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穿物语-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没有竞争时;范家皮子的天下独大;上至皇家;下至富贵人家都用的是范家提供的皮子。

    北京人穿皮子的人多;而且朝廷还规定大家几月几日开始穿小毛;几月几日穿大毛。穿错了;是要受到罚的。

    范家供应皮子是自上而下的。最好的皮子是当然是先给皇家;其次王公贵族。再是高官。以次排列下来。

    对于穿皮子的人来说;只此一家;别无选择。

    而且好的皮子都是一般的人看不到的。

    华记的皮子;最先被文人和小官们所发现;价钱不比其他的皮子贵;但是质量好的不是一点半点。他们买了去做成皮衣。这个年代的皮毛衣服;要在领袖和下摆等处要出锋;这锋头最能看出皮毛的好坏。

    小官们是不能穿高级皮毛的。但是他们的灰鼠毛;黄狼毛的普通皮毛的锋头却比高官的高级皮毛的锋头还要蓬松柔软。

    穿华记皮毛的人在今年秋冬开始穿皮毛的时节;大大的出了一次锋头。

    高官是拉不下面子;但是同事都要问究竟了;谁不想穿价廉物美的东西?

    很快华家的皮毛就被买光了。

    “这天开始下雪了;大同的皮子运过来不易。这里每天都有人来问。夫人别看这几张兔皮;不用多少时间;就要被人买去。”

    好象是为了证实他的话;这是外面进来一个走的气喘嘘嘘的女人;“还有兔皮吗?”

    她见梅兰妮在看那张兔皮;心里有点紧张。怕她买了那几张皮子。

    一个伙计过来说;“有;还有最后五张;您要几张?”

    那女人看看梅兰妮;见她没有出声;就说;“我全要了。”

    伙计道;“去开票吧;五十文一张。”

    那女人开了票;交给皮货部的伙计。伙计去仓库取货。

    梅兰妮见那女人是双天足;猜想她可能是旗人家的妇女。

    那女人看见梅兰妮;也以为她是旗人。朝她笑了笑,“这家的皮毛好;天冷了;这几张皮子正好给孩子做帽子和小披风。”自来熟的对梅兰妮说道。

    梅兰妮赞同道;“小孩子长的快;好皮子可惜了;用兔皮;羊皮最好不过了。”

    那女人却道;“我们家孩子可讲究了。前些日子才给他做了件灰鼠皮衣;可是才穿了一天;就不肯再穿了;说是学里的同学穿的比他好。我去打听了;那家人家是户穷人;穿的是兔皮。那兔皮也的确鞣的好;难怪我们家孩子不肯穿了。我打听了;说是这里买的;今儿一大早我就从家里出来。”

    “这地您是第一次来吧?”听她家的孩子;就象是现代社会的熊孩子;挑吃拣穿的;脾气又坏;梅兰妮不想听这孩子的事情;就转了话题。

    “可不是!不过一路上问过来也不难;我问进士客栈在哪里;人一指就到了。”

    伙计拿来了兔皮。那女人接过;用右掌抚摸着毛面;“果真是好。我们家孩子还真是识货。今天我这一趟也算没有白来。”

    她拿出包袱皮把皮子裹上。

    潘掌柜指着挂着的那张皮子;对她说;“这张皮子四十文;你要不要?”

    那女人还没反应过来;这是刚进来的一个妇人一把抢了过去;“这我要了。还有没有?”

    掌柜道;“可不就是没了;这最后一张才便宜卖了。”

    那妇人遗憾的拿着皮子付钱去了。

    梅兰妮看这光爽爽的皮货架;没了声音。皮毛生意好到这样!

    掌柜在一旁道;“看;看;我说的再也不假。也不知下一批皮子什么时候能到。”

 236 新商业街

    华家的住宅就在残园旁边。

    当初他们在这里建房时;这里只有几户人家;和一片野水潭子。

    早年这地叫做石佛寺;后来经过屠杀和焚烧;成了一片焦土。也就没了名。

    几年前;华家五兄弟考上了进世;这里被人称为‘进士村’。

    如今进士村这地名已被进士客栈所取代。因为;年初;住客栈的学子;有不少人考取了进士。

    这里就被传说是文曲星照耀的地方。

    现在;也有两家在附近建房;准备象华记那样开客栈。名字都先起好了:一家叫‘荣升’;另一家干脆叫了‘状元’。

    这地最老的保齐饭庄;因着华家的生意扩大;也兴隆起来。

    这条街的街容和卫生;如;清扫大街;拣干净驴粪马屎;打扫沿街的几个厕所,清理沿街的几个休息凉亭。养护街道两旁的树木。都是由华记雇人在做。

    一条街道;有专人保养;那效果就不一样。显得有序和干净。

    随着商户的迁进;这地日渐繁华。人一多;鱼龙混杂。治安就成了问题。

    有一日;就有人进了华记车行;来收保护费。

    收保护费的地痞人称他虎爷。

    华记的金大掌柜负责着津京两地的生意;手下也管着千数的人。是青龙会的负责人。他怎么会向地痞交什么保护费?

    让保安来胖揍了两个地痞一顿;才让他们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商户都能‘保护’的。有些势力是惹不起的。

    可是;虎爷王虎没想到;被胖揍后;还被请了过去;说是华家小爷要见他。

    华家这个小爷;他听说过;是个进士。读书人;他倒是不怎么怕。

    摇摆着进了客栈的一个中厅。

    见到一个文气的少年坐在上座。王虎原是不把这个少年放在眼里;可是;少年的两旁整齐的站立着两排人;个个身上都有一股子杀气。王虎不由的脚一软;跪下;磕了头。

    那小爷说;“听说你从其他几个商家那里收了不少保护费?可你;并没有保护咱这条街啊?”

    王虎一听;以为他收别家保护费的事情让人捅到华家这里了。忙说;“小子不敢冒犯大爷;上次被金爷教训了;小子已经本分做人了。”

    齐逸哪里是让他本分做人;“你没听明白我的意思;你既然收人保护费;就要当好街道管理才对。前日有人当街调戏妇女;你就应当阻止;阻止不了;就让你的兄弟去揍那人;揍不过;就过来喊人;不能让人在我们这条街上无法无天。”

    “爷;你的意思是;让我;管着这条街?”

    “是;我让你做好这条街的管理;街上的马车如果发生纠纷;你去调解。有贼你去抓。谁不遵守规矩;你去教训。但是;你可不许无辜欺负街上的人。”

    王虎听明白了;“可这钱…”

    “你不是到那些商家那里收保护费了吗?先干起来;干得好了;到金大掌柜那里去领赏;干不好;我就换人干。如果给我知道你仗势欺人;我就找人把你撸了。还有保护费也不许乱收;每月给个定数。差不多就行了。”

    王虎明白;这是撑着他在这条街上当老大;哪里有不好的?

    当地痞的;自己地界上的形势要门清;否则怎能当好?

    王虎知道;虽然很多事情华家不愿意出头;但是华记才是这地界的真正老大。老话说;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路是华家开;这树也是华家种;他们才有资格在这条路上收保护费。现人家让他收保护费;那是罩着他。他能不好好干?

    商家每月交给王虎一两银子;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是;在京城其他地方也是要交保护费的。象琉璃厂那地;要交三两银子一月。相比之下;他们交的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有了街管;街道上的次序好了;人们喜欢到这地逛遛。人气旺了;生意也带上去了。

    有眼光的商人就看中了这里。沿街来开店的人也多了路边好些人家在建房;一条冷清的野路;现在逐渐成了繁华的商业大街。

    有了商业街;商户就组织商会;谁当商会会长;这是有规矩来的;按照规矩;谁家先到;谁就是老大;但是;还有一条;谁家财气旺;谁也是老大。

    如果按照这两条;华记应该是当仁不让。但是;华记的金大掌柜并不想当这个商会会长。这下;几家商户为了抢这个会长的位置争起来了。

    华记出面调和。让最老的商户当会长。保齐饭庄的掌柜张保齐就成了这块的第一任会长。

    几年前;保齐饭庄在这条路上是个指示牌;如今这条路上最知名的是进士客栈;更多人把它叫作残园。

    齐逸为残园做广告也是费尽了心机。

    他把文人在残园写的诗词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一期期诗刊;每期也不多印;百十来份;放在残园入口处;任人自拿。

    写在纸上的文字;和印在纸上的文字很有区别。

    文人大多数好名;一时兴起写诗作文;刊在了上;由人拿去读赏;很满足了虚荣心。所以来残园做诗的人特别多。开始时;只有几页纸;现在的已经发展到了几十页一期了。

    这鼓舞了文人雅士更喜欢往残园来。

    梅兰妮兴趣缺缺的翻着那几本;提醒道;“你别光想到广告效应;清朝的文字狱这么厉害;别把祸招来了。”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了;现在编辑的是个老秀才;是个谨慎的人;我也和他讲了;看见‘清风’;‘明月’;‘夷’;‘蛮’;等词要特别当心。春末时;有人写落花诗;中有‘清风最无情;摧得百花飞。’我就没有选用。后来;那人来问;为何不用他的诗;我让老秀才告诉他;曾有人写过‘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因此遭了文字狱。那人倒吓了一跳。我说这诗只要改一字也使得;把‘清风’改成‘东风’;就行了。他还感激不尽。我后来将那改了的诗刊了出来;他特地来谢我;还称我是他的一字师。那些文人雅士也就是好这一口。有时那诗文写的太差了;也不能刊。如今写诗作文的人多了;刊登的诗文就要挑拣了。不能让那些没水平的诗文毁了我们残园的名气。”

    说起名气;有时名气大了;反而是负担。

    梅兰妮想到自家的皮毛生意;对齐逸说;“如今皮子卖的这样好;早晚会引起皇族贵族们注意。很快就会让范家警惕我们了。”

    华记今年才开始供应皮毛;那些中下层的官员穿着华记的皮衣;虽然皮子不名贵;但是;很快就能看出它的优点来。柔软是肯定的。矾鞣和硝鞣的皮子相比之下太硬了;再有;这两种鞣皮不能遇水;碰到水了就更硬。皮毛的硬软是皮子的外观重要指标;一眼就能做出比较。

    皮毛有名气了;贵族;就会来问津;这可不是好事。在封建社会中;权力就意味着豪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知。

    齐逸对这种情况非常了解;他说;“所以;我和金大掌柜说;这次买完了;皮毛就不要在自家店里卖;找人批发过去卖;象卖毛呢那样。”

    梅兰妮说;“潘掌柜肯定是不愿意。他今天还为皮子的销售感到自豪。三百多张的皮子十几天就卖完了。”

    “他不愿意也没办法。这年头很多贵族之家;皮子当黄金储藏。记得以后的和绅家里抄家单子上各类皮毛要六万多张。这些皮子他们哪里肯花银子买。”

    梅兰妮点头;在苏州时;很多商家并不喜欢和贵族家做生意。那些人很会仗势欺人;给的钱常常连成本都不到。所以;很多皇商;在和皇家做生意时;他们是亏着本的;但是皇商的衔头让他们可以去欺压比他们弱的群体;更狠的去欺压他们;把从上层所亏的本;从下层再赚回来。这就是人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齐逸说;“我们卖这些皮子;就算是广告;今后有人来问;我让铺子里的人和来人说;我们以后不再卖皮子了;我们的成本都收不上来。这样;等我们把皮子批发给晋商;他们也有生值的空间。”

    “找到了下家了?”梅兰妮问。

    “就是那家卖毛呢的‘聚福源’。他们今年进了我们的呢子卖的很好。见到我们卖皮子;愿意进货。金大掌柜已经和他家说好了;下次有皮子就最先给他家。”

    ‘聚福源’的老板姓王;是和华家最早做砂糖生意的商家之一。

    华记对他们的合作伙伴;都很不错。他们的毛呢首先就考虑批发给了王家;让他家成为在北京地区的唯一销售代表。

    由于他们的羊毛前期梳理到位;所以;织出的呢比别人的羊毛制品柔软。所以很受欢迎。

    而华记总是联合小商户;抵制那些垄断的大商家。

    在这个年代能垄断的商家;是很厉害的;官商勾结的典型。这样的商家;虽然也是有经商的才能;但是;他们更加知道投靠什么人和如何投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农抑商’。长期的严酷压制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极有反抗的精神;另一种是极度的懦弱。中国的商人就是后一种。他们毫无例外的选择了与官僚阶层的勾结。所以尽管商人已经在历史上出现里几千年;始终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成了官僚阶层的皮毛。

    最会狐假虎威。

 237 裘皮

    这日;华记文玩铺子来了个管事模样的中年人。

    穿的十分讲究;皮袄外加皮背心;团纹缎做的面子;耳上套着狐皮耳套;腰上除了荷包等;还挂着一块上好的羊脂玉挂件。那身装束没有百来两银子下不来。

    那人进了铺子;非常傲慢;直接点明要见掌柜。

    潘掌柜一见就知道不是善茬;谨慎迎前;“不知客官来本店有何贵干?”

    “听说你家皮子好;我来买皮子的。”

    潘掌柜面带笑容道;“客官莫非听差了?我们这是文玩店;专买玩意儿的;不卖皮子。”

    那人四周看看;是没看见任何皮子。

    “前日里我们街坊说了;他那皮子就是在你家买的。”

    潘掌柜笑道;“看客官您说的;如果我有皮子;能不卖给你吗?做生意不就是讲买卖吗?实在是没有。”

    “那好;以后如果有了皮子;就给我留下;我全要了;不能卖给别人。”

    “客官您说笑了。我们不卖皮子;到哪给你留去?敢问客官贵姓啊?”

    “我家姓范。和你说了;你就记住了。你家皮子;我们包圆;你敢卖别人;别怪我带人来砸店。你也不打听打听;张家口的范家皮行的生意你也敢来抢。”

    潘掌柜道;“这位客官说话就过了;我们怎敢抢人的生意;天下万物;你总不能一家全包。各人做各人的生意;何来抢字?”

    那人冷笑道;“饶你会狡辩。你家的皮子卖的比我家的便宜;怎么不是抢了。”

    金大掌柜和齐逸闻讯赶过来。听到他如此说。

    齐逸道;“这位客官;是不是我们的皮子卖的比你家贵就行了?”

    那人打量着齐逸;“我们在这里理论;你插什么嘴?”

    潘掌柜道;“这是我们的少东家。”

    那人皮笑肉不笑地;“是进士老爷;失礼了。我家主子说了;如果你们要卖皮子;也不是不可以;我们范家包了。”

    明显那人来之前对华家做过研究的。不过;那人虽然是商家;但是他的后台要硬的多。

    齐逸说;“就几张皮子;也不是什么好皮子;不过是狼皮;兔皮之类。你家见多识广的;哪里看的中这样的皮子;还烦劳大管家你特地过来说;实在是不敢当。”

    “知道自家的皮子不好;就收敛些;别往贵人跟前凑。”那人很不可气的说。

    齐逸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脸上带着笑。也不多说什么。

    金;潘两人打了几句哈哈;把人给送走了。

    来的这个管事;他的主子范家是内务府的。是正儿八经的皇商。大清立国以来一直是掌管京都地区的皮毛和药材生意的。这百来年;没人敢和他家叫板的。皇亲贵族都穿的是范家皮子。

    范家的三爷范毓馪是清朝的第一个红顶商人。

    说起范家是和清朝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在明末;明清两国相敌;清人在那穷山恶水的苦寒之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