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傅作义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傅作义当选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73年2月28日,傅作义抱病主持了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二十六周年座谈会。他在会上说:“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十分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阻挠破坏不了的。”4月18日,傅作义病危,周总理到北京医院去探视他。傅作义在昏迷中听到总理来了,用了很大的力气睁开眼睛。周总理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傅作义先生,毛主席说你对和平解放北平立了功。”处于弥留之际的傅作义听了总理的话,嘴唇颤抖着,眼睛里闪着泪花。第二天,傅作义逝世,终年79岁。 4月23日,傅作义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毛主席送了花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作者点评
傅作义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在黑暗重重的旧社会里,他和许多志士仁人一样,都在探索民族的出路。当他确认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时,就笃信不移,力行不怠。他和国民党那些党棍政客不一样,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不尚空谈,重在实践。“九一八”事变以后,他率军抗击日寇,赢得了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他率军参与山西忻口、太原会战,同时他亲自组织了绥西抗战,爱国热情及一次次战斗胜利使他威名远播,中外皆知。这也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傅作义将军具有浓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是一位开明的民主人士。他痛恶独裁专制、横征暴敛、贪污成风的黑暗统治,主张政治民主,经济平等,实行“廉能政治”。傅作义说过:“为士兵、为人民就是革命。”提出“人民第一”、“土兵第一”的口号。他一生“志在救国救民”。他说“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人民”。他反对国民党的“假民主”,曾说过:“选举丑态百出,更使人民怨恨。这个政府,这种办法,这种制度,必然导致国家灭亡。”作为绥远省主席,傅作义要求公务人员要当“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在他管辖的地区,他十分重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解放后,他参政讨论国家大事,成为著名的民主人士。 傅作义提倡艰苦朴素,日常生活极其俭朴,具有我国农民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跳舞,艰苦朴素,几十年如一日,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他提倡“官兵一致”是从自己做起的。他里里外外,从头到脚,穿着士兵的服装军帽,扎着士兵的绑腿、皮带。一般的军官还可从穿着识别军阶的高低,可从穿着上根本判断不出傅作义的军阶,由于他的军装没有明显的标志,初次与他见面的人还以为他是个普通的大兵,绝想不到他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将军。 傅作义为人正直宽厚,有宽宏容人的雅量。“有功不自居,归美于上级和下属”。遇有重大事故,他往往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代人受过。所以同僚们都愿和他合作共事;部属们愿听他的指挥;反对他的人,监视他的人,多能为他的真诚所感化,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傅作义从1918年保定军校毕业至1939年受命担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为止,阎锡山领导、挟制他达21年。傅作义凭着练兵成绩卓著和战场屡建奇功而迭次晋升。但他非阎的亲信,又不是对上级拍马溜须之辈,始终得不到阎锡山的信赖。阎锡山对傅作义处处掣肘,屡欲以亲信取代傅作义的职位,而傅作义对阎锡山始终保持一个下级对上级应有的尊重,背后也从无怨言和流露不满情绪,且在部属之间还处处为阎锡山解脱。宽宏大量不仅是傅先生的美德也是他成就事业的基础,更是我们学习做人的典范。 傅作义将军早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是一位进步的国民党员,戎马半生,奉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傅作义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愿望。他以“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建立“强盛独立之中国”的爱国思想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他学习孙中山先生不谋私利、不贪权势、志在救国救民的革命品质和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追求真理、择善而从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他遵循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遗训,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体察历史所趋和人心所向,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毅然举义,实现北平和平解放,尔后又推动绥远“九一九”起义,走上与人民一致的革命道路,与时俱进,和历史共同前进,真正实现了他为国为民的理想。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高树勋小传(1)
河北地处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风云不断,豪杰四起。1898年8月6日,高树勋就出生在河北省盐山县高金庄这片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恶劣,高金庄这个地方的大部分农田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很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常常是十年九荒,百姓生活相当艰难。当地群众常到地里刮盐土,用锅熬成盐水制成盐后,拿到集市上卖几个铜板以补贴家中生计。高树勋一共有兄弟姐妹7人,家庭负担重,他的父亲高步午实在难以支撑,只好廉价卖出仅有的几亩薄田来养家口,最后不得不靠租种大户的土地来维持生计,不久家道中落,弄得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这种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高树勋不平凡的人生。 旧中国农村家庭信奉“耕读传家”的传统习惯。1906年高树勋8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启蒙,然后学习《千字文》、《百家姓》这些初级读物。高树勋天资聪慧,学习极为刻苦,每天从学堂回来后仍然要把每日所学功课复习一遍。在兄弟三人中,他排行老二,每逢家里来了客人,他父亲总是用手拍着高树勋的头对客人说:“我今后一家人,就全指望我这—个孩子啦。”由于家境不好,父亲不可能让高树勋继续求学。每逢农忙季节,高树勋还要上地里干活,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了四年书。1912年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高树勋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学堂,收拾好笔墨纸砚回家,扛起锄头与土坷垃打起交道,田间劳动的辛苦、贫瘠土地里微薄的产出使他深刻体会到旧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苦难。高树勋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一晃到了1914年,高树勋年满16岁。高步午望着他日渐上蹿的个头,心想他也算得上半个大人了,于是对他说:“你人大了,自己出门到天津、北京去找生活出路吧!”高树勋听到这番话,知道以后的路就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了。他二话没说,简单收拾了一下背起行李卷出了门。一开始,高树勋到天津市去投奔他姐夫李银桥。他姐夫当时正在金刚桥上挎着篮子卖烟卷。他问他姐夫:“能在天津替我找个活干吗?”他姐夫叹了一口气,说:“你看我卖个烟卷,自己都是顾住了头顾不住尾,哪能给你找活?”高树勋一看这种情形就知道姐夫也是有心无力,就辞别了姐夫,一路餐风露宿往北京奔去。 到了北京后,高树勋经过一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在同村姓张的村民办的一个血料厂里帮助人家推石磨,加工血料。每天,繁重的体力活弄得高树勋觉得好像浑身骨头都散了架,但他一声不吭,雇主见他为人实在,对他也比较照顾。后来,高树勋经他们介绍,又到—家杂货店当学徒,中间也干过学刻字、卖美孚石油(煤油)等活。在这个店里当学徒,只管吃住,不管穿,因此穿衣服,穿鞋,高树勋还需托人从家里往北京捎。有一天,高树勋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家里越来越穷,连你的穿衣鞋袜也解决不了啦。必须重找一份工作,不仅管吃而且管穿,最好还能挣点钱贴补家用。”看完了信,高树勋想:“父亲说得一点没错,在这个杂货店继续干下去,不但解决不了穿衣这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问题,而且赚不到钱,得另谋出路才行。” 从收到那封信以后,高树勋整天就寻思着想个什么法子来赚钱养家。有一天,他想到还有个舅舅在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里当军医,不如投奔舅舅去当兵或许还有出头之日。高树勋想了想决定和他的—个表哥一起乘火车去上海,然后坐轮船到湖北宜昌,再步行去四川绵阳投奔舅舅。不久,两个初涉尘世的少年长途奔波,几经周折总算到了绵阳。高树勋找到了他舅舅,说明来意。他舅舅听完后爽快地答应了。当时他舅舅所在部队的花名册里有些是空名,所谓空名就是只有其名而没有其人,目的是为了骗取军饷。他舅舅托了些关系,想办法让他们在连队补了个空名。从此,高树勋下连队当兵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那时当兵不仅管吃管穿,每月还有六块现大洋的军饷。高树勋把六块钱攒起来,每三个月往家里寄一次。家里有了他的资助,日子总算比过去有了好转。当他还是一名普通士兵时,由于他粗通文墨,而其他的士兵大字也不识一箩筐,因此,每逢其他的士兵写家信报平安,就由他代为执笔,念家信和往家里寄钱都来找他,他也很愿意帮助排里的弟兄。排里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个“小书生”。因此,他的人缘极好,士兵们都很喜欢他。高树勋身体矫健,什么双杠、木马这些体育运动不在话下,骑马、跑步这些军体课成绩在排里也是名列前茅。因此,他不断得到上级的嘉奖和表扬,也逐步赢得了上司的赏识。 1917年,张勋率领辫子军在北京拥废帝溥仪复辟,顿时全国哗然,纷纷起来反对复辟。冯玉祥率领第16混成旅官兵讨逆,高树勋也义无返顾地加入到这正义的事业中。战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被升为冯玉样的手枪连班长。1918年,冯玉样在鄂东重镇武穴通电全国,极力主张和平,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恼羞成怒,下令免去冯玉祥的旅长职务。后来为了缓和局势,段祺瑞便约冯玉祥在汉口谈一谈。高树勋率手枪班随冯玉样赴汉口与段祺瑞会面,当冯玉样的贴身警卫,以防不测。冯、段两人会谈时,高树勋手不离枪,一双机警的眼睛不停扫视着周围,最终使冯玉祥安全归来。  
高树勋小传(2)
冯玉祥从汉口回来后,高树勋的出色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将他送进学兵营学习测绘、军事操典、射击常识。在学兵营学习期间,高树勋努力学习各种枪械的知识、行军打仗的军事理论,每个科目成绩拔尖,结业后被任命为机枪营司务长。1920年,22岁的高树勋升任排长,这时,他受冯玉祥的影响,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高树勋升任直属队机枪营营长。10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的统治。随后,冯玉祥宣布参加政变的军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1925年,高树勋率部随李鸣钟赴绥远驻防。8月,高树勋升任团长,军衔为陆军少校。1926年9月17日,冯玉样在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从此高树勋成为国民党员。在以后的岁月中,高树勋随冯玉祥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官职也一路高升,一直到官居青海省代省长的要职。因他作战有功,获得冯玉祥的革命奖章一枚,纪念宝刀一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一衣带水的日本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看出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便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抗日团体。1933年5月,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高树勋又到该部当骑兵师长。不久,抗日同盟军失败解体,高树勋又返回天津英租界。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国土沦丧、人民几成为亡国奴的危急形势,高树勋觉得再也不能躲在英租界里当“寓公”了,作为一名有骨气、有血性的中国人应当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民族大业中去。于是,高树勋在宋哲元将军的邀请下出任河北省保安处副处长。为了民族的利益,他不计官职大小,欣然接受了宋哲元将军的邀请前往赴任,直到河北省保安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6师。 在回忆自己的经历过程时,高树勋常常思考着两个问题。一是国民党蒋介石一次又—次地用强大的兵力围剿红军,但每次都是以红军的胜利、蒋军的失败而告终。在第五次“围剿”时,由于红军本身指挥失误而被迫长征。在长征中,蒋介石自以为红军走上了石达开的道路,是消灭红军的好机会,可事实又使蒋介石的美梦落空了。“西安事变”后,形成了全国一致抗日的新局面;二是他追随冯玉祥先生多年也终无建树。然而红军总是在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进攻面前顽强抗击,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他经过再三考虑,认识到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或从当前的情况看,单靠国民党蒋介石领导的军队,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是困难的。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有希望,从而下定决心要和共产党联合。 1938年初,应高树勋将军的请求,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驻河南新乡市)联络处主任朱瑞、唐天际同志派钟辉和杨志雅一同到高树勋部工作。临行前,朱、唐指示他们说:“你们到高部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发表的《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精神,帮助高树勋将军加强军队建设,使之成为真正的抗日军队,尽可能使之留在华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为此,要大力宣传坚持全面抗战,反对投降分裂。”接受任务后,钟辉和杨志雅带着朱、唐给高的介绍信,来到高树勋将军的师部所在地——河南汤阴附近的一个村庄里。 高树勋见到八路军的代表特别高兴,出于前线情况紧张,高树勋只同钟、杨二人进行了简单的交谈。他向书记处的负责人交待道:“一是要好好接待钟、杨二位先生.安排好他们的食宿;二是等待杨志雅先生休息好后,派人送他到一旅旅长张翰泉那里去。钟先生留在我跟前做事,给钟先生以上校军衔。他们都是我请来的客人,要好好尊重和支持他们,给他们办事的各种方便。”随后,高树勋便去处理军机。当时漳德府的日军备战频繁,四处派出侦探,在阵地前沿施放高空侦察气球,运输弹药等等,似有南犯新乡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进而威胁郑州待机南侵的企图。高树勋同时还得到情报,济南日军也有所活动,似有南侵开封等地的企图。高树勋决定到前线去,临行前,他交代钟辉随书记处行动,由一位姓宜的先生负责照顾。听他说完之后,钟辉问他:“如果敌人发动攻势,我军如何行动呢?”高树勋直截了当地说:“日军进攻我军必退。”钟辉又问:“如何退?退到哪儿呢?”他回答:“那就要看蒋委员长的了,蒋叫过黄河就过,如不准过,就留在敌后和八路军—起打游击战。”他这个想法钟辉极力赞成,钟辉当即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所属官兵,特别要把在敌后打游击战的有利条件和问题向大家讲清楚,使全体官兵有个正确的认识,以增强全军战胜敌人的信心。交谈后,高树勋于当天黄昏前到达前线指挥所。就在他到指挥所的第二天,即1938年2月19日,漳德府的日军就发动进攻,并占领了新乡市。根据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不准高部南渡黄河的指示,在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