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日本的图强之路
主讲人:汤重南:CCTV《大国崛起》(日本部分)审读专家。
1940年11月生于重庆市,籍贯江苏武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中方委员。从1989年起,十数次赴日、赴韩研究、考察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主要有《明治维新史》、《日本通史》、《中日近代化比较》(日文版)、《日本帝国的兴亡》、《日本文化与现代化》、《21世纪中国与日本》、《日本军国主义论》等十余部合著、主编著作。另有《坂本龙马与倒幕维新》、《独具特色的日本近代天皇制》、《传统文化对近代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庞杂的精神糟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剖析》、《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等百余篇论文。
日本帝国,其兴速,其亡也速。其兴,以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起点,犹如“彗星那样登上舞台”,骤然于19世纪末叶出现在东方,划破了屡受欧美列强殖民侵略而笼罩着亚洲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中的东方各国、各民族带来希望。……曾几何时,骄横一世、不断膨胀的日本帝国,在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及世界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终于在1945年8月迅速崩溃败亡,“又像彗星那样消失了”。
“让历史照亮未来”,回望日本图强之路走入歧途,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穷兵黩武而招致灭顶之灾的过程和惨重后果,总结其沉重的教训,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正确把握未来,而如果歪曲或否认历史,必将误导未来。
以改革促发展,则能真发展;以战争促发展,则发展终将失败。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但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还只是一个弱小、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正是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图强之路,建成了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大国——“大日本帝国”。
日本帝国,其兴速,其亡也速。其兴,以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起点,犹如“彗星那样登上舞台”,骤然于19世纪末叶出现在东方,划破了屡受欧美列强殖民侵略而笼罩着亚洲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中的东方各国、各民族带来希望。东方各国、各民族的志士仁人,在惊叹日本的迅速崛起之余,纷纷全方位地效法日本,欲使本国、本民族能像日本一样振兴、腾飞。日本的强国之路,的确有很多经验可供参考借鉴。然而,崛起中和崛起后的日本帝国,却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打破了东方各国人士学习日本的迷梦。成为“世界一等国”、“世界五大强国之一”的新兴日本帝国,不仅与西方列强为伍,欺凌压迫东方弱小邻邦,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跃登“东洋霸主”地位后,竟炮制和抛出建立囊括亚洲、澳洲及太平洋诸岛的殖民大帝国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其侵略铁蹄践踏了东亚、东南亚各国,更妄图与德、意法西斯分霸全世界。曾几何时,骄横一世、不断膨胀的日本帝国,在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及世界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终于在1945年8月迅速崩溃败亡,“又像彗星那样消失了”。日本的强国之路,又的确有很多教训,值得警觉记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近代日本图强之路的成功(1)
1图强成功之概括
对明治维新成功及日本图强之路成功的方面,拟用一、二、三的样式进行归纳如下。
一即一大变革。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一次日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是一个使日本真正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和发生历史命运巨变的重大的转折点,这就是一。因为原来的日本,在世界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地位,也就是大化革新、天皇、武士、丰臣秀吉、德川幕府等等。而真正引起世界关注,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
二即两大积极成果。通过明治维新取得了两项值得称道和肯定的积极成果。第一项积极成果就是取得了国富民强,使日本社会由封建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走向了富强之道。仅用了半个世纪,就迅速地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第二个积极的成果,就是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自主,成为亚洲唯一的避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国家。这给亚洲人民作出了一个榜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日本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用值得称道的一些智慧,即顺应时代潮流,一方面开国进取,主动变革,迅速增强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抓紧一切机会,顽强地坚持与列强谈判,还利用其矛盾推进谈判,扩大效果,为“收回国权”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终于从1894年开始修改不平等条约,到1911年彻底修改了全部不平等条约。从而使日本彻底地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命运,维护和保持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确实是凤毛麟角。
三即“三大政策”。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在实行资本主义改革时期,提出、制定和贯彻、推行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现对三大政策的提出和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方面的各项措施及其贯彻过程稍作具体的阐述。
2岩仓使团出访美欧
1871年11月20日,明治新政府任命外务卿岩仓具视为右大臣兼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山口尚芳为全权副使,组成48人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另有留学生59人同行。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一行,这是由日本国家掌握实权的近一半的官员组成的特大外交使团,他们由横滨启航赴欧美访问、考察,先后访问了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麦、瑞典、意、奥和瑞士等12个国家,认真考察了各国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经济、文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在长达20个月的考察、访问中,使团实地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眼界大开,认识到发展经济是使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必须改革日本的政治体制,健全法制;移风易俗、改革文化教育;学习西方,改革军事体制和制度。并决定从本国国情出发,效法欧美各国的先进文明和成功经验,认为“尤可取者,以普鲁士为第一”。1873年9月,使团成员回国后,重新改组了政府,使团主要成员牢牢掌握政权实权,亦使大批具有改革思想及专长的人才进入政府担任要职,基本上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指导思想及领导骨干,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3经济改革
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中,地税改革是一项根本性的改革。在1873年宣布地税改革前,明治政府已经宣布了一些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措施,如废除以往对种植作物品种的限制,废除关于土地买卖的禁令及允许农民从事其他职业等。1873年7月28日,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以耕地的法定价格作为全国统一的课税标准;地税的税率定为法定地价的3%,另征1%的附加税;地税一律用货币缴纳;法定纳税人是从国家领取土地执照而拥有土地所有权者。通过地税改革,确立了近代土地税制度,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幕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使政府得到稳定的财政来源。
一、近代日本图强之路的成功(2)
担任岩仓使团副使的大久保利通,回国后掌握了政府实际大权。他在1874年正式提出了《殖产兴业建白(议)书》,这个建议书到现在读起来,还让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思考。它最精彩的几句是:“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最后它归结在哪里?归结在要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真正的关键,而政府的作用恰恰又主要是在引导、倡导、鼓励、奖励日本各种各样的人来投资产业,兴办产业,这样一个“建白书”,的确影响了整整一代日本人。从此建议书的提出起,日本正式开始了殖产兴业的具体历史过程。
“殖产兴业”的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殖产兴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为此,政府除进行地税改革而获取必要的巨额土地税收入之外,还实行货币金融政策,始而大量发行纸币,继而又提高税率、增收新税,采取金融政策,对人民进行双重的盘剥,还用发行公债的办法,筹集大量资金;对外则通过向亚洲近邻国家实行侵略掠夺,获取资金。
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在1868—1880年期间,主要是采取大力创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以1880年11月《处理官营企业条例》的颁布为标志,开始殖产兴业第二阶段(1880—1885)。这期间以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为主。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废除各地关卡,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铁路,发展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等近代交通通讯事业。(2)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充,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模范工厂”的新式近代企业。(3)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原有技术和工具;注意创办民品工业。(4)采用奖励、保护等多种方式,鼓励优质新产品和发明创新;举办交流会、博览会以推广先进技术。(5)推行“劝农”政策,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农牧业品种和经营管理制度;结合“士族授产”的“劝业”,使大批原封建武士从事农垦。(6)扶植与保护私人资本,促进私人企业发展。从1880年11月起,决定将军工、铸币、通讯、铁道、印刷等特殊部门以外的官营企业廉价处理给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权大资本家。(7)奖励国产,鼓励国货出口。明治政府自19世纪80年代起,立足本国实际,认为引进必须结合国情,西方经验不能照搬。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各行各业专家,很注意人才的引进,当时外国专家的薪金,可以高出日本领导人数倍;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致停止了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
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植下,1886—1890年间,在日本出现了早期产业革命热潮。它几乎扩展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异常迅猛。到甲午战争(1894—1895)前后,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产业革命开始后,外贸亦急剧发展,外贸额在10年间几乎翻了两番,且以出超为主。
4教育及社会文化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又一重要政策是“文明开化”。这一政策主要涉及文化教育改革及一系列社会文化改革。
明治政府成立伊始,首先整顿旧教育机构,1871年设文部省,掌握全国教育改革事务。1872年9月5日发布《学制》,正式开始有纲领、有计划地改革。在《公布学制之布告》中指出:“学问可称为立身之资本。”制定公布《学制》之目标是:“以期今后一般人民(华士族、农工商以及妇女),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近代日本图强之路的成功(3)
全国根据《学制》划分学区,设立大、中、小学及各类专业学校,教学内容焕然一新。另外,制定了有关留学生规则、学位制度,并允许私人办学等。1879年又迈出教育改革第二步,即制定47条《教育令》,废除学区制,将小学设置、管理权下放地方,学制缩短,教学内容简化。翌年又修改《教育令》,加强对教育的监管权,使就学率迅速提高,1883年达51%。1885年实行内阁制,森有礼首任文部大臣,他先后主持制定、公布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等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使教育改革进入确立近代教育体制的第三阶段。上述教育法令的推行,基本上确立了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及中学、大学都有极迅速的发展,成果极为显著:迅速发展为世界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过程中,对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给予关注。19世纪70—80年代,政府发布一系列文告和法令,实行各项社会改革,一方面废除了一些封建时代遗留的旧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推动“欧化”风潮,企图通过社会改革建立适应世界潮流和适合日本国情的近代文明体系。发布《断发脱刀令》,天皇带头剪发;发布采用阳历布告(改阴历1872年12月3日为阳历1873年元旦,并将一昼夜12时辰改为24小时)以及开展以洋房、西装、西餐为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欧化”运动。这些措施在城市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当然,在日本政府中也有人认为,日本同西方比是劣等国,不如搞“全盘西化”。社会上亦有人主张,日本应废日语而以英语为国语,甚至组织“人种改良会”,提倡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人种等肤浅庸俗的“文明开化观”,但终未成气候。
“文明开化”更重要的方面是开展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传播西方启蒙思想。幕末时期成长起来的西学知识分子;是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先驱。明治六年(1873)成立的“明六社”,则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个合法的研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它既是文明开化政策的产物,也是文明开化的标志,在文明开化运动中起着先导作用。它的机关刊物《明六杂志》出版43期、发表论文百余篇,处处闪烁着“理性之光”,很受社会欢迎。此外,其社员在明六社活动期间,共出版著译20多部,介绍民主共和思想,贡献颇大。但在帝国政府公布《新闻条例》和《谗谤律》(1875)、实行《取缔演说令》(1878)和《###条例》(1879)期间,《明六杂志》于1875年停刊,明六社亦同时宣告解散。日本知识界向右转,一大批启蒙先驱者和被誉为“理性之光”的传播者,纷纷沦为思想界的保守分子、倒退转向分子。但是,群众性的自由民权运动,在淘汰了老一辈民主主义者的同时,锻炼培育出了新一代民主主义者。
5政治改革
明治政府在使日本走上图强之路的过程中,始终重视牢牢掌握国家政治大权,通过各时期的政治改革,建立、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制,最后确立了日本帝国的近代天皇制。
1868年4月6日,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新政府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约》。在6月11日,公布“政体书”,宣称“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