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王招远面色一整,皱着眉头思索了开了。孟昶虽然问得是王招远,可这个题目是开放性的,而且大皇帝陛下也没说只能王招远一个人回答,于是,这宴会又一次的安静了下来,蜀国的群臣开始动起脑筋来。
萧益嘴角一笑,蜀国消息蔽塞果然名不虚传,看来归途可以从走水路来探测一翻。
王招远果然不是盖得,他这个当代诸葛还是有几分实力的。不多时,王招远就说道:“陛下,莫非这大周是为了复兴关中,以关中制关东之地吗?”蜀国和楚国交好,可是它并没有采取楚国对于郭威的评价——伪周,而是称其为大周。
“王大人不愧是当代诸葛,果然一点就通。下官佩服佩服啊!”萧益笑呵呵的将一顶高帽子递了过去,接着萧益整容说道:“陛下,诸位大人,下官所说的蜀中之危,正是由来于此啊。”
“萧大人,危言耸听了吧。大周充实他的关中,与我们蜀中何干啊?”蜀臣李昊反驳道。
面对指责,萧益并没有回到,只是撇着嘴一笑,扭头问王招远道:“呵呵,此庸人之议耳。王大人,您也是这么看的吗?”萧益先说李昊这话是庸人之议,接着又问王招远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的。王招远嘴里像吃了个苍蝇一样,你都说这是笨蛋说的话了,还这么问我,我要是同意,岂不是说明我自己也是笨蛋了吗?
第三十四章 入蜀(3)
第三十四章入蜀(3)
在蜀国,要论升迁速度,王招远可以排名第一了。他虽然官居枢密使,可谓是蜀国三军总参谋长,可是,他致命的硬伤,他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功劳,特别是战功。正因为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见识过真正的蜀军,他虽然官位是枢密使,可是对蜀军的战斗力并不清楚,相反的,他求战的**反而在蜀中群臣中是数一数二的。不管是楚国的银子起了作用也好,还是王招远想立战功也好,他现在有点倾向于征战。
而同时呢,蜀国又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国家,群臣大部分都自命不凡,你是诸葛亮,我还是贾诩呢?对王招远不服的,大有人在。而孟昶并非不知道这些事情,或许在他心里,这也是一种制衡之道。
而这些人里面,李昊、赵季礼等人又是首当其冲。他们和王招远互相看不惯。早就了解这个情况的萧益,看到赵季礼等人发难之后,故意摆出一副不屑与其说话的姿态,而另一方面却礼遇王招远,这么一来,在王招远的心里自然就贴近了一些。
见萧益不动声色的把球给抛到了自己的脚下,王招远第一时间心里有些子着慌,为什么呢?他的看法事实上和李昊的看法差不多,他不觉得大周充塞关中对大蜀有什么不利。可是,偏偏萧益的话,恰到好处。即贬斥了李昊等人,又给了他王招远一个展现个人智慧的舞台。
当下,王招远脑子急转,爆发了三四五六七八个小宇宙之后,终于想到了一点,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站起身来,绕过自己的酒案,跪倒在皇帝孟昶的身前说道:“陛下,大周在关中屯田,对我们大蜀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孟昶一愣,在他看来,现在有大楚在江南和大周硬挺着,不管是郭威还是马云,根本看就没有时间请自己喝茶。他们两的事,和自己基本上都八竿子打不着。可是,王招远这么一说,让孟昶也谨慎了起来。没办法,从小开始,眼前跪着的这个家伙,就比自己聪明一些。王招远自吹自擂,说自己是诸葛亮,而孟昶还真的就把王招远当成了自己的诸葛亮,着力的提拔。
孟昶难得的慎重说道:“王爱卿,此话从何说起啊?”
“陛下,大周是想以关中制关东,可是,千年一来,从来没有谁能够单单以关中制关东的,除非,他手上有蜀地。秦始皇拥有关中、蜀地东征而得天下,汉刘邦出陈仓得关中,东向扫平项羽,北周武帝也正是夺得蜀地之后,才东向灭北齐。现在郭威充实关中,恐怕只是他的第一步,等他充实了关中,下一步,恐怕就是咱们大蜀了!”
萧益微微一笑,王招远这么说,正合了他的想法。与其自己去劝谏蜀国君臣,还不如让他们内部自己劝自己。以王招远在孟昶心中的地位,只要王招远认同了的,恐怕孟昶也不会反对。
见王招远这么一说,赵季礼赶紧站出来反对:“陛下,王枢密恐怕言过其实了。臣以为大周所谓的充塞关中,其实就是屯田嘛。他们要屯田说明什么?说明关东的地方百姓人口太多了,而关中百姓人口少了,所以才做这样的迁移。可是,背井离乡,人所不愿也!自古大规模的迁移,都是好说不好做,咱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臣以为,大周未必有图谋蜀中之意,大周未必有迁移成功的把握,如果我军贸然而动,然而给了大周借口。臣以为应当整军戒备,就足矣了!”
见赵季礼出头了,王招远唰的一下站了起来,恶狠狠的反问道:“赵大人也知道自己说得都是猜想,如果大周屯田成功了呢,如果大周有图谋蜀中之意呢?到时候你可就是误国之臣了!一切都基于空想,真不知道你这大臣是怎么为主分忧的!”
“你!!!”赵季礼有些恼怒了,他正要反驳。一直不动声色的萧益,突然说道:“陛下,以微臣看,赵大人之言,大谬矣!关东动乱多年,地多人少,有些地方骑马走上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又哪里有什么百姓人口太多啊?赵大人,也。。。也太不学无术了吧。”
王招远眼睛一亮,接着说道:“先帝昔年曾说,兵入汴京,民不过2000余。汴京如此大的城市,人口才只有2000,由此可见,中原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哪有赵大人说得人口众多,不得不迁移啊。赵大人不知世事,不通兵机,又岂能妄言国家大事呢?”
这句话把赵季礼噎住了。毕竟是他失言在先,却又被国际友人抓住语病,丢了大蜀的脸。看孟昶脸色阴沉的样子,赵季礼心中发颤,住嘴退了下去。孟昶虽然昏庸了些,可也是握着生杀大权的。宰相张业跋扈,被孟昶给宰了,翰林使王澡私自拆开地方官员的奏章,也被孟昶当场格杀。孟昶带人还算仁义,可是该杀的人,他却是一点都不手软。
见赵季礼退下了,孟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转而问王招远说道:“王爱卿,依你之见,对于关中咱们倒是不可不防了?”
王招远点了点头。
见事情进行的差不多了,一旁看热闹的萧益,笑道:“陛下,如果贵国有意于关中,我主愿意出兵相助。事成之后,关中之地尽属于贵国。我主只要关东之地。”
“哦?”王招远虽然决定去找找大周的麻烦,至于如何找麻烦,他心里还没有定论,听萧益这么一说,他登时心中一喜,有人帮肯定比没人帮,要好的多啊。再说,这楚国和大周连年征战,彼此之间也熟悉。
见萧益表态,孟昶心中也是颇为高兴,他笑道:“王爱卿,这是就交给你了,明天你和萧爱卿好好商议商议联合出兵事宜,今天是给萧爱卿接风,国事不提了。大家随意畅饮!”
第三十五章 大战略
第三十五章大战略
大蜀枢密使王招远自视甚高,他既然准备建立一番功业,手下的高人们也纷纷建言献策,短短两天时间,王招远就再次召见了楚国的使臣萧益,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大战略,誓死要把伪周给灭忘掉。
自从孟昶被萧益说服,答应和楚国结盟。这大周在蜀国的官方表达中就变成了伪周,认同了郭威是篡位的。当然,蜀国和楚国还是有一点区别的,楚国标榜自己是“代天讨伐”,替汉天子讨伐逆贼;而蜀国则是“顺义讨逆”,你篡位就是乱成贼子,天朝就要出兵讨伐你。
王招远对这萧益,洋洋得意的说出了自己的大战略,其实很简单:蜀楚两国联合作战,楚国出兵淮南,直取宋州,威胁伪周的都城汴京,而蜀国则率军处子午谷,把关中给短了。潼关以东尽属楚国,潼关以西则属于蜀国。
见王招远三言两语就把战略给说完了,萧益木愣愣的坐在哪里,脑子一时间有点子短路。虽然他是文臣,可是这年代的文人都是喜欢把自己发展成全才的,除了不会种地之外,各个都算得上是万事通。萧益作为楚国的重臣,虽然没怎么打过仗,可行军打仗的事情,他可听过见过不少啊。
这王招远的计划也太儿戏了些吧,而且对楚国来说,也是大大的不利。为什么?因为伪周的精兵大部分都在关东呢,数量多,质量也好。河北的精兵对上契丹也不遑多让啊。关中的军队算然不算少,可只有2万白衣军算得上是精兵了。更何况,楚国攻击的是伪周的心脏,郭威刚刚称帝,恐怕不会轻易放弃汴京的。
可直接说这么一来楚国太亏了,老子不干。这恐怕刚刚结好的同盟,就会再次瓦解掉,这又不符合马云目前正实行的政策。萧益想了想,说道:“王大人的计策,果然绝妙啊。两国齐齐出兵,伪周首尾不能相顾,天下虽大,大可一战而定之。”
见王招远得意的笑着,萧益话锋一转:“可是,王大人计策虽妙,可下官以为现在还不是实施的时候。依目前的形势来看,伪周强盛,地扩百余州,带甲之士三十余万,而楚蜀弱小,纵使合并一处,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握。王大人的计策,可以作为最终灭周的计划来实施,现在嘛,下官以为还是以骚扰为主。”
“骚扰为主?”王招远有点不太乐意,自己穷两天时间才想出这条妙计,结果立刻就被人给否定了,他心里自然就不太痛快。再加上,他自己对形势判断不一样,对面这个家伙什么一强两弱,而在王招远的心里,则是认为三强并立,至少也是两强一弱。楚蜀两手对付伪周还不似玩的一样。
萧益正色道:“正是。咱们约定时间,比如一月贵国出兵子午谷,骚扰关中,吸引伪周的兵力,等伪周调集了大军,您在悄悄的退回汉中,死守大散关一线,让伪周的军队白白的调动一翻。而等到二月份,我大楚则出兵淮南,威胁宋州,等周兵来了之后,我们在返回淮南,让他们白跑一趟。这么下来,不用多久,不仅消耗了伪周的粮草钱财,让他们无以为继,同时又能疲敝伪周的兵力,让军士心有不满。等到这个时候,咱们再真正的两路夹击,按照王大人的计划,中原不就唾手可得吗?”
萧益出使的目的,事实上就是在推行李骧的四国逐鹿,说白了,就是类似一种车轮战。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断的有人对伪周施加压力,让伪周的军队疲于应付,进一步的消弱伪周的军力、财力。可惜,时运不济,四国现在就剩下两国了。
王招远不自觉的皱了皱眉头,萧益说得东西,并不是李骧首创的,历史上用这种疲兵之策的人多了。比如汉景帝时,匈奴对付大汉朝就这么玩过,一会儿打蓟北,一会儿打云中,让大汉朝防不胜防。
王招远是知道这种策略的,而且这种策略一般都还比较有效。一下子就比自己的策略要显得高明一些。王招远心里有点不顺服了,他说道:“萧大人,未免有点畏敌如虎了。咱们大蜀虽然和伪周交往不多,可是大蜀的十数万人马可也不是吃素的,而贵**士善战之命,本官也多有耳闻。贵我两国联合,区区伪周岂能是我们的对手啊。”
萧益一愣,他知道王招远自负,可没想到王招远竟然自负到这种地步。他正好再说,王招远继续说道:“另外,贵国的这种策略事实上也是有缺陷的。要想吸引伪周的大军,自己派出的军队也必须很多,这派兵出征,在外面游走一阵子就突然收兵返回,岂不是对自己的国力也是一种消耗啊。用兵,那么不打仗,只要除了国境,那可是好耗费大量粮草银两的啊?”
“出兵嘛,自然要耗费粮草了。不过,贵国出兵关中,回军之时,正好可以将百姓裹挟一些回到汉中,打仗不外乎打得是人力,有了这么多百姓,对贵国是一种助力,伪周则是一种消耗,更何况,贵国这么一出兵,这么一裹挟百姓,迁移到关中的百姓必然惊恐,恐怕以后伪周再想迁移关东百姓,充塞关中就困难的多了。关中不能复兴,则关中的驻军就不会多,对贵国也是大有益处的。王大人以为如何?”萧益解释道。
萧益自以为自己的见解合情合理,不了,他话音刚落,王招远脸色一沉:“萧大人,出兵掠民,大违天和,此强盗之行径也。我主仁厚,岂能做这等事情,更何况,关中之地早晚比归于我大蜀,现在破话的厉害了,到时候,一个残破的关中,对我大蜀又有何益啊?”
王招远的话,把萧益给弄得哭笑不得,关中之地属于大蜀,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心里净想这等好事。于是,萧益又委婉的规劝了几句,一是隐晦的提醒王招远,伪周不好对付,别整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二来,也是坚持了楚国的战略。两个人就这么谈了两天,竟然没有一点点进展。
这么一来,把王招远给惹火了,看着萧益极为不满,言语之中也就不再客气了,就差指斥楚国胆小怕死了。这事闹的,本来楚国主动结盟的,结果倒成了楚国犹犹豫豫不太敢结盟了。而王招远则刷开膀子,调遣军队,大有楚国不干,我们大蜀单干的意味。
萧益无奈,只能回金陵请示马云。
第三十六章 打不打
第三十六章打不打
萧益人还没有回到金陵,可楚蜀两国结盟的消息却早被他派人送到了金陵。
原因很简单,孟昶、王招远如此的激进,大大的出乎楚国的意料。由于楚国地盘的急剧扩大,造成了捕风房人力吃紧,楚国对蜀国的了解并不深入。楚国从马云还是,都在担心孟昶,生怕这小子像刘禅那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孟昶要铁了心的闭关锁国、得过且过,大楚就很难对关中施加影响力了。所以,楚国琢磨的最多的是,如何说服孟昶结盟。没想到孟昶极具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盲目自信之下,想当然的就准备北伐了。
这和楚国的政策可就大相径庭了。马云召开了多次军政会议,把目前楚周形势,定义为“短暂的对峙”,换句换说,楚国上下对于打过淮河,统一全国是积极的、跃跃欲试的,只不过,现在江南新服,楚军有点子力不从心罢了。至于这个“短暂”呢?定义的时间是两到三年。
可有利也有弊啊。这两三年对楚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调整休息、大力发展期,可对于中原的大周来说,这三年也是一个难得的恢复期。大周皇帝郭威和前面那些走马灯般换来换去的皇帝不一样,这家伙是真的有才干:废旧政、除弊端,收兵权、揽人心。这么一来,三年以后,我强,敌也强了。特别是充塞关中的政策,如果关中重新复兴了起来,那么楚周的“短暂对峙”,有可能发展成为“长期对峙”。
如果最终走向长期对峙,那么楚国显然是不利的。自古从北统一南方的居多,从南统一北方的,到五代为止,还没有成功的例子。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由南方统一北方的,只有一个成功的例子,那就是明朝(民国不算真正的统一)。
而且相对于对峙了百余年的南北朝来说,大楚战略防线是不完整的(东晋也丢了四川,但是它能长期存在下去只要是因为中原混乱,无力南下)。自古守江必守淮,守下游必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