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是亲哥哥,另一个是一条杠,刘邦拿他俩没也办法。最终,刘邦把他俩妈的狗血喷头,过过嘴瘾后,把他俩赶出了门外,并不失时机地没收了刘仲“王”的称号,给了他个“合阳侯”的封号。

    刘仲和樊哙跑路虽然很辛苦,但不费啥脑子,而刘邦却不然。匈奴人太难缠,软硬不吃,这让刘邦寝食难安。

    就在刘邦头疼之时,刘敬又一次上台了,开始了他最为精彩的表演。

    站在刘邦面前,刘敬开始了他精彩的说辞:“匈奴兵强,不可武服;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不可讲仁义。”在刘敬的嘴里,冒顿这个人算是坏到底了。

    “奈何?”刘邦有些没招。

    “臣有一计,恐陛下不能为也?”

    “说!”刘邦对卖关子的人有些不太感冒。

    刘敬向前近了一步,说道:“陛下若能以嫡长公主下嫁冒顿为妻,冒顿必欣喜而立为大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如若如此,冒顿在是陛下女婿;冒顿死则太子立,是为陛下外孙。岂有外孙和外公分庭抗礼的?”刘敬说的这个长公主就是吕雉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刘乐。

    大家看了这个建议感觉如何?不过我看了这个建议,心中的感觉是很复杂的,多少还有一丝恶心的感觉。也许你会反对,待我为你分解。

    在理论上这个办法不错,把亲生女儿嫁给冒顿,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家人,一家人自然就不用说两家话,更不用拿着马刀乱砍乱杀,感觉挺不错,很有道理。

    事实上汉朝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也采取了这个政策,并且多数皇帝没舍得用亲生女儿来做这个实验。不过也有例外,随后的汉景帝就拿亲生女儿验证了一次。不过我告诉你,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刘敬虽然智慧超群,可政治这种东西他还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并且还差点把自己也给玩进去。

    冒顿何许人,连亲爹都能被他射死,你还指望他认刘邦这个老丈人?刘邦要是把女儿嫁给他,那是肉包子打狗,还的伸着脖子等冒顿用鸣镝来射,因为他的鸣镝专门对爹。

    况且,冒顿死后难道真的有机会吗?这需要我们做个假设。

    首先刘乐必须生个儿子,儿子必须聪聪明明,绝对不能是弱智傻子那一类,更重要的是这个儿子能被封为太子,然后能熬到冒顿嗝屁。下一步是匈奴人不要造反,纵然造反也不要太严重。所有这些必须基于这个儿子足够牛气。纵然这些都能实现,熬到这个儿子当上了单于,还比较长寿,如果实现这一切难道他真的会去听刘邦的话吗?难道刘邦真的能比冒顿活的时间更长吗?亲兄弟还造反、屠杀不断,你还指望一个异域的远亲来认祖归宗?

    综上所述,刘敬是个大忽悠。这种没影的事情,他竟敢给刘邦提出来,简直不可理喻。

    不过上边的这些假设还都是些小事,算是一种理论探讨,还不至于让人恶心。恶心人的是刘乐的身份。

    因为在公元前202年张耳死后,刘邦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赵王,并在当年将鲁元公主刘乐下嫁给张敖为王后。也就是说刘乐早在三年前已成人妇,现在已为人母,刘敬你这个时候竟然提出了这么个骚主意,真不知道他哪根筋背错了地方。更为关键的是,如果真的将刘乐远嫁匈奴,等到刘邦百年以后,你刘敬还想活命不想了,真有些搞不明白这个人。

    但刘敬还是提了出来,并且这个东西还真的成了汉朝随后几十年的国策,这真的很不容易。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四)白登之围(下)
    刘邦、冒顿两位猛男在着飘飘雨雪之地一连对垒了七天。这七天来,擂动的战鼓响彻云天。匈奴大军不停的攻阵,倒下一片再冲上一批;而被围着的汉军则更为艰难,死了一拨再补上一茬。汉军和匈奴人的尸体交织堆积,犹如山丘,鲜血染红了泥浆;空鞍的战马,有的在双方的阵营中横冲直撞,有的在主人的尸体旁徘徊长嘶……

    现在的刘邦是痛苦的,这一次是他一生中最为顽强也最为艰难的一战。没有退路、没有粮草、甚至没有像样的援军,看着四周茫茫的匈奴大军,找不到出口,也寻不到生机。一直以来,无论是作闹秦廷,还是对拼项羽,他都有一种侥幸的成分在里面,手下的小弟们抛头颅洒热血,但他总会有那么一点忙里偷闲的时间供自己消遣。而这一次野地对抗赛,没有了那种机会。也是这一次,他难得的展现了自己的阳刚和霸气,咬着牙和匈奴人硬拼了一星期,这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不要忘记,他身边的骑兵只是匈奴大军的四分之一。

    而现在的冒顿是焦躁的,这一战也同样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战。这些年来,南杀北战、东征西讨,灭东胡、逐月氏所向披靡,而这一次围着刘邦在这冰天雪地里敲打了一星期竟毫无结果,刘邦的顽强程度大大的超出了他的预料。按自己最初的设计是围着刘邦,纵然不把他打死也要把他饿死,而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因为周勃在外围切断了自己的粮路。刘邦受冻,自己也在受冻;刘邦挨饿,自己也在陪着挨饿。如果按原计划执行,等把刘邦饿死,自己也饿的差不多了,那也无需再回大漠,和刘邦手拉着手直接到地底下接着干架吧。这一仗打到这个程度,冒顿不能不焦躁。

    这是一次极为惨烈的对抗赛,要说两位老大折腾到这个地步,按常理推断的话,不打出个所以然来是不肯罢休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双方打的难舍难分之时,一个转机出现了,这个转机让本次痛苦的对砍事件蒙上了一层喜剧的色彩,这真的是难能可贵。

    创造出本次喜剧效果的也是我们的老熟人,这个人就是陈平,他的每次亮相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表现,这次亦然。

    就在刘邦痛苦并顽强的抵抗匈奴大军攻击时,陈平站出来说话了,因为他这一次很不幸地陪在刘邦的身边,当然对刘邦来说应该是很幸运地让他陪在了身边。“匈奴阏氏在军中,冒顿宠对其言听计从,可设法打点,让其出面斡旋。”

    要说冒顿这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当初东胡王跑来和他抢老婆,他慷慨地答应了这个无理的要求,等到他灭了东胡王,不但把自己的阏氏抢了回来,连东胡王的老婆们也一并笑纳了来。如果用“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形容冒顿这次行为,似乎也比较恰当。因为匈奴人本就没有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之类的说法,只要是个女人,无论经历过什么,也不管当过谁的老婆,都是无所谓的事情。这种无所谓的精神,让人瞠目。

    虽然这位阏氏经历了这么复杂的事情,而在冒顿心中的地位却依然很高。自从经历过“抢老婆”事件后,冒顿每次出行,无论到哪都带着这位阏氏,生怕有人再抢。这一次对砍刘邦,这位阏氏就很荣幸地待在冒顿的大帐。不过就阏氏本人来说,她的原意只是陪着眼前这个男人,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大战竟然还有她的戏份,真是难得。

    陈平的建议引起了刘邦的重视,因为陈平这个人有两个异于常人的能力,一个是设局坑人,另一个就是行贿受贿。这两个能力都深得刘邦的认可。

    就拿行贿受贿来说吧,别人不敢收的贿赂,他敢收,并且还收的理直气壮,拿到老大面前还能说出个道道;别人行不出去的贿,他能行,还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第一次行贿气死了范增,现在他又把这个本事亮了出来,不能不引起刘邦的重视。反正也没什么好办法,死马权当活马医,因此陈平的这个建议列进工作计划,开始付诸实施。

    这天,汉匈一阵大砍后,双方进行短暂的休整,就在这个有限的空档中,刘邦派使者跑去了冒顿的大帐,按照陈平交代的套路开始了表演。

    使者腆着脸在冒顿面前恭维了一番,表达了刘邦的罢兵的想法,也送上了刘邦的臣服的办法。当把想说的话完完全全表达一遍后,转身打开了身后的十几口大箱,金银珠宝将整个大帐映的璀璨辉煌。

    冒顿笑了。打仗为什么呀,不就是为了这些吗?自己带着四十万大军搞这么一趟旅游容易吗,死了那么多人,受了这么多天冻,挨了这么多天饿,不就是图的是这些东西吗?

    就在冒顿大笑之时,使者又打开一口精美的箱子,说道:“我汉朝皇帝还特意准备了一些美玉首饰,臣希望能亲自奉送大匈奴阏氏,以表汉朝诚意。”

    冒顿更高兴了,他真没想到刘邦办事这么周到,正愁没什么讨好阏氏呢,刘邦竟然替自己准备好了。

    出于高兴,也为了卖弄,冒顿同意了使者的请求。使者荣幸地迈进了阏氏大帐,好了,真正表演的时刻到了。

    在那些美玉首饰面前,阏氏难掩其心中的喜悦。

    而就在阏氏专注欣赏这些精美首饰之时,使者说话了:“我汉朝有两样东西最盛,一样就是这美玉珠宝,如果阏氏喜欢,我朝定将定期奉送。”使者说完闭上了嘴,不再吭声。

    他的半截话让阏氏有些好奇,忍不住问了一句:“另一样是什么呢?”

    使者清了清嗓子,似有难言之隐地说道:“另一样就是美女,大汉美女虽然没有阏氏雍容华贵,但也不失娇柔美艳……大单于此战正是为此。”

    使者的话让阏氏为之一凄,他还真没想过冒顿为什么会千里迢迢跑来和刘邦打架,原来是为了抢女人。如果冒顿真的进入中原,自己还会有现在的位置吗?阏氏的脸上泛起一丝怒容。

    使者见自己的话起到了效果,连忙躬身告退。

    使者走后,阏氏急了,她开始反对这场战争,当然她的目的也并不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而是不愿意汉朝那些狐狸精来和自己抢位置。因此忙不失地的来到了冒顿的面前,很有水准地说了一段话:“两主不相困,纵然得到汉朝天下,那里没草不能养马,我们又不能居住,现在汉朝皇帝臣服,何不见好就收?”要说阏氏的这段话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因为他替冒顿分析了中原的不好之处——“不能养马”。

    当然,冒顿不同于阏氏,他是见过世面的,最起码南边的女人和财宝他都想要,但嘴上不能说,说的太直白了容易降低自己身份。但阏氏的话还是在他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涟漪,“见好就收”似乎是个不错的建议,仗打到这种状况还有必要再继续吗?他陷入了沉思……

    更为重要的是曾约好赵利、王黄过来一起围歼刘邦,而到现在那两位仁兄都没有现身,纵然前段时间败了一场,也不至于跑的这么彻底吧?一个不是很好的情景在脑子中冒了出来,“难道他们和汉军勾结?如若如此,一切休矣。”

    在经过一阵沉思后,冒顿准备结束这次痛苦的旅程。

    当天,冒顿派人通知汉匈双方他的思想后,匈奴大军解开了围城一角。

    生机出现了,此时的刘邦极为兴奋,但他这一次并没敢冲动。他随即下令阵脚不变,全军面对匈奴,引弓满弦,灌婴前边开路,靳歙、樊哙两侧护卫,夏侯婴殿后,徐行出围。当刘邦钻出重围,周勃率军早已等候多时,待得两支大军会合,汉军才徐徐后退,最终退进了平城。而与此同时,匈奴大军也开始慢慢后撤。最终汉匈双方结束了这次艰难的对决。

    此战,总的来说还是刘邦吃了大亏,被围了七天,挨了一顿闷棍,饿了几天肚皮,还跑去给人家说了好话,送去了一些财宝,这让他有些沮丧。不过还好,汉军主力还在,更为关键的是自己还活着,这是可喜可贺的。至此,刘邦以及他的几个继任者,不敢轻易再提与匈奴决战之类事情。

    此战,冒顿虽然没能灭掉刘邦,但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虽然仗打的艰难,但得到了刘邦的口头臣服,并且还收到了实惠。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此战,他才把大匈奴真正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白登之围意义深远,它不单单是一次战役,更是汉匈之战的真正开始。从此之后,这两个冤家开始了无休止的纠缠,一直持续几百年。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三)白登之围(中)
    就在刘邦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焦头烂额之时,周勃率领的20万步军才匆匆赶到了平城。周勃这次来的比较晚,一则是代步工具不给力,二则是在跑路的过程中还捎带办了一件极为漂亮也极为关键的事。

    周勃这位仁兄也是一位硬汉,不过他的出身比刘邦还要寒碜。早在参加革命前,这位仁兄靠编制蚕箔为生,每逢有人办丧事,他还会客串一把弹唱演员,为送葬队伍营造一些氛围。

    但他的出身并不影响他的生猛,从刘邦早期的游击战开始,周勃逢战必身先士卒,威猛无敌。不过他不同于灌婴,灌婴因生猛狠辣而常被安排去打前锋,为大军开路架桥;他也不同于夏侯婴,夏侯婴因刚勇多智常被安排做后军,为刘邦擦屁股。而周勃则智勇兼备,虽然没有韩信那种大谋略,但每次战役都习惯于刨坑、诱敌、打埋伏,因此常被安排为领军主将,统筹指挥。正因如此,刘邦在这次冲动前,特意安排周勃率领步兵主力随后跟进,这个安排也是刘邦转危为安的得意之笔。

    早在冒顿引诱刘邦追击的前期,另安排一支人马进驻硰石(今山西省宁武县),这支人马就是韩王信的部队。虽然我们称之为韩王信的部队,实际上领军主将是赵利、王黄,除了那些士兵是韩王信曾经的手下外,事实上和姓韩的没一点瓜葛。

    当初冒顿在正面引诱汉军主力,而命令赵利、王黄悄悄进军硰石,试图让其斜插汉军后方,犹如一把尖刀,切断其粮草,和匈奴大军做犄角之势,让汉军首尾难顾。一旦刘邦陷入匈奴大军的包围,赵利、王黄则急速靠拢,最终合兵一处,并力剿敌。

    这种安排可谓狠辣,如果是普通人遇到这种状况,必将陷入绝地。刘邦不是普通人,但当时的他在满脑冲动的状态下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这次要完全靠刘邦拿主意,汉军休矣。

    但刘邦有一项过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用人,例如这一次,他这次人事安排,算的上是他本次战役的绝佳之作。最终,刘邦在冒顿派来的老弱病残的引诱下头也不回的跑到了平城,把周勃丢在了身后走路。

    周勃这个人比较稳重,办出来的事都有板有眼。冲动的刘邦要求他认真走路,尽快来平城会合,可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赵利、王黄的举动有些过火,因此自作主张走了个s形,绕道硰石。他这个举措为整个败局挽回了一丝生机。

    而此时的赵利、王黄这两个汉奸却没按冒顿的要求办事,这两个家伙跑到硰石后停下了脚步。他们对切断汉军粮路这件事没有多少信心,而只是专等冒顿忙活完了自己好赶过去会合。

    要说这两个人也很无奈,他俩很清楚自己都领的是些什么货色,这些人排排队、助助威还可以,你要靠他们打仗,那就扯了。如果想弄明白这支部队的攻击力指数,敬请参照抗日战争时期的皇协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