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一下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兴旺,完全靠的
是公司里的人才。首屈一指的公司里有首屈一指的人才。。。人才历来难以
发现,因此,一旦发现了人才,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的挽留。“
以世界汽车工业中的佼佼者奔驰公司来说,现在奔驰公司的品种多达
160多个,有3700种型号,年产量控制在70多万辆,而营业额却达400亿
马克,有60 %的产品销往国外,奔驰车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和知名人
士的重要交通工具和接待用车。
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质量首屈一指,而要提高产品质量,人是决定的因
素。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对人的培训,可以说不惜血本。他们在国内设有502
个培训中心,培训范围包括新招徒工的基本职业训练,企业领导力量的培训
和在职职工的专业提高。最基本职业训练的人一般维持在6000人左右,每年
约有2。3万在职职工参加再培训学习。
正是由于注重了培训,职工的业务素质较高,所以奔驰公司在国内外市
场上能够保持够强的竞争能力,立于不败之地。美籍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王
安的成功,与其重视和拥有人才关系密切。公司里人才济济,有善于经营的
副总经理拉克修斯,有实业家、电子学家朱传渠,有主管亚太地区销售部工
作的经理庄家骏等。正因为如此,王安电脑公司在1952—1983年每年的营业
以40—50 %的速度增长,到了1982年经营额高达10亿美元之巨。
王安目光远大,办事果断,懂得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充分重视人才的作
用,以最大的努力发挥公司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他对人才的使用自始至终都
充满着尊重、理解和信赖。此外,王安还能够以长者的诚恳态度对待员工,并给予员工尽可能优厚的红利和赠予公司的股票,提供全部医疗保险。因此,王安在公司员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公司的员工都很尊敬他,称他为公司之“父”。王安电脑公司的这种员工导向管理方法,被不少美国企业所采纳:RMI 公司、惠普和IBM等,他们都可以堪称为成功的典型。顺应时代潮流,树立新时代人才价值观念,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当代我国企业家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第八章格雷厄姆—纸老虎的传说
菲尔·格雷厄姆,曾经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全美赫赫有名的报业系统,创造出了新闻出版业上的奇迹。他是个热情洋溢而富有才华的人,能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充分地融入良好的个性因素。他的权欲很大,并且靠着他的婚姻关系、他的报纸和他的才智。他几乎能直接接近华盛顿任何有权势的人才。他可以嘲笑一切,嘲笑人的弱点和愚行。个人档案菲利普·格雷厄姆(昵称菲尔·格雷厄姆),1915年生于美国的南达科他州,193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凭着超人的胆魄和政治上的素质,他一步一步地跻身于美国新闻出版业。在岳父的帮助下,成为美国颇负盛名的《华盛顿邮报》等报纸的发行人和经营业主,并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报业主。在拥有巨额的金钱之外,他还拥有纵横于名利场的政治资本。这或许是新闻业主不同于一般企业家之处。喔,我想每家报纸都需要至少一个蹩脚的专栏作家。
——格雷厄姆
1。农家骄子格雷厄姆1915年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布莱克希尔斯。他的父亲是个矿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黄金价格下降,他们全家移居到佛罗里达州。最初,格雷厄姆的父亲经营一个甘蔗园。一群人在一个叫乔治·厄尔的人领导下,开辟了数十万英亩的土地。格雷厄姆的父亲曾在密执安矿业学校攻读过农业和采矿,所以也就被那群人要求管理这些土地。后来,1932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进入高潮时期,厄尔那群人放弃不干了,格雷厄姆的父亲就把这块土地据为己有,并把它改为一个奶牛场。他开始只有约三千英亩土地,但是很快就有了几百头奶牛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子是很艰难的。格雷厄姆的母亲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妇女,她的生活离不开书籍和杂志。格雷厄姆曾吹嘘过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在他家最艰难、最穷困的时候,他母亲仍然订阅着《纽约人》周刊。她经常和他谈论书籍和戏剧,告诉他书籍和杂志是一个重要的可以置身于其中的世界的一部分。格雷厄姆的习性多多少少受到他父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温柔而具有高尚的情操,而他的父亲则是个严厉、意志坚强的人。在20年代,要经营一座甘蔗园,常常要动用拳头才能解决一些麻烦。他的父亲最后当上了一名州参议员,为反对在佛罗里达征收人头税而斗争,并且曾一度竞选州长,但未成功。不长时间,格雷厄姆一家成了佛罗里达州富有的家庭之一。当菲尔·格雷厄姆到佛罗里达大学上学的时候,他使得大家都喜欢他。他个子很高,很瘦,身高1。9米,体重50公斤。他比周围的人都聪明机敏。他的朋友乔治认为,他从未遇到过像菲尔·格雷厄姆这么记忆力强的人。乔治也是总统肯尼迪的好朋友。乔治认为,肯尼迪装作有很强的记忆力,而格雷厄姆则真具有这样的能力。在佛罗里达大学时,他在课堂上好象很不专心,似乎根本不做功课,然而到年底,他却一鸣惊人地成为优等生。这是他独有的风格—头脑冷静,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唯一的缺点是他不能很好地节制,有时候喝起酒来就控制不住自己。有一次,老格雷厄姆听到了儿子在大学的情况,就驱车来到学校,揪住他的儿子拉出了学校。老格雷厄姆有点粗暴和冷酷无情,不仅他儿子怕他,甚至他的大多数朋友也怵他的这个脾性。他有一个学期没让儿子上学。当格雷厄姆回到大学时,变得老实多了,也严肃点了。格雷厄姆想进法律学校,后来就进了哈佛大学法学院。
2。尖子里的尖子
格雷厄姆初到哈佛大学时,看起来有点像乡下佬,又高又瘦,土里土气。
哈佛大学法学院是美国当时唯一的法学院。它是周围声望最高的学府,招收
美国最有才华的青年人,并且把他们输送给那些需要初出茅庐的智囊的有势
力的机构。菲尔·格雷厄姆成了法学院的一颗明星。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学风格颇有美国味。课堂里不讲授道德和伦埋方面
的课程,也不讲社会良知;相反,讲授的是业务专长、实用知识和成功之道。
在3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是唯一激动人心的地方,因为它通过弗兰克
福特这个人和他的思想同华盛顿的重要事件和活动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弗兰
克福特控制着坎布里奇(哈佛大学所在地区)和华盛顿。他和在华盛顿同他
联系的人挑选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并且引导他们到华盛顿。在首都华盛顿,
在他的主持下,他们居于中心地位。这批传奇式的年轻人自己组成了一个圈
子,其影响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和头衔,使人尊敬和害怕。在哈佛大学,格雷厄姆和普里查德成了心腹朋友。普里查德是从肯塔基经普林斯顿到这里来的。他自己就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神童,爱开玩笑,讨人喜欢,具有乡间机智聪明的品质。他肯定将成为肯塔基州的参议员,也许还不止于此。在了解他的年轻人看来,普里查德显然具有伟人的气质。他将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不仅在学校如此,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他才华横溢,风趣横生,待人和蔼可亲。普里查德于1935年来到哈佛大学,在这前一年遇到弗兰克福特,当时这位大学教授正在普林斯顿讲学。弗兰克福特非常喜欢普里查德,邀请这个年轻人到哈佛大学时去找他。一来二去,两人熟悉了,建立了友谊。在格雷厄姆和普里查德交上朋友之后,他经常带着这个年轻朋友到弗兰克福特家拜访。弗兰克福特把他们俩当作亲儿子看待。在哈佛大学,由于菲尔·格雷厄姆的保护人是弗兰克福特,因此他受到了另眼看待。他在学业上成绩已经满不错,在一个有400名学生的班级里,他在毕业时名列第10 。他那种独特的风格,在哈佛大学的贵族气氛中几乎是土气十足的。其他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但是他设法使他自己和他的工作保持着一种距离,他似乎满不在乎。他在哈佛的最后一年,被选为《哈佛大学法学评论》的编辑,这是尖子里拔尖子。《哈佛大学法学评论》被扩大发行到华盛顿和纽约,以便它的编辑们可以有一些用以他们施展天才和雄心的舞台。他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干得很不错。格雷厄姆早一年入法学院,但是他在法学院进修一年,助理这个职务是人们最想获得的职务,甚至比当《法学评论》的编辑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实行罗斯福新政的华盛顿,这等于是向外界宣布谁是这一年的最有才华的明星。
1939年,格雷厄姆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有两位最高法院法官在迫切地等着他来作助手,他有弗兰克福特签发的证书,当时需要的就是这个,的确,这几乎是唯一的证书。在华盛顿,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和激动人心的时期。雷兰克林·罗斯福是总统,他的新政似乎正方兴未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天天逼近,政府在慢慢地作准备,权力在不断地集中,从议会转到政府手中,而且转得很快,政府需要有才华的青年。年纪轻并不妨碍一个人进入政府,相反这是一个有利条件。年轻人能长时间地从事艰苦的工作,他们忠心耿耿了,他们想发迹,新政和国家需要他们。谁也不能靠过去的功绩和声望,在这个时期里,有才华的青年似乎可以一步登天。重要的是眼疾手快,精力充沛,而有才华的年轻人正是如此。由于推行新政,新的机构纷纷建立,因此需要男女青年来管理它们,这就得有人来推荐这些青年。格雷厄姆就受到了弗兰克福特的推荐。不过,也恰恰在这个时候,格雷厄姆的政治敏感诱发了。他和周围人的谈话内容已不再是国内事件,欧洲问题和战争的逼近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菲尔·格雷厄姆在那些日子里是很左的,他对生活充满激情。
3。老报人的乘龙快婿通过一个朋友,这两个优秀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一位是格雷厄姆,一位是《华盛顿邮报》的业主尤金·迈耶的女儿。格雷厄姆在法院干过一段时间后,又到弗兰克福特手下当助理。1942年,当格雷厄姆参加陆军航空队时,尤金·迈耶要他作出保证:当他打仗回来时,他将接管《华盛顿邮报》。迈耶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是,迈耶想使这张报纸在他的家族内世代相传,但长期以来他找不到理想的继承人,其次是,迈耶喜欢格雷厄姆,认为他是自己所见到过的最聪明最有天才的青年人;还有一点儿就是,这位有天才的青年是他的乘龙快婿。经过一番考虑,格雷厄尔才在退役后的1945年 12月8日作了《华盛顿邮报》的副发行人。他接管的这家报纸并不是一家很有名气的报纸。它的编排反复无常,广告和发行量都很少,它只是靠迈耶的倒贴才没有倒闭。在迈耶经营这家报纸的头20年,每年约损失100万到15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年轻的发行人格雷厄姆与迈耶不同。如果说他更开明的话,他继承这家报纸时的抱负也大得多。迈耶在成为发行人时,已经以种种方式闻名全国,他已确保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果在迈耶掌管《华盛顿邮报》期间,这家报纸继续每年损失100万美元,谁也不会认为这意味着他不会理财。但是格雷厄姆不同。他来管《华盛顿邮报》时只有31岁,并且放弃了在其他领域的光明前途。格雷厄姆给《华盛顿邮报》带来了一个新时代,他比迈耶下了更大的功夫。他认识到他还没有出名,而名声是不能靠做尤金·迈耶的女婿取得的,也不能靠经营每年赔10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取得。他一心想在财政上取得成功。他不想光作行动的旁观者,而是想置身于行动的中心,作行动的推动者。他有坚定的想法,并且几乎总是高见,但他是一个一意孤行的人。他朝思暮想地想兼并同它对立的晨报—现在已合并的《时代先驱论坛报》。他认为,这两家报纸只能有一家继续生存。如果两家报纸都继续生存下去—
—他认为这是不可能—那么两家报纸都将是软弱无力的。如果《华盛顿邮报》能把《时代先驱论坛报》买过来,那么它的前途将是无限光明的。但这次兼并失败了。一位叫麦考米克的上校因掌握了《时代先驱论坛报》的内部情况,所以,这家报纸也就为他所接管了。尽管迈耶家族在这次兼并中坚决、全力地支持格雷厄姆,并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但还是不行。这次失败对格雷厄姆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他认为全完了。他告诉妻子说:“我将无声无息地度过6个月,然后我希望我能安然无恙。”在这之后,他就陷入极为抑郁的情绪,断绝了同朋友的往来,不睡觉,整夜地读书,读的大部分是报界巨头的生平,他们都是27 、28和30出头的时候成名的。他说:“我才30出头,我会成功的。”说了这样的话之后,他似乎又恢复了原来的活力,比以前更一心一意地想要吞并其他报纸。
《华盛顿邮报》在国会中受到了抨击。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舆论界
占据主导地位,报纸报道的观点大部随波逐流。格雷厄姆处于可怕的互相矛
盾的压力之下。他是一个很有献身精神的、严肃的自由主义者,但是他也想
受到尊敬,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他信奉公民自由,反映在报纸上,则
认为应多刊登能反映不同观点的文章;而另一方面,他又屈服于当时的形势,
要撰稿者“放现实些。”
这对格雷厄姆来说是个困难时期。1950年,他35岁,他的雄心是相当大的。他少年得志的时期己过,他不想失掉他在步步高升的阶梯上的地位。但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家报纸上了,结果看来并未引起什么大的变化。无疑,在麦卡锡主义问题上,他几乎比华盛顿的任何其他人都处理得要好一些。在尼克松、艾森豪威尔于1952年竞选总统时,格雷厄姆试图在《华盛顿邮报》起到某种政治工具的作用。一方面这种工具为麦卡锡等人利用,另一方面又为格雷厄姆自己利用。他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办好《华盛顿邮报》结合到了一起。在那些日子里,尽管《华盛顿邮报》有着无数的弱点,但是它的最大优点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张记者的报纸,它不受过多的框框和过多的官僚作风的束缚,它让一名好记者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写一篇好的报道。
4。新闻业巨子
1961年3月,格雷厄姆买下《新闻周刊》。全价是1500万美元,它包括他们立即以250万美元卖掉的一座圣地亚哥电视台的一半股份,在存钱的抽屉里有300万美元。这是一笔非常不正常的交易。那天晚上他们庆祝了一番。格雷厄姆像小孩一样,带上一顶窄边呢礼帽,在轿车后座位上不断地蹦上蹦下,因此弄坏了帽顶。 50年代,《新闻周刊》是一份平和、乏味的刊物,缺乏一定的文采和风趣,观点也温和而不过火。它的发行量是130万份。尽管如此,它却拥有以马尔科姆·缪尔父子为主的较高素质的编辑。这项《新闻周刊》交易一夜间改变了两件事。它使《新闻周刊》立即出了名,一种优秀出版物的所有潜力都在那里,国内有阅读能力的人数不断上升,特别对青年读者来说,别的刊物没有能力完全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