但小铲铲也会慢慢变成大铲铲,老太后终究要成为死太后。 
  终于有一天,老太后幸福地归天了,这老太太,她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出入乘轿,享受皇帝级别的待遇,她的生日就是全国人民要庆祝的盛大节日,连她老爸的名字,大家都要避讳,总之幸福到了极点。 
  直到这时候,宫中才有知情者偷偷地把真情告诉宋仁宗,可想而知宋仁宗当时心里的感觉了,说五雷轰顶,那是一点也不过分。 
  原来这个天天骑我脖子拉屎的老太婆根本就不是我亲妈,怪不得呢,要是我亲妈她哪拉屎不成啊,非要骑我脖子上来拉。最让宋仁宗无法原谅自己的是:自己的亲妈受尽天底下的屈辱,生生地劳累而死,这事要是让天下人知道了,那自己这个不孝之子,以后还怎么混啊! 
  宋仁宗愤怒了。 
  老臣子们倒霉了。 
  一日罢七相,朝野震惊。 
  朝中之臣,就剩下了一个吕夷简。 
  宋仁宗这才感觉心理的痛苦有所减轻,就回宫去郭皇后那里寻求安慰。郭皇后听了朝事后说了句:吕夷简还在干活吗?以前他可是死老太婆的亲信哦。 
  对了,幸亏你提醒我。宋仁宗一拍脑袋,马上传令,让吕夷简回老家去自己玩。 
  吕夷简当时就晕菜了,这是怎么搞的吗?皇上不是已经消气了吗?就急忙找自己的哥们——宫中太监阎文应来,问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阎文应来到,把事情经过简单地一说,吕夷简生气了:我靠,你说这个破皇后,你自己跟皇上在床上玩不就得了,朝中的国事你插什么嘴啊,那什么,老阎,这丫头不懂事,以后咱们也不让皇帝跟她玩了。 
  就这样。阎文应完全同意了吕夷简的计划,就回去执行。 
  没过几天,宫里打起来了。为什么打架呢?这是因为两个女人一台戏,宫里有多少女人?又应该有多少戏?所以宫里打起来才是正常的,不打那就实在太反常了。打架的一方是郭皇后,另一方是正在受宋仁宗宠爱的尚美人和杨美人,打架的起因是杨美人和尚美人认为郭皇后的床上功夫不如自己,就应该有自知之明退后。郭皇后岂能容忍这种挑衅?当即一个耳光扇了过去:骚货,狐狸精。 
  尚美人挨了耳光,捂住脸颊就往宋仁宗身后跑:老公,老公,她骂你是狐狸公。 
  说得也对,狐狸精的老公,岂不正是狐狸公吗? 
  郭皇后还不解气,抡起耳光又扇了过去:贱人,臭不要脸。 
  啪的一声,这记耳光重重地落在宋仁宗的脸上。 
  打架时错打到拉架的,这是常事,宋仁宗并没有往心里去,可是大家全都吓坏了,郭皇后自己也吓得白了脸,连话都不会说了。热热闹闹之际突然静了下来,让挨了耳光的宋仁宗一下子凸显出来,成为了事态的中心,反倒让他感觉到了愤怒,没法子下台了。 
  气恼之下,宋仁宗冲郭皇后吼了一嗓子:滚,连我都敢打,还有点规矩没有了? 
  那边阎文应立即上前:郭皇后请这边滚。 
  郭皇后心里后悔不迭,可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大事,夫妻嘛,在床上的时候什么花样没玩过?这点小事,过两天就没事了。心里想着,跟阎文应出来,走着走着却忽觉得不对:阎公公,你这是带我去哪里?阎文应惊讶地问道:还能去哪里?皇上不是下旨命你出宫了吗? 
  郭皇后大急:哪有这种事,皇上只是说…… 
  说什么说,你出宫去之后再说吧。阎文应早已安排好了人手,不由分说上来扯着郭皇后就走:有话你出宫之后对着墙根说去吧。 
  郭皇后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赶出了皇宫。 
  事发之后,宋仁宗情知不对头,这是老阎搞怪,自己明明说的不是那个意思,就命令老阎再把郭皇后接回来。阎文应领圣旨,顺便捎了两个御医去,见了郭皇后不说回宫的事儿,非让郭皇后吃药,郭皇后被灌了几缸子药水进去,腿一蹬,就正式退场了。 
  这件狸猫换太子的正戏基本上就七七八八了,和郭皇后吵架的那两个妃子,杨美人和尚美人,也是被阎文应接过宋仁宗的话头,逐出了宫外,到庙里做了尼姑。看老阎办事这么较真,吓得宋仁宗在宫里都不敢说话了。 
  这一出戏的整个情节就是这样,老戏中因为实在不忍见刘妃还没享到儿子的福就死掉,就让她多活了几天,由宋仁宗将她接到宫中住去了,要不这么搞还能怎么办?皇上的脸上实在是没面子啊。
  

王安石变法及西北丧师的预言(1)
第十九象  王安石变法及西北丧师的预言  象十九壬午离下艮上贲
  谶曰: 
  众人嚣嚣,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头上一石。  
  颂曰: 
  朝用奇谋夕丧师, 
  人民西北尽流离。 
  韶华虽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第十九象王安石变法及西北丧师的预言
  王安石,是即便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臣,就在这一卦象中悄然走入我们的视线。 
  有关王安石的变法,至今尚无定论,他的思想所具有的博大智慧与穿越今古的力量,令当代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叹不已、自愧不如。可是这么伟大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却是让北宋经济彻底崩溃,这就更成为让人痛惜不已的事情。 
  你在历史上永远也不可能再找到像王安石这样伟大的人物,他甚至被迎入孔庙,位列孔孟之下,单以他的伟大经济思想而论,他应该享受远比这个位置更高的待遇才对,可是以经济政策的后果来看,他后来又被轰出孔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众人嚣嚣,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头上一石。 
  这句谶语精奇地勾画出了王安石的名字,但历史已经过去了若许之年,他仍然是一个期待着我们去更多了解的人物。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对手。 
  看看王安石的政治对手吧:司马光、苏东坡、程颐、朱熹,这些人无一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正良臣。他们激烈地反对王安石的经济政策,却与此同时对王安石的人格表示了最高程度的钦佩,遭受王安石打击一生不得其志的苏东坡,晚年和王安石差一点因为相互仰慕对方的磊落人格而成为邻居。 
  俗礼岂为我辈所设?王安石的淡落之言,至今让天下人钦然。 
  这是一个或许我们还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够理解的伟大人物。 
  所以宋仁宗当时不理解他,也是难免的事情。 
  曾有一次,宋仁宗聚集朝中大臣,吃自助餐,方式方法就是大家自己去御池边钓鱼,自己钓来的鱼自己烧烤,这模样好像是现代化的企业在联欢,当时的气氛也正是这样。 
  联欢,大家都去钓鱼。 
  只有王安石一个人独自坐在石椅上,拿着他的鱼食琢磨事情。 
  他琢磨得是那么深入,不知不觉地拿起盆里的鱼食塞进嘴里。 
  他吃得很香,很快把一盆鱼食全部吃光了。 
  宋仁宗见到这种情形,当即判定:王安石此人诡诈阴险,不可大用,立即逐出京师。 
  王安石的政敌们——但当时他们都是王安石最铁杆的支持者,是司马光一再抗上,跟皇帝大吵大闹,这才把王安石提拔上来。所以这一次王安石被赶走,免不了大家又要吵一架。 
  生平第一次,宋仁宗吵赢了司马光,好爽。 
  仁宗解释说:如果一个人一时思考得太专注忘神,误吃了鱼食的话,这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个人专注到了连一盆鱼食都吃光了,还没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这可信吗?难道这个人没有正常人的感觉神经吗? 
  事实上,宋仁宗这一次依常理推断王安石,还真犯了一个错误。 
  因为王安石还真没有什么感觉神经,至少没有味觉神经。你把一块肉放他嘴边,他就幸福地啃掉,你把一块木头放在他嘴边,他同样也会幸福地啃掉。 
  王安石有个厨子,每餐都要给王安石做鹿脯,说是王安石特爱这一口。不巧这话正好让王安石的夫人听到,就奇怪地说绝不可能,她太了解她们家老王了,老王这个人对任何东西都没有任何感觉,绝不会单只爱吃鹿脯的。可是厨子坚持,他的证据是他每次放在王安石桌子上的鹿脯,都被王安石吃光光。 
  那你明天在他的桌子上放一碟青菜。 
  王安石的夫人吩咐道。 
  到了第二天,厨子提心吊胆地在以前放鹿脯的固定位置放了一碟青菜,只见王安石面无表情,伸出筷子夹起青菜,跟吃鹿脯一样的享受表情,嘎吱嘎吱地嚼碎咽下。惊得厨子连声高叫:我靠,这还叫人吗? 
  王安石当然不是人,他是一个伟人。 
  王安石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任何感觉——除了国家政务。 
  他所思所想,唯有一件事情:制定一项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经济政策。 
  变法! 
  他在任期间就曾在自己管理的区域试验过他的方法,正是这个原因让司马光注意到了他,将他请到京城做高官。也同样是这个理由,让名臣张方平彻底地疏远了他。 
  事件起因于王安石被借到负责科考的考校,王安石到了之后,凡是他看到的规矩规则,无不一一修改过。这让张方平这种以稳立世的名臣是万难接受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王安石变法及西北丧师的预言(2)
他天生就是一个改革家,逮到什么就改什么。 
  而他正生于一个亟待改革的时代。 
  这个时代就是朝廷受困于日益吃紧的财政支出,到了宋仁宗的儿子宋英宗时候,国家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从老百姓那里弄来的钱已经养不起越来越庞大的官僚队伍了,年度亏损一千五百七十余万贯,占当时财政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十二。 
  于是王安石上万言书,言变法之事。 
  宋仁宗把万言书束之高阁。 
  历史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王安石继续上万言书。 
  继位的宋英宗还没来得及细看,就神圣而庄严地死掉了。历史同时也证明,他的死法是正确的——至少少了许多烦心事。 
  王安石继续上万言书。 
  这回宋神宗来了,这哥们儿顽皮,什么事都敢干,见了王安石的万言书,觉得甚合朕意。 
  那就开搞。 
  如何一个搞法? 
  王安石的经济政策纵横交错,勾连错合此起彼伏,需要许多大部头的经济学专著才能够说得明白——惜乎《推背图》不是经济学专著,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扯一扯对当时民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分: 
  《青苗法》。 
  该法令规定:逢灾年吉年,由官府向没有钱购买青苗种子的农家贷款,是为青苗钱,春耕时贷出,秋收时收回本息,利息为百分二十。 
  稍微有点高,不过在当时也说得过去了。 
  《青苗法》一出台,立即遭到了守旧派人士的激烈的攻讦,这些人士都曾是王安石最铁的哥们,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任何一个人也不低于王安石。 
  王安石那边也是兵强马壮,再加一个小人济济,战斗力空前强大。 
  何以小人都跑到王安石的阵营中了去呢? 
  无他,神宗严重支持王安石,凡倡言变法者,一律升官,于是许多小人压根搞勿懂变法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就已经成为了变法的拥趸。 
  朝堂上大家开吵,吵到了脸红脖子粗,指着对方鼻子骂娘的地步。宋神宗是裁判,小旗一挥,哨子一吹,司马光回去砸缸,顺便写好《资治通鉴》;苏东坡流放,去和佛印和尚扯皮;易学家邵雍,你回去关门算卦,别跟这儿掺和;理学家程颐,回去发展你的理学,别的事少管。 
  就这么定了。 
  变法开始了。 
  国库迅速地充实了起来,神宗喜不自胜。 
  与此同时,大宋驿路两旁的树上,挂满了悬梁自尽的百姓,黑压压的尸体从遥远的边境直挂到京城,让宋神宗吃惊得合不拢嘴巴:我靠,这帮老百姓,你们这是干啥呀,不就是一个变法吗,怎么弄到了这份上? 
  没有什么原因,再好的经济政策,一旦和权力挂钩,就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形扭曲。 
  王安石的法令好不好? 
  好,好得不得了,这些政策目前仍然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全世界人民都在用,怎么就不好了?凭什么说不好? 
  官府不是不可以出面贷款做生意,贷款给无钱耕种的农家一条生路,有什么过错? 
  谁都没有错。但是,经济政策这玩意儿,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是需要一个平等交易的基础的。 
  什么叫平等交易的基础? 
  说明白了就是凡是做生意,都是有亏有赚,天底下只赚不亏的生意,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两个平等的人做生意是这样,可换了有权力的官府,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负责《青苗法》贷款的是平民,一旦贷出去收不回来,贷方就得寻求破产保护,保护归保护,你还得破产,这就叫生意。 
  但官府跑进来一掺和,事情就不一样了,官府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说得更明白点,官府做的全都是亏本生意,反正不是自己的生意,王八蛋才愿意让它盈利。 
  但官府是永远也不会承担生意上的亏空的,权力站在他们一方,做的是霸王生意。 
  所以官府做生意造成的亏本,最终只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官府做得生意越多,生意越大,老百姓亏得就越惨。 
  具体到《青苗法》上来,贷款的时候,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乱贷一气,根本不管能不能收回来。可到了收回本息的时候,又不肯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