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
要解决安楠的问题,压力最大的就是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以及安楠如何自力更生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关系到安楠问题是不是能够顺利推进的最关键的问题。”
“嗯,你讲讲。”
“解决安楠自力更生的问题,我看最主要的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安楠矿业集团创收问题,而是省里投资,安楠也据此形成合力的问题,还有一点,那就是城镇化,主要通过这三方面来提升安楠的财政收入。”
周书明微微一愣:
“城镇化,只是安楠现在这个局面,土地出让的价格很低,很难有机会拉起来。”
“土地出让确实不大,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其实主要目的拉动投资,城镇化的建设必将伴随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并相应产生诸多相关需求,从而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
通常情况下,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镇规模呈从小到大、城市群不断壮大的发展状态,二、三产业逐步集聚。
城镇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一切,比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房建设配套的医院、学校等民生服务需求等,进而为维持生活所需的耐用消费品、汽车等商业服务需求等,均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而必然会带动投资扩大,推动经济增长。
这样通过税收,规费的收入来增加财政收入。”
“那安楠矿业集团的问题怎么解决?”
“要想矿业集团能够给安楠输送更多的财政收入,按照马英华的说法是必须要裁剪掉一半以上的人员,并进行改制,争取在短时间上市,这样既能输血,又能扩大规模,再又能促进就业”
周书明慢吞吞地笑道,小小的火焰不一会儿便燃到了火柴棍的尽头,灼疼了省长的手指。他不紧不慢地晃灭了它,把多半截已燃成炭条的火柴棍扔进那只异形烟缸。
陆政东的这话让他心里有些震惊,陆政东虽然是借马英华之口,实际是陆政东的想法,这想法实在是太过大胆,再下岗一半,那就又是小十万人,真要是一个闪失,陆政东和他都得被炸得粉身碎骨。
“其实留下马英华,也是个麻烦”
周书明温吞吞的说着,进一步试探陆政东的意思。
“何以见得?让他一走了之,你我就痛快了?”
陆政东也试着追问。
“嗯”
周书明再一次划着火柴。这一回真把烟给点着了,但只吸了一口,就问那儿了。
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定定地看着陆政东。
陆政东也说道:
“不过真要让马英华那家伙走了,不管他去哪个省,都让那个省白捡个便宜。怎么说,这小子也是个人才啊。人、才、啊”
在说最后那三个字时,他用了很感慨的语气,很重的语调,很深沉的眼神,脸部表情忽然间也变得十分严肃,就那么直瞠瞠地看着周书明,似乎是在用这些无言的表达传递着一种确定的“意向”。
陆政东一时间拿不准周书明在处置马英华的问题上,到底是怎么打算的,草率地和省书记志“唱了反调”,在这个时候不合时宜。但作为一省之长,他确实又不舍得放走这么一个人才,又觉得自己应该不失时机的向书记同志表明自己对马英华这个人、这件事的看法。要很得体地,很婉转地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这是非常必要的
周书明听得陆政东如此讲,似乎是突然想起刚才的问题,问道:“政东省长,你是行家里手,马英华想用小伎俩糊弄你是不行的,他到底还有什么办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周书明之前对这个马英华也是丝毫没有任何印象,也就是出了陆政东那档子事情才开始关注,而真正关注到这个马英华,还是因为这次民意测验,一个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测验名单上的人硬是被人推举上来,而且在全省这批干部中名列第一,他这个一把手想不关注都难,他也是从多方面、多渠道、系统而全面的对马英华进行了一番了解。
而得到的结论同样和陆政东一样,对这个人如何使用有些犯难。
不用,可是马英华的民意测验又是第一,自己推翻自己的建议,那等于是自己的嘴巴。
使用马英华是有极大风险的,但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一旦把马英华这样的人用好了,就会给当前略显沉闷的贝湖省干部队伍注入一股清新之气,一股掠野之风,也会给一部分面对众多积重难返的地市而稍感“计从何出”的同志一个震动,一个启迪
这也是深入领会中央领导的意图,一地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用好人,用对人,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以实际行动证明他在用人观上的转变,这样也能挽回之前张新文的事情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一旦这个人真要是出了问题,那也
关键是这个人是不是真有能耐,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所以周书明才会有如此一问,只要能够解决下岗和再就业的问题,那就不会出现大问题,所以他也要陆政东在这个问题上给他交底。
陆政东却是避而不答,道:
“我给他找了个地方让他冥思苦想去了,等他把想法整理出来,我再来给书记汇报,这样的事情宁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那样我们才能争取主动。”
周书明一听陆政东这话不由点点头,陆政东有这个态度和想法也让他安心不少,他也怕中央这样一压,陆政东头脑一热,一拍脑袋,那事情就麻烦了
陆政东见周书明原则上认为只要马英华能够拿得出一个稳妥解决安楠再就业的方案,那把马英华放在安楠也不是不可以。
“这件事还是先考虑一个相对成熟的想法之后,再和其他常委沟通,书记你觉得如何?”
周书明点点头:
“是的,安楠的事情很复杂,要是方案不成熟,道听途说的一传播,又是一番风波”
陆政东知道周书明的话里是有所指的,就是周书明被紧急召见,在省里几乎传遍了他要“被下课”,见周书明主动提及点点头道:“我刚来的时候还没觉得,现在也是感受到贝湖的一些干部在这方面风气不正,特别是省城里的一些干部,有的就像包打听一样,到处探听消息,有的就像有的女人一样,爱嚼舌根子,成天不把心思放在如何干好工作上,却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
周书明见陆政东支持他的意见,便道:
“此风不可长,特别是现在全省都在集中精力争取中部崛起,集中精力贯彻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可这些人还是没有触动,我看有必要借着这次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的东风,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陆政东也点着头,周书明在运用这方面的事情是轻车熟路,不管怎么讲,经济发展始终是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样一搞,那经济发展出了成绩,自然也是书记方向路线正确,领导有方
两个人就这样互相试探着,又各自交了底,各自取得各自需要的东西,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
第42章无知者无畏
从周书明的办公室出来,坐在车上的陆政东陷入了沉思,虽然周书明是不反对重新启用马英华,但也仅此而已。
作为马英华这样任命起来有风险的干部,就算周书明这一次被中央领导狠狠的戳了一次,周书明也不可能强力出头来推动,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还有就是长期习惯了四平八稳、老成持重的性格惯性使然。
在这样的状态下,省委常委会、全委会那一关怎么过?
这更是让陆政东挠头。
财政资金的问题,陆政东倒是不担心常委们会有什么异议,不管是点石成金,还是拆东墙补西墙,东凑西借,只要他们自己能相出办法就行,而想不出办法出现了窟窿,这一块是也他这个省长和常务副省长的事儿,和他们关联不大。
而在职工分流这一块就不一样,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局面的稳定问题,没哪一个常委会掉以轻心。
陆政东在周书明面前还是有保留的讲估计得有一半的职工要分流,连周书明都感到心惊肉跳,就更不要说常委们了。
这么多人下岗加上先期下岗的,常委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甭管后面的再就业方案有多么科学,有多么有新意,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无他,企业改制,人员分流已经是进行了多个年头,大家都见得多了,每一个企业的改制,分流对于任何一级的领导来讲,其中的各种纠葛,矛盾的爆发、冲突,每一次都是让人头大如斗,更遑论如此规模的分流了。
而对于全委会中的省委委员来讲,恐怕对财政资金的在意程度又要大于职工分流的问题,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位置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常委们都是在省里的层面看待问题,而省委委员中很大一部分是地市的头头脑脑,他们更关心的是安楠那边投入了,最后落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资金会少多少,所以陆政东要一再的强调安楠要首先立足自力更生为主,外来援助为辅的方针,这既是贝湖省情的现实考虑,同时也是避免过度刺激这部分人。
而至于分流如果没有最好会导致什么后果,和他们的关系不大,自然也就不会太关心。
想到这里陆政东也不禁想到,恐怕周书明此时也是在暗中腹诽他的前任,非要争取全面实行干部任免和重大事项票决制,这简直就是给自己头上带上一顶紧箍咒,原本只需要在常委会上敲定的事情,多了全委会这一项本身就变得复杂,再加上不是举手表决,变数又一下递增了不少。
当然,陆政东也知道这样变化的积极意义,这就要求不管是干部或者重大事项,事先都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尽可能的完善,对于防止干部任用的不正之风,以及防止领导干部头脑一发热就对重大事项胡乱拍板,改变关键的少数独断作用代替了次要的多数的话语权和表决权作用的局面,改变了党政一把手的提拔使用变成了少数人说了算的内定和铁定,事实证明,次要的多数要比关键的少数在维护选举干部选择的公平、公正、公开中发挥的作用大很多。这样键的少数的权力小了,领导集体的权力加强了;随意性减少了,规范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增加了,决策的失误减少了。
但清楚这样变化的积极意义是一回事,这样的事情落在自己头上又是一回事,但不管怎么样,既然有这样的变化,那就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
所以这件事该如何动,必须要讲究策略,讲究办法,而且必须要抓紧,争取在中央领导讲话这个契机和周书明处于这样的蜜月期把解决安楠的事情框架和马英华的事情确定下来,以免夜长梦多,又发生什么变化。
陆政东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先扔炸弹,先把问题摆出来,把常委和委员们炸醒,让他们都认识到安楠的问题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让他们从维持现状的幻境中清醒过来。
这方面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把安楠市的整个发展状况摆出来,要把安楠市老百姓的生存状况摆出来,特别是包括下岗工人在内的困难群体艰难窘迫的生存状态更是要摆出来。
其二是要把安楠矿业集团摆出来,要更清晰的表明安楠矿业集团对于安楠的重要性,现在的艰难处境,以及能坚持多久,如果倒下之后对安楠带来的后果,让大家认识到安楠矿业集团改制的必要性,紧迫性。
这方面一定要形成翔实而且系统的文字材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机构或者研究人员来做,陆政东的想法是请社科院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来进行。
而光是文字资料,陆政东觉得还是不够,必须还要有更为具体而生动的形式让大家更为直观的了解这些,陆政东想让省电视台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些东西真实具体的表现出来,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加上文字材料的深度剖析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形成最强烈的冲击。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一个,尽最大努力让常委和委员们认识这样的现实,认识到解决安楠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方面力争达成更为全面的统一认识,一句话:就是要统一思想。
在这方面达成广泛的共识之后,再推出马英华等人提出的具体的实施规划,这样不但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安楠的体系,更重要的是有了之前的冲击,常委和委员们接受这样的规划,以及接受马英华重回安楠的难度也相对会降低很多。
但不管怎么说,马英华拿出的解决安楠问题的一揽子计划依然还是一个重磅炸弹,陆政东也希望用马英华丢出的重磅炸弹去惊醒很多干部的思维定势。但他并不希望多数与这些人被震晕过去,不希望这样的计划在省委的全委会上搁浅,这是绝对要防止的。
所以,马英华拿出的书面东西一定要经得住推敲,至少首先得要能过周书明那一关,而最能把握周书明在这方面的想法的无疑是省政策研究室的那帮人,在给马英华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后,就先由这些人初审一下。
而此刻的马英华却是陷入了既兴奋又迷惘的一种状态,兴奋是陆政东让他拜读的一些文章以及通过办公厅给他提供的一些材料上的一些思路和观点,似乎给他打开了一扇窗子,让他更为全面的看清要如何来解决安楠的问题。
而此刻的马英华对当初说的话羞愧不已,因为从和陆政东的谈话以及陆政东在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以及陆政东提供给他的这些材料和资料,充分的说明陆政东对于安楠的了解一点都不亚于他。
可是他是土生土长的安楠人,是安楠曾经的市长,而且从始至终一直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注意力关注着安楠,才能够对安楠又如此深入的了解。
而陆政东调任贝湖省里的时间却多长,能够了解到这样透彻的程度,绝非一日之功。
而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陆政东实际上已经对解决安楠又一个整体的构想,这些构想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当然他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在陆政东的构想中也能看到,可是那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这更是让马英华感到有些沮丧,原本在他看来,在省里就解决安楠问题而言,他敢说第二,绝没有人敢说第一,可就从陆政东的只言片语,以及这样的一鳞半爪中,他就能够感受得到,陆政东对安楠的问题看得比他透彻,看得比他深,而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比他更多,层次更高。
想想那晚他还在陆政东面前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自以为很了不起,实际却完全是班门弄斧。
而这也就罢了,陆政东要他做的,是将陆政东的这些构想和安楠的实际结合起来,拿出一个可操作性非常高的执行方案出来,但是明明陆政东所提出这些构想和观点,似乎就在眼前,可是他想抓住却又突然飘开,总是无法把握住如何抓住的办法,总是没有一个办法将这些构想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起来,也就是始终没有能够拿出一个能够说服他自己的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办法出来。
陆政东对他提出的解决安楠再就业问题的穷追猛打,让他原本自认很周全的办法显得千疮百孔,原来虽然把解决再就业的困难想到了,但显然深度不过,想到这里,马英华不由更是羞愧,还讲陆政东在对待安楠的问题上是小脚女人,真是无知者无畏。
不过,他也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要是轻易认输也不会为了安楠的事情坚持到现在
第43章“疯狂计划”
周书明和陆政东谈及的要整治那些成天小道消息乱飞的事情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