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嫡系,自然封赏颇厚。而张良毕竟是个外来户,虽说过往的日子里相处的比较密切,可和萧何比起来还是有些疏远,现在革命成功了,自然就会分出个三六九。

    更为重要的是,萧何这些年来只知埋头干活,不抢风头,这样的人刘邦很放心。而张良则不然,因为他对事情的判断比刘邦还准确!

    从西进关中开始,刘邦想到的,张良也想到了;刘邦没有想到的,他张良还是想到了。换你当老大,会允许这样的一个人待在身边吗?并且张良想到的并不是什么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变,用来搞阴谋政变很合适,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用这些东西对付自己?

    讲到此,刘邦的态度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当然,上边我们讲到的东西,张良自己也想到了,他真是个实实在在的高人。与其等着让刘邦给自己穿小鞋,还不如大方一点,不去染指那些身外之物,老老实实待在家更为安全。更为高明的是把“留地”这个俩人相识的见证地作为自己的封赏,时不时还能提醒一下俩人过去的感情,算是上了道双保险。

    张良实在太聪明了。

    不过这似乎还不够,做完这一切后,张良来了个成功的转型,从积极进取谋臣直接转身为与世无争的道士,真可谓煞费苦心。

    自从张良当上道士后,恪守“疏不间亲”的办事宗旨,在汉初刘邦剪除异姓王的斗争中,极少谋划,也极少参与,更别说去参加皇室的明争暗斗。

    这次廷议的通知下发给他后,他当时就知道刘邦是要干什么,因此立刻上书,请了个“病假”,继续躲在家里搞冶炼。宫廷内争的如火如荼,而张良却在家烟熏火燎。

    然而,这一次坐不住了,因为吕雉想起了他。

    自从廷议过后,吕雉慌了神,到此时她也无奈了。她心里很清楚,廷议中大臣们的诤谏根本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刘邦换太子的想法依然很强烈,也很顽固,这让他不知所措。就在万般无奈之时,在别人的提议下,吕雉想起了钻在家里炼丹的张良。

    随即,吕雉打发哥哥吕泽跑去请张良出来说话。而张良正一门心思明哲保身,不愿意露头。

    吕泽跑了一趟,无果而回;再跑一趟,仍然两手空空。几趟跑下来,腿都跑短了一大截,还是一无所获。

    最后逼的吕泽万般无奈,干脆搬到张家里住了下来,不走了。张良吃饭他看着,张良如厕他跟着,张良炼丹他陪着……最终在吕泽的软磨硬泡下,张良还是就范了。

    “此事难以口舌相争。天下有四人,皇上征召而不至,义不为汉臣。今公若能让太子以诚相请而出山辅佐,必能一助。”接着,张良说出了这四个人的名字。

    关于这四个人,史书送给他们一个称号——“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此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要说他们拒绝刘邦是合情合理的,都80多了,还出来干什么啊?人到70就“古来稀”了,80多的老大爷还出来起早贪黑干活?图个啥呀。

    要说刘邦并不是要让他们出来干活,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身份:一代表士子,也就是天下文化人的身份,80多岁的老博士为我所用,听起来就觉得有面子;二是代表“宗长”,古时候人的平均年龄都不长,而把这几个老头往人前一摆,大有神仙下凡的感觉,很有面子。因此刘邦三番五次相请,不过这几个老头很不给他面子,干脆隐居商山,不再露头。

    而这一次,吕雉准备干成这件事。

    具体请的过程我不敢胡讲,因为史料没有记载。但结果写的很清楚,吕泽用他那软磨硬泡的功夫,硬是把这四个老头请下了山。他成功了,看来吕泽搞这种事情还是很有一套的。

    这四个人下山后,也没什么具体事,就是太子有什么公共活动时,四个老头陪着出去溜达溜达,剩下的时间就是吃饭闲聊,一天到晚啥也没干。可事实证明,这几个老头还真是有用,因为他们为平息这场“易储风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他们起到作用之前,又有大事发生了,具体说来就是有人造反。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三)易储风波(六)
    在廷议现场,刘邦向群臣肆无忌惮地抡起了棒槌。群臣心里都清楚,皇帝这次是要东真格了。

    然而,现场绝大部分人都是刘家的老人,当然也和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刘盈这些年来的表现虽然不抢眼,但也没犯错,并且人还比较老实,刘邦这次大刀阔斧地恶整,让这些人心中多少有些不爽。

    当然,如果刘邦这次不打吕泽他们屁股的话,虽然反对声一片,但还不至于让群臣这么激动。而此时,却不得不激动。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刘邦的行为明显是要向吕家开刀了。如果此时不再努力争一把,太子肯定被废,吕家也跟着玩完。

    群臣这一次算是豁了出去,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轮不着自己说话。要说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打屁股嘛,大家都挨打也不算很丢人。

    按照这一理论,樊哙、夏侯婴等人就痛痛快快地闹腾了一番,这让刘邦咬牙切齿地准备送给他们些礼物,而就在此时,周昌站了起来。

    平时大家都怕这个周结巴,见到他都想跑,而此时却有一种救命稻草的感觉,纷纷闭上了嘴,给他腾出了场地,静待他的表演。

    周昌来到了殿中央,准备说话了。

    周昌已经憋了好长时间,由于自己口吃,一直轮不着自己发言,所以很生气,用史书里的一个词——“盛怒”。司马迁老爷子真是高手,这一个词就顶我说了半天话。

    由于周昌“盛怒”,所以结巴的更为严重,张嘴就直奔核心思想,很有总结概括的意思。好了,不再废话了,让周昌表演吧。

    周昌扭着头,费了半天劲,说道:“臣、臣……臣以为,绝、绝……绝不能换太子。”

    刘邦费力地听完他的话,愤怒地问道:“为何?”

    实际上刘邦这是在为难周昌,就周昌的说话水平,想让他说清楚所以然,那得准备下午饭。

    不过周昌有自己的解决方式,没有两把刷不可能在这个岗位上混这么长时间。

    周昌的解决方式很简单,瞪着两眼说道:“臣、臣……臣口不能言,然、然……然臣期、期……期知其不可。陛、陛……陛下欲、欲……欲废太子,臣、臣……臣期、期……期不奉召。”

    周昌两句话,我用的标点符号有些多,如果大家看的费劲,也敬请见谅,由于这位仁兄说话就是这种方式。

    周昌费劲的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刘邦不怒反乐了。对付这个姓周的,刘邦有经验,绝对不能和他对着干,要不然还不知道啥难听话在等着他呢,更为关键的是刘邦在心里比较喜欢这个人。

    周昌说话不利索,但爱较真,他一旦认准个理,八匹大马都拉不回来。更重要的是,这位仁兄不怕死,不管你是谁,我说不行就不行,要么你杀了我,要么就听我的。现在他明着说“不奉诏”,这个愣头青可真敢来这一手,还不用打这赌。刘邦让他当御史大夫,真算是用对了人。能用到这么个人,也让后世很多有为的皇帝很是艳羡,包括汉武帝。

    刘邦笑了,摆了摆手说了声:“今天廷议就到此吧!”然后率先离开了大殿。

    这次论战,以群臣的胜利而告终。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终于度过了难熬的一天。

    大臣们陆陆续续地离开大殿,当周昌走到门口时,吕雉拦住了他。

    实际上这次廷议,吕雉一直在现场。当然,她没有收到刘邦的邀请函,也没有机会站到前台进行表演,而是躲在侧房偷听。因为这次廷议将会影响自己和儿子随后的生存方式,这不能不引起她的重视。

    在周昌的面前,吕雉下跪了。

    这个高傲的女人,帝国的皇后,流下了痛心和感激的眼泪:“没有你,太子几被废矣。”

    的确,这次皇帝和群臣间的拔河,因周昌的诤谏使群臣稍占优势。吕雉的下跪,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该的。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次下跪也是很值得的,因为以弱者的姿态亮相于群臣,也引来更多的同情,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刘盈在这次风波中能够化险为夷,应该感谢很多人,感谢很多事。其中,最应感谢周昌这次的诤谏,张良随后的奇谋,还有他老娘吕雉的这一跪。

    廷议结束了,但不代表刘邦就不再换太子了,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的。

    然而,群臣们都已经做出了自己所能够提供的支持,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还有很多人也贡献出了屁股,但并不代表这就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最后的答案始终握在老大的手上,只要皇帝不放弃“换太子”的想法,群臣永远都不可能赢得了这次对抗赛的最终胜利。

    让皇帝放弃自己思虑多年的想法,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的确,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这一次出现了“二般情况”。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刘邦这一辈子闹革命,别的本事稀松,但用人的本事绝对一流,正因如此,此时的大汉天下卧虎藏龙、高手云集。

    “换太子”这件事情闹腾到现在,高手终于还是出手了。

    这个高手就是张良。

    这位仁兄我们已经让他凉快好长一段时间了,自从刘邦决定迁都长安起,我们就再也没提到过他。也不是我不愿意介绍他,主要是这位仁兄的确在这段时间里啥也没干,更夸张的是什么活动也不参加,包括上边讲的这次热热闹闹的廷议。

    自从帮助刘邦分析了一下“迁都”的好处后,张兄弟就彻彻底底的把自己掩藏了起来,再也不愿意露头。

    并且他掩藏的还比较好,俗话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而这位仁兄更夸张,觉得隐藏于“市”还不过瘾,更上一个台阶——“隐于朝”,可谓化腐朽为神奇。这位仁兄不光有大奇谋,更有大智慧。翻阅古代史,一生作为和张良最相似的似乎只有明朝时候的刘伯温,可不幸的是刘伯温只有大奇谋,而缺少大智慧,以致最终的结果完全相反。

    这一次,张良藏不住了,因为有人亲自来找他,找他的人就是吕雉。又让他进行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二)易储风波(五)
    在易储风声刚传出之时,吕雉就跑到刘邦跟前,验证这个风声的真实性,而得到的回答是——“子乌虚有之事,无需挂怀。”然而吕雉不是个容易糊弄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直关注着刘邦的一举一动。

    刘邦和萧何对话的内容就这样很快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萧何的引经据典和刘邦的不置可否都完完全全地展现在她的面前。这让吕雉很生气,她在心里很轻楚:刘邦要有举动了。

    随即,吕雉把大哥吕泽和二哥吕释之叫到了跟前。

    吕家叔侄纷纷表示要上书请愿,决不允许刘邦这种卸磨杀驴的行为发生在太子的身上,也不能发生在吕家的身上。

    就在这俩人热情洋溢地抒发个人情感之时,吕雉伸手制止了他们:“此时,你们不宜上书,吕氏旧属也不要如此。”

    吕泽和吕释之迷惑了,现在不说话,难道等着刘邦欺负?

    然而吕雉紧接着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团,“示弱群臣,收取人心,放出话去,就说‘太子何罪?’”。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三公进言,刘邦答复:没有此事。

    要说皇帝亲口否认了,也就该结束了,可事情不算完。

    九卿上书,刘邦很生气,这是搞什么啊?刚放出点风声,就这么闹腾,要是真着手,那还了得?因此,刘邦又一次答复:没有此事。

    这一次,大臣们消停了。

    要说试探的差不多,大家都反对,哪个儿子当太子似乎是无所谓的事情,就此打住不就得了?而事实上,此时的刘邦根本没放弃换太子的想法,理由很简单,戚姬在得到群臣一直反对的消息后,在刘邦面前一直哭。刘邦把眼前的泪人看看,又把刘如意拉到跟前看看,又洗了一把脸准备进行下一步的闹腾。

    给你们面子,但不是怕你们,一国之君难道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办点事情?

    随即,刘邦下令召开廷议,京城千石以上官员全部参加。

    廷议的通知下发后,与会人员都还不知道会议主题是什么,一头雾水的进入了会场。

    刚刚落座,刘邦就直奔主题的为此次会议定了性——更易太子。

    群臣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棒打蒙了,仰着头看着皇帝,还以为老大在拿他们寻开心。前一阵也是这位仁兄亲口否认没有这回事,不成想等到大家注意力分散了,却又从他嘴里提了出来。

    先是一阵沉默,后是窃窃私语……

    随后,几个小官先行发言了,他们在老大面前表示了不满,把能想到的难听话淋漓尽致地讲解了一遍。

    他们的表演让刘邦的脸越来越黑,咬牙切齿地听他们大放厥词。就在刘邦的忍让过程中,有位仁兄不合时宜地把“胡亥”这两个字给带了出来,这让刘邦极为恼火。自己看中的“如意”儿子,竟然被你们说成了那个缺心眼的家伙,不能不使刘邦有些愤恨。随即,刘邦就表达了他的不满。

    待他们几个人闭上嘴后,刘邦耐着性子问了一句“说完了没有?”

    几个人没闹明白老大的意思,纷纷点头表示完结。

    他们的优良表现赢得了刘邦的奖励:当场拉了出去,每人领五十下大棍子。要说这几个人挨打是一点也不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些带头大哥都还没说话,你们就叽叽喳喳地乱叫唤,不打你们打谁?“杀鸡给猴看”正是如此。

    刘邦虽然废除了秦朝很多酷刑,但打板子这一项还是很顽固地保留了下来。看谁不顺眼,就照屁股上来他几十下,这是一个很实用也很解气的好办法,刘邦这么多年来没少打人,不过这一次算是很过瘾的,因为他不光打了这几个人。

    见如此,吕泽、吕释之、丁复等几个吕家嫡系侯爷们纷纷站了出来,这些人终于找到了发泄机会,不过他们也很荣幸地领到了刘邦上述的奖励。

    如果刘邦不动刑,似乎整个会场还是比较有序的。可经他这么一搞,效果适得其反。这一次,犹如茅厕炸了坑,会场秩序彻底乱了……

    在哄哄闹闹的声音中,樊哙、夏侯婴、灌婴等“刘家军”们也站了出来,表达了他们反对的意见。

    事情闹到这地步,刘邦一咬牙准备狠到底。就在他准备叫那几个站在门口比较忙活的守卫时,一个猛人站了起来,他的亮相,让这樊哙等人的屁股少挨了一顿打。

    站起来的叫周昌——御史大夫,这个职务就是让他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