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品等。石窟的结构布局合理,刻工精细优美。整个石窟全长近百米,从别有洞天开始,包括揽海处、慈去洞、云结洞、达天阁等景点。 。。
第二章 云南石窟(2)
石窟中的魁星、文昌、关圣像,都是用石头凿成的,形象十分的逼真。魁星又称文曲星,它是主宰文运之神,其造像高一米多,左手执元宝墨斗,右手高悬神笔,右足踏鳌头,左足后跷。北面雕的是主宰武运之神的文昌帝君。在魁星、文星、关圣的后面,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很多人都说摸了这里的龟蛇可以去灾祸,摸了财神能多发财,摸了龙珠身康泰,所以很多游人到此之后,就争相摸这石雕,期望为自己带来好运。
龙门石窟不仅石雕艺术精湛,而且也是昆明最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游客游览龙门,凭栏下视,为百丈悬崖峭壁;举目远望,湖光闪耀,水天一色,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三、剑 川 石 窟
剑川石窟又名石钟山石窟,它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的石钟山。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山上还有石像钟。山上有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石窟主要包括石钟寺区8窟、狮子关区3窟、沙登村区5窟,总计16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共有造像139个。石窟中最早的造像是南诏国天启十一年完成的,即公元841年,其后还有大理国时期的不少造像。由此可见,剑川石窟开凿于公元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后半叶,是南诏和大理国时期遗存的少数民族石窟。
石窟造像中以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像,最具有少数民族艺术的代表性。它们既是南诏时期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南诏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服饰、风尚的珍贵民族史料。石窟造像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其中有愁面观音、甘露观音、细腰观音、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这些石像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富有个性。
石钟寺区的第二窟为《阁逻凤出行图》,石窟高、宽各约15米,一共雕有16个人,它是剑川石窟群中雕刻人数最多的窟。石窟的形状为厅堂式,厅堂中央的龙头椅上,盘坐着头戴高冠的南诏王阁逻凤,右侧是结跏跌坐的弟弟阁陂和尚,在他们的左右,簇拥着十四个披虎皮衣、插牦牛尾的武士,他们都是大鼻子、宽嘴唇、圆圆脸,身上肌肉发达、装束紧牢。王座两旁还有飘动的旌旗,表现出南诏王出行的场面。通过这个石窟的造像,1000年前的南诏宫廷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狮子关区的第一窟,雕刻的同样是南诏王造像。这个石窟高06米,在石窟的平座上雕有5人,其中国王戴着高冠、蓄着胡须,旁边面肤丰满的王后戴着莲花冠,在他们的中间坐着一个小孩,左右两侧各站了个孩子,在座后还雕刻有屏障和帐幔。屏障上石刻题记表明,这是南诏早期首领细奴逻的全家造像,而这种全家福造像在石窟艺术中是很少见的。
剑川石窟的大多造像是佛教人物像,它们反映出南诏和大理时期,这一地区佛教发展的情况。石钟寺区第三到第七窟全是佛像,其造型精细工整,线条细腻,是剑川石窟艺术的代表。第七窟的甘露观音,面部肌肉丰满,容貌端庄秀丽,身躯和手姿都表现出宁静感。它的造像艺术具备唐宋时代典型的佛教雕刻风格。第五窟的观音雕像身体前倾,目光俯视,双眉微蹙,人们都称她为愁面观音。她的背景石崖上还点缀着儿童、樵夫、老人、琴师等世俗人物。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传入云南的佛教主要是密宗派,所以石窟中有很多的密宗佛像。石钟寺区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沙登村区第四窟甲天王像等,都以夸张的手法塑造了脸部扁平、宽鼻闭嘴、怒目而视、头戴宝冠的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几处印度僧人的造像,它们大都深目高鼻、头顶结发、身披袈裟、持着拐杖,有的还携带着一只狗。这些威严、活跃的五官表情,明显带有藏传佛教艺术的痕迹。
在石钟寺石窟群的第八窟,供有一个女性生殖器作崇拜物,白族叫它为“阿盎白”造像,这在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这个石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有一窟,中间雕着一个莲花座,座上原有的雕刻被毁损。基部上雕一锥状物,全部在中央凿一深槽。深槽两侧有一道道凿痕,看起来好似女性的生殖器,在近代已成为妇女为求子嗣的膜拜物。
剑川石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汇集云南少数民族雕刻艺术的精华,并受中原、藏族、南亚以及西亚等文化的影响,其风格与内地的石窟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白族是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所以可视它为白族的雕刻艺术,它和内地石窟艺术有联系,但是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的雕刻大多采用立体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背景部分基本都运用线刻,这些都表现了云南白族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剑川石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该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云南寺庙(1)
由于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不同,云南成为一个拥有许多寺庙的地区。这些寺庙记录了云南厚重的宗教发展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已成为云南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景观。
一、鹤 庆 文 庙
鹤庆文庙位于鹤庆县城西南的鹤庆一中校园内,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迁于现址。鹤庆文庙在正德十年(1515年)因地震而倾塌,后改建成元化寺。崇祯四年(1631年)冬,寺院毁于火灾,次年由丽江土司木增资助进行了重建,并奠定了今日的规模。当时,徐霞客游览之后,还留下“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
文庙以先师殿为中心,在自南而北的轴线上,依次排列大成门、棂星门、泮池、照壁、先师殿、崇圣祠。两侧为东、西厢房,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礼义门等。主体建筑先师殿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有明代殿式建筑的风格。它坐南向北,前有高1米、长18米、宽10米的天子台,台沿的三面都围有石栏,正中为雕龙石陛。先师殿面阔23米、进深21米,它的四棵主柱的直径接近1米,四角檐柱上分别镂雕着玲珑剔透的四条云龙。
文庙的整个建筑群体布局严谨、合理,气势雄伟庄严,建筑的飞檐斗拱、彩画、木雕都十分精细。经过明清两代的多次修葺,它与附近的明伦堂和尊经阁等建筑构成古建筑群落,现已成为人们游览和文化教育的景点。
二、墨 江 文 庙
墨江文庙位于墨江县城东北角的正街口,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占地76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共分六层,依山而建,层层相连,有200多级石阶直通其上,气势雄伟壮观。
文庙系纵向庭院建筑群,它由大门、泮池、新楼、五经楼、崇文阁、魁星阁、棂星门、星宿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厢房、天子台、大成殿、后殿、管事房、客房、劝学馆等建筑群组成,主要的建筑全部采用扣榫式结构,结实牢固,气势雄伟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它是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大殿前有用石栏围成的天子台,台子正中雕有栩栩如生的九条蟠龙。大殿面阔20米,进深约15米,殿正中放有孔子的牌位。大成殿下的魁星阁和凌霄阁,四角的飞檐高高翘起,给人有凌空欲飞之感。站在魁星阁中,居高临下,凭窗远眺,墨江城和城南绿野尽收眼底。从县城往上眺望,只见层层建筑逐级而上,气势甚为壮观。
文庙建筑采用了我国古代的垂檐和歇山式,整个建筑布局精巧,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但建筑多,花木也多,空气清新,很像一个风景优美的园林。
三、建 水 文 庙
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西北角,始建于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自建成后历经40多次扩建和增修,现有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其规模和建筑水平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建水文庙完全按照曲阜孔庙的风格和规制建造,主要建筑都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有的主要建筑有37处,射圃、尊经阁、敬一亭和斋亭已经被毁,其余建筑保存完好。
建水文庙南北纵深600多米,共分为七进空间。第一进从万仞宫墙照壁至“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是文庙的大门,是一个四柱三楼三门道木牌坊。在它的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着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的一些官员的名字,它的石砌须弥座的夹杆石上,雕刻着很多栩栩如生的龙、狮、象。在太和元气坊后有一个叫“学海”的泮池,池北有一小岛,岛与堤之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岛上建有“思乐亭”,又叫钓鳌亭,意在勉励生员奋发取得功名。
第三章 云南寺庙(2)
从此向南就进入了第二进的太和元气坊,进入之后,迎面是三米多高的孔子铜像,像后是一个小泮池。然后是下马碑,从这里开始就进入第三进的礼门、义路坊、洙泗渊源坊,一直到前月台广场。第四进从洙泗渊源坊到棂星门,在横向上对称分布着贤关近仰、圣域由兹、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四座牌坊。棂星门东西两侧是碑林,其间立有数十通石碑,它们大多是明清重修文庙情况的记载。从棂星门至大成门为第五进,棂星门的四根中金柱穿屋而出,柱顶上罩有明代盘龙青花瓷罩,这种建筑形式在文庙中是很罕见的。
在第五进的庭院正中,是为了纪念孔子而建的杏坛,其屋瓦为黄色琉璃瓦,内用斗八藻井,并且彩绘着规格很高的金龙和玺,坛内立有明代的“孔圣弦诵图”石碑。在杏坛左前方是奎星阁;左后方为名宦祠、金声门;右后方是乡贤祠、玉振门。其中奎星阁、文昌阁内供奉着奎星星君和文昌帝君,乡贤祠和名宦祠内供奉着建水古代的名绅、贤士。
第六进由大成门、先师殿、东西两庑、东西碑亭、东西两耳围合的庭院组成,它是整个文庙的核心,这一组建筑气势恢宏、格调高雅。在大院内,有植于元代的古松、古柏,植于明代的山茶和植于清代的桂树。先师殿前有一对伏坐石雕白象,上驮1米多高的青铜花瓶。
先师殿位于文庙建筑中轴线的最高处,它是文庙的中心,也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全殿采用28根坚固的柱子作承重构架柱,其中前檐左右两棵角柱,其上半部采用浮雕与透雕的技术雕有精巧的龙腾祥云。殿前的拜台,三面有石栏板望柱围护,拜台中放有清乾隆年间的高1丈的铜鼎香炉,其上部为宫殿亭楼牌坊的造型,并且有四根游龙盘绕的铜柱,它的四足为象头,象鼻支撑在底下的莲花座上。
大殿正面有5个开间,22扇雕花隔扇门,正中的6扇各雕有一条云龙,正好排列在殿内孔子圣像前,巧妙地组成了“六龙捧圣”。两边的其他窗扇则雕刻着“三羊开泰”、“旭日东升”、“双狮分水”、“喜鹊闹梅”、“竹报平安”、“禄禄有福”、“一路连科”等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大殿*悬挂着八块清代帝王称赞孔子的“御题”贴金匾额,它们分别是:康熙所题的“万世师表”、雍正所写的“生民未有”、乾隆所书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以及光绪题写的“斯文在兹”。
在大成殿庭院东西两侧,有体现庙学合一的东西明伦堂。大殿两侧还各有一座东西碑亭,其中东碑亭中立着清雍正皇帝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记》、西碑亭中立有乾隆的《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两块石碑是巨石雕刻的,碑身上雕刻有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碑文。在大殿后墙脚处,还有10多块石碑,其中最为宝贵的是元代元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圣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碑。
大成殿后的文庙建筑是第七进院落,这里的主要建筑是崇圣祠。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的前五代祖宗的场所,其建筑模式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通宽24米、进深16米、高9米。它的前檐梁架和斗拱上,施有图案精美、色彩古朴的彩画,殿前有石栏板望柱(石栏板上刻有西湖名景图。崇圣殿东侧有二贤祠和仓圣祠,二贤祠是为纪念明初被贬谪到此地,曾在文庙讲学十多年的两位文士所建的祠堂;仓圣祠是祭祀文字的发明人仓颉的场所。在两祠之后,还有象征“孔林”的古柏树林。
第三章 云南寺庙(3)
四、祥云水目山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因山上的泉涌清莹如眸而得名“水目”。据现存碑铭记载,在南诏龙兴四年(813年),南诏王劝龙晟下旨让普济庆光禅师到此开山建寺。到了明末清初,寺院香火鼎盛至极,当时有僧人3000多人,水目山也一度成为滇西的佛教中心。当时,附近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登临造访者不计其数。
水目山塔
水目山上,依山修建有八寺九庵,殿宇规模十分庞大。历代都有高僧在水目山进行修行,除了这里的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之外,还有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清朝的担当和尚等。水目山有僧塔60多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水目山现存有《水目寺碑铭》、《重修水目寺功德碑记》等古代碑刻。
从水目山沿石阶拾级而上,就可以看到写有“水目胜境”四个大字的山门。进了山门之后,四处都是蓊郁蔽日的古木,继续前行可达常住寺,它是水目山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佛教禅院。在前院的正中有一个高18米的水目山塔,它建于公元1214年。在1573年重修的时候被改建为“寺包塔”的形式,实现了塔寺合一,后来寺庙被毁,朝圣香客仍以塔为寺,绕塔膜拜。在寺院附近有一棵常盛不衰的唐代茶花树,树高12米、胸径45厘米。到了开花时节,这棵千年老树依然能开出鲜艳夺目的万朵茶花。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苍郁枝虬的唐代刺柏、高耸云天的宋代古柏。
常住寺的后面是普贤寺,大殿里塑有密宗六观音之一的千手观音。普贤寺往上约500米,就是宝华寺宽敞的场院,其大殿内塑有五方大佛和五百罗汉,重建的戒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水目山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北岗墓塔林。这片塔林一共有墓塔61座,是附近寺院的历代僧尼圆寂后安放骨灰的墓地。这个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年),塔高2—6米,规模大小不同,造型风格各异。所有墓塔从上到下都是用沙石砌成,沿山岗成梯级错落有致的排列,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塔顶为宝珠形,塔身为纺锤型,整座墓塔呈宝塔形,其基座为六方形或四方形须弥座,上面雕刻有卷云纹、莲花纹、人物走兽等图案。基座地下都设有墓室。墓室的四壁有台架龛洞,专门用来置放骨灰罐,其中一个墓室中置放了270多个骨灰罐。
五、迪庆噶丹松赞林寺
噶丹松赞林寺位于中甸县城外的佛屏山,又名归化寺。由于整个建筑是仿西藏布达拉宫设计的,所以人称“小布达拉宫”。它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传佛教中有名的大寺院之一,现在寺庙有僧侣700余人。
公元1578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