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七巧见她说软话那模样,没得还真是情真意切的很,就这演技,回了现代少说也能当个雪姨二号。刘七巧不跟她含糊,索性把话说明白了道:“只一件事,我七巧还是要跟三婶你说明白,赵家村的地,是我七巧拿嫁妆钱买了,给我姥姥和姥爷种几年的。你们也知道,村里就这么几百亩地,人又多,一年下来没几个收成。我家的地都是你们家和大伯家还有几个姓刘的叔伯家种着,一分一厘都没有给我娘的娘家种,这些年眼看这老刘家日子过的好了,可我姥姥姥爷家越来越穷,我娘看着心里难过,七巧我才做了这个主,买了那些地,那些都是我自己的嫁妆,也是我自己的主意,跟我娘没有半点关系,三婶你是跟着我年一起去买的地,你心里应该清楚。”
王氏被刘七巧说的不好意思,只能连连点头,嘴里小声道:“我这不也是替我娘家人着急么,好好种的地没了,也不知道下半年吃什么,谁家都指望着呢。”
刘七巧听了这话,也不恼,却直截了当的说:“那就没办法了,我家只有那么些根基,做不起善事,能帮衬的亲戚自然帮衬着点,帮衬不上的,也只能靠他们自己了。”刘七巧说着,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刘七巧拖着还有些疼的脚踝,撑着竹竿走到刘老三家的院子里,杜若连忙也跟着出来。刘老三听了方才的话,又瞪了王氏几眼,见王氏低着头抱孙子,也不像要发作的样子,就忍了下来,转身朝着门口喊道:“七巧,你还没拿拆红的钱呢!”
刘七巧转身道:“一会儿三叔到我家取锅的时候带来吧,我又不着急。”刘七巧拄着竹竿往外头走,杜若便跟在她的身后,没过多久,兴许是刘七巧走累了,在路边的一颗大树下坐了下来,把竹竿扔在一旁,托着腮看着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偶尔飞过的鸟雀。
杜若见她不说话,也在距她不远地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学着她的样子,看着一望无垠的蓝天。只觉得那阳光有些刺眼,伸手遮住了眼睛,却听刘七巧道:“跟屁虫,什么都要学。”
杜若站起来,看见刘七巧已经拄着竹竿,一瘸一拐的走的飞快,就在她身后喊道:“你好歹走慢一些,你的脚脖子不疼吗?跑这么快是赶着投胎去的吗?”
刘七巧转头剜了一眼杜若,拿起竹竿敲了敲田埂道:“要不是我跳下去为你找药,能崴了脚吗?你说这种话,活该你长的尖嘴猴腮一副福薄的样子。”
杜若听他这么说,非但不生气,心里却还有一丝丝的感激,可他怎么能让刘七巧知道呢,于是笑着道:“谁知道你是怎么崴的脚,再说方才若不是我拉了你一把,我也不会摔下去,咱们好歹也是扯平了。”
刘七巧停下来,耸了耸肩道:“谁跟你扯平啊,你又是谁,赶紧回你的京城当你的大少爷吧,别在这里受苦受难的,吃一碗糙米饭就要旧病复发的人,我刘七巧可不敢交这朋友,改明儿你死了,还得多花我一份吊唁的银子。”
杜若总算是领教到了刘七巧的毒舌能力了,却顾不得生气,只笑着跟在她身后道:“听你这话,你还真小气啊,这么小气的人居然能拿自己的嫁妆钱买地给姥姥姥爷种,倒是让我刮目相看了。”
刘七巧满不在乎道:“地又不会跑,让人家种几年而已,再说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嫁人,银子留在身边,万一通货膨胀怎么办?”
这下可难道了杜若了,他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啥叫通货膨胀,只能看着刘七巧摇摇头,觉得这小姑娘着实有意思的很。
刘七巧一瘸一拐的回了自己家,李氏从里面迎了出来,见刘七巧拐着脚,忙问:“这是怎么了,你二嫂子生了吗?”
刘七巧点点头道:“生了,娘,你又得让爹在城里打一副银手镯了。”
李氏道:“上次你爹回来就跟他提过了,这不他最近忙,也不知道忘了没有,眼看着都一个月没回家了。”李氏说着,心里也犯愁,有意无意的抬头往外面瞅瞅。
正巧杜若和齐旺也从后面跟了来,李氏见了杜若,略略笑道:“杜大夫这可是要回京城去了?”
杜若也不知道为什么,见到李氏就觉得有些羞涩,略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道:“时候也不早了,这会儿回去也快天黑了,谢谢大婶的招待。”
李氏一届村妇,被杜若叫了一声大婶,没来由的心花怒放了起来,热络道:“哪里的话,就怕你觉得我们乡下简陋,没有好饭好菜的,怕你吃不饱。”
杜若想起中午那满满一碗的硬米饭,只觉得后背凉飕飕的,没来由又觉得胃里隐隐作痛,忙道:“不不不,吃的很饱、很饱。”饱得不能再饱了。
齐旺牵了马车出来,杜若上了车,接过齐旺手中送上来的药箱,从里面拿了几瓶药出来对李氏道:“这是小孩子消食用的、这是平日里吃坏肚子用的、这是金疮药、”林林总总拿了许多出来,最后递了一瓶给李氏道:“这是治跌打损伤的,七巧姑娘的脚踝正用的着,你也留着。”
李氏一边谢,一边又抬头偷瞄杜若,直觉得他是这世上最好的男人,心里又为刘七巧给叹息了起来,再往门里头瞧瞧,这刘七巧压根都没出来送一程,心里便又有些气她。
齐旺看着杜若把药箱里的药一样样的搬空,搬到最后才入正题,挠着头在那着急,心道:少爷,你好歹是开医馆的,不是开善堂的,这些药可都不便宜啊!
再说刘七巧,这会儿她可没有半点送别的自觉性。反正对于她来说,她和杜若萍水相逢,这天大地大的,能不能再见面还两说呢,何必为了这匆匆一面去纠结往后更多的缘分,也不必为了这匆匆一别让人心口添堵。
所以,她就坐在廊下的长凳上,明知影壁后头就能看见杜若,当还是淡定的坐在那里晒太阳。
齐旺牵起缰绳,吁了一声,那马车便慢慢的往村口去了。李氏转过影壁进门,见刘七巧就在门口坐着,便兜着围裙里的药瓶子往前去,见了她道:“七巧,人家杜公子回京去了,你怎么也不出门送一送,好歹要有些礼节。”
刘七巧瞅着李氏这一围裙的东西,便知道李氏被杜若给收买了下来,眨了眨眼道:“有什么好送的,过不了多久,咱不也得上京城去了吗?没准就又能见上呢,这会儿送个什么劲儿呢,还当我看上他了一样。”
李氏原本觉得刘七巧对杜若横眉冷对的,没啥意思,可这话一听,不由就感觉有那么点意思了。姑娘家脸皮薄,谁敢真说出那句话来呢?李氏再低头看看刘七巧,见阳光把她的笑脸晒的通红的,便索性撞着胆子问她:“七巧,你的脚踝扭了,他给你看过?”
刘七巧不以为然的点点头,补充道:“他是大夫,我是病患,看个脚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氏这会儿心里反倒担心了起来,起身看了眼刘七巧。方才她自己也一头热的觉得杜若好,可人家一眨眼就驾着马车回京了,以后还能不能记得自己家的女儿还不知道。李氏这样一想,便觉得自己的眼皮子实在太浅了,那种痴人说梦的事情,便是想也不能想的。这种人家,别说是自己这种小老百姓人家攀不上的,就算是有钱有势的,就凭杜大夫那品貌,也不知多少大家的小姐等着他挑选呢。
李氏站起来,伸手摸了摸怀里这些个药瓶,蹙眉道:“这么高级的东西,看着不错,没准还不如我们乡下的狗皮膏药有用呢,七巧,你说是不是?”
刘七巧噗嗤一笑,捏了一个瓶子在手里,笑着道:“娘,至少人家长得好看。”
这会儿,连李氏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了。
☆、第31章
杜若出一趟门,总共用了两天一夜,这可急坏了京城的杜老太太。也难怪他们要着急,杜若从出生到现在,就没有安安生生过。先别说杜若出生那年,京城被鞑子给攻破了,杜家一路逃难,谁想杜夫人就动了胎气,还没足月就在路上生下了杜若。从那以后直到杜若七岁时会走路,杜家一直活在战战兢兢的煎熬之中。没错,你没看错,别看杜若现在玉树临风、翩翩公子,除了瘦的不正常以外,其他看起来都正常。其实他直到七岁之前,都是在奶妈的怀里长大的。后来好不容身体好些了,就各种调理,偏偏他脾胃极弱,稍有失调,别人来看都是小病,到了他那里又是要命的大难。所以才有了方巧儿冲喜这一说了。
杜若刚到家,杜老太太就从自个儿的院中迎了出来,看杜若这一身风尘仆仆的,一口一个心肝的叫着。杜若虽然脸上有些疲惫之色,但心情很好,迎了她老人家道:“老太太怎么出来,这都不早了。”
一旁的王嬷嬷忙上前道:“怎么这会儿才回来,老太太等着你回来用晚膳,这会儿还没吃呢。”
杜若看看时辰,这都将近亥时了,急忙跪下了请罪道:“都是孙儿的错,老太太快进去吧,孙儿陪你一起用一些。”
这时候杜太太也出来了,杜老爷在家排行老大,所以下人们喊杜太太一声大太太,见她亲自端了饭菜上来,忙上前接了道:“大太太怎么也亲自下厨了,倒让奴才们偷懒了。”
杜太太道:“大郎的口味,也只有我懂一些,厨房那些人手艺虽好,却顺不得他的脾胃。”
杜若感激的看了一眼杜太太,坐到位置上问道:“娘,爹和二叔呢?”
杜太太坐下,给他添了一小碗熬的软软的小米粥,夹上几筷子绿油油的菜心儿,才开口道:“你二叔今儿宫里当值,还没回来。你爹被恭王府的人请走了,说老太妃身子不好,非要让你爹亲自去一趟。”杜家大爷这几年心思都放在生意上,其实已经很少出门为人看诊,但架不住当年京城名医的名头,所以一般也只有那些得罪不起的钟鼎勋贵人家,他才亲自出马。
“我说呢,这事儿店也该打样了,怎么爹还没回来,还以为他出了远门。”
“最近还是安生些吧,听说北边那什么瓦拉什么鞑靼的,都盯着这北京城呢,去年在东北那里订的人参鹿茸,就比前年还少了三成,今年还不知道有没有的少,你爹说,实在不行,往高丽那边去,也不能再往北走了,世道不太平,有钱也没用。”
杜夫人见杜老太太这样说,忙劝慰道:“老太太你这又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些事儿老爷自然会处理的,老太太你就按下心来,想想别的吧。”
杜老太太也是一个直心思的人,听杜夫人这么说,便一伸筷子道:“我有什么好想的,不想这些还能想什么?想着大郎给我早些添个孙子,想的我头发都白了,结果怎么着?好好的姑娘还让他送了出来。老二家的蘅哥儿儿子都快走路了,这边连个媳妇都没着落,我不管,年底之前,我要喝到孙媳妇茶,不然我就跟萧太妃一样,去水月庵住去,让你们担一担这不孝的罪名,看你们心里好受不好受。”
这种司空见惯的阵仗,杜若早已是习惯了,可以前每回说起来,他都淡淡的一笑而过,也不知今日吃错了什么药,猛然的就想起刘七巧那张带着些小肉的腮帮子,那一双眸子顾盼神飞,眨两下就能让人心砰砰的跳,杜若想也没想,居然蹙眉道:“年底只怕早了些,她还没及笄呢。”杜若才说完,猛然想起了这是什么场合,坐着些什么人,果然跟什么人在一起就会染上什么习性,他怎么就跟刘七巧一样口没遮拦了起来呢!
“哪家姑娘?没及笄不要紧,先过了文定,不能让人抢了先,你说是吗?”杜老太太简直可以用双眼放光来形容,扯着杜若的袖子一个劲的问。
杜若被扯的米都送不到嘴里,只能放下筷子道:“我什么都没说,你们别问了行不?”杜若说着,脸上红的更烫过的一样,低着头就往外头跑。
里头杜夫人也是一脸的疑惑,瞧着儿子二十年来也没这样怕羞过,又觉得他不像是在开玩笑。可这婚姻大事,从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私下里看上的,万一对方是个好人家,岂不是要笑话他们杜家没教养,生了一个这么浑帐的儿子。
“大郎她娘,你听见了没有,他说他心里有人了!”杜老太太见扯不住杜若,就换了扯杜夫人的,杜夫人蹙着眉头道:“这……他说是这么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这京城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明儿我就让老爷打探打探,谁家的闺女十四岁,明年才能及笄。”
“好好,那你可得放在心上。”杜老太太心花怒放道:“我只当他老实,谁知道也是个鬼心思,咱不为难后辈,要是那姑娘好,先定了下来,等及笄了在抬回来。”
相比之杜老太太的兴高采烈,杜夫人却不那么热衷。第一呢,这杜若平日里身子不好,鲜少出门,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认识外头的女孩子,更别说是待字闺中的女子。第二呢,满打满算这两年杜若跟着二老爷去过的那些个人家,哪家不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名门望族,就算是有这个年纪的闺女,只怕也早已被别人家给订了。杜家虽然在京城很有名望,但毕竟和那些把持朝政的权臣贵胄不一样,并不需要倚靠联姻,来保证自己的官位。而那些权臣宗室之女,只怕也不甘心嫁到杜家来,当一个真正享清福的少奶奶,将她们那些长袖善舞的本事都给埋没了。
杜若在外头清醒了一会儿,脑子也不再发热,站在院子的梧桐树底下思来想去踱来踱去半日,这才理清了思路,又回到厅中。见杜老太太和杜夫人都一脸不解的盯着自己,重新落座,对杜老太太道:“孙儿还不想这么早成婚,孙儿打算跟二叔多学学,以后光耀门楣,撑起杜家的宝善堂的招牌。”
杜老太太哪里信他的话,可脸上依旧笑嘻嘻的道:“知道你长进,快别说了,好好的先吃饭,吃完了回去泡个澡,好好睡一觉先。”
杜夫人摸了摸碗壁,转身对丫头道:“清荷,去把这碗汤热一热,快一些。”
被换做清荷的丫头急忙上前,端了汤碗出去。杜夫人才语重心长的开口道:“嗯,这事儿是不着急,眼下最重要的是把你的身子养好。”杜夫人还想说什么,见杜老太太在场,便欲言又止道:“以后别出门了,几家分号都有坐堂的大夫,请他们跑一趟也是一样的,这次林庄头家惹出那么多的事情,看我年底不收拾他。”
杜若却笑道:“哪里的话,医者父母心,不过这次去还真没帮上什么忙,林庄头的媳妇生了,母子平安。”
杜老太太听说别人家生了,一脸不高兴的撇过头,拄着龙头拐杖起身道:“行了我回荣寿堂去了,反正生的都是别人家的,跟杜家没什么关系,听着难受。”
杜若见杜老太太这么说,便索性噤声了,过了片刻间她不吵着要走了,就问道:“听说蘅哥儿的姨娘也要生了,老太太到时候不又有孙儿抱了吗?”
杜夫人冲杜若使了个眼色,摇摇头,果然听杜老太太满不在乎的说:“那能一样吗?乡里的丫头片子,以为傍上了哥儿的大腿,就能一辈子富贵吃香的喝辣的,看一眼都觉得糟心,又要弄出一个小的来,这叫什么事儿。”
“这也要怪蘅哥儿,宠得不像话了,放着正经媳妇不好好待,勾搭起下人来,偏偏还是在你弟媳怀着娃的时候,你说说,这一股气上来,还有的好,一对甜甜蜜蜜的少年夫妻就这么给生疏了。”杜夫人叹了一口气道。
“咱们也就咸吃萝卜淡操心,依我看这事儿两人都有错,男人没不偷腥的,偷也偷了,让一步也就算了,凭白闹个没脸,现在见了面跟仇人似的,后悔了,蘅哥儿也铁了心不回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