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三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图说北京三千年-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汤剂选料严格,制作精良。
  这些“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成为北京的象征。而京城民间“歇后语”,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正是这些不同行业、不同特色的“老字号”,汇聚成了京城“老字号”大商业文化的魅力。“老字号”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出了独特的经营之道,成为一种知名“品牌”。这种“老字号”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含金量是难以估算的。
  今日的老字号,虽然有些衰败,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不曾动摇。提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百姓们仍满怀兴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与感受。老百姓的这份情缘,恐怕正是老字号们在这个变革社会中的出路所在吧!
  

老北京的会馆
北京城位于华北大平原最西北部、太行山与燕山结合部的山前地带。这里是从华北去往东北、西北和蒙古的诸多山间通道的共同起点,又是沿太行山麓从中原到北方的通道的终点。由于华北大平原曾经湖沼密布,只有通过这条通道才可以往来于北京与中原地区之间。在未有铁路之时,从中原至北京必经永定河渡口,再经广安门入城。清末修铁路时,京汉铁路北端也是经丰台、马家堡、永定门,最终至前门。这样,元、明、清各朝来京的大批官员、举子、商人都要经过宣武区旧城区进入京城,这一地区,因为明朝有“宣南坊”之名称,也被称为宣南地区。清代以后,“宣南”泛指宣武门以外之南城地区。
  由于此处地近内城,且邻近繁华的前门商业区,更是因为道路的四通八达,明清时期,这里云集了全国各地大部分的会馆。每条胡同里,少则三四处,多则十几处,它们往往紧紧相邻,形成了宣南一带浓厚而独特的会馆文化。所谓会馆,在明清时期多是由各地在京城为官者出面,联络官员、富商出资修建,为本地来京参加科考的举子提供食宿的馆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驻京办事处”。这些会馆在明清、民国时期,网罗同乡、联谊乡情,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解放以后,这些会馆失去原有的作用,有的被各式机构占用,有的改建为民居。
  保存至今的会馆,或因历史人物而知名,或因建筑特色如戏台、房厦而知名。每一个会馆,都住过该省进京的举子,都出过进士,都有许多故事。宣武区菜市口十字路口东南的大吉片地区是北京现存会馆的核心区。随着会馆的不断聚集,一些商人开始在会馆附近开设为士子提供书籍、纸张、文具的店铺。会馆附近逐渐繁荣起来。
  这些会馆中,最有名气的是南海会馆和中山会馆。南海会馆旧址位于米市胡同43号,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董文恪(董邦达)故第,由在京海南籍官员筹资买下,后又购入一幢相邻的房舍组成了南海会馆。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都曾住在这里。康在这里写过许多诗文,并与维新派多次策划变法方案。1895年4月,当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康连夜起草了万言书,并发动1200多人联名到督察院投递,即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他还在会馆内创办报刊《中外记闻》,成立粤学会、保国会,强烈宣传变法维新。维新变法失败后,康由此出走香港,其弟弟康广仁被捕入狱,9月28日,与谭嗣同等在菜市口刑场就义。南海会馆尚存重要石刻《南海会馆碑记》等。
  中山会馆在宣武区珠朝街5号,相传为明代权臣严嵩的花园别墅,分前、中、后三大院,这些大院又被许多小跨院环抱着,大门内是一座木影壁,绕过去便是大客厅,客厅的四周有回廊环绕,另外有魁星楼、戏台、假山、水池等。院内还种有各种树木,是一所十分优美的会馆。
  中山会馆的前身是广东香山会馆,由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唐绍仪创办,后因香山县改中山县,香山会馆也就更名为中山会馆。这里很早就是有志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广东青年会在这里活动过,后来又成立了“中山少年学会”。中山会馆曾是我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站。现在原建筑大部分还保留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北京的城门牌楼
老北京们都知道,北京有句关于城门的俗话儿,叫“内九外七皇城四”,说的就是北京城内外进出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修的外城城门:最北边和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皇城四门指的是:东有东安门(现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
  实际上,城门其实就是一组防御设施建筑的总称。它包括城楼、瓮城、箭楼、闸楼这几部分。到了清代,“前三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逐渐发展起来。这一带,尤其是正阳门一带,店铺林立,成为了清代北京最繁华的闹市区。崇文门又叫“哈德门”,设有税关,买卖人多出入崇文门。东便门则是由大运河运来的南方货物的集散地。宣武门外有许多会馆,当时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门。在前三门商业区中,还出现了以经营碑帖字画和印玺古玩为特色的琉璃厂文化街。与此同时,南边的永定门也发展成为南城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门。
  北京的牌楼,亦称牌坊,为高悬牌匾而建的纪念性或装饰性建筑物,常立于庙宇、陵墓、衙署、园林前或街道路口。北京的牌楼按建筑材料分,有木牌楼、琉璃牌楼和石牌楼等;按规格分,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按用途分,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山门牌坊和街道牌坊等。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千变万化,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诗·陈风·衡门》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所谓的“衡门”就是牌坊的前身。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也相当于“门面”,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
  北京是全世界牌楼最多的城市。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了。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等闹市区的详称应该叫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只可惜,这些地区的牌楼已经被拆除了。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300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几乎每座古牌楼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旧时北京著名的牌楼还有前门大街五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楼等。这些牌楼多在20世纪50年代因妨碍交通而拆除。北京城内幸存下来的牌楼;主要是坛庙寺观门前的一些牌楼,像地坛的牌楼;如今重新刷上了鲜艳的油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北京的城墙
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中国古代工程的杰作。它始建于元,建成于明,沿用到清以至民国,历经七个世纪之久。据统计,北京城墙仅用砖一项就是4000万块,土、石、灰、木之巨难以统计。明清北京城共有四重城墙,最里面的一重,是围合封建皇宫、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紫禁城城墙;再往外,是围合紫禁城及其周边宫廷服务区的皇城城墙;接着向外,便是清代时只允许旗人居住的内城以及会馆云集、在19世纪末经常发生“公车上书”这类知识分子参政事件的外城。
  元代定都大都后,大都南北较长,呈长方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土城墙。到了明朝,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内城南北较短,仍呈长方形,东、西城墙在元旧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城墙周长40里,高3丈5尺5寸。
  这一时期,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防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这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兴工修筑。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28里。于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清代只是对城墙进行了个别改建、重建和维修,对城墙的基本结构没有做大的变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天坛架炮轰击正阳门,箭楼被毁;后印度兵驻扎正阳门城楼,一次夜间取火,引发火灾,正阳门城楼被焚。在此次入侵中,八国联军还用大炮轰塌了崇文门箭楼与朝阳门箭楼,擅自拆除了广安门和东便门外城墙以及崇文门的瓮城。
  民国时期,城墙已多有毁坏和改变。1917年先后拆除了天安门南段皇城城墙和西皇城根灵清宫一带皇城城墙。1923年后,又陆续拆除了除中南海南岸经天安门至太庙以外的其余东、西、北三面皇城城墙。当时的北京城内有“卖黄土”一行,他们的货源即是古城墙的内芯,这也是古城残破的一个原因。但从总体上说,北京的城墙基本上还是完整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成为首都,开始现代化城市建设。参加北京建设的土木专家梁思成等人主张保存古建筑城墙和城楼,但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北京城墙开始大规模地被拆除。至今只有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内城东南角楼、德胜门箭楼保存下来。1968年之前,北京城的各段城墙基本尚存,后来随着环城地铁的修建,城墙基本上都拆除了,只剩下东南角楼西侧等几段残垣。
  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筋骨与容颜,经济是一个城市的血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艺术就是一个城市同样不可或缺的神经细胞。艺术的产生,是城市从单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艺术的多元化,更是城市繁荣昌盛的代表性展示。
  从宫廷到民间,在这片古都沃土上产生的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上个世纪50年代,雕漆、景泰蓝、牙雕、玉雕被称为“四大名旦”,是京城工艺美术的代表。老北京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名家荟萃、文化内涵深厚、技艺精湛;艺术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北京的传统吉祥文化。
  老北京民间艺术形式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年代的作品记载着不同时代北京人的劳动、生活、娱乐。绢人、面塑、杂耍、鼓书,充分展示着不同时代北京人的聪明才智。
  

故宫:体味皇家森严风范
故宫也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院内陈列我国各个朝代的艺术珍品,是我国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 殿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展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颐和园:皇家御用避暑胜地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此园始建于1750年的“康乾盛世”,面积为290公顷(4400亩),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的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了人所周知的代表性建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便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主要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它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非常巧妙且独具特色。但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并于1924年对外开放。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到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天坛: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始建于明朝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用工14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为天地坛,总面积为273公顷,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在一起祭祀的,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11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