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隐隐,有中之无也;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其体段若盏中之酥,云中之雁,灰中线路,草蛇踪,生气行乎其间,微妙隐伏而难见,然其吉则无以加矣。
经日: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引经以明上文支龙行度,言平夷之地,微*脊,圆者如浮沤,如星,如珠,方者如箱,如印,长者如玉尺,如芦鞭,曲者如几如带,方圆大小不等者如龟鱼蛙蛤,是皆地之吉气涌起,故土亦随之而凸起。及其止也,则如鸡窠旋螺之状,言形止脉尽而一水交度也。高水一寸,便可言山,低土一寸,使可言水,此支气之止,与水朋比而相为体用者也。势顺形动者,龙势顺伏而不反逆,局形活动而多盘旋,砂水钩夹,回环重复,首尾无蔽,始终有情,依法自可扦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山言拢也,势虽险峻,而其中复有不险之穴,但当求其止聚融会处而葬之,则善矣。盖高拢之地,来势高大,落势雄壮,结势亦且'缺'急此'缺'之'缺'也,却有一等以陇为体而得支之情性者,大山翔舞垂下,及至平地,变为支体,谓之下山水,此阴中含职也。若不识粘葬山麓,莫不以前拖平地为璞褥,岂知其势未往,两边界水随脉而行,平平隐伏,直至堂心,其脉始尽。《天宝经》曰:凡认脉情看住绝,水若行时脉不歇。歇时须有小明堂,气止水交方是穴。后面要金气可乘,前头要合水可汇。若还凿脑而凿胸,凑急伤龙匪融结。此定穴之密语也,故当求其砂水会处,枕流而葬。阴者为强,固当缩下,奈何性缓,要插上七八寸,急其缓性,名为凑交斗煞,刘氏所谓摆缓,则入据而凑肤是也。苟执法扦之,则主败绝,此爻高陇之至难体认者。
乘者其来。
言生气之所从来,因其来而知其止,故葬者得以乘之,不使有分寸之违也。脉不离棺,棺不离脉,棺脉相就,剥花接木,法当就化生脑上,循脉看下,详认鸡迹蟹眼三文名字交牙滴断,或分十字,或不分十字,看他阴阳配与不配,用人强弱顺逆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以定加减饶借。内接生气,处扬秽气,内外符合,前后无蔽,始为真穴,一有不顺,即花假矣,此乘生气之要诀也。下言乘金穴土义同。
审其所废
谓入首废坏,真伪莫辨,故不得不详加审察也。夫天真未丧,则定穴易为力,但乘其来,即知其止。却有一等不幸为牛关践踏,上破下崩,岁久年深,或种作开垦,或前人谬扦其旁围墙拜坛,不无晦蚀,或曾为居基,益低损高,或田家取土,锄掘贼,而大八字与金鱼不可得而移易,但要龙真局正,水净砂明,当取前后左右四应,证之心目,相度酌量开井,无不得矣。盖夫一气化行支拢,随气而成形质,今既废坏莫辨,故必于废中审之,则凡所谓阴阳刚柔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之理,无不了然。既得其理,则倒杖之法亦因之而定焉。
择其所相。
谓择其所相辅于我者。法当于小八字下看两肩暗翊,肩高肩低,以分阴阳作用,次视三分三合,崎急平缓,以别顺逆饶减速。尽观蝉翊之砂,虾须之水,以定葬口界限,是皆左右之所相。苟失其道,则有破肋翻斗、伤龙伤穴、伪浅伤深之患,故不得不详加审择也。下篇言相水印木义同。
中国古籍全录
避其所害。
谓避去死气,以求生气也。盖穴中之气,有刑有德,裁剪得法,则为生气,一失其道,则为死气,故不得不审而避之/何以言之?避死挨生是也。如阳脉落穴,以阴为生,阳为死。阴脉落穴,以阳为生,长为死。脉来边厚边薄,以薄为生,厚为死。双脉一长一短,以短为生,长为死。一大一小,以小为生,大为死。经秀嫩光净圆厚涌动为生,枯老臃肿破碎直硬为死。又或砂水之间,反坑斜飞,直撞刺射,皆为形煞。横过之山如枪如刀尖利,顺水可收拾为用者用之,可避去者避之,此则以眼前之所见者而论之也。又程子谓五患,刘氏谓四恶,皆在所当避也。
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
祸福之感召,捷于影响,能乘能审,能择能避,随其所感,否则为凶应矣。大要在分别阴阳以为先务。有纯阴纯阳,边阴边阳,上阳下阴,上阴下阳,阴交阳半,阳交阴半,强阳弱阴,老阳*,各有作法阴来则阳受,阳来则阴作,或入搪而斗口而凑檐。又有阳嘘阴吸这不同,顺中取逆,逆中取顺,情有盖粘,则正口顺作,情在倚撞,则架折逆受。假若阴脉落穴,放棺饶过阳达,借阳气一嘘,其气方生。阳脉落穴,放棺饶过阴边,借阴气一吸,其气方成。所谓阳一嘘而万物生,阴一吸而万物成是也。苟不识裁剪放迭之法,当嘘而吸,当吸而嘘,宜顺而逆,宜逆而顺,及夫左右吐深浅不知其诀,不能避杀挨生,则生变为杀气,纵使高下无差,左右适宜,浅深合度,犹且不免于祸,况未当于理者乎!古歌日:若还差一指,如隔万重山。艮有以也。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中国古籍全录
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为地之美。今童山粗顽,土脉枯槁,无发生冲和之气,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山石,文理湿润,光如卵壳,草木不可立根,自然、不产,开井而得五色土穴者,是又不可以童而弃也。
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山既凿断,则生气隔绝,不相接续,故不可葬。《青华秘髓》云:一息不来身是壳。亦是此意。然与自然跌断者则又不相侔矣。
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高垄之地,何莫非石,所谓山势原骨,骨即石也,石山行度,有何不可,惟融结之处不宜有石耳。夫石之当14、者,焦硬而顽,麻燥而苏,或不受锄掘,火焰飞扬,肃煞之气,含烟带黑,为凶也。其余纵使有石,但使体质脆嫩,文理湿润,颜色鲜明,则无不吉矣。又有厅形怪穴隐于石间者,四畔皆石,于其中有土穴,取去土尽,始可容棺。又有顽石凿开而下有土穴,皆可入选,是未可以石为嫌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此言横龙滔滔竟去,挽之不住,两边略有垂下,不过挠掉而已。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过山无情,其势未止,其形未往,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横龙滴落,正龙腰落,及夫斩关为穴者,不同也。
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支龙行度,兄弟同完,雌雄并出,及其止也,城郭完密,众山贵集,方成吉穴。彼单山独龙,孤露无情,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支龙不生手足,一起一伏,金水行度,跌露平洋,两边借外卫送为养荫,及其止也,雌雄交度,大江拱朝或横拦,外阳远接,在乎缀纱之间,纵有阴砂,仅高一步,此又不可以孤露而弃之地。何以言之?盖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为贵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中国古籍全录
此复证五凶之不可用也,凡此是无所'缺'适足腐骨烂棺而已,主退败少亡痨疾,久则归于歇灭,可不慎哉!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此言上地龙之行度体段也,大顿小伏,藕断丝连,谓之脱卸。夫大地千百里,行龙其何可穷乎,故远若自天而来也。
若水之波。
此言隐藏伏于平洋大圾之间,一望渺无涯际,层层级级,若江而之水,微风荡漾,则有轻波细纹,谓之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矣。
若马之驰。
原其起,若马之奔腾,将欲止,如马之及厩。
其来若奔。
其来也,奔驰迅速,如使者之告捷。
其止若尸。
其止也,若尸居不动,无复在去意,若怀万宝而燕息。
众山朝揖,万水翕聚,
如贵人燕安休息珍'缺',富如万金,若揽而有也。
若肯万善而洁齐。
明堂宽绰,池湖绦绕,左右前后眼界不空,若贵人坐定,珍撰毕陈食前方丈也。
若口之鼓。
口乃无底囊,今煅者引风之具即者其类也,才经鼓动,其气即盛,吉纳气之满也。
若器之贮。
如器之盛物,满而溢 ,言气之止聚也。
若龙若弯,或腾或盘。
若龙之般旋,蛮之飞腾,言其活动有皖蜒翔舞之体段,无破碎死蠢之形状。
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来势如虎出深林,自幽而渐显气象,蹲踞而雄壮;止势如鹰落平砂,自高而渐低,情意俯伏而驯顺,气象尊严,拥护绵密,若万乘之尊也。
无光发新。
眼界轩豁,气象爽丽,神情性悦,一部精神,悉皆收摄而纳诸扩中,然而至理微纱,未易窥测,要令目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之可传,口舌之可语也。《中庸》曰:人莫饮食,鲜能知未也。
朝海拱辰。
如万水之朝宗,众星之拱极,枝斗之护花朵,廊论著之副厅堂,非有使之然者,乃一气感召,有如是之翁合也。《易》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其斯之谓与!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几真龙落处,左回右抱,前朝后拥,所以成其形局也。未有吉穴而无吉。案:若龙虎抱卫而主客不相应,则为花假无疑。
四势朝明,五害不亲。
四势即龙、虎、主、客也,贵乎趋揖朝拱,端正严而不刺侧,明净而不模糊。情势如此,乌有不吉?更欲不亲五害。五害者,童、断、石、独、过也。
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此特指上地而言。十中有一t缺1'泥以为说,则世间无全地矣,非概论也。
海眼曰:篇中形势二字,义已了然,可见势在龙,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谓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说,易惑人心,须至捆蔽,以论传论,以肓诱肓,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匪直今人之术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
夫重冈叠阜,群城众支,当择其特。
圣人之于民类,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亦类也。重冈并出,群阜攒头,须择其毛骨厅秀、神气俊雅之异于众者为正也。
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众山俱小,取其大;众山俱大,取其小。
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参形杂势,言真务之不分;主客同情,言汝我这莫辨。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伏者隐伏,峙者隆峙。此言支城行度体段之不同。
支城之止,平夷如掌。
支城葬法虽有不同,然其止处悉皆如掌声之平。倒杖口诀曰:断续续断,氧受于坦;起伏伏起,气受于平。李淳风曰:来不来,坦中裁。住不住,平中取。亦曰:来来来,堆堆堆,慢中取,坦中裁。皆如掌之义也。
故支葬其额,城葬其麓。
支葬其颓,缓而急之也;拢葬其麓,急而缓之也。金牛云:缓处何妨安绝顶,急时不怕葬深泥。
卜支如首,眩垅如点头。
所谓如首如足,亦即巅麓之义,谓欲求其如足也。
形气不经,气脱如逐。
支城之葬,随其形势,莫大各有常度,不经则不合常度。或葬城于颓首,葬支于麓足,则生气脱散,如驰逐也。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候虏有间。
支城固亦易辨,奈有似支之城,似拢之支。支来而垅止,垅来而支止,或拢变为支而复为垅,支变为垅而复为支。或以支为坛垛,而行垅于上;以垅为坛垛,而行支于止。复有垅内而支外,支内而垅外者;又有强支弱垅,急支缓垅,缓支平垅,隆支隐垅,石支土垅,老支嫩垅,偏支正垅,全支半垅,以及夫非支非垅之不可辨者。然其中有厅有正,有经有权,自非明师耳提面命,则弦目惑心,莫能别也。倘支城互用,首足倒施,其祸立至。今之葬者,支拢不能别,可无误乎!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此言穴中证应之玄策也。金亦生气之异名,言即其尖圆之所止也。相水者,言金鱼界合相辅于左右也。穴土者,土即中央之义,谓穴于至中,取冲和之气,即葬口是也。印木即两边蝉湖之砂,夹主虾须之水,以界穴地。肘申宝经》日:三合三分见穴土,乘金之义两片两。潮察相水印木之情,盖亦神明其义耳。又有所谓水底眼,剪刀交,水里坐,水里卧,明暗股,明暗,长短湖,长短水,蜗窟蛤尖,交金界玉鸡胸鸿尾,寿带孩衿,筻口鸟迹,生龟死鳖,眠于就湿,割脚淋头,明阳暗阴,阳落阴出,罗纹土宿,十字天心,扑面水底,浮大口出小口,水过山不过桥,流水不流,两片牛角砂,一滴蟹眼水,舌尖堪下莫伤唇,齿薄可扦休近骨,虚榜雨声犹滴,古鼎烟消气尚浮,卒难通晓。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四维四正,完密而无空缺,既无风路,则五行之生气,自然秘于其内而凝结矣。
天光下临,地德上载。
天有一星,地有一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葬得其所,则天星垂光而下照,地德柔顺而上载也。
阴阳冲和,五上四备。
物无阴阳,违天背原。孤阳不生,独阴不成,二五感化,乃能冲和。冲和之处,则必有五色异土以应之。言四备者,不取于黑。又曰冲和之处阴气寒,至此而温,阳气热,至此而凉,温凉之气,是为冲和。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阙,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目力之巧,则能趋全避阙;工力之具,则能增高益下。大几作用之法,随宜料理,千变万化,本无定方,全在人心目灵巧,以类度类,触而长之,则玄功可以盗地之机。通阴阳之理,夺造化之权。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
星岚插汉,自天而下,若万能马奔驰而来也。
形如负峙,有城中峙,法葬其止。
万物负阴而抱阳,故九背后不可无屏障以蔽之,如人肩背后最畏贼风,则易于成疾,坐穴亦然。真龙穿障受气,结成形局,玄武中峙,依倚屏障。以固背后气,此立穴之大概也。然又当求其止聚处而葬之,则无不吉矣。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
势欲止聚,形欲轩昂,前有拦截之水,后有乐托之山,形局既就,则真龙藏蓄于此矣。
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
此以龙首为喻而取穴,非谓真有鼻颖角目也。但鼻颖以喻中正,故吉;角目偏斜而又粗硬孤露,不受穴,故凶。耳言深曲,唇言浅薄,所以有侯王兵伤之别。
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脉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胁,朝穴暮哭。
宛宛之中,若有所蓄者,龙之腹也,况又深曲如脐,岂有不吉?若葬非其道,伤其胸者,必遇石而带黑晕,伤胁者干燥如聚粟,或上紧下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