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夸张的是,她还有很厉害的一手——进献美女。经她介绍进宫的女人,绝非三五个。并且个个妖艳异常,深得刘启欢心。

    身兼太后宠爱和皇帝纵容,这个女人有着令人难以估量的实力,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不敢去招惹她。就连陶青、周亚夫、窦婴这些朝廷大佬,还要礼让三番,别提他人了。

    然而,栗姬却招惹了她。

    实际上,栗姬对刘嫖的不满也不是三天两天了,缘由是刘嫖经常拉皮条,往宫里送女人。这么多年来,在后宫争宠之事上,本就让栗姬费尽心机。现在,随着妖艳美女越来越多,刘启对她的关注度就愈来愈少,引得栗姬醋意大发,极为愤懑。但忌惮刘嫖的实力,没敢有丝毫表露。而现在,她终于不愿再忍了。

    她之所以有了底气。关键是刘荣的晋升。

    自从刘荣当上太子,栗姬就开始飘飘然,有点“舍我其谁”的气概,藐视一切、不可一世。当然,这种心态是和当前生活氛围分不开的。因为大家都很有眼色,现在的“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早点套套近乎、拉拉关系,好为将来安身立命赚点资本。一时间,很多人纷纷向她示好,一些以往不怎么走动的人。也忙送贺礼。这让栗姬感觉良好。

    就在她迎来送往、忙于应酬时。刘嫖登门了。

    这次会面,栗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不仅是政治文盲。甚至有点脑残。

    我一直认为:人。能改变历史。处事方式、言语态度。有可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了整个王朝的走向。栗姬接下来的行为,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栗姬和刘嫖的这次会面,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

    刘嫖登门,一是为了祝贺,二是为了提亲。祝贺,是因为刘荣当了太子;提亲,也是因为刘荣当了太子,不过女方是刘嫖的亲生女儿,年仅十三岁的陈娇(也叫陈阿娇)。

    说白了,刘嫖此举是示好来了,也是结盟来了。

    实际上,现在的刘嫖是不需要讨好栗姬的,因为他的靠山是太后,是皇帝。相反,栗姬母子反倒需要仰仗她刘嫖。她之所以主动示好,无外乎是为自己以及陈家的将来做些打算。

    按理说,栗姬没有的拒绝理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次联合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这个时候能和刘嫖联手,基本能扫清儿子上位前的所有障碍,既有皇帝支持,又得太后认可,只需锻炼好身体等着接班就行了。

    然而,栗姬的脑子却灌了水,想得是刘嫖往宫里送女人这件事,她满心的羡慕嫉妒恨。因此,板着脸回了这么一句话:多谢馆陶公主美意,我家荣儿消受不起。

    本满面推笑的刘嫖被惹的勃然大怒。出门前,恶狠狠地送给栗姬一句话:太子,未必能当皇帝!

    只能说,栗姬的脑子有问题。此时,儿子是最重要的,保住了位置,就保住了一切,和谁结婚都无所谓,得罪刘嫖完全没这个必要;再说刘嫖送几个女人进宫有什么?她现在不还得和你联合?送再多女人最终都是给你做嫁妆,可喜可贺嘛!

    如果栗姬这次点了头,相信汉朝随后那段历史,就没刘彻什么事了。但这只是如果而已。

    而此时的栗姬却不以为然,望着刘嫖的背影,不屑地说道:“名分已定,你耐我何?”

    只能说,她太不懂政治了。此举,不光为她也为儿子,埋下了隐患。政治这东西,不到最终答案揭晓前,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别说刘荣只是个太子,纵然当了皇帝又能如何?十几年后,刘彻倒是顺顺利利当了皇帝,可差一点被废,如果没有刘嫖母女力保,汉朝江山照样得另移他人。

    栗姬与刘嫖的对话内容,很快被传了出去。

    太傅窦婴闻得后,慌忙进宫,质问道:“为何拒绝?”

    栗姬不满地答道:“好事都轮到她头上,太便宜她了。”

    窦婴急了,“这个时候,任何人都能得罪,唯独这个人……”

    栗姬大怒,“太傅无需多言。其他事情都好说,这件事我绝不会答应。”

    窦婴无奈地长叹一声,施礼告退。走出几步又转过身说道:“臣还有一言。”

    栗姬怒气稍解,“讲吧!”

    “太子初立,此时行事更要低调,宫中之事盘更错节,不可多言一句,也不可行一步,万事小心。馆陶公主所提亲事,应予以斟酌。”

    栗姬又是一阵愠怒,不无好气地说道:“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望着窦婴离去的背影,栗姬阴着脸嘟囔了一句:“都是窦家的人。”

    的确,都是窦家的人,可这些人,有机会成为自己坚不可摧的盟友。并且这些盟友,恰恰都是些实力强劲的角色。有了这些人的支持,自己将稳若泰山。可此时的栗姬对这些人嗤之以鼻,反而不遗余力地要把这些人推开,甚至畅想儿子将来登基后,第一时间要赶走的人,就是窦家。不得不说,她的想法有些过头了。她不曾想过的是,在政治舞台上,不是盟友就可能是敌人。当这些人调转枪口和你对垒时,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得弱不禁风。

    而就在此时,另外一个女人也闻得了刘嫖和栗姬的对话内容。俊俏的脸上流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容:机会来了。(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
    人这辈子,需要点运气,不然的话很难露头。栗姬的运气就很不错。

    刘启在认识栗姬前,早就有了老婆——薄姬。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对,刘启的祖母也是这么被称呼的。没办法,她们一个姓,当时女孩子不流行取名,只好这么凑合着称呼了。只要大家晓得,此“薄姬”非彼“薄姬”就行了。

    但两个“薄姬”之间是有关系的——近亲。这是包办婚姻的结果。说白了,老“薄姬”也学吕雉那一套,为确保娘家地位,也不管窦漪房同意不同意,更不管刘启乐意不乐意,大手一挥,就在自家亲戚里挑选了个孙媳妇。

    不管怎么说,有了老婆,自然就得生孩子,这是分内之事。再说当时的刘启还是太子,一天到晚闲的没事干,不在床第之间寻找点乐趣,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在这方面,刘启的确付出了辛勤努力。深耕细种,把自己忙活的不轻,但颗粒无收。时间一久,刘启弄明白了,这是一块盐碱地。

    在皇宫中,“无子”,也就什么都没有。这位薄姬的命运,就此注定。

    不得不承认,她的运气的确不佳。

    一年多后,另外一个女人出现了——栗姬。

    栗姬和薄姬不同,出身平民,毫无背景。央视大剧《汉武大帝》中就多少有所体现:栗姬落难时,能够帮上忙的少之又少。说白了,栗家的势力太小。在生死相搏的政治斗争中,毫无根基。难免会吃亏。

    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栗姬却有一个年轻女人做梦都想具备的资本——美貌。据史料记载:艳冠京城。能歌善舞。

    这个资本,给栗姬带来了自己的好运。

    一次,刘启穷极无聊,私自出去瞎溜达。这一溜达,就碰到了栗姬。

    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碰到一个多才多艺的美艳女子,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大家都清楚。

    刘启是什么身份啊?太子。未来的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身份,荷尔蒙反应是很容易解决的。

    栗姬什么身份啊?民女,除了姿色出众外,就没什么多余的东西可讲。这种身份,乖乖就范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这样,刘启也不讲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干脆利落地把事情给办了。

    从古至今,“痴心女子负心汉”这种事层出不穷,早被人大书特书、批倒批臭。刘启倒没那么离谱。他挺负责,也不管祖母和老娘有什么反应。直接把栗姬带回了宫,封为“孺子”( ;汉朝时,太子妻妾分为三等:妃、良娣、孺子)。

    栗姬倒也挺争气,10个月后,就给刘启生了个儿子——刘荣。这还不算完,栗姬再接再厉,接二连三地又生了两个胖大小子刘德、刘阏于。当然,栗姬也就此三个儿子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儿子的年龄排序,在刘启十四子中位列前三。

    也就是说,刘启找接班人,只要按“先来后到”排序,栗姬都将是受益者。

    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刘荣当上皇太子(世称栗太子)后,皇后薄姬的位置就有些抢眼了。毕竟人家刘荣的亲娘健在,而且深得皇帝宠幸,可自己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应该说,自从两年前太皇太后(老薄姬)病逝后,她的日子就愈来愈艰难,身份也越来越尴尬。不仅皇帝的态度冷淡,甚至那些妃子宫女们对她也不屑一顾,“被废”这个话题,早被传的沸沸扬扬。应该说,他是有心理准备的。

    随着刘荣身份的晋升,薄姬就开始等待“被废”的诏令。

    然而,这份诏令迟迟没能下发。这让薄姬很纳闷,直到有一天她哭哭啼啼把自己的担忧讲给太后时,窦漪房静静地看了她一会,说道:“皇后无过,安能被废?”

    这句话打消了她的疑虑。

    可这句话却让栗姬耿耿于怀。她本以为随着儿子的晋升,自己也将水涨船高,取而代之,执掌后宫。而太后的这句话,明显给她泼了盆冷水。

    但不满归不满,去和窦漪房对阵,她还没那个胆量,也没那份实力。因此,她把满心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然而皇帝的表现就令她失望了。刘启似乎忘了这一茬,根本就没提这回事。栗姬认为是太后在从中作梗,因此暗存不满。但她毕竟在皇宫待这么多年,看的多,也见得广,所以硬生生地把这份不满咽到肚里,不敢有丝毫表露。

    事实上,太后的那句话,同样传到了刘启的耳朵里。他的第一反应是:太后对栗姬不感冒。但刘荣这个太子是自己钦定的,绝不能让太后的态度影响“接班人”的合法性。因此,刘启决定用一个变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很快,刘启想到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好办法——让窦家人出任太子太傅。如此一来,窦家人就和刘荣联系到了一起,窦家也就成了刘荣的靠山。将来新皇登基,窦家更将屹立不倒。在某种意义上说,刘荣这个太子,也保障了窦家的利益。而窦家的利益,恰恰正是太后所挂念的事情。当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反对的声音将不会再有,尤其是太后。

    想到这一层后,刘启自己就先乐了。

    不过“太傅”这个角色很特殊,因为他将影响太子的心性,如果选择不慎,将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个人选,是需要斟酌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启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个合适的人——窦婴。崇尚儒学,心思缜密,立有大功,并且是太后的侄子。这个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到这一层,刘启当即下诏:封窦婴为太子太傅,授太子文事。

    当这个诏令传进长乐宫后,窦漪房笑了:太子虽然选的差强人意,但太傅还是说得过去的。

    而栗姬却不这么想,她认为这样太好过窦家了。因此她找了个机会,在皇帝面前拐弯抹角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将军功高,然太傅多为鸿学之士,此举妥否?

    刘启微微一笑,似是而非地答了一句:“此人,是最佳人选。”

    事实确如刘启所料,这项人事安排,的确让刘荣暂时坐稳了位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迟早会熬出头的。(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
    叛乱被顺利平定了,下边就该研讨一些利益分配问题。

    刘启最大收益人,这是无可争议的。整个王朝都是他的,灭掉了对手,坐稳了皇位,还捎带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一举多得,成绩斐然。虽然收益较大,但表现的不太明显。毕竟他本身就是“老板”,通常情况下都在给别人涨工资、发奖金,自己收入好坏完全参照企业经营情况。因此,我们也按规矩办事,不在刘启身上做太多研讨。

    当然,为了这次平叛,很多人都做出了贡献,但个个列举出来太过繁琐,相信大家也会不愿意看。因此,就对几个主要人员做个简单介绍吧。

    首先是周亚夫和窦婴。

    应该说,这两个人无疑是主角,虽然我对他二人介绍的并不太详细,但毕竟他们挑了大梁。如果没有周亚夫的谋划和操盘,吴楚大军也许真能跑去洛阳转两圈,甚至汉朝以后的历史真会被改写。如果没有窦婴的全局调动和粮草补给,齐地就不会那么顺利地平定,汉军也不可能沉住气和吴楚大军硬耗。

    虽然表现的很出彩,但周亚夫接着干他的“太尉”;窦婴继续干他的“大将军”。也在这个时候,窦婴有了个新封号——“魏其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官”当到他们这种地步,晋升余地不是太大。

    官位上没什么体现,但实惠还是捞了不少。一是得了赏赐,挣了不少钱,这是必须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影响力提升很多。威望日隆。汉景帝事情。逢朝廷议事,“诸列侯莫敢于亢礼”。

    关于他二人的事情随后还有很多,待到那时再一一介绍吧。

    第二个需要介绍的是梁王刘武。

    刘武死守睢阳,挡住刘濞去路,为周亚夫争取了不少时间,也是顺利平定这次叛乱的关键一环。

    刘武也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仅前期荆壁一战,就折了几万人;后守卫睢阳。倾全国之力,一边打仗一边征兵,只要有手有脚能扛的动枪的,都登上了城墙。这一仗,梁**民伤亡过半,偌大的睢阳城,被打成了个穷光蛋。

    不过后期收益也挺可观。平叛结束后,他的封地向西、向北延展很多,“居膏腴之地,辖四十余城。皆多大县”。梁国,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更兼朝廷赏赐无数。在不久之后,刘武财资愈丰,势匹朝廷。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齐王。

    应该说,刘将闾在这次平叛中功不可没,若不是他困守齐地三个月,刘卬等人早和吴楚大军会合了。况且,他和刘武一样,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他并没得到朝廷的认可。

    叛乱被平定后,一些风言风语传到长安,言“刘将闾曾和刘卬等人聚谋,欲为叛”。刘启听闻后,勃然大怒,当即下诏:移兵伐齐。刘将闾绝望了。但他身处千里之外,有口难辩,不得已,在朝廷大军到来前,饮下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将闾一死,刘启也大为懊悔,毕竟刘将闾在平叛过程中多有贡献。因此,立刘将闾儿子刘寿接任齐王,算是些许补偿。

    要说刘将闾是死是活并不重要,他从亮相到现在一直是个配角而已。不过他的死,却给让另外一个人保住了命。这个人就是那个爱搞文学,还擅长搞发明创造的淮南王刘安。

    前边介绍过,刘濞造反时,刘安第一个响应。只不过他行事扯淡,被自己的丞相给关了禁闭。不但没造成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