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美的散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优美的散文-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达同一个意思即“爱”。她刻苦善良,以身作则,毕生坚持不懈服务全人类,其功绩令世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仅仅说“我爱上帝”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爱我们的邻舍。圣约翰说过,如果你不爱邻舍却还说你爱上帝,那你就在撒谎。连耳触目及、伸手可摸的邻居都不爱,你又怎能热爱看不着、听不见的上帝呢?所以,认识到这点十分重要——即:说句实话,有爱就有伤害。我们应该甘愿倾我所能,以求不伤害他人,这样事实上就是在对他人行善。这也就要求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遭受痛苦也在所不惜。否则,我们心中就不会有真爱,我们所带给周围人们的就不是安宁,而是不公正。
  因爱着我们,耶稣也是痛苦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我们,是让我们去成就更伟大的事业,是让我们做到“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正如经文中训导的那样,我们必须“所作所为向基督看齐”。上帝因此创造我们,教我们像他爱我们一样去爱别人。耶稣让自己忍饥挨饿,让自己赤身裸体,让自己无家可归,让自己遭人躲闪。他说:“你是这样对待我的。”到了最后的审判日,他将对在他右边的人说:“你对这些人中最卑微的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对我做的事情,”他还将对在他左边的人说:“你忽视了为这些人中最卑微者做的什么,就等于忽视了为我做的事。”
  在十字架上生命即逝的时刻,他还说过:“我渴望。”——耶稣渴望的是我们的爱,是对全天下不分贵贱的苍生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等到别人的爱,渴望别人小心翼翼而不将我们伤害,都渴望自己得到善待。不惜痛苦地去施爱吧,这就是真爱的意义。
  
  

艰辛的人生
'美国'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美国第26任总统、作家、探险家和军事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发表《勤奋地生活》演说,旨在针对19世纪末美国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之风盛行,籍此文以遏制当时的腐败现象,本文《艰辛的人生》也反映了他这种反对怠惰安逸、崇尚奋斗人生的思想。
  一种怠惰安逸的生活,一种仅仅是由于缺少追寻伟大事物的愿望或能力而导致的悠闲,这对国家与个人都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不欣赏那种怯懦安逸的人。我们钦佩那种表现出奋力向上的人,那种永不屈待邻人,能随时帮助朋友,但是也具有那些刚健的性质,足以在实际生活的严酷斗争中获取胜利的人。失败是艰难的,但是从不曾努力去争取成功,却更为糟糕。在人的一生中,任何的收获都要通过努力去得到。目前不用作任何的努力,只是意味着在过去有过努力的积储。一个人不必工作,除非他或他的祖先曾经努力工作过,并取得了丰厚的收获。如果他能把换取到的此类的自由加以正确地运用,仍然做些实际的工作,尽管那些工作是属于另一类的,不论是作一名作家还是将军,不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探险和冒险方面做些事情,都表明了他没有辜负自己的好运。
  但是,如果他将这段不需从事实际工作的自由时期,不用于准备,而仅仅是用于享乐(尽管他所从事的或许并非邪恶的享乐),那就表明了他只是地球表面上的一个赘疣;而且他肯定无法在同僚之中维持自己的地位,如果那种需要再度出现的话。安逸的生活终究并不是一种令人很满意的生活,而且,最主要的是,过那种生活的人最终肯定没有能力担当起世上之重任。
  于个人如此,对国家也是这样。有人说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是得天独厚的,这是卑鄙的谎言。一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感来源于一个国家具有光荣的历史。冒险去从事伟大的事业,赢得光荣的胜利,即使其中掺杂着失败,那也远胜于与那些既没有享受多大快乐也没有遭受多大痛苦的平庸之辈为伍(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既享受不到胜利也遭遇不到失败的灰暗境界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阳光下的时光
'美国'约翰·布莱德利
  约翰·布莱德利(1815-1870),19世纪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评论家、文学家,著有散文集《幸福时光》及新闻专著若干本。
  虽然我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
  写这句话时,梭罗想起孩提时代的瓦尔登湖。
  当时伐木者和火车尚未严重破坏湖畔的美丽景致。小男孩可以走向湖中,仰卧小舟,自一岸缓缓漂向另一岸,周遭有鸟儿戏水,燕子翻飞。梭罗喜欢回忆这样的艳阳天和夏日,“这时,慵懒是最迷人也是最具生产力的事情!”
  我也曾经是热爱湖塘的小男孩,拥有无数艳阳天与夏日。如今阳光、夏日依旧,男孩和湖塘却已改变。那男孩已长大成人,不再有那么多时间泛舟湖上。而湖塘也为大城市所并。曾有苍鹭觅食的沼泽,如今已枯竭殆尽,上面盖满了房舍。睡莲静静漂浮的湖湾,现在成了汽艇的避风港。总之,男孩所爱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留在人们的回忆中。
  有些人坚持认为只有今日和明日才是重要的,可是如果真的照此生活,我们将是何其可怜!许多今日我们做的事是徒劳不足取的,很快就会被忘记。许多我们期待明天将要做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过去是一所银行。我们将最可贵的财产——记忆珍藏其中。记忆赐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深度。
  真正珍惜过去的人,不会悲叹旧日美好时光的逝去。因为藏于记忆中的时光永不流失。死亡本身无法止住一个记忆中的声音,或擦除一个记忆中的微笑。对现已长大成人的那个男孩来说,那儿将有一个池塘不会因时间和潮汐而改变,可以让他继续在阳光下享受安静时光。
  Hour in the Sun
  John 
  
  “… I was richif not in moneyin sunny hours and summer days。〃
  ——Henry David Thoreau
  When Thoreau wrote that linehe was thinking of the 
  Woodchoppers and the Iron Horse had not yet greatly damaged the beauty of its lazily drifting from shore to shore while the loons dived and the swallows dipped around “when idleness was the most attractive and productive business。〃
  I too was once a boy in love with a pondrich in sunny hours and summer but the boy and the pond who is now a manno longer finds much time for idle everything that the boy loved no longer exists—except in the man's memory of it。
  Some people insist that only today and tomorrow ! So much of what we do today is frivolous and futile and soon 
  The past is the bank in which we store our most valuable possession:the memories that give meaning and depth to our lives。
  Those who truly treasure the past will not bemoan the passing of the good old daysbecause days enshrined in memory are never there is a pond which neither time nor tide can changewhere he can still spend a quiet hour in the sun。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玫  瑰
'英国'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
  
  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1865—1946),生于美国费城,但大半生在英国度过,主要致力于英国语言的研究。主要作品有《亨利·沃顿爵士传记》、《读莎士比亚》、《弥尔顿和他的现代评论家》、《难忘的年代》等。本文是一篇围绕玫瑰展开的一个触动人心的爱情故事。
  这位老太太总以她花园中那棵巨大的玫瑰树为荣。她会津津有味地告诉你她头一次结婚时,从意大利带回来的一根枝条,是怎么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回想当年她和丈夫乘马车从罗马旅行归来(那时还未通铁路),途经锡耶纳南部的一段路时,道路很难走以至于马车都坏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就宿于路边的一间小店。住宿条件的恶劣致使她彻夜无眠,很早就起身穿好衣服,站在窗前等待黎明。凉风不时从窗外袭来。事隔多年,她依然记得一轮明月挂在那蓝色的群山上,远山上的小城一点一点地变白,直到月亮渐渐落下,初升的太阳为群山抹上一层淡淡的粉色。突然之间,一束光辉照亮小城,小城扇扇窗户亮了起来,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小城如满天繁星般在蓝天下熠熠生光。
  早上,得知必须等一段时间马车才能修好,他们便乘当地的交通车上了那个山顶小城,听说在那可以找到较好一点的住处。之后,他们在山上逗留了两三天。那是个意大利小城,有一个高高的教堂,一个虚华的市场,一些窄窄的街道,几座小小的宫殿,稠密而完美地立于山顶。被城墙围着的城区并不比英国人的菜园子大多少,但这里生机勃勃,喧闹嘈杂,昼夜回荡着脚步声和话语声。
  他们居住在当地一个名流云集的小酒店里,有市长、律师、医生,还有其他几个人。在他们当中,一位英俊、高个儿而又健谈的老人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乌黑的眼睛,雪白的头发,腰板挺直,像年轻人一样。但是酒店的侍者却自豪地告诉他们实际上这位伯爵已届高龄,明年是他的80寿辰。侍者还说到伯爵是这个家族的最后一员,曾是豪门大户,但一生无子嗣。但事实上,这个侍者还甚是得意地说,伯爵情场失意,终生未娶,似乎是一件本地值得炫耀的事情。
  不过幸好,这位老先生看起来活得还挺开心;显然对陌生人很感兴趣,愿意与之结交。很快这位好心的侍者促成了他们之间的认识。刚聊一会儿,老人就邀请他们参观他郊外的别墅和花园。因此,第二天下午,日落之时,当他们从门口和窗口瞥见蓝色的阴影覆盖了褐色的山峦时,就动身去造访这位老伯爵了。其实别墅比较一般,只是一座拉毛粉饰的现代小别墅,铺有石子的花园里有些热,石盆中的鱼儿无精打采,狄安娜和猎犬的雕像倚墙而立。然而,一棵巨大的玫瑰树为这个花园增色不少,它高过房顶,几乎掩住了窗户,散发出诱人的花香。嗯!确实是棵美丽的玫瑰树,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老先生很自豪地说,而且他很乐意为这位女士讲述玫瑰树的故事。当大家坐在那儿,喝着老人提供的葡萄酒时,老伯爵忘却了自己已届高龄,向大家娓娓道起自己当年的爱情故事,就好像他们早已经听说过似的。
  “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个年轻人时,那个小姐住在那座山背后的山谷对面。我常骑马去与她约会;虽然路很长,但年轻人性子急——这位女士无疑是知道的,所以我骑得很快。但那位小姐很不友善,总是让我等啊等,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吧。一天,久候不来之后,我勃然大怒。在我们约会的那个花园里不停地踱步,借着怒火砍了她的一棵玫瑰树,把上面的一根树枝折走了。清醒之后,我立马将它藏进外套。事情就是这样。回家之后我把它种到花园里,它现在的情形这位女士已经看到了。当然这位女士要是喜欢的话,我愿意送根插条给她种在她家的花园里。听说英国人的花园很漂亮,到处绿油油的,不像我们的园子都被太阳烤焦了。”
  翌日,马车已修好,上山来接他们。正要乘车离开小酒店时,伯爵的老仆人来了。送了他们一根包扎好的玫瑰插条,并转达了老伯爵的问候与祝辞,祝他们旅途愉快。全城人都出来目送他们离去,孩童们追随马车一直到小城门外。开始还能听到身后阵阵的脚步声,但不久马车就驶入山谷,喧闹的小城依然在他们上面高高立于山巅。
  她将玫瑰插条种在家里,长势十分良好,枝繁叶茂。每年的六月,枝繁叶茂的玫瑰树都会开出深红的花儿,花香四溢。就好像它的根须中依然燃烧着那个意大利爱人的愤怒和爱情中没有实现的的渴望。当然,老伯爵已经辞世多年;她也忘记了老伯爵的名字,连曾经住过的小城名字也遗忘了。只记得初见时,它犹如满天的繁星在黎明的薄暮中熠熠生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晚  夏
'美国'欧纳斯特·海明威
  
  欧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生于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附近。他的作品风格独具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一战给海明威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为他创作举世名作《永别了,武器》提供了素材。本文《晚夏》就是选自这部名著。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出版,轰动文坛,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间的一栋房子里,隔着河流和平原可以望见高山。河床里的鹅卵石和圆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干燥白皙,清澈的河水湍急地流过,河道里一汪蔚蓝。部队沿着房子向大路挺进,扬起滚滚尘土,覆盖了树叶和枝干。树叶那年落得早,我们看着部队行进在路上,所过之处,尘土飞扬。微风吹得树叶纷然而落,士兵们踏过的路上只剩下哗哗的落叶,一眼望去白晃晃、空荡荡的。
  平原上的庄稼长势良好,有许多果园,而平原外的山峦,则是满目褐黄,光秃一片。山谷里战斗正打得紧,夜里我们还能看到炮火的闪现。黑暗中,这番情景酷似夏季的闪电,只是现在夜里凉快些,人们觉察不到夏天暴风雨来临前的那种闷热罢了。
  有时在夜色中,我们能听见部队从窗下走过,摩托牵引机拖着大炮发出的声响也声声入耳。夜里的交通颇为繁忙,路上有很多驮着弹药箱的骡子,运送士兵的灰色卡车,还有一种开得稍略缓慢的卡车,运载的东西被帆布盖着。白天也有用牵引车运送的重炮,翠绿的树枝遮盖着长长的炮管,郁郁葱葱、繁茂的枝条和葡萄藤把整个车身都覆盖了。朝北望是片山谷,山谷后面有一片栗树树林,林子后面,也就是在河的这一边,又有一座高山。在这座高山里也曾经发生过交战,只是没有成功。一到秋天,雨水就连绵而至,山上栗树的叶子掉得精光,只剩下赤裸的树枝,还有那被雨打得漆黑的树干。葡萄园中也是枯枝败叶,稀疏光秃;乡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湿润的,触目所至,一片萧瑟的秋意。雾气弥漫着河流,浮云在山涧萦绕,路上卡车驶过处泥浆飞溅,士兵们顶着湿漉漉的披肩,浑身都是烂泥;他们的来福枪也被淋湿了,每个人身前的皮带都挂着两个灰皮子弹盒,里面排满了又长又窄的六点五毫米口径的子弹,鼓鼓囊囊地盖在披肩下,他们走在路上,猛地一看,就像是一群怀胎六月的妇人。
  

送  行(1)
'英国'麦克斯·毕尔勃姆
  
  麦克斯·毕尔勃姆(1872—1956),英国著名讽刺画家、散文家和剧评家。曾就读于牛津大学。除擅长绘画外,他还写过不少散文,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后来继萧伯纳任《星期六评论》剧评专栏作者达12年之久,晚年移居美国直到去世。
  我不会送行。它可是我所认为的世上最难做好的事情之一,对此,你大概也心有同感。
  送一位朋友从滑铁卢去渥克斯厅可说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但你从来就接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