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散游击宣传战的打法,坚持涡南地区的反顽斗争。我们旅的几个同志商量后提出
:地处平原。有利于顽军骑兵活动。我军分散游击容易被顽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而且战斗中也不便指挥(旅部电台只能同团沟通联系),因此建议兵力不宜分散。师
领导说已经决定,不能轻易改变。
按照四师分散游击宣传战的部署,二十九团一营在大兴集西南半古店、顾桥、丁巢
活动,仍击顽军,在有利条件下袭击它的后方。三月三日,顽军骑八师突然来袭,
一营在半古店被迫抗击,准备坚守到天黑突围〔因和骑兵作战不能轻易突围)。该
营还没有突围时,就被顽军重重包围。顽军骑兵分四路向该营疯狂猛冲,同志们打
得非常英勇顽强,子弹打光了,刺刀拼弯了,用枪托打,夺顽军的武器,同他们搏
斗。此次战斗,虽毙伤顽军五百多人,但终究因为兵力悬殊,阵地被顽军攻破。打
到最后,一个营的同志大部光荣牺牲。只有二十多名指战员夺马突围。二十九团的
前身是红二十六军,战斗力比较强,此次损失了一个营的兵力。使我非常痛心。我
一向是不轻易流泪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止不住哭了。三天之内没有睡觉,也不
想吃饭。
继半古店战斗后罗集又失守,十旅为保存有生力量,经请示师领导同意,向涡河北
岸撤退。
一九四一年九月,新四军军部决定:为便于指挥,四师十旅与三师九旅互调建制,
原旅、团番号不变。根据军部命令,我率十旅由皖东北进人苏北淮海区。





第六章 战斗淮海


00、淮海区扎根记 
 
        刘震 


  一九四一年七月底,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从淮北转战到了淮海区。华中局指示,要我们在淮海区安家落户,实行主力地方化。

  十旅要实行地方化,许多同志一时转不过湾。就在这个时候,接到刘少奇同志从盐阜区发来的电报,要我和旅政治部主任高农斧同志到华中局去。望着电报,我们几个旅的负责同志霎时心胸开朗,兴奋满怀。这些天来,我们就渴望见到刘少奇同志,希望得到他的具体指示。我和高农斧同志当即从旅部驻地陈圩子出发,加鞭催马奔往华中局所在地。

  警卫员把我们引进一所小草房里。刘少奇同志和陈毅同志,正伏在桌上研究工作。看到我们到来,他们立即招呼并和我们亲切地谈话。刘少奇同志先问了我们在路西的作战情况、部队情绪,接着告诉我们:华北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紧张、残酷的阶段;华中的局面,必然随着紧张起来。日寇会更加频繁、残酷地“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继皖南事变之后,会继续发动对江北各根据地的进攻。刘少奇同志讲到这里,带着征求意见的口吻问我们:“你们有些什么想法?今后我们的棋应该怎么走?”

  坚持巩固与发展华中根据地,坚决与敌人斗争,这是毛主席一再教导我们的,也是刘少奇同志坚决贯彻的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当我们说出这个意见后,刘少奇同志说:“是这样,不管局势如何严重,我们要坚持华中各根据地;在有利的条件下,要积极扩大部队,发展根据地。”

  刘少奇同志说:“为了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迎接新的局面,十旅今后的任务,就是在淮海区安家,实行主力地方化。你们怎么想?思想通不通?”

  十旅,是皖南事变前从华北南下的一支部队。在津浦路西淮北地区,受到日伪顽军三面夹击,艰苦奋战了近半年,伤亡比较大。到淮海区后,名为一个旅,实际上只有两个团四个营。部队疲惫,人员不足。我们也感到,要恢复部队的元气,要安个“家”,要有个地区作依托;但又担心变成地方部队,怕固定在一个地区,今后不能再机动作战。刘少奇同志似乎早已猜透了我们矛盾的心情,教导说:“你们不要犹豫,不要认为实行地方化是走回头路。这不是回头路,是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的正确道路。现在你们一个旅‘化’下去,不要多久,将会有两个旅、三个旅、以至更多的旅成长起来。到那个时候,不仅人数多许多倍,战斗力也会比现在更强。”

  天已经到中午了,警卫员问是不是拿饭吃,刘少奇同志说不忙。刘少奇同志这时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仍然不倦地和我们谈下去。以红军、八路军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发展规律为例,深入浅出地讲了许多道理。反复说明当前十旅地方化,就是具体地体现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路线。教导我们不要只看眼前,要向远看,向前看,要有全局观念。说到顾全大局,刘少奇同志严肃地批评我们说:“你们在路西,曾几次要求让你们旅的一个团自盐阜区回去,你们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大局。你们要那个团回去,对不对?”

  我和高农斧同志齐声说:“我们没有从全局出发。”

  刘少奇同志说:“是嘛,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的干部,不要目光短小,不识大体;共产党员决不能争兵权。”

  刘少奇同志亲切的教导,长时间的谈话,把我们原先对地方化一些片面看法纠正了。刘少奇同志见我们一致表示思想通了,又说:“通了就好。只是光你们通还不行,还要十旅的干部、党员、以至每个战士都通。‘化’下去,就是到人民群众中生根;思想不通,根就扎不深。象种小麦一样,根不深,苗不壮,就难得丰收。”

  刘少奇同志又谈了如何“化”下去的问题,最后说:“要紧的是和人民鱼水相依,和地方党、地方政府密切团结,尊重地方党的领导,保持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说到关系问题,刘少奇同志特别强调说:“毛泽东同志说过:主力部队与地方党政关系搞不好,军队的同志要负主要责任。”

  谈话中,陈毅同志也给了我们许多指示,鼓励我们要坚决“化”下去,并对部队将要发起的反顽战役,作了指示。

  吃完午饭,离开刘少奇同志的住处,已经是下午了。凉爽的风吹拂着。我和高农斧同志并马而行,谈论着与首长们的会见。虽然今天当面受到刘少奇同志严肃的批评,但两个人都心情舒畅,好似登上了高山,看得更远了。

  我们返回淮海区,在实行地方化的前夕,十月间,参加了陈道口反顽战役。陈毅军长亲临指挥,七旅、独立旅和十旅协同作战,在二师、四师的部队配合下,一举歼灭顽军王光夏一个旅的大部。这一仗,对淮海区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陈道口战役结束后,十旅在胜利的欢乐中,象撒种一样,迅速“化”下去了。……

  二

  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兵团群众化,是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处于“黎明前黑暗”的形势,所提出的英明措施和方针,是我党建军工作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方针,体现着毛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伟大思想。这就是把主力部队“化”下去作骨干,培养带动地方武装,进一步开展全民性的战争,造成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连环,发动千百万人民打击敌人,从群众性的游击运动中,培养新的兵团,以迎接即将胜利的局面。但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这一英明方针、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并不是所有同志一下就懂了的。当我们部队开始听到要地方化的消息时,各种各样的议论都出来了,说什么“查查十旅的老家谱,从红军时代就是当当响的主力军,怎么要变成地方部队呢?”“为什么要变?还不是在路西几仗没打好!”“人家地方部队升级,咱们十旅降级了!”等等。当然,也有不少干部,从道理上懂得不是走回头路,但却担心说:“现在化整为零,哪年哪月再集零为整?”

  这时,淮海区地委书记是金明同志。地委对华中局这个决定,极表拥护。旅的负责同志和地委负责同志经过仔细商讨,确定了彻底地方化的具体方案后,立即在部队中进行教育。先干部,后战士,先党内,后党外,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方式,反复讲清道理,打通思想。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尖锐的思想斗争,绝大多数同志思想都通了。纷纷表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愉快地“化”下去。同时,也还有少数同志,认识浅,接受慢,分配工作时讲价钱,闹别扭。有一位团参谋长,听说要他到泗阳县大队当大队长,他坚决不去,并说:“降级我也没有意见,干革命不是为了当官,我宁愿当连长,也不干县大队长。”这个同志,是西安事变前,从西北军起义来的。照他的说法,从当兵以来,就是干“正规军”。人民军队发展的过程,他只从道理上懂,却没有亲自体验。我们几个旅的负责同志,同他多次谈话,最后他才说:“好吧,我服从分配,只是旅长要打个保票,保证我还能回到主力。”我们对他说:“保票是有的,它不在我们手里;化下去的同志,每人有一张。只有大家从思想上‘化’下去,尊重地方党的领导,亲密地依靠群众,根扎得深,果结得快,根据地巩固、发展,那就能很快回到主力。”

  “保票”没有开,他也就半通不通,“化”下去当县大队长了。

  思想地方化,组织地方化,这是坚定不移的方针。旅的番号撤销,旅部和分区司令部合并,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地委书记金明同志兼分区政委。这以后,七旅二十一团、直属队一部和两个连也到了淮海区,奉命一并地方化。他们和十旅的两个团都全部拆开,一个营、一个连地分编到各县大队去,直属各县委领导,同时,抽调了将近四百多干部“化”到各地方武装里去。个别斗争激烈的边沿区,主力军的干部一直“化”到区、乡,甚至民兵基干队。

  淮海区,处于陇海铁路之南,运河之东;它南有淮阴,北有新安镇,西有宿迁。它是连结华北、华中两大块根据地的纽带。从一九三八年起,党就在这里组织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时全区有八个县,六个县大队,几十个区中队。基础好的地区,村村都有民兵武装。群众觉悟很高,在淮海区地委和军分区领导下,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十分活跃。这些年来,敌人曾拼命修筑公路,增设据点,但在县区武装和民兵破袭下,始终不能实现他们分割根据地的幻想。十旅,这支急待恢复元气的部队,来到这个地区安家,就好比金色的种子撒进肥沃的土地,在阳光和雨露中,迅速得到滋养,受到培育。没有多久,在党政军民团结一致的努力下,淮海区的对敌斗争,就变得更加活跃了。有的县大队,过去武器差,现在加强了;有的民兵联防队,过去缺少军事骨干,发展受到限制,现在开始大发展。一些原来斗争不甚活跃的村庄,在工作组积极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之后,也犹如初春的草坪发出片片嫩芽,纷纷追赶先进村庄。整个淮海平原的对敌武装斗争,如春风烈火,迅速燃遍了各个角落。

  一九四二年春天,刘少奇同志去延安,路经淮海区时,在我们分区司令部住了一个多星期,当我们向刘少奇同志汇报了“化”下去的一些情况后,刘少奇同志高兴地说:“你们坚决‘化’下去了,并且做出了成绩,这很好。根要扎得深,花才开得好,果才结得大。”

  刘少奇同志又告诉我们:淮海区很重要,它是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往来的咽喉;今后斗争将会更艰苦、更残酷;他要我们作好充分的斗争准备。

  三

  正如刘少奇同志的估计,到了这年冬天——十一月中旬,日寇的大举“扫荡”果然来了。出动的日军有三十五师团两个联队、伪军三十三师、伪专署和各县所属伪军以及地方汉奸地主武装“黑狗队”共约两万人。大的分四路,小的数不清,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主要矛头指向我分区和地委领导机关。敌人几次扑空后,又采取步步为营的碉堡政策,以沭阳为中心向四面伪化。不到三个月,把我们一个区分割成了四大块,新安上了一百四十多个据点。

  敌人以为这样一来,就把我们置于死地了。岂不知,由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全面开展,真正处于包围中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敌人那些“乌龟壳”。当十一月间,我们分区司令部从敌人重点合击的小胡庄跳出后,地委、分区就连夜给各县发出紧急指示,号召全区人民和地方武装积极展开游击战;同时,为了便于对敌斗争,地委决定,按照敌人分割的四大块地区,组织四个中心县委,到以上武装组成四个支队,由各中心县委直接指挥,坚持各地斗争。地委和分区机关实行精简后,带着一个加强的特务连,今天跳到一支队地区,明天跳到二支队地区,灵活机动地指挥全区斗争。

  经过三个月残酷而又激烈的斗争,敌人妄想扑灭我们的迷梦破灭了。鬼子兵在筋疲力尽后,返回了原处;大部分伪军缩进了“乌龟壳”。我们趁敌人收缩的时机,发动了一个全区性的破袭战。支队主力,县区乡武装,民兵联防队,在广大人民的配合下,夜夜出动,破路炸桥,袭击孤立的据点。一个星期之内,把敌人拼了命修筑起来的十字交叉公路大部破坏,使得敌人“接点连线”的计划破产了。

  一九四三年三月,春暖风和,富饶的沭河、六塘河两岸,万物苏醒,花开禾绿,我们脱去棉衣,开始了有计划的反击战。四个支队的主力机动使用,先从孤立突出的小据点开刀,象吃西瓜、摘桃子一样,看哪个先熟先吃哪个,哪个好吃摘哪个。有时采取“围城打援”,有时强攻据点,有时突然袭击,拔掉敌人据点。

  全分区以下的武装,分区分点看守,包围敌人据点。有条件围困的,困住它,不让据点里的敌人出来抢运粮草;条件不成熟的,采取半围半困。敌人的据点虽然密密麻麻,然而人民游击战争如同汪洋大海。小股敌人出据点,到处受伏击被消灭;大股敌人出据点,我主力和地方武装采取游击战打击他们。各村联防实行空舍清野,水井填死,粮食藏起,叫敌人找不到吃,找不到喝。民兵、基干队不能强攻据点,便采取“冷枪阵”“土炮战”“火鸡阵”“臭狗阵”等手段对付敌人。有的民兵联防队,把一些古老的土炮抬出来,安上轮子,装上火药和秤砣,夜晚推到据点附近,通通地向里放它几炮。沭阳城南有个敌人据点,修在一个山包上,地方武装和民兵围困了它之后,天天放冷枪,打得伪军连拉屎都不敢出屋;又在据点外壕里放上许多死狗,营房里臭气熏蒸,一个营的伪军病倒了一半。当我们支队主力攻开这个据点,战士们走进去时,一个半死不活的俘虏兵向战士们央告说:“老爷,你们把我抬出去吧,又闷又臭,我实在受不了啦!”

  斗争的办法真是越出越奇,越来越妙。这使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毛主席早在《论持久战》中论述的真理:“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时的淮海区就是这样,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伟大力量,处处开花结果。

  分区主力从三月起,也先后发动了唐沟、钱家集、高杨等战役,在区乡游击队、民兵配合下,全区全民性的反击战打了一年,消灭伪军一万多人,把敌人新修的一百四十个据点,也全部摧垮了。

  一天,我们部队活动到运河边,一个通过敌伪军工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