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科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宦海(科举)-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袁尚书还真是艺高人大胆。
    居然敢这样同时弹劾两位宰相,简直是不要命了嘛。
    果然,就在袁振话音才落之时,就见杜允文跟陶明哲的心腹官员纷纷出列为两人说话。
    “陛下,左相大人素来行事稳妥,断然做不出这等事来。”
    “陛下,副相大人定是受人诬陷,还望陛下明察。”
    “不错,袁尚书虽然亦是阁臣,却乃是礼部尚书,又为掌管三司,现今却出言弹劾,也不知所言是真是假。”
    “陛下,还望明察。”
    ……
    一时间,朝中不少官员不仅出言为杜允文跟陶明哲两人说话,甚至还有人开始攻讦袁振。
    毕竟袁振虽然为礼部尚书,能入内阁,但终归资历浅。
    加上这一下就弹劾两位宰相,所有人都是不相信,此次袁振的弹劾能动摇杜允文跟陶明哲的地位。
    “闭嘴!”
    就在这个时候,元化帝一拍御案,怒喝一声,随即喝骂那些为杜允文二人说话的官员,道:“尔等枉为朝廷命官!难道只三司的官员才可上奏弹劾朝臣?难道尔等遇着不忠不义、危害社稷之辈,也是充耳不闻,只道这乃三司之事?”
    “若是如此短视之官员,朕不要也罢!”
    说到这里,元化帝又指着袁振,喝骂着众人道:“袁爱卿虽为礼部官员,然却不畏权势,大胆直言,实乃我朝之幸,尔等不觉羞愧就罢了,竟还胡言乱语攻讦与他,到底是何居心!”
    直到这个时候,众人方才反应过来,忙齐齐请罪:“微臣不敢。”
    看来今次袁振弹劾杜允文跟陶明哲,乃是元化帝授意,难怪这袁振会这样大胆,一下子就将左相跟副相都得罪了。
    这分明是元化帝有意要除去杜允文两人啊。
    思及至此,那些为杜允文二人求情的朝臣们都暗悔不已。
    他们大多本就是杜允文或是陶明哲一党的官员,说不得之前早就在元化帝心中挂了号的,眼下很明显,元化帝要除去杜允文两人,他们不受牵连被一并处置了就算好的了,眼下还上赶着去碍元化帝的眼。
    若是放在之前,这些官员们都不会这样担心。
    毕竟以前元化帝势弱,他们左相跟副相一派颇为强势,一般而言,元化帝顾忌着杜允文,不会轻易处置杜允文手下的官员。
    但现在不同了啊。
    众人都在期盼,希望元化帝法不责众,不去计较方才之事。
    但事与愿违,只见元化帝当下便道:“传朕令,即刻革去杜允文左相之职,由都察院收押详查,另收押杜氏族人,三族之内全数羁押,若经查实,全数问斩。”
    “革去陶明哲副相之职,亦由都察院收押核查,若经查实,陶明哲满门抄斩,陶氏三族流放。”
    说到这里,朝臣们皆是背脊一凉,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真是狠决果断啊。
    就在这时,元化帝却是目色一转,看到了跪下殿下,面色如土的刑部尚书杨海生,复又道:“革去杨海生刑部尚书一职,由都察院收押,细查其罪。”
    “今日凡为杜允文跟陶明哲求情之人,皆降两级,吏部七日之内务必将此办妥。”
    说到这里,元化帝似乎气息有些不匀,顿了顿,复又说道:“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元华,迁任刑部尚书一职。”
    此言一出,朝臣们更是震惊了。
    就在这一会的功夫,左相跟副相就此革职查办,而元化帝却又在这个时候提拔陈云华任刑部尚书,入内阁辅政?
    要知道陈云华那可是右相孙惟德的人。
    眼下没了左相跟副相,内阁九位大佬,一下就只有七人,而这七人之中,户部尚书顾云浩本就是孙惟德门下弟子,而吏部尚书邓仕建,虽然之前与右相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的密切,但也是孙惟德一手提拔。
    现在就连刑部尚书之位,也要由右相一派的陈云华担任。
    如此的话,如今的内阁,七名辅政阁臣,就有四名是右相一党之人。
    而且,没了左相跟副相,朝中仅仅只有孙惟德这一个正一品的宰相,那可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想到这里,朝臣们纷纷向孙惟德投去热切的目光。
    然而,就是这样热切的目光,却是让孙惟德只觉芒刺在背。
    此刻,孙惟德的内心除了震动,更是有一种隐隐的担忧在里面。
    元化帝要除去杜允文跟陶明哲,这个消息实际上他早就知道了的。
    在几个月前,门下弟子顾云浩进宫面圣之后,便赶到了右相府,与他一起说起过元化帝当初托孤之事。
    因而,两人都是晓得,就在这几个月,元化帝必然会在病体沉疴之前,将杜允文跟陶明哲两人除去,从而为小太子萧云珏即位铺路。
    只是知道归知道,但眼下突然见着元化帝这样以雷霆之势处置了杜允文跟陶明哲,同为内阁宰相、两朝元老的孙惟德,却是也是有种狐死兔悲之感。
    看来,元化帝是真的对他们这些老臣不放心啊……
    在下旨处置了杜允文跟陶明哲等人之后,元化帝似乎一刻也不愿在这殿内坐着,当下急急吩咐了一声‘退朝’,便在三步并作两步走下御座,在朝臣们的跪拜之中,头也不回的转身往太和殿后而去。
    ……
    一散朝,杜允文跟陶明哲倒台的消息便如长了翅膀一样,极快地传遍了整个雍京城。
    不仅是杜允文两人手下的门生故吏,就是那些与杜允文平时交好的勋贵们,也是更为谨慎了不少,生怕被元化帝一怒之下,连带着发落了去。
    都察院动作极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结案了,并将结论呈报元化帝。
    元化帝似乎对此案没有什么耐心,直接交由新上任的刑部尚书陈云华论处。
    对此,陈云华也是有些拿捏不准,在揣摩了元化帝圣意之后,直接判了杜允文三族同罪,十四岁以下全数问斩,十四岁以上流放之刑。
    而陶明哲亦是同其罪,判了陶家满门抄斩,三族流放之刑。
    杨海生自然也是落不到好下场。
    就这样,曾经权倾朝野的左相杜允文倒台了。
    随着杜允文跟陶明哲的倒台,一时间,朝中出现了孙惟德一人独大的局面。
    但这样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
    十月底,年过七旬的右相孙惟德,向元化帝递上奏本,请求元化帝顾念其年迈,准其告老还乡。
    当然,这个请辞奏折,元化帝是没有批准的。
    不过孙惟德并不是蠢笨之人,知晓元化帝如此只是故作姿态,故而在元化帝驳回其请辞之后,复又上折请辞,当然,这个第二次的请辞,还是被元化帝驳回了。
    其实这算是元化帝在给他体面。
    毕竟孙惟德当政数年,在杜允文跟陶明哲二人倒台后,就这样急急告老还乡,少不得有些人会揣度其中之意,认为孙惟德已失圣心,这样急急告老,不过是为了避祸。
    但如今元化帝再三挽留,也算是全了孙惟德这个当朝右相的体面,告知全天下,即便是孙惟德年迈,依旧还是他萧穆言所看重的臣子。
    就这样,元化帝跟孙惟德在这般请辞和挽留之中来回了三次,直到孙惟德第四次上折请辞,元化帝方才准其归乡荣养,并亲赐黄金一万两,绢帛一千匹。
    自此以后,内阁再无宰相,仅仅只剩下六部尚书这六位阁臣。
    其中,虽然顾云浩资历最浅,但其主持新政,这一年来,又得孙惟德栽培,逐渐掌握了右相一党的权势,加上还颇受元化帝看重,故而,其余几位阁臣也颇为给其面子,甚至渐渐出现以顾云浩为首的局面。
    十一月中旬,元化帝又下了一道圣旨,直接废除内阁三相之制,专设丞相一职,为超一品官阶,统管内阁及朝中诸事。
    在内阁原有的票拟之权上,丞相更有呈批之权。即全国奏本由内阁票拟之后,却是直接呈交丞相,由丞相代天子行批阅,最后再挑选重要奏本呈交皇帝御批,至于那些丞相认为不重要的,便会直接发往六部行事。
    这可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自华朝建朝之后,为了遏制相权,专门将相权一分为三,设立三个宰相。
    而现在,元化帝却是又突然下令,将三宰相之权合而为一,重设丞相之位。
    对此,众人都是议论纷纷,皆在估量这位他们华朝的第一个丞相乃是何人。
    十一月底,内阁重整完毕,元化帝再发圣旨,直接提任户部尚书顾云浩为丞相之位。
    一时间,满朝震惊。
    这位顾丞相,不过才三十多岁,就身居如此高位,真可谓是权倾朝野啊!
 
第203章 第203章:突来变故(三更)

    顾云浩被任为丞相之后; 所做的第一件事; 便是当机立断; 将洛省提学江清华召回雍京; 接任户部左侍郎之位。
    不错,在顾云浩于齐地任职之时,江清华也是得到了擢升,被提为正四品的洛省提学。
    眼下顾云浩提任为丞相,因着新政之事尤为重要; 顾云浩担心冒然找人接管户部,一旦元化帝殡天,会出现什么变故,故而并未上折请辞户部尚书之职。
    只是顾云浩心里清楚,他才初掌朝局; 所有事都是千头万绪; 再加上元化帝的身子只怕是不行了; 时间又不多,未免户部那边的新政出现什么问题; 他当机立断,一道丞相令下到吏部; 调任江清华回京,担任户部左侍郎一职,替他看着户部那边的新政之事。
    眼下; 顾云浩已经身为丞相; 再加上元化帝已经接连半个多月罢朝; 朝中诸事都乃是顾云浩一人主持。
    见着顾云浩下令了,吏部尚书邓仕建也是不敢大意,只依命行事,一面按着程序向内阁上折言及江清华调用回京之事,一面就开始领吏部着手准备官文和官服,只待元化帝一点头,就立即前往洛省,召江清华回京。
    这天内阁当职的阁臣乃是刑部尚书陈云华,陈云华见那奏折上写着乃是奉丞相顾云浩之命,当下便直接票拟批准,让阁官亲自送交与丞相顾云浩呈批。
    哪晓得顾云浩看着这一奏本,却是眉心微微一蹙,便拿起手边的毛笔,在上面批了一个‘准’字,就让赵启拿了出去,派人立刻送到吏部,令吏部邓仕建依令行事。
    邓仕建见着这本奏折上顾云浩那飘逸非凡的字迹,只觉自己头都大了。
    依着华朝的旧制,四品以上官员的调职任用,那可都是要由内阁票拟之后,呈交皇帝,由皇帝点头才可的。
    眼下却是在内阁之上,又多出了一个丞相来,偏生这个新任的丞相顾云浩,还并没有打算将这个奏折送交元化帝,竟是自己直接批准了,还令他们户部着手行事?
    这到底算不算僭越?丞相之权果真有如此之大么?甚至连正三品侍郎的任用都可不经过皇帝径直决定?
    对此,邓仕建徘徊了许久。
    毕竟现在顾云浩乃是权倾朝野的丞相,是他惹不起之人。
    假如就按着顾云浩之令,直接行事的话,又怕元化帝知晓了怪罪。
    在纠结一番之后,邓仕建还是稳妥起见,还是准备私下将此事禀奏元化帝。
    哪晓得却是连紫极殿的门都没进去,就被元化帝打发了许斌前来传旨,不仅是挨了一通呵斥,更是罚奉一年。
    邓仕建见着元化帝这个态度,哪里还敢质疑顾云浩的决定,当下便连忙吩咐吏部急召江清华回吏部述职。
    此事似乎也并没有瞒得住朝中众人,不过三两日的功夫,便私下传遍了。
    朝臣们在说邓仕建得罪顾云浩的同时,却更是为元化帝对顾云浩的信任而惊讶。
    这位新上任的顾丞相,还真是大权在握啊。
    经此之后,顾云浩在朝中的地位更是稳固非常,即便是内阁大臣们,见着他也是颇为恭敬。
    由于元化帝连日罢朝,一时间,华朝的诸事几乎尽数由顾云浩一人裁夺。
    十二月上旬,江清华回京,按着顾云浩的安排,直接进户部任左侍郎之职,顾云浩特别将户部新政之事全数交由他负责,而后开始集中精力尽快掌握朝局。
    十二月中旬,朝中开始出现流言,说是元化帝病体沉疴,命不久矣。
    元化帝的身体情况,在隐瞒了这么许久之后,终归还是瞒不住了,被传了出来。
    一时间,群臣们议论纷纷,都开始猜测,觉得顾云浩乃是元化帝选定的托孤之臣,故而方才能这样大权独揽。
    毕竟小太子如今才七岁,若是即位,那是绝对会出现辅臣当政的局面,
    猜想到这些,顾云浩更是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托孤之臣,独揽大权的丞相,在今后萧云珏亲政之前的十多年,那是绝对的权威。
    趁着这个档口,顾云浩抓住机会,尽数收揽人心,极快地将朝局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十二月二十六日,朝中各衙门都已经封印,除了各处仅有一两名官员当值之外,其余官员已经尽数回家准备过年。
    这两日事情不多,顾云浩早早的处理完那些紧急的奏折,便坐着乘舆回家。
    自担任丞相之后,元化帝为了彰显皇恩,特地将其为齐王之时的潜邸赐予顾云浩。
    曾经的齐王府,一下子转身成为了顾云浩的丞相府。
    雍京城东,距离大明宫不远的利东街,一整条街都是高高的围墙,竟是一条街都被一个府邸所占据着。
    直至街的正中间位置,方才看见一个极为气派的大门,这门共有七扇,门口摆着四个大理石的狮子。
    朱红的大门,上面挂着一个金漆大匾,上书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丞相府’。
    若是懂行的人,或是朝中有点地位的官员,都能一眼认出,那匾额上的几个字,分明是元化帝的笔迹。
    大门之外,恭敬地侍立着十二名青色衣帽的小厮。
    见着似有鸣锣之声响起,小厮们的背更是挺直了一下,面上都是恭敬之色。
    “都精神些,丞相回府了。”
    随着领班小厮的提醒,就见顾云浩的乘舆仪仗渐渐进了。
    一时到了府门口,乘舆停下,自有护卫拿着下榻急急上前。
    顾云浩思量着来年礼部的新政之事,眉头紧蹙地步下乘舆,自往府内走。
    “恭迎相爷回府。”
    此刻,七闪朱红大门齐开,门口的十二名小厮纷纷下拜行礼道。
    脑中想着礼部的事情,顾云浩哪里会关注到其他。
    哪晓得脚步刚迈进大门,却是见一个侍卫飞骑而来。
    似乎被那急促的马蹄之声绊住了脚步,顾云浩眉头紧蹙地回过头去,看着那急速而来的侍卫。
    那人显然已经急坏了,一到了地方,便急忙下马,单膝跪下行礼道:“禀丞相大人,陛下急召,请相爷速速进宫。”
    闻言,顾云浩目色一紧,心中暗叫不好。
    若是元化帝真的有个万一,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布置。
    一想到这里,顾云浩也不顾其他,直接翻身上马,一路向着大明宫而去。
    及至宫内,却见元化帝果真是不行了。
    “丞相可到了?”
    交到了内宫诸事之后,元化帝便开始找顾云浩。
    此刻的元化帝,已经完全目不能视,只能些微听着些声音。
    闻言,顾云浩忙近前行礼道:“陛下,臣在。”
    似乎是听到了顾云浩的声音,元化帝颤颤悠悠地伸出手来。
    见状,顾云浩忙伸手过去,握着元化帝那已经枯瘦如柴的手掌。
    “景源,我就将珏儿跟这天下,交……交托与你了,切莫……切莫让我失望……”元化帝断断续续地道。
    “父皇……”
    哪晓得萧穆言话音刚落,便见跪在其身侧的小太子萧云珏直接一声哭了出来。
    “珏儿,今后父皇……不在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