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图强之路走入歧途(4)
日军的罪恶暴行,是人类史上罕见的,是令人发指的。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也给日本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战费560多亿美元,平均每个日本人承担650多美元;动员兵力730万人,平均每户有一人当兵;日本军民伤亡310万人。
在战争后期,日本首都东京80%以上住宅被炸毁,仅1945年3月10日一天空袭就被炸死15万人以上,除京都、奈良外,几乎所有的日本城市均被空袭,到处是一片废墟。尤其是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一瞬间,几十万居民惨遭伤亡,造成人类史上空前悲惨的情景。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争,使日本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日本经济学家的共同结论是:日本经济倒退了25年!
战争更使日本人精神创伤深重,可以说已是“精神全面崩溃”了。对天皇神话、对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本人曾是坚信不移的,但在战败投降后,一时间都破灭了。人们思想极为混乱,传统道德观念均被破坏。至今还有些日本人一直受到“战争梦魇”的纠缠而寝食难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日本帝国败亡的教训(1)
日本的图强之路,虽一时受益于对外侵略扩张战争,但日本帝国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受到痛击,最后败降,招致灭顶之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曾被美国占领,丧失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教训何等惨痛。现将日本帝国败亡的教训归纳为五点。
第一,日本帝国制定的基本国策、总目标、总纲领和总政策中已埋下了祸根。“与各国对峙”、“宣扬国威于四方”等国家战略目标,也表明了对外扩张的野心;特别是在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在1874年便出兵侵略中国台湾,在1876年便把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强加给朝鲜,更在1879年吞并了“两属”的独立王国琉球,划入日本版图称为冲绳县。实践着吉田松阴的“失之于西方,补偿于满鲜(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思想主张。在维护日本国家独立自主,修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特别是改约后,便仿效西方,与列强为伍,不断挑起侵略战争,把不平等条约强加给弱小邻国。在1894年7月16日与英国修改不平等条约成功,订立日英新约后,次日就召开御前大本营会议,决定了挑起甲午战争的部署,九天后的7月25日,即发动了侵朝侵华的甲午战争。并于1895年4月17日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总之,“与各国对峙”等口号也在一开始、后来则越发成为军国主义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的动因和行动口号了,对外侵略扩张和追求霸权演变成了日本的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这一根本性错误,是日本帝国败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教训。
第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造成日本帝国最后败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日本招致灭顶之灾的必然。总结其教训,就是只有根除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形成发展的几个成因,才能避免和防止军国主义滋生、发展:一是进行彻底的全面改革,防止改革的半途而废和不彻底,补上政治民主化的缺失;二是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历史传统,特别是剔除、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对外扩张侵略的传统思想及武士当政、以军事立国等。走军国主义道路,最后必然失败。这是日本图强之路留给日本及全世界各国的历史教训。
第三,推行以“强兵富国”为主导的政策,是日本帝国败亡的又一重要原因。一味强兵、发展军事,最后不能富国而只能败国、亡国。
“明治维新”基本政策“三大政策”中的“富国强兵”,在日本图强过程中逐渐转变成“强兵富国”政策。日本军国主义之父山县有朋(日本军政巨头,多次任总理大臣,授元帅刀)在1880年11月给天皇的奏文中曾明确说道:“兵强,国民志气始可旺,国民自由始可言,国民权力始可论,交际平行始可保,互市始可制,国民劳力始可积,然后国民之富贵始可守”,“兵之多寡”重于“国之贫富”,强兵、扩充军备乃“燃眉之急”。推行强兵富国政策的逻辑发展,就是更具体化为日本帝国提出的所谓“大陆政策”,即从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台湾、东北入手,进而侵占全中国,最后侵略东南亚,称霸亚洲的武装侵略政策。正是推行这一错误的政策,使日本帝国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更大的战争,终招致彻底崩溃,这是何等深刻的教训。
第四,妄图以对外侵略战争实现强国梦,只能是迷梦的破灭。明治初期图强之时,是以改革促发展,而从明治中后期开始已转变为以战争促发展了。日本帝国的发展,其工业化的实现、产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均是与侵略中国、朝鲜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导致日本国民经济,直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均被纳入了军事、战争的轨道,成为又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战争——经济军事化、国家发展强大——更大的战争——经济更加军事化、国家更发展强大,直至发展为强大的军国日本——直至发动侵华战争和挑起太平洋战争……这部战争机器不停地运转,只有到国民经济和军国日本彻底崩溃才被迫停止下来。以战争促发展只能使日本帝国彻底崩溃,教训是极为深重的。
四、日本帝国败亡的教训(2)
第五,日本帝国崇尚、迷信“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的信条,终于自食其果,招致灭顶之灾。在走上国际社会,与国际接轨时,日本派出了访问欧美的岩仓使团。使团在考察德国兴起发展和强大原因时,于1873年3月15日拜会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向他请教小国如何富强之道。俾斯麦说:“方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此全系表面文章,实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权利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变动;若与己不利,则翻然诉诸武力,固无常规也。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赶越雷池一步,以期尽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簸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立。是以(普鲁士德国)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以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奋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望。”俾斯麦这番“强权即公理”的话,“极大冲击”了岩仓使团。大久保利通对俾斯麦佩服得五体投地,称其为“誉满全球的俾斯麦大先生”,认为“治理新国家必须像他那样。”回国后,大久保利通掌握日本国家大权后,确实照俾斯麦所言而行,亦被称为“日本的俾斯麦”、“铁血宰相”。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更进而提出脱亚入欧战略主张。这些对日本帝国与列强为伍,欺凌、侵略弱小国家的实践影响很大。直至日本走向了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妄图分霸世界,终于在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抗击下,最后败亡。这一教训也是何等深刻啊。
“让历史照亮未来”,回望日本图强之路走入歧途,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穷兵黩武而招致灭顶之灾的过程和惨重后果,总结其沉重的教训,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正确把握未来,而如果歪曲或否认历史,必将误导未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62年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和平发展才是图强的正道。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改革为起点,才使日本如“火中凤凰再生”一样,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改革促发展,则能真发展;以战争促发展,则发展终将失败。“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我们期望和相信聪慧勤奋的日本人民总结历史教训,不再允许日本重蹈历史覆辙,真正无愧于毛泽东的称誉:“日本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讲 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
主讲人:徐天新,CCTV《大国崛起》(俄国部分)历史脚本负责人。
1934年生,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特约高级研究员。著有《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世界现代史》、《当代世界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俄国(苏联)一直渴望成为大国强国。它的追求十分执著,虽屡遭挫败,但从不气馁;虽代价巨大,但也接受认可。它的目标更不一般。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俄罗斯的心声,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绝非一般的强国,而是压倒其他一切国家的头号强国。
俄国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目前,俄罗斯正在寻求新的道路崛起。其强烈追求已人所共见,其潜力也不可低估。是否会出现第三次崛起,一个什么样的崛起?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俄国(苏联)一直渴望成为大国强国。它的追求十分执著,虽屡遭挫败,但从不气馁;虽代价巨大,但也接受认可。它的目标更不一般。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俄罗斯的心声,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绝非一般的强国,而是压倒其他一切国家的头号强国。
俄国的崛起有着与其他大国不同的鲜明特点。它地处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崛起之路,既不同于欧洲国家,也有别于亚洲国家。相对于东方,俄国更早接触西方,更多效法欧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相对于西方,俄国更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改革,群众也乐于追随一位“好皇帝”去实现强国理想。
俄国注意吸收东西方的长处,再加上对强国追求的执著认真,终于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令人吃惊的崛起。跌落后,在20世纪又再度崛起,而且是更大的崛起。
但是俄国的两度崛起都没能维持太久。俄国始终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徘徊,既不知应进入哪一边,更没有形成能与东西方文明相比肩的独特文明。俄国向欧亚的学习不免有肤浅之弊。它的崛起更多依靠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武力的扩张,根基不牢,文化底蕴不深。而过分的强国追求更使俄国外强中干。打败拿破仑军队、号令全欧洲的俄国,原来却是一个泥足巨人,接连在克里木战争、俄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拥有能毁灭全人类的核武器、令全球侧目的超级大国,未经认真较量就顷刻瓦解。
俄国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国家
在人类文明史中,俄罗斯是一个后起的国家。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欧洲东部陆续建立了众多的小公国。13世纪后,受到金帐汗国的鞑靼蒙古人统治。这期间,莫斯科公国兴起,相继征服东北俄罗斯各公国,并摆脱蒙古人的统治。直到16世纪初,才建立起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国家虽然成立很晚,但雄心不小。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莫斯科千方百计同拜占庭皇室攀关系,一心想做帝国的继承人。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同时,把曾是罗马军团的标记,后来是拜占庭皇室徽记的双头鹰拿来,刻在国玺上。进而又把双头鹰作为俄国的国徽,以表示自己同拜占庭帝国一脉相承。到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进一步打出“第三罗马”的旗号。宣称人类的历史就是体现基督教思想的三个国家的历史。前两个基督教国家——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都已崩溃,俄罗斯目前虽然弱小,但它是当然的继承者。莫斯科是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它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不会有第四个罗马出现。
在“第三罗马”思想的鼓舞下,莫斯科公国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自己的地位。1547年1月,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乌斯宾大教堂举行隆重仪式,为伊凡四世加冕。祈祷仪式过后,大主教马卡里把镶满珠宝的莫诺马赫皇冠戴到伊凡四世的头上。自此以后,昔日的莫斯科大公便成了俄国的第一个沙皇。
沙皇来源于古罗马皇帝的称号“凯撒”,意即皇帝。马卡里在祝词中宣布,莫斯科沙皇的权力来自上帝,他的权威至高无上。伊凡四世被称为雷帝,他采用各种残暴手段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统一后的俄国,其国土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内陆小国。但它已自视不凡,自诩为东正教的中心,负有弥赛亚(救世)的使命,要拯救整个世界。由此,世界强国的目标被深深植入俄国政治之中,成为永恒不变的追求。大国情结始终在推动俄罗斯前行。
二、崛起为横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1)
俄罗斯发祥于东欧草原。周围既没有高山大川可凭,也没有雄关险隘可守。俄国就像一架没有护栏的婴儿车,不断遭受外界的骚扰和入侵。俄国人民在###和苦难中磨练出不屈的性格和尚武的精神。
莫斯科一心要把“婴儿车”变成令人生畏的大国。它打败鞑靼人后,便开始向东扩张,越过乌拉尔山,侵入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17世纪中叶到达黑龙江流域,国土面积增加了两倍多。但在欧洲,通往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被瑞典和土耳其阻挡,同西欧的联系被隔断。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更是明显落后于西欧。在国际舞台上,它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盛世,康熙皇帝更沉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俄国的沙皇却看到西欧的进步,自己国家的不足。1682年即位的彼得一世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决心要突破俄国被封闭在大陆一角的不利处境。1695年,彼得率军攻打土耳其。由于没有海军而受挫,无法夺取黑海出口。彼得痛感俄国的落后闭塞,决定亲自到国外去看看,学习西方的文明。
彼得一世是莫斯科历代君主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并且是以一个普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进行出访的。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次出访显示了彼得的开明和远见。它更体现了俄国对大国地位的强烈追求,连一国之君为此也可以作出某种屈尊的事情。
1697年3月,彼得化名下士彼得·米哈伊诺夫,出访瑞典管辖下的里加、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德累斯顿、奥地利的维也纳,最后经波兰于1698年8月回到莫斯科,历时1年多。彼得没有因自己是沙皇就高高在上、飞扬跋扈,而是同平民百姓吃住在一起。到阿姆斯特丹后,彼得买了一套木工工具,学做木匠;同时安排一定时间参观工厂。到英国后,又进一步学习数学、船舶设计图制作和造船技术。在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