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穿白孝,但乡下对白的要求没那么严格,灰、白都行,另外就是鞋面上也要贴一层灰布或是白布,头上带个白绳结,戴帽子就在帽子上弄个白帽结之类的。
明年更简单,只需灰素服,最后一年青素服即可。
对于这些,沈伯谦倒是没太多意见,白的、青的多飘逸,男神不都这么穿?
他更关心的是要如何感谢县城的刘家。
沈母七七办的排场,花的钱自然也少不了,光是请俩和尚就给了二十两的香油钱。
其他杂七杂八算下来,一共花了三十七两银子和七百五十个大钱儿。
这一算账,陈老爷子心疼的直上火,连饭都吃不下,还一个劲儿的抱怨自己:“怨我、怨我,没拦着谦儿一点儿,这样的花销咱们庄户人家怎么受得了!”
沈伯谦倒不觉得花钱多,排场又不想花钱,那肯定是不行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他上辈子耳濡目染的也懂一些。
但正因为这样,才愈发显得刘老爷送来的那一百两贺仪简直就是及时雨。
不然,沈母这事儿还真是不容易办好。
只是,如何感谢刘家,沈伯谦暂时真是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比身份,人家跟县长都有交情,比身家,人家多年雄霸清水县首富的位置。
而且,他那点儿钱还是人家送的。。。。。。
想了想,沈伯谦觉得马大姨父对于刘家似乎比较了解,所以在他回家前,专门向他讨教刘家的情况。
经过这段时间,马大姨夫对沈伯谦的印象彻底改观,对这个外甥十分欣赏。
沈伯谦这么郑重其事的向他请教,马大姨父也觉得面上有光,一五一十的将他知道的关于刘家的事情都倒了出来。
刘家之所以能稳坐本地首富的宝座,依靠的并不是县城首屈一指的的云来居和那些店铺。
刘家真正的买卖其实在府城,他们家是经营布匹生意的。
说起这事儿,马大姨父就兴奋起来。
他只去过府城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他居然无意中得知府城不少布庄是刘家开的。
再留意打听,才知道,刘家不仅仅开布庄,他家在府城周边还有好几个自己的作坊。
从纺线织布、到染色绣花,都有专门的作坊。
而且,他家只出产绫、罗、绸、缎和上等麻布,像他们这样的乡下人,也就是看看,真是舍不得买,太贵了。
这下子,沈伯谦更发愁了,这样的人家,别说他一个小秀才,就是中了举人也白搭啊?
陈家人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这恩还是要报的。
既然要报恩,那可不能光是嘴上说说。
所以陈家二老临走留了十五两银子给沈伯谦,陈家大姐留了六两,陈二姐也留了二两。
陈老爷子还专门交待,让他先别忙别的事儿,先去刘家道谢。
但是,刘家缺这二十两银子吗?
显然不。
道谢的事儿还是要另外想办法,沈伯谦暗道。
俗话说,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
陈老爷子他们要走,沈伯谦怎么也要表示表示,况且还有两位姨夫家的亲戚呢。
所以,一大家子人,加上杨大爷三口一起包了顿猪肉大葱馅儿的饺子,另外还切了两大盘子的咸酱肉。
就在吃饭的时候,沈伯谦突然有了个点子。
不过,与其说是点子,倒不如说是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沈母七七之内,他身为孝子,不能沾荤腥,这没关系,可是这花样儿能不能换换呀?
杂面馍馍,咸面汤,咸菜,白菜萝卜,黄豆面酱炒鸡蛋。
一个月过去了,菜色始终如一。
要不是他提议吃了两顿面条和一顿素饺子,大孝期间真就是杂面馍馍的天下了。
好不容易除了重孝,饭桌上添了肉食开了荤。
沈伯谦想,这次总能好好补补了吧。
尤其是,平常看杨大爷一家偶尔吃点儿咸酱肉,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这味道肯定比豆酱炒鸡蛋强的多吧。
结果,我去!什么情况儿啊,荤菜除了油大点儿,这味儿也不怎么样啊。
就连杨小妹每次见到眼里都会放光的咸酱肉,除了咸味儿之外,还有别的味儿吗?
可现在姥爷他们也是个个都说好吃,那就不是小妹他们的问题了。
沈伯谦不相信,再尝尝,还是一样难吃。。。。。。
我就真的那么难伺候?
也不是呀,这饭菜味道真是不咋地……
不对!准确来说应该说这饭菜根本就没啥味儿!咸味、油味、最多有个黄豆酱或是酱油味儿,其他。。。。没了。
“嘭”的一声,沈伯谦脑袋里的小宇宙爆发了,他终于想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这里缺少调味料!
他们家厨房算不错的,油盐酱醋不缺,还有瓶黄酒和一罐子糖,平时常用的还有葱、姜、蒜。
但,这基本就是这个时代所有的调味品了。
卧槽,这日子还怎么过,说好的八大菜系呢?
这,就是沈伯谦突然冒出来的点子。
刘老爷家里有酒楼,弄点儿好用的调料出来,加上上辈子为了打击老外记下的一些东西,应该能让他家的酒楼更上一层楼,也算是另类的报答了。
他会这想,不是没有原因的。
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这个时代与原来世界不同的是:这里三国鼎立的结果是东吴胜出,东吴王朝历经两百年余年后被现在的大兴王朝推翻。
而科举在东吴统一三国后不久就被提了出来,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反复,终于成为世人都认可的取才佳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里的汉朝也有汉使多次出使西域,开辟东西方商路的事迹记载。
那可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的呀?
如果他记得没错的话,后世曾被称为调味品之王的孜然,就是那时候传进来的。
家里那几本记录汉代使节光辉业绩的就数,也都提到汉朝使团带回不少番地出产的东西。
还有,东吴王朝又开辟了海上航路,也引进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只是,怎么不见有人用呢?
调味料没有也就算了,怎么西瓜、葡萄这些水果印象中似乎也没怎么见过?
呃,不对不对,我现在要专注在调料上,水果有时间再说。
不知道这县城的酒楼都是用什么来调味儿的?
会不会已经把孜然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了?
结论是——必须得去尝尝才知道!
沈伯谦一向都是行动派,打算第二天就去县城,当然,明面上的原因是要去刘家道谢。
杨大爷不放心,就让杨风跟他一起。
吃完晚饭溜圈儿的时候,又遇到李孝正,一聊知道他明天赶车去镇上他姐夫家,正好可以捎他俩一程。
次日,天没亮沈伯谦就被叫了起来,洗漱过后喝了碗稀饭,就着咸菜吃了个馍馍,领着杨风,揣上昨晚准备好的东西出门了。
☆、第18章 刘家酒楼
17…刘家酒楼
初春拂晓寒意依旧,尤其是他们坐上牛车后,沈伯谦深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风像刀割一样吹在脸上。
幸好,杨大爷有经验,早给他和杨风各准备了一件旧衣,好让他们包住头脸。
沈伯谦本来还担心有损形象,不打算这么干,但寒风一吹,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温度要紧,风度先放一放。
旧衣一包,果然瞬间舒服多了。
车上七八个人都是包的只露出鼻眼,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儿。
沈伯谦充分表现出一个秀才的良好素养,彬彬有礼的回答着每一个提问。
天大亮的时候,他们终于到了元宝镇。
太阳公公爬上天空,散发出和煦温暖的光芒,沈伯谦终于可以照顾下风度君的感受了。
元宝镇据说原来叫猪蹄镇,名字来自镇子旁边那座猪蹄山。
山倒是名副其实,远远看去像极了一个倒着的猪蹄,两座小山峰正是蹄尖儿。
后来有乡绅说猪蹄镇太难听,而人们又常把猪蹄和元宝混在一起说,倒不如改叫元宝镇。
镇子的名字由此而来。
这些都是乡间野话,未必真实,但听着却很有意思。
元宝镇是李家坪和陈家坳这几个村子去清水县城的必经之路,每逢初一、十五是大集,四里八乡的人都会来,热闹的很;
初五、二十则是小集,也会有人来逛逛。
今天是三月初五,逢小集。
今天这车人,除了沈伯谦之外都是来赶集的,到了镇上大家就各自散开了。
李孝正也有正事儿要办,略寒暄了几句,就驾车匆匆离去。
沈伯谦问清了去县城的路,准备跟杨风一起开拔。
“是谦儿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远远的还能看到一个人跑了过来。
只是,他手里为什么拿着把刀。。。。。
沈伯谦定睛一看,马大姨父?对了,大姨家也在镇子上呢。
可这拿刀喊人,略惊悚了点儿吧,难道是职业病?
“谦儿,你怎么来了?赶集?走,家去,你大姨知道你来了,肯定高兴!”说话间马大姨父就到了跟前儿。
沈伯谦拱手行礼应道:“大姨父,今天可不行,我打算去趟县里,买点儿东西去刘家道谢,人家帮了我们这么大忙,这么久了,不去一趟实在不合适。”
听他这么一说,马大姨父连连点头:“应该的,这应该的,该好好谢谢人家,你们俩走路来的?”
“不,我们搭里正家车来的,刚分开,这儿离县城也不算远了,我跟杨风走着中午就能到。”
马大姨父一听急了,“那哪儿行啊,中午能到是不假,可这晚上你们怎么回来?
忘了你上次去县里的事儿了?这样吧,我跟你一起,反正今天小集,人不多,铺子有你表哥他们就行。”
“那怎么行,大姨父你——”
“好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就这么办。你先家去坐会儿,我去借辆车。
还是别了,你大姨那个性子,你一进家门,今天就别想出来,算了,你就在这儿等我,别走远啊。”
“哎,好,那就麻烦大姨父了。”沈伯谦并不想拒绝马大姨父的好意。
亲戚嘛,以后总是要来往的,没必要分的这么清。
马大姨父一脸欣慰,在他肩膀重重的拍了两下,风风火火的跑开了。
大姨父在他认识的人里面算是见多识广的,有他一起应该能省不少事儿。
只是,我去县城还要逛酒楼,这怎么说好呢?
沈伯谦还在烦恼,马大姨父赶着个牛车回来了。
有了敞篷牛车,他们只用了大半个时辰就到了县城,只是还依旧没想好怎么说。
交了六文进城的人头费,沈伯谦一狠心。
算了,这事儿也不能一直瞒着,说就说呗。
“大姨父,这次来虽是为了去刘家道谢,但我要先找些东西才行。”
“我知道,你说了嘛,买东西。走吧,县里的铺子我还知道几个。”
“不,大姨父,是这样的,要找东西我们就必须先去县城最好的酒楼试一下才行。”
“去酒楼?去酒楼干吗?”马大姨父脸色一变,想起原来沈家俩男人就喜欢到县里吃香喝辣的,这孩子不是也学会这一套了吧?
沈伯谦一看他的脸色,知道他估计想岔了,“大姨父,去酒楼这事儿我原本是想卖个关子的,不过——”
说着他突然一顿,看了看四周,拉着马大姨父和杨风把车赶到一个僻静的小巷子里。
人的潜力往往就是这么爆发出来的,一瞬间,沈伯谦有了套完美的说辞。
“事情是这样的: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奇书,因为实在太好看了,我当初是熬夜一口气看完的。”
“?”马大姨父两眼迷茫,这跟你上酒楼有什么关系?
沈伯谦一笑,接着说道:“这本书是汉朝时候一位西域行商所写,记载了很多中原没有的东西。
其中提到,很多香料和药材是可以用来调味的,做出来的东西美味无比,神仙难挡。
而且,书中还记载了这些美食秘方。
后来,因为我爹不想我看闲书,就把这书给烧了,但有几个配方我还记得。
我想,刘家在县城不是开酒楼吗?
要是我能找齐配方上的香料和药材,配好了送给刘家,给他们添几道招牌菜,那也算是谢谢人家了。这也能表出咱们的诚意,你说对吧,大姨夫?”
跟大多数乡下人一样,马大姨父对读书人是很有点儿盲目崇拜的,但沈伯谦说的这件事儿,他还是有些怀疑。
香料,他不太了解,但有句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
拿药给人做饭,这,这不是瞎胡闹吗?
沈伯谦看他一副惊疑不定的样子,就知道要说服他不容易。
不过,起码可以先去试试菜吧。
“您别担心,这书说不定也有别人看过,配方什么的说不定也早弄出来了。
我就是担心这配方人家已经有了,那我再拿去报恩,就是糊弄人了,所以才想去县城酒楼见识一下。”
马大姨父盯着沈伯谦的眼睛瞧了许久,终于点头:“行吧,你都这么说了,咱们就破上点儿银子,吃顿好的。”
他这句话,让沈伯谦轻松许多。
跟陈家那边的这几位亲戚关系刚缓和,他还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们的理解。
只是,到中午还有些时间,要吃饭还得等等。
他们没干等着,去县里的香料铺子和药铺转了转,把需要的东西买了个七七八八。
沈伯谦看着满满的收获,心道:就算不给刘家送去,自己留着用也是好的。
逛街的时间总是过得比较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
马大姨夫把车一存,极为豪气的一挥手,带着一丝兴奋的说道:“走,我带你们去个好地方!”
看他那架势,沈伯谦还以为他要带着自己去青楼呢。。。。。
结果,三人来到了一个二层的酒楼门前,上书三个大字——云来居。
只是到酒楼吃个饭而已,至于这么激动吗?
但马大姨父兴奋之情丝毫不减,指着招牌,坚定的说道:“要说清水县最好的酒楼,那就只能是刘家的云来居。”
。。。。。。这是,脑残粉呐。
三人在大厅边上儿的桌子落座,点了四菜一汤,全是小二推荐的招牌。
四个菜是烤猪肉,蒜泥白肉,炖羊肉,清蒸鱼,汤是五花肉黄豆酱汤。
大姨夫豪兴大发,还说要点壶酒,沈伯谦劝他说,他们还要保持清醒去刘家,不能喝酒,他想了想,确实如此,只好作罢。
云来居不愧是清水县首屈一指的酒楼,师傅手艺的确不错。
沈伯谦总算稍微找回了一点儿吃饭的感觉。
最好的是那道烤猪肉,用了蜜汁和梅汁提味,不愧是招牌。
蒜泥白肉用料简单,味道却十分到位,难怪也是招牌。
炖羊肉用了黄酒除去膻味,但味道也就是中规中矩。
清蒸鱼实在名不副实,说是清蒸,却用上了酱油和黄酱,只剩下咸、香两个味道,失了鱼本身的鲜味。
五花肉黄酱汤味道还可以,但油却略重了些。
总的来说,满分十分的话,沈伯谦给师傅打六分,但其中四分都是手艺分。
菜虽还不错,但因为缺少调味料,味道显的有些太过单一,没有层次感。
整个大厅除了酒味之外,能闻到的也就是咸、香、酸、甜四种味道,作为一个曾经吃遍五大洲的人,这实在是太过煎熬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想当年,自从屡屡将那个棒子同学的脸踩到地上后,不少同学前赴后继的来挑战。
有个吃货坚称法国菜和日本菜才是绝品,中国菜根本不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