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章存贵见存林老哥也是个明白人,就把话说开了。
  他神情严肃地说道:“存林哥,你给侄儿好好说道说道,万不可再寻事了……这可关乎着整个章家的脸面……”
  “存贵兄弟,你就放心吧,启铭那边由我来管着,再也不让你大伯插手了……”章存林下了决心。
  他知道这事无法追究。
  没凭没据的,找谁去?
  可看这行事的手段,这一回并未直接针对启铭,也未公开宣扬,不过是发了个警告而已。
  这恐怕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让了一步。
  否则,那边早就把启铭给收拾了,哪还用等到今天?
  而章存贵因为这事,还专门卜了一卦。
  可那卦象却把他吓了一跳。
  “乱世方定,南方之事不利于章家,唯有三十年后方解……”这里面的玄机,他虽然猜不透,可趋利避害的本能还是有的。
  于是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说道:“存林哥,兄弟日前卜了一卦……那卦象里透着一股玄机,唯有和那边彻底撇清了关系,方可破解……”
  章存林一听,也瞪大了眼睛。
  他细细地忖了忖,觉得存贵的话也不无道理。
  那边,一大家子要去海外发展,不再回来了。他听启安提到过,那边与这边可是两个天地,日后若翻起老账来,还真说不清楚。
  也唯有趁着现在脱清了关系,才能避免将来有人拿这个来说事。
  可孙儿到底是启铭的骨血,就这么搁在外面不认了?
  听存贵话里的意思,三十年后方解。
  也就是话说,要等到三十年后再认回来也不迟?
  而章存贵正是这个意思。
  按照他的想法,这仨人最好是赶紧走,孙儿也不要进村了。
  如果存林老哥和大伯父想娃,就悄悄去县城里瞧瞧得了。还有,万不可见那个女的,否则这卦象还是无解。
  章存林犹豫了一下,终于点了点头。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存贵兄弟一向是个严谨的,也从不信口开河。
  这宝儿入籍之事,就往后缓缓吧。


第20章 金手指
  *
  这天下午,章存林没去识字班。
  他打着进城给爹看病的旗号,和爹一起乘坐马车赶往县城。
  到了城里,太阳都快落山了。
  他派人去了那家客栈,给启铭捎了话,让他抱着宝儿来客栈附近的“喜来面馆”一趟。还特别强调说不可带其他人,否则就不认他这个儿子。
  章启铭听了,唬了一跳。
  爹和爷爷莫名进了城,难道是听说了那事?
  那天,淑娟受了惊吓,回来后洗澡又受了凉,结果就一直卧病在床。这么一来,宝儿回乡之事也给耽搁了。
  他本打算等淑娟好一些,就再次返乡。
  因为怕家里怀疑,也未敢提起。
  可爹这话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一时想不明白,可也不敢违抗。
  于是,就抱着儿子去了面馆。
  到了那里,爹和爷爷果然在坐。
  见了宝儿,二老自然舍不得撒手,说孩子长得像他。可爹接下来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令他震惊不已。
  “宝儿不得回乡,三十年后方可入籍?”一开始,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一连问了三遍,见爹一口咬定,也不禁慌了神。
  这究竟算哪门子事?
  可爹一脸严肃,爷爷也闭口不谈。
  他知道族里起了变化。
  难道是由“泼粪之事”引发的?可爹和爷爷都说,村里并不知道这事与章家有关,也没有任何风声透露出来,所以莫要再提起了。
  既然与此无关,可宝儿为何不能返乡?
  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可怜巴巴地瞅着爷爷。
  最后,爷爷实在抗不过了,才吐了口:“启铭,莫要再问了,这是宝儿的命相决定的……”
  章启铭感到哭笑不得。
  乡里搞封建迷信不假,可还未到这种地步吧?
  他喊了声爷爷,可爷爷也板着脸,嘴里叨叨着:“启铭啊,族里也不是不认,就是多等个三十年而已,那时宝儿正好三十岁,俗话说三十而立,到那时候,让他爷给他好好操办一下,这入籍之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的……”
  章启铭见和爹、和爷爷都说不通,心知入籍无望。
  他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爹虽然一向刻板,可心里还是疼他的。而爷爷就更不用说了,一直把他捧在手心里,生怕他受一丁点儿委屈。
  可今儿这是怎么了?
  不通人情不说,还劝他赶紧带着淑娟离开,早点回南方去。
  章启铭冷了心,也点头答应下来。
  南方天气暖和,淑娟回去也好。
  她这病啊,一半是气候不适应一半是心病。等明儿离开这里,这心病自然就好了吧?反正,离婚书已经拿到了,回去后给岳父一家也有了交代。
  章存林见儿子答应了,心里也不好受。可现在实在没有别的法子,这事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唯有硬下心肠来。
  事情定下来之后,爷孙仨人要了三碗面条,趁热吃了起来。
  临到分手时,章启铭也有些伤感。
  他站在面馆门口,见爹和爷爷上了马车,说要摸黑赶回去。可一路上却频频回头,冲着他和宝儿直招手。
  他心知爹和爷爷也舍不得他们。
  可自己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
  爹进城了,说是给爷爷瞧病去了。
  徐甜甜自然知道。
  可爹进城后,又做了什么?
  她并不清楚。
  本来,她已经做好了准备,等着迎接下一波挑战。可没想到,三天过去了,那个章老三再也没露面不说,孩子入籍之事也没再听人提起。
  这是起了变故?
  她心里有些纳闷。
  想问问凤芝,却又不便开口。
  后来,还是启康打听到了一二。他找到翠翠姐,悄悄说道:“姐,听说那个小娃娃不回来了,跟着三哥回了南方……”
  徐甜甜听了,松了口气。
  她搞不清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可那一窝子不回来了,对她可是极大的利好。她知道只要那娃娃进了村,定会惹来无尽的联想,人前人后被人指指点点,也在所难免。
  现在倒好,一下子安生了。
  她和以往的纠葛,也彻底脱离开来。
  不知自己交了什么好运?
  还未发力,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直到一周后,徐甜甜收到爹捎来的点心匣子,里面还附了一封信。拆开来,只有一张便条,上面却一个字都没写,只画了几个小人儿,穿的破破烂烂的。
  叫花子?
  她这才猜到了事情的原委。
  她算是明白了,目前最大的金手指就是爹。
  有这么一个爹护着,可真是安全得很哪!
  所以,她也要把爹给保护好了。
  *
  这事力量了,徐甜甜心情大好。
  冬娃也感受到了。
  见娘开心,他也屁颠屁颠地上来凑热闹。一到晚上,定要搂着娘的脖子,让娘讲故事才肯睡觉。
  徐甜甜心知不能惯着孩子。
  可一见到冬娃那张小脸,心没来由地就软了。
  而凤芝呢,自从上了识字班整个人都变了。
  一有空,就在地上划拉着练字。
  遇到不会写的,就问翠翠姐。
  徐甜甜也乐于教她。
  经过这段相处,她也发现了,凤芝虽然有点小脾气,可心底善良,对冬娃也疼得慌。自来姑嫂之间少有融洽的,像她和凤芝这样的,算是处得不错的。
  还有就是启康。
  自从她变成姐姐之后,启康待她一点都没变,反而更亲近了。平日里,他话虽然不多,可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能帮忙时,一定会帮她一把。
  有这么一个兄弟在身边,她自然也很满足。
  另外,章家爹待她还是客客气气的。
  无论吃什么,都记得她那一份,与以往也没什么两样。对冬娃,更是没得说,每次去镇子上,一定会捎点吃的给冬娃。
  冬娃嘴巴也甜,见了爷爷知道喊人,最拿手的就是抱腿。
  徐甜甜看了也直乐。
  这孩子不知跟谁学的?
  只要和人亲,就揪着人家的裤腿不放,一副我跟你亲的小模样。
  俗话说,三岁看老。
  看来,冬娃也是个开朗性子,一点也未受到他爹的影响。
  徐甜甜感到十分欣慰。
  她打算把冬娃的教育,也提到日程上来。
  心想着,得好好培养一下,以后怎么也得考上大学不是?
  等冬娃大学一毕业,可就是国家干部了。
  *
  自从识字班开课以来,工作组那边就取得了不小进展。
  农协的威信立起来了,妇救会的作用发挥出来了,党的政策也宣传下去了。与此同时,还在村里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
  曹组长对这位叶先生,自然是刮目相看。
  当初,对他还存有疑虑。
  这位省城里来的青年学生,趁着学校实习期间,自告奋勇地下到乡里锻炼。他一没吃过苦,二没受过累,听说还是个大户人家出生,自小锦衣玉食的,家境非常好。
  这样的人能行吗?
  可他很快就发现,这位叶先生教书认真,性子也好。对乡亲们十分耐心,也没有城里人的那种毛病。
  他住在祠堂外院里,和组里的其他同志一样,睡得是大通铺,铺得是麦秸草,盖得是粗布被褥,吃得是农家派饭。
  说到派饭,就得感谢一下农协会长章启良和妇救会的崔主任。
  没这俩人动员安排,工作组恐怕得自己做饭吃。得派人去镇子上买粮,每日得去村里大水井挑水,还有吃菜也成问题。
  现在,能去老乡家里吃饭。
  每顿饭,按照人头向老乡支付饭钱,可是方便了不少。
  一开始,老乡们都不敢要钱,把他们当客人来看待。
  后来,在同志们的一再坚持下,老乡们才闹明白这工作组不同于旧社会那些吃官饭的。
  旧时那些下乡的巡视官员,欺压老百姓不说,还伸手乱拿乱要。而工作组,是真心为老百姓着想的,是令人放心的好政府。
  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后续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曹组长开会说,下一步要继续发动群众,想群众所想,为群众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于是,就把实地走访工作安排了下去。
  在上课之余,叶抒文也和工作组的其他同志那样走家串户,与老乡们面对面地交谈。
  而乡亲们对这位教书先生,也颇有好感。
  尤其是那些大娘婶子们,恨不得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般。不管他到了哪一家,都非常受欢迎。
  在乡亲们的眼里,叶先生说一口官话,非常好听不说。
  这人啊,更是斯文俊气,就像戏文中常常见到的那些才子。有些大婶儿,胆子大一点的,就追着他问:“叶先生,说人家了没?”
  一开始,叶抒文被人这么追问,还有些不好意思。
  后来,脸皮也厚了起来。
  每逢有人问,就大大方方说道:“婶子,家里给定了亲了,等到大学毕业后就完婚……”
  这么一宣传,村里人都知道了。
  那位叶先生是定了亲的,家里已经给说好了。
  据说俩人还是大学同学,这可真是郎才女貌,格外般配。
  消息一传出来,那些大闺女们虽然有些失望,可学识字的热情依然不减。
  对她们来说,那叶先生门第甚高,本来就不是乡下女子攀得上的。现在能多看一眼就很好了,哪还敢想那么多?
  倒是村里的年轻汉子们,松了口气。
  自从叶先生一来,这闺女媳妇们就攒足了劲儿,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叶先生长叶先生短的,恨不得立马嫁给他。
  现在可好,人家叶先生是有主的,这些闺女媳妇们也该收收心了。
  徐甜甜和凤芝也听到了消息。
  她倒没什么。
  像这种大户人家出生的,能上大学的自然非同一般。解放前,说亲都很早,按照叶先生的年龄,定了亲那是妥妥的,有什么好惊讶的?
  倒是接下来,这种出生会受到家族拖累,希望叶先生能避开才好。
  对这位教书先生,她颇有好感。
  心想,要不要提点他一两句?
  日后也好有个防备。
  可这些日子,她甚至没和他单独说过话,即便想提点也没那个机会吧?
  况且真说了,人家就会相信吗?
  于是,又把这个想法给摁了下去。
  而凤芝呢,先是蔫蔫的。
  后来又打起精神来了。
  去识字班,也一如往日那般热情。
  过了年,家里就要给她说亲了。
  按照乡里的习俗,这都算是晚了的。可爹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想她出门子那么早,所以才把她留到了现在。
  她呢,也不想离开这个家。
  省得去人家家里吃苦受累不说,再像翠翠那样遇到个白眼狼,可有她受的。
  自从上了识字班之后,她更想找个自己喜欢的。
  也唯有这样,才像个居家过日子的吧?


第21章 灭渣滓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上课的间歇,徐甜甜也在村子里走了走。
  她带着冬娃去自家地里瞧了瞧。
  见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一片,已经一脚深了。
  中午,忖着青溪的水暖了,就端着木盆子,学着村姑的样子蹲在溪边洗衣服。
  她就着一块青石板,在褂子上揉了皂角之后,拿着一根棒槌,对着褂子捶捶打打的,感觉自己越发像个村姑了。
  等启康放学后,还会和他一起去野地里捡柴禾,听听小鸟的叫声。
  偶尔,也会去青沙河边走一走。
  看看河里过往的船只,想想下游的徐家湾和爹娘兄弟。她打算瞅个时间,带着冬娃回娘家一趟,看看爹那边的情况如何?
  当然,这得等她适应了翠翠的身份之后。
  否则稍有不慎,岂不是自露马脚?
  对虎头镇,她也想过去瞧瞧。
  这可是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平日里,见那些架子车、毛驴车还有大马车来来往往,穿梭在乡间的小道上,有的直达镇子,有的通往县城。
  她明白唯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只是这个时机得把握好了。
  在村里村外走动时,徐甜甜发现自家的条件算是好的。
  家里有吃有穿不说,院里还打了一眼水井,随时都能压水喝。而村里绝大部分人家都打不起水井,要去村口的大水井里挑水喝。
  庄户人家,在没分家单立门户之前,都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子。
  院里十几口人,每日光挑水就是个体力活儿。
  那些大脚村妇还好,那小脚媳妇可是受了罪了。
  男人家勤快一点的,能帮着媳妇做点活儿。遇到那些封建老思想的或混账的,家务活是一点儿都不肯沾手的,净指望着媳妇儿当牛做马地干活呢。
  由此可见,这村妇的日子该有多辛苦?
  可环境使然,乡里就是这种习俗。
  这不比还不觉得,这一比较,更加坚定了她离开村子的决心。
  *
  这天,轮到章存林家准备派饭。
  一大早,他吩咐冬娃娘做点好吃的,说给工作组的同志们好好补补。
  徐甜甜爽快地应了一声。
  就掂着柳条筐子去菜地里拔了一颗大萝卜,揪了几个青辣椒,又剜了几棵小青菜。见韭菜也长出来了,就用小铲子割了一茬嫩韭菜。
  回到灶屋,她和凤芝一起做了两锅玉米面饼子。
  瞅着快响午了,就先用油渣炒了一盘萝卜片,接着又炒了一盘小青菜。还把事先剥下来的萝卜皮切成细丝,和青椒丝、香醋拌在一起,做了一盘酸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