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政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秘书政治-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疗法治疗生理疾病的成功,实则是图书疗法调整心理的结果(王波:《图书疗法在中国》)。   
  通过以上介绍和分析,就不难明白陈琳起草的公文为什么能疗治曹操头痛病的原因了:正是陈琳能窥见曹操的心思,说出了曹操想说而一时难以说明白的话,于是化解了曹操心中的症结,加之陈琳的文章文笔气势刚健,酣畅淋漓,造成一种特殊的刺激和兴奋,使人快意,曹操的头痛病由此遽然而止,便在情理之中了。       
※虹※桥※书※吧※BOOK。※  
第8节:默默无功的失落       
  默默无功的失落   
  陈琳的诗、赋、文虽然都写得很好,而且与〃建安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也表现得特别突出,但终其一生,仕途上却一直不得志。他后来虽然被曹操提升为门下督(门下督为汉代郡县所属职官,主盗贼事,亦称门下督盗贼。东汉末年丞相府、将军府亦置。三国魏置,为丞相、诸公、开府位从公者及骠骑将军以下二三品将军之近卫部队将领。其品位依所属官长品位高低而异,如二品将军属下者为七品,三品将军属下者为八品……《中国历史大词典》),但其职位只是第七品,品级是很低的。陈琳三易其主,对他的仕途发展无疑会有负面影响,但袁绍不会用人,也是其中因素之一。当然,在动乱时世中,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才是陈琳始终不得志的根本原因。晚唐诗人温庭筠曾写过一首七律《过陈琳墓》,凭吊这位建安才子,其中道尽了陈琳的寡欢与失志: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是一介书生,手中有笔却无剑,在争权角力的乱世中,又曾三易其主,自然注定其默默无功的失落。然而,比起其他卷身于政治斗争漩涡,结局大都未得善终的作家来,陈琳最后还能寿终正寝,又算是幸运的。   
  陈琳的著作,据《隋书?经籍四》载,有《陈琳集》三卷,可惜早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本文史料主要引自《三国志》、《文心雕龙》、《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大词典》等)   
  过目不忘的幕府名士王粲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官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幕府名士。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终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朽事业,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和《七哀诗》等作品。当时,有七位创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称作〃建安七子〃,王粲不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我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过目不忘之才   
  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用现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王粲的语文算术成绩都好,是一个文理科俱佳的全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有一天,王粲与几个伙伴到郊外玩耍,走到半路上,发现路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碑文。勤奋好学的王粲见碑文写得不错,就大声读了起来。伙伴们早就听说他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就和他开玩笑说:   
  〃王粲,你读完这一遍,能背下来吗?〃   
  王粲谦虚地说:〃试试看吧。〃   
  于是,他把脸背过去,一句句地背诵起来。伙伴们一边听,一边对照原文看,他们吃惊地发现,王粲竟然背得一字不差!大家不禁为他喝起彩来。   
  还有一次,王粲在旁边看人下围棋,一不小心把棋盘给碰翻了。下棋的人见是王粲,就故作生气地说:〃这可怎么办啦!我们就要见分晓了,本可以赢他一盘,看,却让你给搅了!〃   
  王粲说:〃对不起,我给你们复盘成吗?〃说着他捡起棋子,按刚才的棋势摆了起来。摆好之后,下棋的人和观棋的人,都不信王粲摆的和原来是一样的,就用东西把棋盘盖起来,要王粲另外再摆一盘,看看两盘摆的是不是完全一样。王粲二话不说,就在旁边重新摆过了一盘。摆好后,经过对照,一子儿不差。从此,王粲惊人的记忆力便远近闻名了。       
§虹§桥§书§吧§。  
第9节:进入刘表幕府       
  蔡邕是当时的文坛巨匠和领袖,此人才学过人,朝野闻名,人们对他无不敬仰,家里常常宾客盈门。有一天,王粲去拜访他。蔡邕早已听说王粲的大名,听说王粲到来,慌忙出迎,连鞋子都穿反了。王粲进屋后,宾客门见他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而且身材短小瘦弱,容貌丑陋古怪,大为惊讶,弄不懂蔡邕为什么要如此看重王粲。蔡邕明白众人的心思,就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殊的才能,我是不如他的。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该送给他,才算物归其主。〃从此,两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进入刘表幕府   
  由于王粲才高名重,十七岁那年,东汉朝廷便征召王粲为黄门侍郎,王粲却以长安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为由,不应征召。为躲避战乱,他前往荆州投奔了刘表,进入刘表幕府工作,开始了他的幕府生涯。自此以后,王粲再没有离开幕府工作,可以说是终身从幕。   
  建安前期的荆州,与曹操所处的邺下相同,也是一个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荆州刺史刘表是东汉宗室,据有今湖北湖南一带,占地千里,带甲兵十余万。由于那时战乱尚未殃及荆州,刘表又采取了〃爱民养士,从容自保〃的策略,所以中原百姓与文人俊杰为避战乱多有迁徙归附者。而王粲与刘表系同乡,刘表又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故王粲前来投奔刘表,便是情理之中的事。王粲出身于望族,又是名扬四海的才子,刘表原打算将他招为东床快婿,无奈王粲身材短小,长相丑陋,刘表又很看重外表,所以联姻之事终究未成。这对王粲来说,当然是一件不小的憾事。更有甚者,刘表在政治上也不怎么重用他,只是将他的文学才能为己所用罢了。   
  在荆州十余年,王粲始终只是依附于刘表的一个普通幕僚,有一个安身之处,却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对王粲来说,一方面是汉室丧失权柄,各地军阀割据,像他这样有才华的文人,却无法为朝廷出力;另一方面是他所依附的刘表才能庸劣,量小识浅,又不知道使用人才,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前途渺茫,所以,是留是去,进退两难。王粲本是一个热中于仕途功名的人,其郁郁而不得志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心情,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在他那些述志抒怀的诗赋之中。写于这一时期的名作《七哀诗》之二,通篇所表达的,就是王粲当时的政治苦闷和他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名篇《登楼赋》,也是王粲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主旨与此诗大体相同。赋中起句为〃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一个〃忧〃字,可以说包含了这些年他在荆州的全部心境,也是全赋的情感底蕴。接着写四周景色秀美,却是〃虽信美而非吾土兮〃,透露出身在异乡客地的愁怀。再接着是叙述自己的忧思之源,乃是社会动乱,只身飘零,进一步抒发了〃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的故土之情,蕴含着要离开刘表,荆州非久留之地的意念。最后,赋文更深一层地点明了忧思的内涵,是希冀时世早日清平,以施展自己平生之才力,但此种期望又迟迟不见到来,今已感到所依非人而抱负难展,因而不由得要〃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了!全赋情从景来,写得悲凉慷慨,极富感染力,历来与曹植的《洛神赋》并列,一起被誉为建安辞赋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荆州的十五年里,王粲虽然未被重用,但对工作,他还是积极参与的,为刘表起草了不少公文,其中比较有名的有: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为了宣传这次军事行动合乎大义,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其中写道:〃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申明用兵乃是为了〃去暴举顺〃。此文被广为张贴、散发,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虹§桥书§吧§。  
第10节:被曹操委以重任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要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两文。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写得〃词章纵横〃(张溥:《王侍中集题辞》),甚有文彩。   
  被曹操委以重任   
  建安十三(公元208年)年七月,曹操起兵,攻打刘表。刘表死后,次子刘琮继位。章陵太守蒯越、荆州府东曹椽傅巽和王粲等人力劝刘琮投降曹操。刘琮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九月,刘琮举州降曹,王粲也来到曹操幕府工作。从此后,王粲仕途得意,官运亨通,不断升迁,一直被曹操委以重任。王粲先是因劝刘琮归降有功,被授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谋祭酒。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魏国既建,王粲官拜侍中。   
  如果说,此前的王粲一直是在失意中度日,那么,自从来到曹操幕府工作后,王粲却如拨乌云见青天,命运有了实质性改变。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里,他连升数级,最后成了〃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是唯一的封侯者。这样的结局,恐怕是他在刘表手下工作时想都不敢想的。有为之士遇到有为之主,王粲的工作积极性于是得到空前激发和调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王粲〃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驰,兴造制度,粲恒典之〃。也就是说,此后的王粲除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谋议作用外,还倾注全力为曹魏新兴政权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制订了各项法律和法规,这实际上是为魏国的建立规划蓝图,奠定基础。秦朝有李斯定制,汉朝有萧何制律,魏国则主要靠王粲〃兴制度〃,作礼乐。此时的王粲,真可以用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来形容,对此,他自己也是不隐瞒的,如在《仿连珠》一文中,他便隐然以管仲自比:〃齐用管仲而霸功立,秦任孟明而晋耻雪〃。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   
  因王粲强记博闻,曹操每逢巡游外出或征伐,还总喜欢邀王粲同行。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王粲随曹操征讨孙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顿时,王粲的墓地上响起了一片嘹亮的驴叫之声。这驴叫声响彻四野,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其中说:〃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零。〃可见其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王粲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四》记载,原有《王粲集》十一卷,但没有保存下来。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文史料主要引自《三国志》、《文心雕龙?才略》、《隋书》等)   
  诞傲致殒的祢衡   
  东汉末年的祢衡,是一个狂傲之士;他后来〃诞傲致殒〃(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是不足为怪的。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11节:诞傲致殒的祢衡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东北)人。祢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但是,他的坏脾气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诞,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么一个人物,又生活在天下动乱、军阀割据专权的东汉末年,所以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了。   
  建安初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许昌)。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衡从荆州来到人文荟萃的许都后,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当时许都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当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这里,但自视甚高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祢衡一个也看不上眼。有人劝他结交司空椽陈群和司马朗,他却很刻薄地挖苦说:〃我怎么能跟杀猪卖酒的人在一起!〃又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后来,祢衡终于结交了两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后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杨修。可能是才气学问相当并且气味相投的原因,他们三位不仅比较谈得来,而且相互之间还曾有过肉麻的吹捧,如孔融称祢衡是〃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   
  孔融于是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   
  谁知祢衡却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   
  曹操正当招揽人才的时候,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因此虽然恼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祢衡善击鼓,就召他为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