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党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党争-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诔嫉陌镏拢首诓榍辶死钍先ナ赖恼嫦啵渖甘钦K劳霾⒌玫胶裨幔蚨挥凶肪苛跆蠹捌渫馄荨5牵嗄昀炊粤跆蟮牟宦樾髦沼诒ⅲ痪茫首诰桶蚜跆笊俺栊诺哪谑探旅鳌⒙蕹缪热耍约霸字创蟪贾邪酪募颉⒄抨鹊戎鸪龀ⅰ
  不仅如此,仁宗在*方面也变得过度纵欲,这其实也是对刘太后的一种反叛,或者说是他对自己处理宫闱事务权力的张显。在年轻气盛的仁宗看来,刘太后身后的家国能由自己当家作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朝廷上众大臣的制约,加上自身懦弱的性格,使得国事未能让仁宗事事称心;作为“家事”的宫闱之事,又受到皇后郭氏一如既往地干预。在仁宗心目中,这自然是刘太后遗留下来的阴影。仁宗反感郭后对他的“禁谒后宫”;不希望郭后继续主导宫闱事务、使自己再次陷入被管束的境地。出于宣泄自己长期被刘太后管束与压抑的情感之需要,仁宗决心反叛太后,张显自己刚刚获得的权力;更何况他与郭后的夫妻感情已不断淡化甚至趋向恶化。废后的念头在仁宗心里萌发、滋长。
  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的面前说郭皇后的坏话,刚好被郭皇后听见。郭后不胜愤怒,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宋仁宗见势不妙,急忙过来劝架。郭皇后已经举手搧出,这一巴掌出尽全力,收势不住,刚好打在了宋仁宗脖子上。
  郭皇后指甲很长,在宋仁宗脖子上划出了两道血痕。宋仁宗只觉得脖子火辣辣地疼,顿时龙颜大怒,但他性格文弱,虽然生气,却没有发作,只是带着尚美人走了。郭后这次的举动,成为废后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在这之前,宋仁宗为了摆脱刘太后执政的影子,罢免了曾经依附刘太后的大臣,唯独没有罢免宰相吕夷简。刚好有一天宋仁宗在后宫与郭皇后谈论此事,还特意提到吕夷简忠诚可嘉。宋仁宗之所以格外赞赏吕夷简,是因为此人曾经力主将宋仁宗生母李氏以皇后之礼下葬。郭皇后却认为吕夷简其实也是阿谀奉承刘太后之辈,不过为人机巧,善能应对而已。宋仁宗略一思忖,认为郭皇后的话有道理,于是将吕夷简也罢相。宦官阎文应与吕夷简交好,告诉吕夷简是因为郭皇后随口一句话导致他被罢相。吕夷简得知后,愤恨异常。
  几个月后,谏官刘涣上疏陈时事,特意提到当时他力请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结果触怒了刘太后,几乎被杀,幸得吕夷简相救。宋仁宗又觉得吕夷简是忠臣,于是将其重新召回为相。虽然官复原职,但吕夷简一直对郭皇后怀恨在心,刚好郭皇后误打宋仁宗一事给了吕夷简报复的机会。
  宋仁宗被打后,尚美人不断煽风点火,宋仁宗越想越是恼火。宦官阎文应趁机说:“在寻常百姓家,妻子尚不能欺凌丈夫,陛下贵为天子,竟然受皇后的欺凌,这怎么得了。”宋仁宗沉默不言。阎文应又指着宋仁宗脖子上的伤说:“陛下颈上血痕宛然,请指示执政,应该若何处置?”宋仁宗受到煽动,忍不住激动起来,愤然派阎文应去召宰相吕夷简前来。
  吕夷简到来后,立即大谈郭皇后失礼,不足母仪天下。宋仁宗虽然愤恨皇后,但一听宰相提到废后,还是比较谨慎的态度,说:“皇后虽然可恨。但废后一事,却有干清议。”吕夷简说:“废后之事,古亦有之。光武帝是汉代的明主,其郭皇后仅因为怨怼而被废。何况今日皇后打伤了陛下!”阎文应也在一旁附和,说郭皇后身居中宫九年,却没有子嗣,应当废去。宋仁宗激愤起来,决定废除郭皇后。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历代党争》第五章(5)
宋仁宗要废后的消息传开后,朝中一片哗然。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同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等十多人联名上奏,称“后无过,不可废”;坚决反对宋仁宗废除郭皇后。宰相吕夷简早有准备,抢先一步下令有司不得接纳台谏章奏。宋仁宗则抢在群臣发难之前,下了废后诏书,说郭皇后没有子嗣,自愿退位修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宁宫。
  御史中丞孔道辅和谏官范仲淹等人见台谏的奏章无法送到皇帝手中,无法可想,竟然集体跑到皇帝寝宫门口进谏。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进谏的大臣们到跪在宫门口,请求皇帝召见,对答郭皇后被废一事。但无论范仲淹等人如何力争,守卫殿门的内使只是紧闭大门,不予通报。孔道辅急得不行,上前抓住宫门的铜环急叩,还大声喊道:“皇后被废,累及圣德,为什么不听我们谏官的意见?”宫门后的内使大概也怕出事,便急忙入报。不久,有内使在门后传话,让进谏的大臣们到中书政事堂与宰相对话。
  孔道辅和范仲淹等人来到中书时,宰相吕夷简已经等在那里,显然是有备而来。孔道辅一上来就质问吕夷简说:“大臣对皇后来说,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父母不和,可以劝他们和解,怎么能只顺从父亲一面而不要母亲呢?”吕夷简争辩说:“废后一事,不是本朝首创,古已有之,汉朝和唐朝都有先例。”孔道辅怒斥道:“大臣应该引导君王为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偏偏要引汉、唐失德事作为标准?”
  群臣随即一哄而上,纷纷指责吕夷简。吕夷简招架不住,只好拱手说:“各位还是去见陛下力陈吧。”然后匆忙离开。
  第二天,孔道辅等人入朝,准备召集百官,与吕夷简当廷争论。然而,宋仁宗的圣旨突然到来,说“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等冒昧径行,殊失大体”;将孔道辅和范仲淹贬黜出京城,其他进谏大臣罚俸半年。废后之议因此而定。
  然而,仁宗何以最终赞成废后之议?关键之一实乃台谏之介入。废后本是仁宗自己的家事,尽管在家天下的时代,皇帝家事即是国事,大臣僚佐皆可参与,但最终的主导者仍应是皇帝本人。台谏不仅累章论奏废后是失德之举,如此再三,反倒更刺激了仁宗的独尊意志。就仁宗来说,显然不愿刚摆脱太后的阴影,又重陷大臣的掣肘。事情发展至此,废后与否已非正题,仁宗欲藉此立威逞强,才是题中真意。与废后接踵而至的贬黜台谏,其意也在于此。尽管台谏大臣曾经力谏刘太后还政、为仁宗谋取一人独尊的权力,但他们同样想把仁宗纳于自己所代表的意理权威之下。这种局面,正是一人尊疆的尊王理念与公罪不可无的自我期许间存在着无可避免的矛盾性。
  结果是,废后之事起初于仁宗本无可无不可,然而台谏介入、对他施以压力,加上旁有宰臣、内有宦官对他煽动挑拨,使其废后之事势成骑虎,不得不为。废后之事实际演变为宰执与台谏两大集团的政治争斗,困挠北宋一朝的党争也由此揭开了序幕。
  综上所述,宋仁宗郭皇后被废事件,是北宋朝廷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也是宋仁宗长期被压抑的情感的一次爆发,是他为了张显权力所作的决定。刘太后在世之时,对仁宗在生活上管束甚严,在政治上也多有压抑,仁宗的不满在内心酝酿,但缘于孝道与亲情,他只能隐忍不发。太后去世后,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满的情绪猛烈迸发,郭皇后被废事件成为一个突破口。因此,仁宗废郭后,与其夫妻感情的变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缘于对母后主政的不满,对“一人尊疆”的渴望。仁宗力图摆脱刘太后的阴影,使自己的权力得以张显,这本是政治的需要,但却以皇帝家事的形式反映出来,而皇帝的家事又不单纯只是家事,于是士大夫们交相论列,引发了一场宰执集团与台谏集团的*。结果是仁宗虽然成功地废除了郭皇后。

《中国历代党争》第五章(6)
宋仁宗皇后郭氏被废后,后宫中最高兴的就数尚美人和杨美人。宋仁宗也加倍宠幸二位美人,昼夜厮混在一起,搞得上朝都神情恍惚,致使政事荒废。仁宗的另一个养母杨太后听说后,命宋仁宗将尚杨两美人送出宫去。宋仁宗颇为不舍,表面应付杨太后,但暗中却照旧宠幸美人。杨太后便下令宦官阎文应送二位美人出宫。阎文应先去劝说宋仁宗,宋仁宗不胜其烦,勉强答应。于是,尚美人被逼入洞真宫出家作了道姑。杨美人也被别室安置,从此无缘再睹天颜。
  虽然此时刘太后已死,宋仁宗完全亲政,但在立皇后的事情上,他始终不能如愿。当时,有女子陈氏进宫,宋仁宗十分喜欢,想立她为皇后。可是陈氏是寿州茶商之女,父亲靠捐纳才谋得一个小官,出身低贱。翰林学士宋绶劝说道:“陛下若以贱者正位中宫,不就与前日诏书所言背道而驰了吗?”宰相吕夷简等人也纷纷劝说。宋仁宗不得已,只好选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入宫,第二年立为皇后。曹氏时年十八岁。曹氏的弟弟便是传说八仙中的曹国舅。
  因为立后始终不能如意,宋仁宗也不大喜欢曹皇后。这时候,他又想起了废后郭氏。毕竟郭氏是他的原配,他对废后一事开始觉得愧疚。郭氏此时已经出居瑶华宫,宋仁宗就派人到瑶华宫慰问郭氏,赐号金庭教主、冲静元师,又赏赐乐府给郭氏。郭氏久居别宫,孤独寂寞,突然看到皇帝派遣使者前来问候,不由得悲喜交集,于是亲自和答乐府篇章,词极凄惋,催人泪下。
  宋仁宗看到郭氏的和诗后,思念加深,愈发觉得割舍不下,于是密召郭氏回宫。不料郭氏却是个有气节的女子,认为皇帝如果再召见她,必须要百官见证,重新册立她为后。宋仁宗此时已经立曹氏为后,如果再册郭氏,就是二后并立,这可让皇帝左右为难了。
  就在宋仁宗无比苦恼之时,郭氏染病,于是宋仁宗派宦官阎文应携御医前去为郭氏看病。不料几天后,郭氏就暴毙而亡。
  如果联想到之前阎文应力主废除郭皇后一事,就不难推测郭氏暴毙绝对与阎文应有关。如果郭氏重新立为皇后,追究当日废后之事,吕夷简和阎文应身为废后主使者,定必首当其冲。是以这二人惶急不堪,为了保全性命,下毒谋害郭氏就很正常了。宫中和朝廷都怀疑是阎文应下毒害死了郭氏,但阎文应手段高明,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且深宫事密,谁也不敢轻易查证。
  宋仁宗对郭氏之死很是悲痛,下诏重新恢复了郭氏的皇后封号,用后礼殓葬。此时,范仲淹已经调知开封府,上奏弹劾劾奏阎文应,宋仁宗立即将阎文应贬黜出京。阎文应后病死途中。
  尚、杨二氏与被废的郭皇后一样,都成为封建制度与男权政治的替罪羊。更重要的是,此案也反映出在“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即使贵为君主,仁宗也不得不受多种力量的制约。而且,再次新立皇后之时,仁宗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只能遵从大臣们的建议,立了宋初名将曹彬的后代曹氏。皇后嫔妃的立也好、废也罢,从根本上说,都是君主制主导下多种政治力量角力的结果。
  范仲淹看到吕夷简利用手中的人事权力培植私党,打压政敌,心中甚为忧虑,于是把京官晋升的情况绘制成一幅《百官图》献给皇帝,《百官图》,这是范仲淹精心绘制的,详细记载着近年来,自从吕夷简当政之后,文武百官的升、迁、降、谪之路的列表。其中一一指出,哪些官员的升迁是正常的,哪些是吕大宰相一手遮天,强升暗降的。真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大宋律法为准绳,清楚明白地挑明了一切。其中《推委臣下论》更是劝谏仁宗皇帝不能把人事权下放给宰相,不然会造成君权旁落,甚至改朝换代也不一定。意思是这个没有谋策定国之功如赵普、也没有挽危局扭乾坤重立江山之功如寇准的小小太平宰相,居然嚣张到了这步田地,陛下您不废了他,还等什么?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五章(7)
朝中“范吕之战”;烽烟再起。
  范仲淹百分之百地深信,只要这张图递上去,吕夷简的死期就到了。但事实上吕夷简是见过风浪的,看了这么个东西只是淡淡的给了八个字:“仲淹迂阔,务名无实。”意思就是说:范仲淹这个小同志,是个只讲大话,不通世务,不切实际,只想搏出位争名利的人。之后这个《百官图》就不了了之了。
  范仲淹是河北人。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范仲淹的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抱着仲淹改嫁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虀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大中祥符七年,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出身寒门的缘故,使得范仲淹有独特的价值观,也有相对的见识。
  得到这个结果,范仲淹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愤怒,越想越悲哀,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太黑暗,吕夷简太厚黑!而皇帝陛下还没有清醒,那么他继续写奏疏。在奏疏最末尾,他还加上了这样一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终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这是个典故,发生在西汉。张禹是成帝的宰相,非常得宠,可以在家里办公,得病了皇帝都要登门慰问。王莽篡夺汉朝江山就是张禹做的好事。此人力保王家忠诚,在汉成帝期间,封王太后的哥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位列三公以上,并且把他的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同日封侯,史称“五侯”。王家就这样坐大,再也没法控制。
  范仲淹举出这个例子来,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吕夷简就是宋朝的张禹,他现在不讲原则,胡乱任命,说不定哪里就藏着王莽,早晚有一天会血洗赵氏,毁掉宋朝天下!
  这就没办法了,他己经不留后路,把吕夷简往死路里推,同时把自己也扔上了悬崖。你死我活,看来只有这个结果了。可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只回了12个字――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你说的那些我统统默杀,拒不回答,因为你这样说话本身就错了。“越职言事”;你现在是开封府尹,不是知谏院的右司谏,朝廷有规矩,乱讲遭雷劈,先认清你自己的错误!
  范仲淹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自己有什么错,相反吕夷简在他心面变得加倍恶劣。他看清了,这就是个政治流氓。自己所提出的真材实料的证据完全避而不答,前后只用了20个字的官腔,就想把这些罪恶都遮过去。想得美,门都没有!他再次拿起了笔,保持自己严肃认真的好素质,就事论事,根据吕夷简这次的12个字继续上书答辩。我是对的,道理、甚至真理都在我这边,我就是一个一个的澄清,就算有人不懂,我也要把他们教育懂了。这就是范仲淹的行为和他的想法。可是他不是在课堂,而是在官场。斗争需要势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历代党争》第五章(8)
这时的范仲淹己经有他的势力了。那就是他的力量之源――道德人心。在北宋,范仲淹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引领了一个潮流。但更准确地说,他是让一些问题尖锐化、表面化的导火索。那就是宋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