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听着老叶和陈姐一个劲地夸着,终于把不住劲了。
  要知道,她想闺女都快想疯了。
  可一连生了五个儿子,愣是没见着闺女。现在有了孙女,也可以解解馋了。
  她觉着翠翠算是立了一功。
  这么多年了,和文儿过得还算幸福。
  她心里的那些不满和纠结,也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消散了。不过,一直抹不开
  面子,也就一直端着。
  现在,终于能放下心结了。
  *
  妞妞满月了,婆婆上门了。
  这天一早,徐甜甜正在榻上歪着,就见公爹和婆婆一前一后进了院子。
  公爹手里还拎着一兜桃子。
  “婆婆来了?”她是又惊又喜。
  自打结婚之后,还未与婆婆照过面呢。
  她们之间的隔阂,犹如坚冰一般。
  可现在呢?
  婆婆端了那么长时间的架子,就这么放下了?
  那层坚冰,就这么融化了?
  这简直难以置信。
  由此可见,妞妞的威力可真猛啊,比春娃可是厉害多了。
  为了让公爹和婆婆高兴,她跟抒文悄悄说道:“抒文,妞妞的大名,就请爹和
  娘给起一个吧?”
  抒文一听,嘿嘿一笑。
  当场出去,把这个意思给说了。
  叶茂才一听,与太太相视而笑。
  妞妞的名字,他们早就想好了,就叫叶俊苒。
  徐甜甜也很喜欢。
  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也挺讲究的。
  这天晚上,抒文查了一下字典,跟她说“苒”是草木茂盛的意思,象征着富有活
  力,健康成长。另外还表示“轻柔”,含着美好的寓意。
  她觉得公爹起的名字,就是有水平。
  这么一来,妞妞又多了一个小名,叫苒苒。
  “苒苒,苒苒”这么一叫,春娃可乐坏了。
  他拍着小手,围着摇篮,嘴里嗷嗷着:“苒苒妹妹,你是跟哥哥学的吗?哥哥
  也有两个小名嗳,一个叫。春娃,一个叫宁宁……”
  抒文见了,就一把揪住他,问道:“春娃,爹问你,这个“宁”字代表啥意思?
  你跟爹说说……”
  “爹,我当然知道了,这是安宁、安静的意思……”春娃大声说着,一点也不觉得
  爹那是话里有话,敲打他呢。
  徐甜甜一听,就绷不住笑了起来。
  这娃可是一点也不安静。
  可看到春娃每天开开心心的,就像一个阳光宝宝,也感到高兴。
  春天里,抒文带着春娃去部队上,请老师给瞧了瞧。
  说他是天生的好嗓子,只要变声期间不出问题,这辈子可是吃开口饭的。还看
  了看他的手型,说“如果家里条件许可,就学琴吧?”
  还说钢琴、小提琴或手风琴都行。
  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对乐感也有帮助。
  抒文回来跟她一说,她也挺乐意的。
  如果能让春娃定下心来学点啥,就能让孩子沉下心来,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
  注性,克服那毛毛躁躁的缺点。
  只是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
  先要解决乐器问题,还要找一个好老师。
  抒文说家里有架钢琴,是大哥一家出去之前搬过来的,现在正好给春娃用。
  他回去一说,公爹和婆婆都很赞同。
  可钢琴太大了,屋里可放不下。
  再说,搬来搬去的也太显眼,被人瞧见了可不好。婆婆跟抒文说,“文儿,趁
  着星期天,让宁宁过来练琴吧?”
  还说,要给他找一位老师。
  她想了想,就点了头。
  这是为了春娃好。
  有了一技之长,日后报考文艺兵才能多几分把握。
  说定之后,春娃就开始了练琴生涯。
  一到星期天,公爹或陈姨就过来接他。小家伙嘴甜,哄得爷爷奶奶十分开心,
  在那边最少要吃两顿,把肚子吃得圆滚滚的。
  可吃归吃,就是恋家。
  一到太阳落山,就嗷嗷着要回家去,弄得他奶奶也无可奈何。
  只好叹口气说,“还是谁生的,跟谁亲啊!”
  春娃学起音乐来,颇有天分。
  对钢琴也很感兴趣。
  可就是坐不住,那屁股上就像长了钉子一样。好在那个梁老师教琴很严格,拿
  眼一蹬,春娃就老实了。
  抒文跟她说,梁老师可厉害了,以前在京城呆着,不知因为啥才回了省城,现
  在图书馆里工作。
  她不知道婆婆是怎么挖掘出了这么一个人才?
  这能量真是非同一般哪。
  见婆婆待春娃好,她心里也很感激。
  她想,春娃小小年纪,就开始为将来努力了。
  只希望他能开开心心地健康成长,一辈子安安宁宁的就好。
  *
  妞妞满月之后,抒文就回部队上了。
  徐甜甜的身体也恢复了大半。
  无论是身材还是气色,都很不错。
  她照着镜子,不由得噘起了小嘴,还嘟嘟着:“这一下子胖了那么多,鹅蛋脸
  都快变成苹果脸了……再这么下去,可是往猪猡猡的方向发展了……”
  娘见了,总是笑着说:“翠翠,胖一点好,看看娘,瘦嘎嘎的,想胖还胖不起
  来呢!”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她的头脑却不能发昏。
  这胖和健康可是两码事。
  得赶紧锻炼身体恢复原状,她可是顶顶爱美的。
  出了月子,徐甜甜也能见人了。
  启宽大哥带着俊兰过来看了看,还带了两斤毛线,说是给妞妞织件毛衣。启康
  写了信过来,说是婶子和凤芝都给妞妞备了礼物,他开学前就给捎过来。
  到了星期六的傍晚,抒文赶了回来。
  一见面,就抓着她的手,开玩笑似的说道:“甜甜,你咋瘦了?”说着,还用手
  指头戳了戳她手背上的小窝窝。
  她暼了他一眼。
  心说,等着瞧吧,不出三个月一定能减下来。
  晚上,俩人面对着面,躺在大床上。
  抒文笑嘻嘻地说道:“甜甜,还是胖点好……”说着,往她身上瞄了一眼。
  她脸一红,心知那人又想歪了。
  可非常时期,即便想歪了也得忍着。
  第二天是星期天。
  下午,徐永泰拎着一大包吃的来了。
  见到外孙女,就呵呵笑着,说道:“妞妞长得像她爹……”
  “是嘛?”抒文听了,就戴上眼镜,对着妞妞琢磨了半天。
  娃娃这么小,实在是看不出啥来。
  可这话他爱听。
  人说闺女长得像爹。
  以后,妞妞就是爹的小棉袄了,贴心着呢。


第94章 
  *
  徐甜甜见到爹; 自然是问长问短。
  尤其是对县里和乡里的情况,想多了解一些。
  徐永泰说,咱县里继虎头公社之后,又有几个公社开始采用“土法”炼起钢来。
  像徐家湾那边也铺开了摊子; 架起了炉子; 使劲折腾起来。看这情景; 到“秋收”之
  前也完不了工。
  对这个; 她不好做出评价。
  可这么下去; 终究埋藏着某种隐患。
  爹说; 家里该储备的都已经储备好了。到了秋后; 再收点玉米和黄豆,反正攒
  的东西够吃几年的了。
  爹这趟过来,还带来了两个消息。
  一个是关于他的工作调动。
  这一年运作下来; 省店这边已答应向县里借调; 县店那边也答应放他过去。等
  到十月,就来省店帮忙了。
  他过来了之后; 还做批发工作。
  不过; 人事关系还在县里; 只是系统内部的临时调动。
  可即便是这样; 他也很满意了。
  另一个,就是组织上开始找他们这些党外人士谈心了。说是一对一的交心活
  动; 下个星期就轮到他了。反正; 每个职工都要轮一遍,谁也跑不了。
  徐甜甜一听; 猛一激灵。
  她跟爹说:“爹,咱可别信那个,交啥心啊?等把心里话说出来之后,就被人
  记在小本本上了,到时候可吃不了兜着走……”
  “呃……爹明白……”
  “爹,您跟志和也说说?”
  “呃,等他出差回来,爹就跟他说……”
  父女俩说着话,抒文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听岳父说,省店安排他住在集体宿舍里,就笑着说道:“爹,您来这边工作
  后,就住在家里吧?还能陪娘说说话儿,还可以搭把手呢……”
  “好!”徐永泰乐呵呵的,也毫不客气。
  这几年,他常在这边落脚,早就习惯了。
  如果不是挂念着翠翠娘,还有翠翠和冬娃、春娃他们,自己还跑出来折腾个啥?
  舒舒服服地呆在县里多好?
  现在,一家人能聚在一起,比啥都强。
  徐甜甜也咧了咧嘴。
  抒文这眼皮子就是活啊,哪里还有一点书生的傻气?
  这反应比她还快呢。
  怕是在机关里呆着,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这天晚上,她和抒文躺在床上说着话儿。
  她掰着他的手指头,柔声说道:“抒文,以后组织上怎么交心,咱都不能说实
  话,也不能提意见……”
  “嗯,我明白……”叶抒文点了点头。
  随后,又补充了一句:“甜甜,我跟爹也说一声,让他那边也留点意……”
  甜甜跟他说,这交心活动之后,怕是又要划一批“老右”了。
  他们都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倒出来之后,被人挖到了“真材实料”。而且证据确
  凿,想翻案都翻不了。
  这是继“大鸣大放”之后,又一场“引蛇出洞”的行动。
  从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荡然无存,再也没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也没人敢再胡说八道了。
  人人都追求一种思想进步,把政治提到了第一高度。
  而普通人,唯有“谨小慎微”才是保全自身的法宝吧?
  *
  转眼秋季开学了。
  启康从老家回到了学校,还送来了一包东西。冬娃升到了初中,就在小学隔
  壁,上学倒是离家很近。
  春娃还在托儿所里,每天乐呵呵的。
  而徐甜甜呢,准备产假一结束,就上班去。
  这天一早,她去托儿所送春娃。
  张老师见到她,就告起了“黑状”。
  说叶俊宁小朋友上课时爱动,被罚站过好几回了。她听着,只能向老师赔个笑
  脸,请她多担待一些。
  心说,小娃娃哪有不爱动的?
  春娃是坐不住,可从不动手打人,也不欺负其他小朋友,在品质方面没啥问题。
  这一点,她还是放心的。
  打完了小报告,张老师又提到了节目排练。
  说国庆节了,托儿所里要参加局里的文艺汇演,想给小朋友们排练个节目。她
  看叶俊宁是个大嗓门,想让他领唱。
  还问她,除了唱歌之外,叶俊宁还有没有其他特长?
  她一听,就摇了摇头。
  关于春娃学钢琴的事情,她特地叮嘱过,去了托儿所不要乱说。
  这种奢侈品太引人注目,稍有不慎就会惹出事来。
  公爹那边已经够谨慎的了,他们这边也得注意一些。
  听抒文说,爹跟他提过几次,到了六十岁就打算退休,局里实在是太复杂了。
  她想,这几年还好。
  距离大运动开始还有个缓冲期,倒不用那么着急。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十月下旬,徐甜甜销了产假,回到门店里上班。
  这时候,她身体已基本上恢复了。
  娘在家里带着妞妞。爹已经调到省店工作了,平日里也住在这边。公爹和婆婆
  时不时地跑过来看看,和爹娘也能说到一块去。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相处得还算和睦。
  而她制定的“营养计划”继续落实开来。
  趁着星期天,抒文和启康跑到郊区买了一批竹竿子和透明塑料布,还有几卷麦
  秸草帘子,准备做塑料大棚。
  他们按照她的指导,对着草图忙乎开来。
  先用几根木棍搭好架子,再把竹竿一根一根弯下来,用木棍撑着,再用麻绳绑
  好固定住。接着,在上面蒙上一层透明塑料布,留好门。再把那几卷草帘子挂在一
  端,卷起来。
  这样,塑料大棚就做好了。
  叶茂才见了啧啧称奇,把孩子们都夸了一通。
  徐永泰听了,呵呵直笑。
  今年冬天,一家人就有青菜吃了。
  几个人忙完了这边,接着就收拾大宅那边。
  直到十一月上旬,两边的塑料大棚才算搭好了。
  菜种子也播下去了,就等着出苗苗呢。
  这时候,已是初冬时节。
  军区后勤处派人过来,把那台节能炉又给挪进了堂屋里。
  清扫了烟囱之后,还给安装好了。
  这个冬天,又是暖洋洋的。
  光想一想,就觉得舒坦。
  星期天,志和带着江红英过来串门。
  见到那炉子,也是稀罕得不行。
  瞧瞧,即便炉灶口封着,那水箱里的水也是热乎乎的,用起来很方便。
  还有这屋里也很暖和,穿着毛衣就行。
  江红英说,“志和,咱单位条件这么好,也得给大家弄一台……”还说,回去后就
  跟她爹反映一下。
  “唔……红英,这事回去之后再说吧?”当着众人的面,志和没好意思说啥。
  徐永泰呵呵一笑。
  他早就发现了,红英太实诚了。
  翠翠娘还跟他悄悄嘀咕过,这孩子咋有点缺心眼儿?
  徐甜甜也觉得这个江红英太过直爽。
  这啥都反映,啥都说?
  这嘴怕是会惹来麻烦。
  可想想她的家世,又有些释然了。
  也许,是她太谨慎了。
  *
  进入十二月之后,天越来越冷了。
  徐甜甜从报纸上看到全国钢铁产量翻了一番,提前十二天完成了任务。
  各地“大炼钢铁”的热潮也告一段落。
  很多地区,在突击完成炼钢任务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公社
  里,带着大批青壮年苦干了几个月,除了弄了一堆铁疙瘩之外,无任何收获。
  土法“炼钢”失败了。
  可这种蛮干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冲击了农业生产的同时,也
  影响到了广大社员们的生活。
  章家爹来信说,虎头公社这边还好。
  这边的秋粮虽然减产了,还算收上来了一些。
  虽然比不上去年,也有个七八成吧?
  可有些公社,因为缺乏劳动力,也没人组织抢收。一下雨,大片的红薯就那么
  烂在了地里,看着可真令人心疼啊。
  还有,社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大食堂里的伙食也不如从前了,白面馒头变成了杂面馒头,个头也小了许多。
  社员们嚷嚷着吃不饱。
  一问管伙的,说是“库里的小麦快见底了,不吃杂面吃啥?”
  有社员质疑,“夏粮不是大丰收了嘛?这麦子呢?”
  “麦子?哪里还有麦子?瞧瞧这几个月狂吃海吃的,再多的粮食也经不住这么
  个吃法啊?”
  “那粮穴子呢?”
  “粮穴子?呵呵,你问队里去吧……”
  社员们当然知道那粮穴子是咋回事?
  那满满当当的粮穴子,里面扒开来都是麦秸草。那是上面下来检查时,队里做
  的样子。
  满仓满谷,其实都是假的。
  可现在,却是自食其果。
  这时候,城里还好。
  市民们都是按照定量标准购买口粮,粗粮细粮搭配着,只要省着点还是够吃的。
  一些社员开始羡慕起城里来,甚至萌生出了搬到城里去的想法。
  可惜,现在已经晚了。
  今年年初,上面就正式下发了《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