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咖啡下午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午咖啡下午茶-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国人为了茶叶,曾经发动了好几次战争。美国的独立战争,也就是由于茶叶而引起的。英国人对北美殖民地的人,课以很重的茶税(每磅课三便士),又不许殖民地的商人,侵犯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生意的垄断,因此殖民地的臣民大为不满,于是在1773年12月16日的夜里,就有一群波士顿的年轻人,化装成红印第安人,登上停泊在波士顿海湾中的三艘英国运茶的船,把船上的茶叶全都抛入海中去了。这便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波士顿茶团”(Boston Tea Party)。此举表示北美殖民地的人反抗英国的压迫,促进了他们的革命精神,不到两年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就爆发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钱歌川:外国人与茶(2)
在满人入关以后,有些汉人不堪压迫,便逃亡到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密区,把中国的茶树大量移植过去,而使那地方后来竟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产茶区。英国人曾经为争夺这个产茶区,而展开了好几次战争。很多英国人都知道种茶可以致富,便纷纷跑到印度去,争取阿萨密的茶园,可是因不懂经营,蚀本的大有人在,几乎使得整个阿萨密的产茶区都要荒废了。直到一百年前,茶树的种植才恢复旧观,进而建立了相当的规模,于是阿萨密才正式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产茶区了。
  锡兰红茶的驰名世界,纯粹出自偶然。英国人先在那里种植咖啡,因为那时种植咖啡可获厚利,不意在1877年遭遇到一场植物病害,使咖啡树都死光了。于是英国人便试改种茶树,想不到茶树种下去欣欣向荣,大为繁茂,使得那些亏本的英国人,突然大交好运,竟造成锡兰一跃而为世界红茶最大的产区。
  在19世纪以前,世界各地所需的茶叶,都是中国供给的,而且大都是绿茶,到了印度与锡兰的红茶销行以后,便取代了中国的绿茶,成为英国人新的饮品,每天的下午茶所不可或缺的宠物,因为加上牛奶白糖来喝,绿茶味淡,不及红茶的味浓可口呢。
  中国人喝茶,至多只能加点香花进去,是决不可以掺以牛奶和白糖的,否则就失去了茶味,不成其为清茶了。前次英国玛嘉烈公主访问香港,喝了几次“奇种寿眉”,大为赞赏,可能英国人以后又要流行再饮清茶了。
  下午茶成为英国人一种牢不可破的习俗,被他们认为是一天当中最大的享受。我们上茶馆吃点心是在上午,他们却是在下午四五点钟时举行。文豪萧伯纳曾说:“破落的英国绅士,一旦他们卖掉了最后的礼服时,那钱往往是预备拿去喝下午茶用的。”“茶鬼”约翰生博士的茶壶,每天从早到晚都是热的,他早晨以茶提神,晚上以茶解睡,一天到晚,浸淫在茶中,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英国人夸说他们喝茶为世界第一,每一个英国人在一年中要喝上9磅半的茶叶,这数量要52株茶树全年生产才够供应。3000万英国人一天平均各喝七杯茶,如果把英国人一年所喝的茶,倒下到一个湖里去,便能浮起30艘伊丽莎白邮船那么大的巨轮了。
  《爱丁堡评论》创刊者之一,英国神学者及著作家史密斯(Sydney Smith,1771—1845)把英国人在战场上所获得的胜利,也归功于茶。他说:“茶之为物,实在是生命的元素,可以使人增加勇气,产生精力。英国人在战争中所获得的胜利,其实是茶的胜利。许多受伤或失血的士兵,第一步就给他喝一杯茶。”这真是对茶推崇备至了。
  美国人又和英国人不同,也许是在波士顿茶团那次事件之后,对抗了英国人,连茶也抵制了吧。他们是不大喝茶的,认为茶太刺激,而多半爱喝咖啡,成为美国日常的饮料。他们认为咖啡只可以解渴,并没有刺激作用,所以睡前喝一杯咖啡,也不会妨害睡眠。
  美国没有欧洲式的咖啡馆,更没有中国式或日本式的茶馆。他们为了解渴,可到酒吧(Bar)里去喝咖啡,他们要想松弛紧张的神经,或消除一天的劳累,就去喝酒,而且多半是一人独酌。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美国,一个人要找三五知已是不大容易的。他们没有知己,你只消看他们朋友同去吃饭喝酒,最后各付各的账一事就可知道。他邀你同去吃饭喝酒,你决不可误会是他要请客,结果还是要你付自己的钱的,他不过邀你做伴而已。他不请你,你也不可以请他,你要替美国人付账,他反而认为你瞧他不起。这便是个人主义的精神所在。
  说美国人完全不喝茶也是假的,任何饮食店有咖啡卖的就有茶卖,当然卖的都是牛奶加糖的红茶。有个在东方住得较久的美国人,却爱上了中国式的绿茶。他批评美国人喝茶的情形说:“用开水煮茶,加冰块使冷,掺白糖使甜,滴柠檬使酸。”
  美国是一个高速社会,一切都讲究快速和省事。喝茶的事当然也不在例外。他们如果在家里想要喝茶,也不会像中国人或英国人泡一壶或一杯茶来喝,而是取一包李甫顿(Lipton)茶公司的出品,所谓茶袋(Tea Bag)的东西,把它泡在滚水里,再加牛奶和白糖来喝。这样既快速而又省事多了。那公司还出了一种罐装茶,自然连冲水加糖奶的麻烦都没有,更加省事,可与可口可乐等冷饮分庭抗礼,也算是一种进化吧。
  

钱歌川:外国人与茶(3)
瑞典人原是爱好喝咖啡的,后来也盛行喝茶了,因为在18世纪时,瑞典国王古斯托夫三世(Gustov Ⅲ),为着要了解到底喝咖啡和喝茶,何者比较有害健康,他便下令在宣判了终生监禁的杀人犯中,挑出两个同年的人给他们缓刑。然后规定他们两人的后半生,一个只许喝咖啡,一个只许喝茶。最后所得的结果,是那个喝茶的人迟了30年才死去,年龄达83岁。
  1956年从法国的殖民地而宣布独立的西北非洲的摩洛哥,虽受法国的长期统治,但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完全法国化,比方说,法国人是爱喝咖啡的,而他们却爱喝茶。几乎家家户户都放着一壶茶,以供随时饮用。
  摩洛哥人最爱喝的是中国绿茶。他们认为中国的绿茶,是世界上各种茶叶中味道最好的。他们对于茶叶,很有鉴赏力,只要把茶叶放近鼻孔一嗅,或放进口中咀嚼一下,便立刻能辨好坏,判断是中国绿茶或是日本绿茶。
  摩洛哥人虽然这样爱好喝茶,但在他们的国内并不产茶,所饮用的茶叶都是外国来的,主要是从中国和日本输入,中国茶占三分之二。不过在摩洛哥独立后不久,1960年便移植了中国的绿茶,联合国的专家实地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摩洛哥国境内,适合种茶的土壤,达50万公顷以上,即今在山地的丹吉尔省,也有很大的面积可以种茶。于是中国便派遣更多的技术人员,去协助他们普遍地种植中国的绿茶。
  据估计他们只要种植了45000公顷土地的茶树,便足够摩洛哥人全年茶叶的消费量。从中国移植过来的茶树,都长得枝叶繁茂,每年丰收,如加扩展,远景是很可乐观的。
  北非的利比亚人也是爱喝茶的,他们叫喝茶为“惬意”,工作之余坐下来喝一杯茶,确是一件惬意的事。他们不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每天都要喝上四五次茶。富有的人家,还要加上点心,和茶一同享用,认为人生一乐。
  遇有客人来访,主人一定敬茶。当着客人烹调,烹好了倾入小茶杯内饮用,好像我国潮州人饮功夫茶一样,不可牛饮,要细尝品味。客人至多喝三小杯,喝到第四杯就失礼了。有些主人一面烹茶,一面自制点心飨客,天南地北,高谈阔论,一顿茶喝下来,总要两三小时才散。可见有些非洲人,也是重视饮茶的艺术的。
  选自《钱歌川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承志:粗饮茶(1)
自幼看惯了母亲喝茶。她总说那是她惟一的嗜好,接过我们买来的茶时,她常自责地笑道:怎么我就改不了呢?非要喝这一口!
  那时太穷,买不起“茶”,她只喝“茶叶末”。四毛钱一两的花茶末,被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有钱了,“茶”却消失,哪怕百元二百元一两的花茶,色浊味淡,沏来一试,满腹生疑。干脆再买来塑料袋装的便宜货,与昂贵的高级花茶各沏一杯,母亲和我喝过后,都觉不出任何高下之别。苦笑以后,母亲饮茶再也不问质地价格;我呢,对花茶全无信任,一天天改向喝绿茶或者——姑且说“粗茶”。
  提笔前意识到:以中国之辽阔,人民之穷窘,所谓粗茶之饮一定五花八门不胜其多。我的一盏之饮,也仅限于内蒙古、哈萨克和回三族的部分地区,岂敢指尾做身,妄充茶论!
  1
  在尝到蒙古奶茶之前,我先在大串联时期喝过藏族的奶茶。
  后来我才懂得他们比蒙古人更彻底地以茶代饭。藏民熬茶后加入酥油,这个词又在北亚各牧区各有其解。当然,说清楚游牧民族的黄油、酥油、奶油不是一个易事,难怪日本学者总听不懂;因为他们对这些其实是奶制品的油只有一个词描述,而且是外来语:Butter。加酥油的茶拌上炒青稞面,就是使伟大的吐蕃文明温饱生衍的糌粑。汉人们吃不惯,觉得酥油茶是惩罚,因此住一阵就溜,而酥油还算奢侈;第二碗糌粑是用“达拉”拌的,达拉就是脱脂后的酸奶。一般人们一餐两碗糌粑,一碗用酥油一碗用达拉——然后再慢慢喝茶。
  蒙古人的文明可能并非与西藏同源,他们喝奶茶时不吃面,吃米。与粗糙的青稞面对应的是粗糙的带壳糜子,蒙语译为“黑米”。主妇用一个铁箍束住的圆树干挖成的舂筒,装进炒熟的黑米,有空就捣。那种家务活儿很烦人,插队时我经常被女人们抓差,抱着杵,一边捣一边问:“行了吧?”
  ——在奶茶里泡上些新舂出来的黑米,刚脱壳和炒得半焦的米,使这顿茶喷香无比。当然,我们不像高寒的西藏;我们还往茶里泡进奶皮子、奶豆腐。有时,比如严冬泡进肥瘦的羊肉,喜庆时泡进土制的月饼。
  蒙古牧民的奶茶用铁锅熬。砖茶被斧子劈下来(大概蒙古女人惟此一件事摸斧子),再用皮子或布片垫着砸碎。茶投入滚锅,女人一手扶住长袍前襟,一手用一只铜勺把茶舀起又注回锅里。加一勺奶,再注进,再舀起——那仪态非常迷人,它如一个幻象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然后投进一撮盐池运来的青盐。
  蒙古牧民用小圆碗喝茶。儿童用木碗,大人用瓷碗。景德镇出产的带有透明斑点的蓝边细瓷碗,特别是连景德镇也未曾留意的“龙碗”——最受青睐。吃着饮着,空腹饱暖了,疲乏退去了,消息交换了,事情决定了。
  那一勺奶举足轻重。首先它是贫富的区分,“喝黑茶的过去”,说着便觉得感伤。今日若碰上个懒媳妇没有预备下奶,倒给一碗黑茶,喝茶人即使打马回家时,心里也是愤愤的。
  字面意义的60年代,我在草原上的茶生活,基本上靠的是无味的黑茶。奶牛太少,畜群分工,牧羊户没有牛奶。蒙古牧民不能容忍,于是夏天挤山羊奶——也许是古代度荒的穷人技能。奶茶都是在牧民家喝的,而且集中在夏季。舂黑米,饮黑茶,那全套旧式的日子,大概只有今天流行的民族学社会学的博士们羡慕了。当年的我们并没有在意,历史特别宠爱我们这一代,它在合上本子之前让我们瞟了瞟最后一页。
  即便在炎热的骄阳曝烤之后,蒙古牧民不取生冷,忌饮凉茶,晒得黑红的人推门弯腰,脚迈进来时嘴里问的是:有热茶么?
  待客必须端出茶来,这是起码的草原礼性。对白天串包的放羊人,对风尘仆仆的牧马人更是如此。而寻求充饥的男人则必须有肚子,不能咽吞不下。还需要会一种舐舌嚼的饮茶法,漫谈时舒服地躺在包角,半碗茶放着不动;要走时端起碗,把它在虎口之间转着,舌头一舐,奶茶一冲,嚼上几口——炒米奶食的一顿茶就顿时结束。然后立起身来,说完剩下的几句,推门告辞。
   。。

张承志:粗饮茶(2)
我就学不会这种饮茶法。有时简直讨厌炒米。我的舌头每舐只粘一层米,而碗里的却愈泡愈胀,逼得人最后像吞沙子似的把米用茶冲下胃。而且不敢争辩:因为不会喝茶,显然是因为没挨过饿,闯荡吃苦的经历太少。
  今年夏天我回去避暑,一进门就是一句“空茶”。这是我硬译的,也可还原为“空喝”,就是不要往碗里放米、奶豆腐,只喝奶茶。其实阿巴哈纳尔一带风俗就与我们乌珠穆沁不同,人家把奶食炒米盛为一盘,听便客人自取,主妇只管添茶。我曾经耐心地多次向嫂子介绍,无奈改不了她的乌珠穆沁习惯。
  习惯真是个不可理喻的东西。北京知识青年里有不少对,移居城市,两口子还遵从奶茶生活。一次我去东部出身的一对知识青年家喝茶,发现他们茶里无盐。我惊奇不已,这才知道东部几苏木的牧民茶俗不同。我们均是原籍西乌旗的移民家住熟的知识青年,茶滚加盐绝不可少,居然和他们旧东乌旗残部再教育出来的知识青年格格不入。
  蒙古奶茶的最妙处,要在寒冷的隆冬体会。不用说与郑板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相反,其时疾风哀号,摧摇骨墙,天窗戛然几裂,冻毡闷声折断。被头呵气结冰,靴里马鬃铁硬,火烤前胸,风吹后背。嫂子早用黄油煮熟小米,锅里刚刚熬成奶茶。抽刀搬肉,于红白相间处削下一片,挑在灶筒壁上。油烟滋滋爆响,浓香如同热量。吃它几片以后,再烙烤一片胸杈白肉,泡在米中。茶不停添,口连连啜。半个时辰后,肚里羊肉、黄油饭、滚茶样样热烫,活力才泛到头脚腰背。这时抖擞精神,跳起穿衣,垫靴马鬃已经烤干。系上帽带,抓起马嚼,猛一推门,冲进铺天盖地狂吼怒号的风雪之中,大吼一声:好大的雪啊!随即大步踏进风雪找马。
  其时里外已被寒风浸透,但是满肠热茶,人不知冷——严酷的又一个冬日,就这样开始。
  没有料到的只是:从此我染上了痛饮奶茶的癖习,以后数十年天南地北,这爱癖再也无法改掉。
  2
  刚刚接触突厥语各族的茶生活时,我的心里是既好奇又挑剔。对哈萨克人的奶茶滋味,虽然口中满是浓香,心里却总嫌他们少了一“熬”——哈萨克的奶茶是沏兑的。但是很快我就折服了。
  伊犁牧区的柯扎依部落,在饮用奶茶时的讲究,不断地使人联想到他们驻牧地域的地理特性。他们显然接受了波斯,甚至接受了印度和土耳其或地中海南岸的某种影响。一只造型优美的大茶炊,是不可少的,旁边顺次排开鲜奶、奶酪、黄油以及一小碟盐。另一只是浓酽超度的、事先煮好的茶,当然更不可少的是主妇:她继承了古老的女人侍茶的风俗,把一撮盐、一块黄油、一勺奶皮子、一碗底鲜奶依序放进碗里,然后注入半碗或三分之一碗酽茶。最后倾过大茶炊,滚沸的开水冒着白烟冲进碗中,香味和淡黄的颜色突然满溢出来。
  然后她欠身递茶,先敬来宾、尊敬老者。她在自己喝的时候,留意着毡帐里每个人的碗,随时放下自己的碗,再为别人新沏。这一点,女人在这种时辰的修养和传统,通行北亚诸族毫无区别,我猜它古老之极。
  常有美丽的少妇蹲在炊前侍茶,她们不会接过话头,大多根本不答。最后一角的老者接过话题,让答问依主人的规矩继续进行。
  第二碗下肚以后,头上汗珠涔涔。这就要补充关于碗的事:哈萨克牧区喜用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