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味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滇味文化-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瑶 族 盘 歌
  在瑶族,只要村寨来了客人,村里人就要和客人进行盘歌。如果双方难以分出高下,就要从晚上盘到第二天天亮,有时甚至连着盘几个晚上。
  瑶族人认为盘歌是在比试才智,所以能歌善唱的人才会受到尊重,不会唱的人就会受到冷落。在进行盘歌时,如果客人赢了,主人就要盛情款待。如果客人输了,会先接受主人的“讥讽”,然后才能受到热情的款待。
  每逢节日和喜庆之时,瑶族人都要聚集在一起盘歌,这时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人群,歌声此起彼伏,萦绕在山间和田野,气氛十分热闹。
  瑶族的盘歌其实就是一问一答形式的对歌。答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答的内容与问的相对应,这种歌大多表现在情歌对唱中;还有一种就是答对问进行解释。盘歌讲究歌词,也讲究运腔,歌词一般都运用比兴手法。
  从盘歌的歌腔角度来说,广泛存在于山歌中。此外,它还存在于小调、劳动歌曲和礼仪歌曲中,特别是在姑娘出嫁前一天的歌唱中,许多歌都是以盘歌形式出现的。
  六、瑶族干巴节
  每节农历三月初三,瑶族人都要举行传统佳节——“干巴”节。为了过好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二月下旬,各瑶族村寨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一起商议节日活动的内容,然后各个村寨分头进行准备。上山狩猎的村寨负责修理枪支、准备火药、做弓弩、打码子等;下河捕鱼的村寨则准备鱼网、鱼叉等器物。
  到了“干巴”节这天,天刚蒙蒙亮时,上山围猎的村寨就组织成年男子手持火枪、弓弩,带上粑粑等食物上山围猎。老年人和妇女则在家里制作各种饭食,宰杀鸡鸭,舂粑粑,准备好酒菜。
  上山男子获得的野物一般都要拿回村寨进行分配,此时人人有份。如果哪一个人没有猎得野物,就会被人们取笑,尤其被年轻的姑娘看不起。因此,上山狩猎的男人总是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捕获野物满载而归。
  下河捕鱼的人也要在黎明之前出发。他们捕到的鱼虾也是按户进行分配,使全村人共享节日的欢乐。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祝贺,各家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味扑鼻的花糯米饭,用当天的猎物或鱼美美地饱餐一顿。大家通常会将食物或多或少都留下一部分,把它挂在火炉边烤成野味干,以便以后用它来招待客人。男女青年则会围在火炉边,唱起动人的瑶族民歌。
  在吃过饭后,村寨里的人就开始汇聚到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翩翩起舞,尽情享受劳动的欢乐,并彼此预祝来年谷物丰收。
  七、瑶族扎巴节
  扎巴节场景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瑶族人都要举行自己的传统节日——“扎巴节”。所谓“扎巴节”其实就是一个择偶舞会,也是未婚年轻人的节日,这天已婚男女都要回避。
  在这一天,未婚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都要早早地起床,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等三声竹笙响过后,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拿着黑伞或者花伞轻盈地步入晒谷坪。竹笙再次吹过三声后,小伙子就打开手中的黑伞,姑娘则打开花伞,同跳“扎巴舞”。。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瑶族文化(5)
姑娘和小伙子一边熟练地跳“扎巴舞”,一边深情地用眼睛在众多男女中寻找着中意人。如果男子看上了哪位姑娘,就会凑上前去轻唱自编的情歌:“世上姑娘数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如果姑娘没有看中这个小伙子,就会很有礼貌地报以歉意的微笑,接着向他轻鞠一躬转身离去。如果她对小伙子有意思,就会随声应和唱道:“世上男儿数不清,唯有阿哥最多情。阿妹知哥情似火,愿与阿哥伴终身。”
  两人就这样一唱一和地进行交流,然后在伞的遮掩下柔情相视,互吐爱慕之情,并将伞当*情的信物相互交换,到此也就算完成了择偶的过程。最后两个人相互携手步出舞场,一双双、一对对地选择幽静的地方,依偎长谈,结成终身伴侣。
  八、瑶族达努节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彝族人都要过“达努节”。“达努节”也称祖娘节或瑶年,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它是瑶族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达努节”的由来,在瑶族人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欢度节日的人们
  古时候,在万山之中有两座高大而对峙相望的宝山,左边的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得像一位武士;右边的叫密洛陀,很像一个温柔的姑娘。每年这两座山都会互相移近一些,经过了九百九十九年之后,两座山最终融为一体。
  有一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天上响起惊天动地的雷声,伴随着雷声山上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走出一个叫布洛西的高大男人和一个叫密洛陀的女人。
  后来他俩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三个女儿。多年后,密洛陀老了,头发全白了。一天晚上,她对三个女儿说:“孩子,你们长大了,要自己去谋生了!”第二天早上,大女儿就扛着犁耙到平原去犁地种田,她就是汉族人的祖先;二女儿挑了一担书走出大山,她成为壮族的祖先;三女儿在山里种小米,并在此安居乐业,她就成为瑶族的祖先。
  三女儿在山里辛勤地劳动,禾苗长得十分粗壮、籽粒饱满,可是快到收获的时候,庄稼全被野兽、老鼠和鸟雀吃光了。三女儿很伤心,哭着回了家,密洛陀安慰女儿继续干下去,并给她一面铜鼓和一只猫。第二年,三女儿的庄稼长得很好,鸟兽又来偷食,她按照母亲的吩咐,敲响铜鼓吓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光了地里的老鼠。这一年她的粮食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的这天,她带着丰盛的礼物回家向妈妈祝福,并庆贺丰收。后来,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达努节”。
  每一年过节之前,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粑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过节这一天,瑶族村寨的人们会把甜米酒和糯米粑粑祭献给祖娘,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则聚集在广场上,参加那里会举办的歌舞、武术、球赛等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瑶族人的铜鼓舞。它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每次出场都是两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其中一个男子敲着铜鼓,表演瑶族的传统舞蹈;另一个男伴在一边敲鼓为他伴奏;女的在铜鼓手后面做着扇凉的舞姿。各组表演完之后,人们就向表演最好的鼓手敬酒,赐予“鼓王”的美名。
  跳完铜鼓舞后,接着就是点燃冲天炮。人们把做好的冲天炮在广场上摆上几十或上百个,男女老少同时点燃,看谁在同样的时间内点的冲天炮最多。比赛时,周围的观众都屏住呼吸,仔细注视着点炮的人。比赛结束后,人们会立即蜂拥到优胜者的面前,把他抬起来抛向天空。之后,人们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1)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多与傣、汉等民族分寨而居。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阿昌”或“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因为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阿昌人一般都能讲汉语、傣语。
  一、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婚俗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每年泼水节时,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都要相互对泼,到了傍晚太阳落山时,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个姑娘,就会走到姑娘身边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门。如果姑娘也看上了他,便会点头同意,小伙子就会邀几个同伴去姑娘家。他们还要一边走一边对歌,此时姑娘也要记住今晚到家来的几个小伙子。
  姑娘把小伙子领进村后,就会去找姑娘来陪伴他们,而且要为每一个小伙子都找一个姑娘。找好姑娘后,姑娘们就分头去找鸡,每人都找一只,交给做主人的姑娘,让她去请村寨中最好的厨师,大家一起杀鸡做菜。饭菜做好之后,做主人的姑娘就要招呼小伙子们吃饭。在餐桌上,每人两只碗,其中一碗是米酒,另一只碗里放着鸡头。小伙子入座前,要先数一数鸡头,如果数字不对就不入座。
  宴席开始后,小伙子们偷偷把鸡头藏起来,说姑娘的鸡没有杀够。而姑娘就要去找鸡头,如果找出来了就罚小伙子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就把鸡头拿出来,罚姑娘喝一杯酒。小伙子们在吃饭过程中,会一起把吃饭的钱凑齐,悄悄藏到一个地方让姑娘们去找。吃完饭后,大家开始对歌,男女进行自由组合,如果两人对歌对出情意来,就会到外面去说悄悄话。
  男女恋爱成熟后,小伙子家就请媒人提亲,女方家要是同意了,就举办抬锅盖订婚仪式。女方家拿出几个锅盖,上面放一碗热肉和熟鸡蛋,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然后再敬媒人。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会把带皮的鸡蛋夹到媒人嘴里,媒人必须用牙齿和嘴剥皮。这个仪式结束后,双方就算定了婚约。
  男女青年在举行婚礼时,接亲的新郎会遭到女方姑娘的戏弄。新郎到新娘家后,姑娘们就会用冷水泼他,让他清醒头脑,以后见到别的姑娘不能动心。新郎进入房间后,姑娘们就用锅灰油泥抹在他脸上,还会笑闹着说不这样抹就记不住姐夫。接下来,姑娘们还给新郎挂上算盘和秤,并拉到院子里去让大伙看。
  除此之外,阿昌族还流行抢亲,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男方请媒人去说亲,如果女方家人不同意,想把女儿许给其他人,男女青年就会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约定的时候,男方就请很多小伙子深夜来到女方家,找到姑娘后扛起来就跑。这时,姑娘还要假意高声喊自己的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
  2姑娘和意中人的行动被父母发觉,或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女儿嫁给那个小伙子,就会叫他们选中的小伙子尽快来把姑娘接走。这个小伙子回去后,马上组织人先把姑娘家包围,然后派两人到家里找姑娘。找到姑娘后,两人对她说声我来接妹妹了,就一个人把姑娘反背着,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人抬着她的双脚,拼命往回跑。在这个时候,如果姑娘的意中人来了,按照阿昌族抢亲的规矩,他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在半路再将姑娘截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被抢走。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2)
3男女青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立下了海誓山盟。但是如果女方中途变心了,男方就会组织人趁姑娘外出时把她抢走。抢亲到家,男方会马上放鞭炮进行拜堂,当夜把姑娘领到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甚至躲进山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好后才能回家。
  一般情况下,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虽然说亲是在女方家,可是女方家不负责招待,而由男方家负责,并付给女方家一些钱。男女双方的代表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就成为关系很好的亲家。
  二、阿昌族腊撒
  阿昌族男女青年在恋爱时,都要做一种特殊的游戏——“腊撒”。“腊撒”在汉语中就是“换手艺”的意思,它大致分为“相送”、“回礼”、“赠送”、“刹水”四个阶段。
  “相送”是指某个小伙子在对歌中看中了哪个姑娘,或哪个姑娘看中了一个小伙子,就用递烟的方式请对方收下烟盒。
  十天或半个月后,姑娘把自己缀着蚂蚱花的“绢迈”(用布做的披巾),外加一包香烟和火柴用纸包好,再用彩线系个活扣捆好,亲自送给小伙子,表示自己对他有爱慕之意。如果姑娘没有看中男方,就在外面打一个死结扣,表示让对方死心,自己不想与对方保持情感方面的关系,这个环节就是“回礼”。
  男方收到女方的“回礼”后,就能了解姑娘的态度。如果姑娘同意和自己交往,小伙子就亲手雕刻一个银簪,在上面拴上两颗有彩色珠子的蚂蚱花送给姑娘,也有用手镯、银链、银扣,再加一些水果糖当作礼物请人带给姑娘的,以此来表示自己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姑娘,这就是“赠送”。
  在“刹水”阶段,如果姑娘真心想和小伙子结成夫妻,她会用亲手织成的阿昌布做一个对襟衣送给小伙子。如果姑娘不想和小伙子成亲,就给他送一个枕头表示歉意,请男方另选对象。
  在新婚的晚上,男女青年各有一人陪伴。新郎到了姑娘家,先点燃两柱香插在姑娘家的供桌上,然后转身离开。姑娘在伴娘的陪伴下离开家,跟随小伙子回家。到了男方寨子后,姑娘由伴娘陪伴着住到别人家。
  第二天,新娘身挎长刀来到新郎家,新郎拔出刀,用尖刀指着姑娘的头,然后两人走进堂屋,小伙子把刀挂在墙壁上。接着,两人开始拜堂成亲。婚后第二天,女方家请客。新郎给每桌人鞠躬,青年们则趁机给新郎的脸上抹锅底灰。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在回家前跪在岳父母面前接受长辈的赠礼。
  三、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以简洁、朴素、美观著称,此外它还是反映阿昌人是否成婚的标志。阿昌族男子都留短发,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头,布带上绣有五彩花纹;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头,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对襟布扣袢上衣,裤脚短而宽的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阿昌族已婚妇女用黑布帕包头,层层缠绕高达30厘米,上面还覆有黑布巾,这种头饰称为“箭包”,也叫高包头,它是已婚妇女特有的标志。这种头饰是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形成的,其造型高昂雄伟,所用的布料足有几丈长。
  妇女在包头的时候禁忌很多,包戴仪式神圣而庄重。第一次包戴是在婚礼后进行,家人请村中儿女双全的妇女在新房内包。阿昌族已婚妇女在平时包头的时候,长辈和晚辈都要回避,外人更是不能随意去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3)
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阿昌族的居住地受到了外族人的侵扰。在一次抗争中,男人们把箭都用光了,女人们在给他们送箭时却被敌人阻拦。此时,一个妇女想出了好主意,她让前方男子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妇女们向“高包头”上射箭。这样,男人就获得了足够的支援,而且还迷惑了敌人也向高包头射箭。就这样,高包头救了阿昌族人,妇女们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从此包起了高包头。
  阿昌族未婚的女子一般是把长辫子盘在头顶上,包一个圆盘状的头帕,装饰上鲜花和绒球。服装也有区别,已婚妇女一般穿窄袖对襟短衣、及膝长筒裙,裹绑腿,系银腰带,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未婚者不穿裙子,但是都穿青布长裤,外系围腰。女人们都珍藏有各种首饰,而且银质装饰较多。她们喜欢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有的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石灰、槟榔等物,走起路来银光闪闪,耀眼夺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