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设委员共二十四人,采合议制。黄埔军校,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效苏联制,以党掌军。又因没有总统,实则以军掌政。另外它设有军委会,孙是主席,并有九名委员。他们原是:许崇智、杨希闵、刘震寰、谭延辏А⒎有恪⒑好瘛⒘沃兮⒔槭胛槌嗟染湃耍嘶刮嗡斩砀吆吐薹蛭宋省K锉鄙弦楹褪保虺戮济鹘逅锊辉冢笸季硗林乩矗篮系峁鹁Вㄆ涫稻褪茄钕c伞⒘跽疱荆拿嫫鸨衔」阒荨T谒樟宋拾尥⒔ㄒ橹赂淖榱司岢稍保赏艟馈⑿沓缰恰⒘沃兮⒑好瘛⑻费雨'、蒋介石、加仑及伍朝枢担任,还是采合议制。经派军东征与南征,终把杨希闵、刘震寰、陈炯明及其部下邓本殷等全打败。

  不过,那时国民党内,因对孙中山最后推行的三大政策已是意见分歧,早分为左中右三派。左是廖仲凯、邓演达;右是胡汉民、戴季陶;中是包括汪精卫、蒋介石等。这情况在1924年1月孙进行改组国民党之前已出现。就因为孙推出了「联俄容共」的三大主张,党内包括胡汉民、汪精卫本都不赞同。因此当年因改组国民党而成立的「革命委员会」(有委员五人),胡、汪并不在内。那五人是:廖仲恺、谭平山、蒋介石、许祟智、陈友仁。蒋介石曾问孙中山。孙覆信答:「汉民、精卫不加入未尝不可,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而汉民已失此信仰,当然不加入,于事乃为有济;若必加入,反多妨碍,而两失其用。精卫本亦非俄派之革命,不加入亦可。我觉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而汉民、精卫恐皆不能降心相从。」由此可见,胡、汪当时在孙的判断中,均反俄*之辈。但他们都是孙的追随者,孙仍在生时候,以孙马首是瞻,所以改组后仍挤身国民党领导层。问题在孙死后。后来国民党内分左右派,实源于对联俄容共的赞同与反对。

  曾为孙中山临终前笔录遗嘱的汪精卫,返回广州前,约会蒋介石,同在汕头私下共商今后二人如何分工。

  至1925年7月1日,广东基本渐趋平定。于是,以继续孙的遗志为号召,在广州正式建国民政府,改选新的政府领导。仍是采合议制,汪精卫当主席。辖下设军事委员会。以汪精卫、谭延辏А⒔槭N裎保艟兰嫒尉嶂飨M保∠鞯胤讲慷用疲骋怀谱鞴窀锩虺啤腹埂S苫破揖Qг弊槌傻谝痪ňそ槭芏骼慈握尾恐魅危弧附ü婢梗ňぬ费雨')为第二军;「建国滇军」(军长朱培德)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军长李济深)为第四军;以及闽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五军。依照苏联体制,设党代表及政治部。于1926年1月又收编第六军(军长程潜), 3月第七军(军长李宗仁) 6月第八军(军长唐生智)。这八支军队,亦构成以后的北伐军,由蒋介石任总司令。同时决议北伐,以武统一中国,继续孙中山未竟的夙愿。

  另外,在国民政府的范围,另设各部部长。其中,外交胡汉民、财政廖仲恺、军事许祟智等人分别出掌。

  问题就是,在这次改组中,身为代大元帅的右派胡汉民,虽仍被举为外交部长,但那时广州政府根本未获任何西方国家承认,所以,位如虚设,只得空衔。同时,在政府组织内,绝大多数部长都几乎被共产党员所占。于是,右派就发狂起来了。他们暗杀了廖仲恺。那是在8月20日上午,改选后还不到个多月,当廖抵达国民党部办公室门口,就被几人开枪袭击。送医院后不治。追查后抓到凶手,供出是胡毅生等买凶,因幕后主谋竟然是胡汉民之弟,胡因涉嫌遭到停职,继而宣告下野出国欧游他去。与此同时,军事部长许祟智有多名部下涉案在内,蒋介石以粤军有异动,劝许暂避上海,解散粤军,再编入蒋的第一军。

  就因为这桩事,孙中山在生时所谓身旁「三杰」(即是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此际,左派廖仲恺被刺身亡,右派胡汉民下野出国,余下的就只被认为属中立派的汪精卫。汪掌党政,蒋主军务,开始二人首次合作。

  然后,1926年3月20日又突然发生了中山舰事件。

  本来中山舰事件可说是一宗小事,可是,却演变为导致汪精卫下野的主因。整个事件是这样的:1926年3月18日,黄埔军校管理科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锺向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致电,说是奉校长命,要李之龙调派两艘军舰开至黄埔候用。李遂签令,发中山舰及宝璧舰前往。19日晨,两舰抵达后向黄埔教育主任邓演达问任务。邓答不知情,转问蒋介石。蒋答他没有下这么一个命令。邓通告李之龙。据说,李因为当天下午有苏联使团欲参观中山舰,再致电蒋介石询问是否可以将中山舰调回广州。蒋答他本并无叫调军舰,「你要开回去,你就开回去,何必多问。」李之龙于是把两艘军舰调回广州。20日早上,蒋往汕头途中突然折返,并且随即下令全城*,出动军警封锁交通,同时,派亲信分头去占中山舰,抓李之龙,扣任职黄埔及第一军内共产党主要人员周恩来等五十多人,包围苏联使馆办事处及封锁省港*委员会,并监视中央执委邓演达。其理由是,蒋接消息,怀疑国民党内共产党员与部份苏联顾问联合一起要在广州搞兵变。皆因原来当日有流言说,那两军舰进入黄埔港是苏联在幕后指使海军人员意图要将蒋介石劫持。所以,蒋在闻报后,先下手为强,一面出动黄埔部队,一面下达了*令,把有关人一网打尽。

  这不再是一桩小事,蒋的抓人封锁行动,实在违反联俄容共。*高层因遭逢突变而开会研究对策。部份人提议反击,要把蒋介石打倒。*书记陈独秀在苏联建议下则宁愿承受打击,不想国共合作中断,最后妥协作罢。而国民党内西山派叫好,汪精卫最气愤。因他身为政府及军委会主席事前不知情。蒋介石则解释,事出仓促,迫于无奈,并假言甘受罚。及后经过审查,揭出那道所谓命令是由「孙文主义学会」人士故意伪造和发出的。背后主谋据说原与李之龙有私怨,因争出任舰长有关。于是蒋介石又把新升中山舰长的欧阳格解职,并惩罚部份有关人员。4月蒋释放了李之龙,但李职权全被撤销。苏联使馆重开,部份顾问遣走;第一军内尽去共产党员,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被解职,升何应钦担任军长。这支军后称为蒋嫡系。

  最关键是,汪精卫对中山舰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自认为被愚弄得颜面无光,向中央请病假,离职去了法国。至此国民党的中央高层就再没有谁能与蒋介石匹敌了。到6月,蒋被任命为北伐军总司令,7月开始从广州誓师出发。

  现时,中山舰的事件仍是人言人殊,曾有多种阴谋推论,无论是否与蒋串同,他一人显然自此手握帅权。

第2章,第5节:两次北伐,如此统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第5节:两次北伐,如此统一

  第2章,第5节: 

  两次北伐,如此统一

  北伐本是谋中国的统一。它是继续孙中山毕生仍未竟的遗志,解决南北分裂,建立真正共和,结束割据。

  北伐分为前后两期,至东北易帜才结束。由1926年7月起,至1928年12月止。之间,有宁汉两政府分裂,有二次清共的屠杀;还有其它地方势力乘势附会,参加了国民党,皆口头上革命,其实是连手对付独霸北京的奉系。即使最后宣称统一,仍然各地各占地盘;还是,变相继续割据,实非真正归属。为了争权夺利,不久战争继续。

  换一句话,北伐就是发动战争,挥军北上,攻打其它地方势力,武压群雄,以一连串战争谋取最后胜利。

  那时南北政府对立。南方是革命者。至少一直这样自翔。北方全是军阀。因各有各割据地盘。至于为何对立?可说由于彼此对共和的理解不同。孙有一套理想,由同盟会到国民党,他发展了他对中国未来要走的「三*义」的政治纲领道路。求国家的独立平等,求民族的自由*,求民生的安居乐业。孙一生为革命奔走,总又受制于只求割据的短视强人,直到目睹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他才终于认为,以俄为师,再上征途。可是,天不假年,孙逝世了,他的追随者依循着他的足印继续。组织了革命军,谋以武统一,再以宪改制。这是南方政府所高举的旗号。至于北方,亦讲共和;只是共和仅是一个幌子,主要还是如何扩大势力,操纵国会,左右总统,以国家的名义搞私人的贷款,装备军队,扩充实力,最终也是梦想以武称雄。这就是当时北洋军阀不同派系曾走的路。那时奉系当权。

  当然,乍看起来,略加比对,南方比北方让人更多了一分对未来前景的寄望。但是,当战争还是在继续,当国家未达成统一,南北都实施军政,民生均未见改善,就很难说,谁比谁好,谁比谁对。因为,双方忙于打仗。

  其实,北伐前中国大地上有三支大势力。除了一支在南,亦即是国民革命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另外一支在北,那时候是奉系,以张作霖为帅;还有一支是在两者之间。那是直系。只是那时曹锟也下台了。这支势力也已改组,一分为二:吴佩孚坐镇江苏,孙传芳雄据浙江。

  当时直系吴佩孚,盘据在湖南、湖北,河南及陕西东部,直隶南部一带,控制长江中游,约有军队20万。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另支军阀孙传芳,占据着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五省及上海,控制了长江下游和津浦路南段,约有军队22万人。他们与英美的关系较为密切。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着东北各省,津浦路北段、河北、山东的一部分,以及京津地区,约有军队35万人,以日本为其后台。此外,还有其它别的地方军阀,如四川的刘湘,贵州的袁祖铭,云南的唐继尧,西北的冯玉祥、山西阎锡山等。

  南方革命军在出发前已组有八支军队,他们依照苏俄军队编制,除军长之外另设党代表。北伐时领军是:第一军何应钦、缪斌;第二军谭延辏А⒗罡淮海坏谌炫嗟隆⒅炜司福坏谒木罴蒙睢⒘胃晌澹坏谖寰罡A帧⒗罾嗜纾坏诹糖薄⒘植坏谄呔钭谌省⒒粕芨f;第八军唐生智、刘文岛。其中,第一至第五军是在1925年7月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时候改编而成。然后,1926年1月,把湖南的「攻鄂军」(因派往接管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编为第六军。3月,改编广西桂系军队为第七军。6月,湖南的唐生智宣布投诚参加国民革命,部队遂改编为第八军。合计约十万人。这支军队,继孙遗志,于在1926年7月9日在广州誓师北伐。史称这是第一期北伐,因为以后还有第二期。以蒋介石为这支革命军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出发之后分兵三路北上。第一路于8月进军湖南、湖北,鏖战两月,攻陷武汉,10月败吴佩孚;第二路由广东入江西,围攻南京;第三路由福建进入浙江,至翌年初,败孙传芳。几乎长江南北尽入革命军手。

  就因为太顺利,彷佛天下垂手可得,革命军内发生内哄。导火线是迁都。广州国民党中央决议迁往武汉。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意属南昌。因他的指挥部设在南昌。武汉则以桂系军队最多。1928年1月1日,广州政府终按决定派遣人员(左派成员占大多数)开始在武汉办公了。并对蒋介石发出了罢免职权决定。蒋当然不认帐,公开声言反对。适逢中路革命军攻陷了南京。4月12日蒋与部份右派成员在南京另外立政府,分庭对抗。又适值东路革命军进攻上海。在他们抵达前,共产党员周恩来等组上海工人武装队占据租界以外区域。蒋认为不能让*控制上海,遂以清共为由,取得右派支持,开始捕杀市内所有共产党员。史称「四。一二」事变。这也是国共局部分裂的开始。

  左派争取汪精卫从法国回来主持当时新的局面。汪先访俄,然后返华。更加因而得到左派拥护,认为汪已属意联俄容共。所以,宁汉两府对立,顿成汪蒋对立,形如左右对立。又因彼此各有军队,不是两军大打大杀,而是分头继续北伐,看谁能够先取北京。但都受阻,半途而废。于是军事上的竞赛暂止,政治上的协商开始。此时,国民党内有三大派(宁、汉、沪)各自召开三中全会。各有决议,意见分歧。这时第三国际派代表到武汉,授意*党员乘势夺取领导,并向汪表白其来意,甚至让汪看俄批示,并认为可借此争取汪投向共产党。但汪在党内右派支持下却提出了分共声明。随而发生「七。十五」事变,亦即封闭苏俄使馆,驱逐顾问出国,捕杀共产党员。这就是*裸的反对联俄容共。也是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然而,这一行动,倒为宁汉两府合流提供共同立场。就是彼此同是*。这时,北方的西北军冯玉祥把他的军队改叫「国民革命军」,自任为总司令,参加了国民党,并且藉此在宁汉间充当和事老。山西军阀阎锡山则有样学样,亦把他的军队改叫另一支「国民革命军」,自任为总司令,亦参加国民党,同时企图在商谈中分一杯羹。

  国民党高层遂重新组合。大家同意奠都南京。蒋氏一度下野,随又重握军权。1928年4月,蒋与冯、阎、李等在徐州达成了协议。大家同意改编为四大集团军,亦即蒋、冯、阎、李。在南京政府旗帜下,蒋又再度挂帅,挥军分头北上,史称第二期北伐。合取北京,联攻奉系。那是在1928年4月开始,双方战斗两月。张作霖败,退出北京,又当他欲乘火车回到东北时,在沈阳被炸死。其子张学良继上,史上称他张少帅。奉系东北军仍是一支庞大的地方势力。张学良不愿与四大集团军以硬碰硬。他抓机会以样学样,突然宣布东北易帜,亦公开加入国民党,在原则上表示听令南京政府,接受改编番号,依旧归他统率。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告完成,并宣布全中国已达成统一。

  无疑,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是孙中山的多年夙愿。在中国现代史,这是一分水岭。虽然当时的统一,名义上称「是」,实则上仍「非」。皆因在北伐的过程中,许多势力是口头归顺,只改军号编制,不改统领地盘;国民革命军内人数迅速膨胀,但同时又地方派系旗帜鲜明。这给下一场的争权角逐,保留条件,伺机爆发。这是一方面。另外,是被无情捕杀的共产党人,在劫后余生的勇者带头下,奋起反抗,建成红军。这就还有一段更长更壮烈的统一与领导权的大决战。这是另方面。因此北伐以后的中国是:虽言统一,实尚割据。而且战争马上又开始了。

第2章,第6节:国共分裂,宁汉合流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第6节:国共分裂,宁汉合流

  第2章,第6节:  

  国共分裂,宁汉合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所谓「清党清共」号召,捕杀党内甚至党外共产党人,同时引发其它城市效尤,史称「四。一二」事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一场类似的「驱俄分共」政变,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大量屠杀共产党人并驱赶苏联顾问的行动,史称「七。十五」事变。这两场由蒋、汪二人推行的清党大屠杀事件,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