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4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都是搞“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衡。

而更严重的是大量的收费、基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成为各地方、各部门设置“小金库”的一个重要来源,纷纷流入小团体或者个人腰包,使分配秩序混乱,腐败丛生。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加快费改税的力度,二是加强行政立法和监督。

而这样的事情需要时间也需要最高层的推动,在这之前,陆政东的想法是先把这两条线收进财政的笼子里。

对这些收费或者基金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核查,把这些多收的、被截留、挪用的资金先找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实行特许经营项目的有偿出让收入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这部分基本上就没有进入财政,而是各单位用来发福利了。

还有一块就是财政资金的利息,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样大部分也没进入财政收入这一块。

把这些都挤出来,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足够他开始实施他的这些举措了。

而这只是他所要达到的次要目的,最为主要的是要规范这些行为。

陆政东的想法是采取复式预算的组织形式,设立多个专门预算会计帐户,对不同性质收支分别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办法实行统收统支和收支两条线预算办法的部门,由于收入要集中,支出需财政预算部门审批方能拨款,财政预算对各单位预算和总预算的执行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而对于实行收入完全或绝大部分来自收费的收支一条线预算管理办法的单位,由于其预算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因而应要求其建立严格的财政制度,加强财政部门对其财务的全面监督和检查。

这样的收费通常有返还,该收费部门拿的,一分不少的返还,不该他们得的,让他们不敢乱动。

从而让不该收取的费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企业和经济单元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陆政东很清楚,只有以企业为主的市场经济单元有充分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更有成效

第23章绝非浪得虚名

周若山听得陆政东讲要规范非税收入,微微一愣,一下也就明白陆政东的意思了。

这方面的主意不是没有人打,以前省里缺钱缺得太厉害的时候,也不是没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过这样一搞,短期内是能够收上来不少资金,可是这样一大规模的检查、整治,下面的人积极性肯定大打折扣,以后想要突击收钱那就指望不上了,权衡再三,最后还是向企业和个人“要效益”。

陆政东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名进行整治和规范,这理由倒是很充分,改善投资环境,大力促进招商引资和私营经济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的规定动作,而且这一块也是陆政东现在具体分管的,名正言顺。

没人能对这样的事情明的反对,不过肯定也会引发下面利益受到损害的人的反对。

陆政东这么做,肯定会引起一些人不满,今后想要突击收费恐怕就难了,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样一来,陆政东提出的这些举措的资金是落实了,至少避免了放空炮和虎头蛇尾的结局,先救急再说,不然这一炮要是没打响,陆政东今后的日子恐怕就会很难过了,至于今后财政出现缺口的时候该如何办,也只有到时候再想办法了

陆政东倒是没注意周若山的心思,转而问起秘书长杨启成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会议的准备工作。

对于下面的区县来讲,搞好一个产业,说不定就盘活了整个县域经济,一个小地市,有三两大型项目,说不定市里的经济就能上一个台阶,没有工业作为支撑,而对于一省之地,这是不行的,没有工业作为支撑,第三产业或者是被很多政府寄予厚望的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等等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是很难想象的。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得顺利,工业经济能够更健康的发展,财政收入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来源。

所以陆政东对此更为重要,在就任副书记之后,就对全省相关部门和安新、省城以及下面各地市州进行了布置。

而且这些前期的调研工作,他也没有假手周若山杨启成,而是自己亲自主导,杨启成和办公厅只是协助他具体落实他所提出的东西

※※※

在这次会议之前,陆政东准备召开一次研讨会,非正式的听取省内的工业、经济方面专家教授、以及各民主党派经济界别的人士,省内这方面相关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这让不少人都感到意外,而更让他们意外的是,会议的形势很简洁,既没有挂横幅,也未请记者,也没有平常会议的那些“过门儿”和繁文缛节,而且完全不少走过场。

陆政东的开场白就是:

“从九八年国企改制开始,全省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大批经济结构调整项目的实施,扭转了更新改造投资连续几年下降的局面,增强了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后劲。尤为可喜的是,通过推进结构调整,理清了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同时,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全省的工业结构调整只能说是在起步过程中,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今后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全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梯度推进,贝湖工业经济现在是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

今天与会的都是省里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或者来自一线的实际管理者、实施者,今天请大家来,只找问题,目的就是把存在问题和调整方向找准。”

与会的专家学者看着提前由省政府办公厅提前交到他们手里的材料,这些材料足有几斤重,据说是省市近两个月调研拿出来的,再看看出席这样研讨会的阵容,省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的常务副省长陆政东,还有两位工业、经济方面的副省长,以及省市相关的部门。

一个研讨会能够有这样的规格,这也让人有些惊讶。

而对于参加与会的省里以及下面地市区县的干部来讲,陆政东提出的要求同样让他们既感到新鲜,也感到压力极大,凡是材料上已经已经有的东西,就不用再重复,要讲就要讲新的问题,这让他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对于习惯了秘书写好发言,照本宣科一番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事实上,如果说之前陆政东到各地的考察调研是对很多经济方面官员的一个初试,而这一次就是更深入的观察,让这些人脱离秘书的妙笔生花,让他们自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判断这些干部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实实在在的货

陆政东和两位副省长并没有按照惯常在会议开始露个面之后就离开,而是一座到底,边听边记,不时插话,陆政东的询问非常具体:省内那些行业是供过于求,产能过剩,一个行业全省的生产能力,小到省内企业主要市场在什么地方,在市场上占多大比重,为什么有的行业的新兴产业比例过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研讨会整整持续了一天,很多问题,甚至是敏感的问题都摆在桌面上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陆政东也发表了他的看法,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贝湖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主导的方面是要拉长产业链条,与此同时要注意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和克服薄弱环节。

主要有两个方面要加大力度:一是提升基础原材料等级,二是促进装备国产化。

基础原材料是贝湖的优势,但产品档次和质量比较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

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切实抓好一批加工链条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经济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项目的实施,各级各有关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支持,为其顺利推进创造条件;要加强项目管理,加快建设步伐,争取早投产、早见效。

同时,要重视中小项目的建设,只要符合工业结构调整方向、技术含量高和实施条件具备的项目,都要给予应有的支持。对于一些好的外来项目和合作项目,工业结构调整资金也可以给予扶持。在推进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决防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避免走盲目扩大规模的老路,真正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竞争力高的产业上。

特别是食品工业,在这方面更是需要挖掘潜力,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食品工业和其他省份相比显得差距很大,这样的现状必须要扭转,要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让贝湖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要与东引西进相结合。要把贝湖放到国际国内大环境、大市场中去考虑,要放到中部崛起的这个战略中去,充分利用贝湖连西贯东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发挥物流、信息流中心的作用,吸引东部的技术、资金、品牌和管理经验,整合资源优势,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并通过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借船出海,扩大贝湖的出口。

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努力开拓中西部市场,扩大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空间。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还必须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良好的机制对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是调整的主体,政府只能积极引导,不能大包大揽。要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好的项目特别是成长性项目,可以用新的机制操作,包括采用技术入股、推行期权等。

同时要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壮大企业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陆政东从宏观到微观,从省内到全国,从全国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娓娓道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面前没有任何讲稿。

这让与会者无不感到惊讶,也非常感慨,贝湖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讲了多年,但进展缓慢,一般号召多,工作指导失之空泛,缺乏实打实的研究,曾多次留下因见事迟、行动缓、工作不力而错过结构调整机遇的憾事。

与会者都是从事工业或者经济方面的行家,基本已经看出陆政东初期的一个施政思路:以城乡统筹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而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无疑又是对城乡统筹的有力支持,以工业调整为契机,提升工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为城乡统筹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样互相促进,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看来陆政东会搞经济确实绝非浪得虚名,与会者都觉得提了这么多年的重振贝湖,现在终于是看到了希望

第24章代理省长

陆政东在公众面前一如既往的低调着,甚至比他在西部办还鲜少出现在全国的媒体上,但工作上的果断作风却毫不掩饰,他能拍板的事情绝不会含糊。

在下面的资源城市安楠调研的时候,在详细了解到这座资源已经枯竭,市里围绕着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全面陷入困境,大批产业工人下岗,正在艰难转型的资源城市安楠失业保险缺口将近四千万,陆政东当即和国家发展行行长协调,由其提供贷款。

由于本市的资源枯竭,市里的这些资源企业只能到外面寻求出路,改组后的安楠矿业集团在邻省选中了一处新矿田。

但这样的外地企业进入其他省份,也会遇到诸多的场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安楠矿业中标这块矿田,却迟迟无法进场展开作业,陆政东当场打通邻省领导的电话,协商解决此事。

而更让省内干部感到深刻的治理整顿非税收的事情。

整顿非税收这既涉及到当事单位小团体的利益,更涉及到这些单位人员的利益,下面各地政府心里也都打着小九九,不想断了自己的后路。

阻力消极对待等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导致陆政东推行的整治措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最后无疾而终,这被很多人认为是陆政东到贝湖之后,真正面临的第一次考验。

但陆政东早有思想准备,在感觉到这样的一种趋势之后,马上就使出杀手锏:一是开通热线电话,接受各地举证乱收费问题,二是明察暗访,清查整顿不留死角,三是向各地市州下达口气强硬的军令,要求各地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而更让下面各级领导感到动真格的是,陆政东要求省内的贝湖日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等省内主要媒体进行监督,详细披露各地治理整顿的进展情况,对于在规定时间完不成进度的,当地政府的负责人直接上省电视台专题节目说明情况。

这样的收费,大家也都是心照不宣,都是暗地里操作,真要是被媒体点名了,那对一地的招商引资肯定是有影响的,谁都不想被点名。

至于上省电视台专题节目说明情况,那不啻于当做全省做检查,那个市长州长丢得起这个人?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陆政东就紧扣这一点,给这些人加上一个紧箍咒,让有些消极对待的,怕得罪人不敢动作的人想躲也躲不掉

由于准备充分,手段犀利,这项最难缠、无人敢揽的活居然速战见效,加上城乡统筹和工业结构调整的启动,他这三板斧刀刀直指贝湖发展的顽疾,也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一片叫好声。

半年时间,说短不短,可是真要做出点拿出手,这还是殊为不易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做出拿得出手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和领导班子班长和班子其他成员的关系,如何团结、调动、鞭策下面的干部,这更是高层关注的重点,在这一点上,陆政东表现得很是得体,始终没有偏离周书明倡导的大方向,也很注意班子其他成员的感受,同时在这样的考察期内也没有缩手缩脚,而是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些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

八月初,省人大批准杨凌峰辞去省长一职,中组部推荐陆政东为贝湖省代理省长并在省人大通过。

百尺竿头,总算是进了一步,不过陆政东很清楚,随着这一天的到来,有些矛盾也将会不可避免的到来。

这段时间,周书明在观察他,他也在琢磨着周书明,对于周书明的发展思路和用人观念也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观感。

周书明是既想出成绩,又怕出乱子,看似是稳中求进,实际上是首尾两端,摇摆不定,让下面的人也有些无所适从,而在用人上,更反映了这一点。

要让贝湖这列火车快速的奔跑起来,就需要更为强劲的动力,当然这架马车的主要动力一个是省里的领导,也就是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发展大战略,出台的政策措施;而另一方面后面的各节车厢也要能良好运行,也就是省里的各部门和下面的地市州要跟得上,而要跟得上,那班子也得要有战斗力,而在这方面,周书明心思太多,亲疏观念太重,下面的地市州倒是跟得上步伐,不过不是全省发展的步伐,而是周书明个人的步伐,也就是周书明首先考虑的是控制。

有控制欲,这很正常,这一点很多人都有,特别是官员,谁都想把事情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他自己也一样,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能力不够控制欲太强了,或者卡得太死,那就值得商榷了。

作为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