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红色之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母亲的红色之恋-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屋闻声走出一位全副武装的年青军官。他有三十多岁,文质彬彬,不象是个工农干部。母亲和他一聊才知道,这位郑科长是安庆人,父亲是一家当铺老板;说起来10年前还和我四舅是安庆六一中学的同级同学。不同的是,日本鬼子攻陷安庆之后,我四舅考取了黄浦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主力部队当了上尉连长,而他则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团职干部。

  当时正是决战上海的前夕,由于渡江作战时10兵团伤亡很大,虽然兵源补充充足,但干部明显缺乏,尤其是一线作战部队急需补充军事干部。于是兵团总部作出决定,将部分师以上机关有作战经验的干部充实到营团加强前线指挥力量。郑科长踊跃报名,被委派到29军某团担任副团长,今晚必须到任。

  郑科长只和母亲聊了很短的时间,就要奔赴前线,临别时,冲着山东大姐说了声:“这位新同志是我同学的妹妹,请多多关照。”言罢,跨上战马消失到夜幕之中。

  上海解放后,郑科长骑着大马带着警卫员来到青年干部大队看过母亲,同时带来一网兜战场上缴获的美式火腿罐头。母亲表示婉言谢绝时,他微微一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又是你哥哥的同学,我不关照你谁关照你。”不由分说,扔下罐头,扬鞭而去。

  大军南下时,10兵团主力自浙江兵分两路,母亲跟随兵团总部机关和28军、31军走的东路,经浦城、建阳、建欧和古田向福州进发,郑科长所在29军走的是西路经江西上饶和崇安、南平向闽北挺进。母亲再没有听到郑科长的任何音讯。

  福州解放之后,已经当了代理团长的郑科长突然又出现在青干大队,他简单地询问了母亲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便又匆匆回到部队,参加漳厦战役去了。

  母亲结束学员生活,分配到兵团保卫部后,听到了郑科长要调回兵团保卫部担任副部长的传闻。正当母亲暗自为这位老乡大哥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时,保卫部李部长突然代表组织郑重其事地向母亲下达了迅速和郑科长结婚的战斗任务。

  母亲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李部长办公室的。

  平日里,母亲和他从未有过任何直接交往。一则级别悬殊太大。虽说解放军讲究官兵平等,但毕竟中间隔着连、营、团,没有平等交流的机会和资格;二则性格相距甚远。母亲整日里满眼阳光灿烂,活泼好动,而李部长却总是不苟言笑,见了女同志更是一脸严肃,偶尔碰面也无话可说。这一次却大不相同,他一见到我母亲就象换了个人似的,又是沏茶又是倒水,满脸堆着笑。在耐心仔细询问了我母亲的工作学习情况后,亲切鼓励道:“小余,你的情况组织上是了解的,虽说个人无法决定出身,可将来走什么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你是一个要求上进的好青年,在大学时就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入伍后表现也很好,南下途中还立了功。只要你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需要,努力改造世界观,就一定能够将自己身上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彻底清除干净,成为一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一番话说得母亲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站起身,大声道:“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听从党的召唤,绝不辜负组织上对我的期望。”

  李部长频频点头赞许说:“很好,很好。小余,现在组织上就有一项光荣的任务需要你去完成。”

  母亲一挺胸脯,响亮地回答:“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

  李部长慢腾腾地说:“你对你政治部的郑科长印象如何?”

  母亲干脆地回答:“报告首长,很好!”

  李部长笑嘻嘻地道:“那你这个任务就更好完成了。郑科长这个人和你是老乡,你对他一定有所了解,三八式的老干部,正团职,为人厚道,作战勇敢,很有发展前途。虽说身上有七处枪伤,但幸好没有落下什么后遗症;虽说年龄已经三十出了头,但也不算太老;虽说学历比你低了点,但毕竟不是工农干部,应该说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母亲越听越胆战心惊:“首长,你到底要我完成什么任务?”

  李部长突然板起面孔,严肃地道:“组织上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你和郑科长是一对非常合适的革命伴侣。组织上为你慎重选择了一名很有前途的正团职干部,说明党是把你和你和家庭区别对待的,对你本人是信任的。你应该感到光荣和骄傲。希望你回去准备一下,尽快和郑科长举行革命婚礼。结婚以后,要照顾好郑科长的身体,让他腾出更多的精力为党工作。

  说罢,又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果没有问题了,放你三天假,回去简单准备一下,毕竟是终身大事嘛,但也不要搞得太复杂,革命军人还是要一切从简。”

  李部长宣布的这一组织决定,对于母亲来说,无疑于当头一棒。

  1946年我母亲刚刚高中毕业,母亲的大娘婶子们就开始张罗着为她托媒人找对象,虽然这事是背着我母亲进行,但她也有所耳闻,知道介绍的是安庆一家丝绸商的儿子,当时正在杭州读大学。对于这桩婚事,母亲并没在意,只是觉得好笑和荒唐。所以当我大舅试探性地征求母亲意见时,立刻被母亲断然拒绝。余家上下都知道母亲的倔强脾气,见她不同意,也就不敢再提。这件事虽然很快被人们遗忘,但母亲却因此联想了很多,她知道,一个即使是生活在富豪之家的千金小姐,经济上不独立,等待她的也必然是嫁人做太太,你今天拒绝了这家媒婆,明天还会再来第二个媒婆,你也许可以挑三拣四,但你迟早只有嫁人一途,再无第二条道路可选。这使母亲开始萌发了外出求学的念头。

  母亲在南京时,我的小姑姥姥也曾热心为她到处介绍对象,今天领一个小伙子是银行职员,明天带一个小伙子是国军军官,出于起码的礼节,母亲不得不耐着性子寒喧几句。可以说,小姑姥姥过分的热心加速了母亲搬出计划的实施。

  母亲入伍之初,就和张洁、秦菲两位好友一起击掌为誓,要把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党的事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解放全中国,不过25周岁,绝不谈婚论嫁!

  然而,革命形势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全国战事的逐渐稳定,部队军官的婚姻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提到各级党委面前。由于长时期的革命战争,军队中绝大多数的营团干部都还是光棍一个,他们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战功显著、伤痕累累,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清一色的三八式,有的甚至还是老红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战火硝烟的渐渐散去,组织上开始有计划地为这些中高级军官牵线搭桥,寻找配偶。

  那时部队流动性还比较强,和驻地群众来往接触很少,再加上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反复告戒党的干部,进城之后,务必要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千万不能为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击中。所以尽管驻地城市的女学生们一个个花枝招展,热情拥军,这些光棍汉们还真不敢轻易动心,于是便把目光对准了部队里的女同志。

  野战部队女兵本来就少,女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马上成为众军官们的首选目标,一次比一次更加猛烈的进攻,使得企图坚守阵地的女兵们丢盔卸甲,接二连三败下阵来,英勇善战的指挥员们如猛虎下山,摧枯拉朽般地把爱情的旗帜几乎插遍了女兵宿舍的每一个角落。母亲的同学张洁、秦菲开始还拚命抵抗,最终见大势已去,只好缴械投降,秦菲被青干大队的教导员攻克,张洁为31军的一位团长俘虏,最后只剩下母亲一个在孤军奋战。

  母亲当时天真地认为,军官们发起求爱攻势自在情理之中,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想娶谁是军官们的权利,但想嫁谁则是女兵们的自由。婚姻是两厢情愿的事情,谁也无权干涉。所以,尽管身边的女战友们恋爱谈的热火朝天,一塌糊涂,母亲始终无动于衷,视而不见,照常有板有眼地干着自己的工作。可万万没想到,今天李部长突然对她来了个正面强攻,以组织名义下达了结婚任务,一下子把她打蒙了。

  其实,母亲对郑科长并不讨厌,甚至还颇有好感。这位郑科长文武双全,前程似锦。我后来想,以母亲吃软不吃硬的性格,如果顺其自然,慢慢发展,会有什么结果也未可知。可母亲就是不喜欢这种组织上强制性地拉郎配方式,她甚至从李部长不容置疑必须照办的口吻中感受到了一种人格和尊严的污辱。当母亲的脑海里突然将组织的关心和人格、尊严这样神圣的字眼连接在一起时,她那倔强、固执的拧脾气忽地一下又窜了出来。

  后来有人将这种无视组织决定的行为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的傲慢和清高。

  但母亲当时的确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这种无所畏惧傲慢和清高。她霍地站起身,对李部长一字一句地说:“我认为组织上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实在对不起,我无法完成首长交给我的任务。”

  说罢,母亲很标准地对着口瞠目呆的李部长打了个敬礼,然后很潇洒地来了个向后转,迈着正步走出办公室。

  母亲得意地对我说,这是她从军历史中行礼最标准,正步最规范的一次。 。。

六  违命
我无法想象母亲对一个老红军出身的正师职领导做出这样一番大逆不道举动的勇气是从何而来。

  凡是看过《激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通过石光荣与诸琴的爱情悲欢,都会对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军官的婚姻状况有一个生动的了解。那个时候,满怀报国之志的青春少女们参军入伍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被动地等待着组织上的挑选,军官们的物色,上级委任,领导批准,闪电般结合,嫁给那些原本不相识的老革命们为妻,然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当好专职家属,后勤部长,为他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传宗接代,培养革命接班人。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她们有的是先恋爱后结婚,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有的是光结婚一辈子也没恋爱。这就是那个时代被革命洪流席卷进人民军队里面女兵们的命运和归宿。这就是谁也无法改变、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历史。我母亲生活在那个时代,并且成为了一名女战士,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诸琴们相同的遭遇和命运。

  但是母亲与诸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诸琴接受组织分配结婚任务时已经有了恋人,母亲没有;诸琴是在沈阳解放之后的和平环境下入伍的,入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母亲则是在上海尚未解放之时的战争状态下参军的,参军有着明确的杀敌目的;诸琴是个高中生;所以期盼寻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知识分子作为终身伴侣;母亲是个大学生;却希望找一个工农出身的部队干部结为夫妻;诸琴面对石光荣的猛烈进攻和上级组织屡次谈话,终于抵抗不住,屈服了,认命了;而我母亲则拒绝执行组织上下达的结婚任务,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母亲后来将这种强烈的婚姻自主观念延续到下一代,我们兄弟4个找对象全部是自由恋爱,并且都是一次性成功,母亲自始至终没有半点行政干预,20多年过去了,一直和4个儿媳妇保持着同志加母女式的婆媳关系,在当地传为美谈。

  一向说一不二的李部长终于没有拧得过我那倔强的母亲。当我听到母亲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忍不住地窃喜,这位李部长要是事先有点耐心了解一下我母亲的历史,我想绝不会自找难堪,乱点这段鸳鸯谱。

  我从小在军营长大,接触和熟悉了太多的部队高级军官。我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乎绝大部分的军官太太们都是组织安排的,并且几乎所有的军官太太们都愉快地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诸琴的结婚过程生动而又逼真地浓缩了一代女军人的婚姻状况。

  唯有我母亲是个例外,她成为我所知道的少有抗争命运的获胜者。

  我后来几次问母亲,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冒天下之大不韪,竟敢断然拒绝组织上的决定。

  母亲说:不想过早结婚是一个原因,反感拉郎配的方式是另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母亲的潜意识里,梦想着自己未来的丈夫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苦大仇深的工农干部。似乎只有这样做,她才算是彻底摆脱了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阴影,真正投入到无产阶级阵营之中。

  郑科长最终理解了我母亲的选择。他后来没有象传言中安排的那样回到保卫部当副部长。也许是有意回避母亲,也许的确是前方战事的急要,反正是留在了闽南山区剿匪,而且一呆就是大半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娶了位福建藉的女大学生为妻,最后官至副军级离休,现已年近9旬,听说依旧耳聪目明,神采奕奕,并且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我后来和许多了解父亲、母亲的老战友们交谈过这段流产的姻缘。尽管他们都是我父亲在战场上结下的生死之交,但依然客观地一致认为,母亲在尚不认识我父亲的情况下,就不假思索地断然拒绝李部长的“命令”,完全是一种感情用事,甚至近乎于傻的不理智行为。

  唯有我坚定地为母亲的坚定不移大声喝彩。这不光是因为我母亲的违命维护了一个女人的人格尊严,更是因为正是拒绝了这位郑科长,这才有了后来我母亲和我父亲结婚的可能。

  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诞生只有几十亿分之一的概率,能够经过激烈的竞争来到这个世界上,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我要感激我母亲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一选择,就不可能有母亲和父亲后来的结合,如果没有母亲和父亲的结合,就不可能有我仅有几十亿分之一降临这个世界上的机遇。

  虽然郑科长没有到保卫部任职,但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这里。

  起初李部长并不同意母亲的请调要求,他说:“只要你找到一个和你情况完全相同的同志,我就放人。”

  母亲于是马上跑去找到张洁,说明想和她交换的意思。

  张洁当时在文工团当舞蹈演员,每天排练演唱下基层,十分辛苦。听说母亲要和她对换工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张洁说:“余耀华,你没发烧吧。保卫部又重要、又清闲,还有发展前途。你不好好待着,跑到文工团来干什么?到时候你会后悔的。”

  母亲说:“后悔不后悔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就讲咱们同学一场,帮不帮这个忙吧。”

  张洁乐颠颠地说:“你要这么讲,我还真帮你这个忙,我又没病。就不知道李部长那老头子要不要我?”

  于是,母亲又找到李部长说:“报告首长,我已经找到一个和我情况完全一样的同志,她是我大学同班同学,学一个专业,同一天入伍,都是女同志,都是青干队的学员,都是南下战士,不知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李部长先是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好半天才抬起头,盯着母亲说:“余耀华,我算服了你了。好吧,我成全你。但我要提醒你,在革命队伍里,个性太强迟早会吃大亏的。”

  李部长一番话语重心长,句句都是肺腹之言。可母亲那时年青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