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八六一-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纪泽敏锐的目光使他看出了更大的利益,于是他在他的江苏新设了一个“劳工输出司”,统一清点规划充没为官奴的满人,并与欧洲允许蓄奴的国家合作,将所充没的满奴像非洲黑人奴隶一样卖向国外,以换取大笔的银元现金。
    同时曾纪泽规定,卖出满人奴隶所得之钱,将直接划拨给江苏省教育司,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以为他下一步的教育改革做准备。
    清洗运动愈演愈烈,各地从对满人较为公正的审判,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清洗,但凡满人,几乎都逃脱不了家破人亡,子弟为奴,妻女为婢的下场。
    满人所遭受的残酷报复,使得容闳等一部分官员产生了怜悯,他们认为朝廷对满人的处置太过严酷,尤其是曾纪泽所进行的奴隶买卖,同样是十分的不人道,有违于文明国家的精神。
    为此,容闳还特意写了一封劝谏信,请求曾纪泽重新考虑他的政策。使之不至于演变成一场野蛮的种族清洗。
    曾纪泽对现代地56个民族之一的满族没什么反感,但对这些一百多年前的满清寄生虫却充满了厌恶。
    不杀光他们,不足以平数百年来汉人所遭受之苦难。
    他们将傲然屹立于世界的华夏沦落为任人欺凌的弱者,他们摧毁华夏灿烂的文化,他们扼杀华夏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束缚华夏开宽的心胸,他们如寄生虫一样,爬满了伤痕累累地华夏大地。即使在她已经饱经折磨,奄奄一息之时,仍不停止贪婪的吸食她的鲜血。
    如果说对于人类,可以有同情心。可以宽恕,但对于寄生虫,对它们的仁慈,便是对自己地残忍。
    曾纪泽并没有直接回应容闳地劝谏。而是以真名地形式。在《明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满清七大罪”地署名文章。以此来向世人解释大明清洗满人地原因。
    文中指出:
    满清乃胡虏。自入关以来。就从未将汉人当作同胞。而是当成自己地猎物与剥削对象。对汉人实行残酷地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和欺压政策。他们对包括汉人在内地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地剥削。对人民地反抗残酷镇压。根本不考虑汉人地幸福。
    满清从来不把中国当成家园。也不愿与汉人一起建立家园。他们将中国视为他们掠夺地场所。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费心思去保护汉人。而是随时准备与任何列强国家一起瓜分中国。一起剥削欺压汉人。他们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将中国从明时代地世界首富。变成眼看就要亡于列强之手地殖民。。人民眼看就要沦落成为像非洲黑奴和北美被灭绝地印第安人地悲惨命运。
    满清不仅自己作为剥削汉人地寄生虫。还勾结蒙古贵族共同剥削汉人。他们任意挥霍搜刮来地汉人财富。他们劳民伤财。修建运河把南方汉人生产地财富运关到满蒙地区。供他们享受。他们对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任何贡献。
    满清残酷统治逼出无数次起义。不但造成无数百姓丧生于内战。还浪费无数地财富。而他们自己却大造园林。肆意挥霍。输掉一次又一次地对外战争。签无数条约。失去无数领土和资源。使汉人生活更加地贫困。
    满清大搞文字狱,借编四库全书,大烧华夏宝中的文化书籍,把几千年汉人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化为灰烬。多少汉人祖先用鲜血积累起的宝贵经验,从此不能再为后代所知,后代们不得不重新走先人走过的弯路。
    满清制造民族隔阂,将本族全族迁往汉地,却又不允许汉人迁往边疆省份,造成丢失大片国土。
    满清之罪责,可谓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若是以德报怨,那将何以报德?故,必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满清不灭,无以慰祖先在天之灵,满清不灭,无以重铸汉人血魂,满清不灭,无以伸天地好还之理,满清不灭,无以复汉人必报之仇。
    不知当年满清入关,毫无人性的屠杀汉人之时,是否会为子孙考虑,而刀下留情。
    事实证明,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血债,不是自己还,便是后代来还
    曾纪泽的“满清七大罪”一出,无疑是给那些所谓的同情人士以当头棒喝,使他们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再为罪行累累的满人辩护,那便是与天下汉人为敌,与天下被满清残害的民族为敌,与世间公理为敌。
    “七大罪”的广泛宣传,很快抚平了省内的质疑情绪,而“七大罪”之论也迅速的传播到各省,甚至是南京朝廷的曾皇手中。为了给大明目前对满人所采取的极端措施一个合理的解释,曾皇特批示,将“七大罪”以朝廷圣令的名义在大明境内广为张贴。并派人偷入满清境内,四处张贴,以激励尚在满清统治下的汉人愤起反抗。
    随着满奴输入政策的进行,江苏政府教育司所得的教育基金迅速增长,曾纪泽见资金已基本到位。便立即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通过与容闳、冯桂芬等教育人士地商议,曾纪泽初步拟定了江苏教育的大方针,为以“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名字,在《明报》以刊登了整个改革的方案。
    一、颁布《义务教育法》,以小学堂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江苏政府将以《义务教育法》为指导思想。将集中力量发展小学教育为首要任务。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六个大学区,每个在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40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300个小学区。每区满600人即设小学一所。
    普及小学教育的原则是: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了保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教育法将采取强制性义务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之条件,办幼儿小学、贫民小学、女子小学及残障人小学等不同形式的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将以重视儿童智育发展为主,除教授传统地儒学教育外,更将着重灌输西方先进文化思想,传授初步的科学文化知识。
    关于儒学教育,曾纪泽将满清统治下的儒学大部分废除,责令冯桂芬等人整理宋代以前的儒学思想,创立新时期背景下地新儒学。以使儒学这门古老而智慧的教义,能够剔除她的糟粕。突出她的闪光点,在世界变革的大潮中重新焕发光辉。
    江苏省在办小学教育地过程中。将不仅仅规模庞大,数量多。还将更重视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平。初步规定,小学将开设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十五门基本课程。历史课中。除讲授中国史外,还将讲授欧洲史、美国史等世界历史。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将因地制宜的设一二门外语课,以英语为主,法语、俄语、德语、日语为次。
    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在1874年以前,使江苏地区的初等就学率达到99%,男女生就学率大致相当。
    二、努力改进、充实中高等教育。
    颁布《中高等教育法》,在小学教育初步成效之后,将教改的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
    中等教育将是升学为主,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作为向大学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预备学校。
    同时,设立专门地奖学金机制,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但家境贫寒者,在检查学业合格后,可发放奖学金,或贷给相当的学资,在学生工作以后须偿还。同时,选派大批高才生赴美国留学。
    三、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种实业技术学校,聘请外籍教员讲授各种技术知识,以大面积地培训低级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不久将要在江苏省大兴而起的产业革命做人才储备。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
    颁布《师范教育令》,确立两级师范体制,即分为寻学和高等两种,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政府设立,培养公立小学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由国家设立,培养寻学师范学校教师或校长。
    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地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凡教育之薪金,将不得低于东军排长级别薪金,凡教师之待遇,将拥有与举人同等出身,并与一般官吏同级别。
    曾纪泽的远见远超于当世任何人,他清楚地知道发展教育是文明开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富国强兵地基础。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之境时,所谓的富国强兵终究只是徒有虚名,对抗世界列强之目的也难以达到。因而使百姓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精华,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乃是当今大明第一大紧急任务。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左宗棠的抉择
    “王爷,现下我们大明第一要务当是强军,强军首先要做的便是建兵工厂,大造枪炮。现下王爷将大笔的资金投入教育,恕臣直言,臣觉得是有点本末倒置了。”曾纪泽手下洋务第一干将向他提出了质疑。
    “那么你认为,这教育不该作为首要振兴之事吗?”曾纪泽饶有兴致的听他的意见。
    “王爷振兴教育是没错的,但王爷这教育改革计划是投入太大,回报期太长,臣以为完全不必搞如此大的规模。不错,我大明现下是需要人才,但也不至于苛求每一名臣民都有文化,咱们只需设一定规模的学校,培养所需的人才便是了,全民普及教育,未免有些浪费资源。”丁日昌道出了他的看法,与大多数人的臣僚眼光相同。
    曾纪泽与这些人的看法恰恰相反,全民普及教育固然是一个很大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甚至会是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一名孩童从小学到中学,再从中学到大学,培养周期往往耗费十几年的时间,这就是丁日昌所说的“回报期长”。
    但一个真正有远见的政治家一定会明白,尽管全民教育投入大,回报期长,但其回报却是巨大的,无可比拟的。在曾纪泽看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内在的最大原因便是未能普及全民教育,当数亿人民尚处于愚昧之中时,又怎么能期待他们不踏上狂热虚无主义的贼船呢。
    而日本崛起了,就是因为明治维新把振兴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当一个国家大多数民智被开启时,那种对富强、民主、文明、自由的追求是任何暴力机器都阻挡不住地,而这种执着的追求,正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动力所在。
    曾纪泽并没有责怪他,只是笑了笑,道:“这就好比你有一个渔塘,还有十两银子,你把其中三两买鱼苗。七两盖你家的大瓦房。接下来卖鱼挣的钱,你再拿三成买鱼苗,七成置家具,慢慢的。你房子也有了,鱼也有了,看起来你很宽绰。”
    “但你也可以换一个思路,咱先不住瓦房,忍一忍住草屋。把十两银子全去买鱼苗,挣来的钱再去买更多的鱼苗,然后,当若干年过去后,你突然发现,自己不仅仅有钱盖房子了,甚至可以进城里买豪宅。还可以娶好几房小妾。而你家周围那些急着盖瓦房地人,现在有的依然只是瓦房而已。”
    曾纪泽先给他编了一个故事。然后才扯向正题:“教育固然有你所说的那些姑且认为是缺点的东西,但依本王看。教育正如后者地养鱼方式,那才是使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正如平地起高楼。教育就是最下面的地基,教育不兴。咱们就算建再多的工厂,造再多的枪炮,总有一天,这座高楼大厦也会轰然倒塌。”
    “王爷,你地解释固然有理,但臣还是想不太通。”丁日昌仍是心怀疑惑。
    曾纪泽道:“革新之业,本就非你等深通,就算是本王,许多事也只有踏着石头过河,所以既然想不通,寻就不必多想,就用将来来证明本王今日的决策吧。”
    曾纪泽目光深远。算无遗策。这是东系上下都熟知地。这也是他实行了诸多举措。虽然众人多有质疑与反对。但最后都还是采取了积极支持地态度。因为他们深信着他们地吴王。深信他无论做出怎样地决策。都将是英明正确地。他们之所以暂时不理解。是因为他们乃凡夫俗眼。无法如吴王那样洞察深远罢了。
    “臣明白了。臣虽然现在无法领悟王爷地用心。但臣终有一日会领悟。只要是王爷地决定。臣必全力执行。”丁日昌表明了他地态度。
    对于其他人地质疑。曾纪泽自然没有功夫去一一解释。但他手中现在有了报纸这个绝佳地宣传工具。自然要充分地利用。于是曾纪泽又先后在《明报》发表了数篇关于教改地文章。回应政府民间地各种质疑。
    在教改方案公布不久。曾纪泽即与冯桂芬容闳等人议定了在江苏政府控制区域兴建五所大学。这五所大学分别是:
    徐州。徐州矿冶学堂。苏州。苏州商业学堂。苏州兵工学堂。上海。上海船舶技术学堂。上海水师军官学堂。
    这五所新建学堂分别涉及了矿、商、军、船等多个重点行业。兴办地区也是因地置宜。便于与当地工商业相结合。加上原先创办地复旦公学堂和同济医学堂。江苏省将拥有七所高等学府。
    这其中,曾纪泽对复旦公学堂的期望与投入是最大的,该校成立数年来,政府对该校的投资也在连年追加,师资力量和学校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美国有哈佛大学,号称美国的智慧与精神所在,曾纪泽希望复旦公学堂能够成为大明的哈佛,为将来大明乃至中国的发展与振兴,担负起智慧头脑的重任。
    复旦公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之期马上临近,而这些人也早就成了江苏省从政府到民间争抢的人才,全部两百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早在半年前就已确定,而这些人除了部分进入省政府以及下属的工商企业工作外,大部分人都志愿加入即将实施的各项革新之中,而曾纪泽在《明报》中关于教育的几篇文章,则是驱使不少毕业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浙江,杭州外围,楚军大营。
    啪!左宗棠将那份大明皇帝的“圣旨”狠狠的摔在了案上,腾的站了起来,在悬挂的那张大地图前来回踱步。
    案下众幕僚吃不准他们的大帅到底是愤怒还是焦虑,均是鸦雀无声,没人敢先发表意见。
    “真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这个曾国藩往日里道貌岸然,一副忠君爱国的嘴脸,竟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举,哼哼,天下人的眼光都被这老头给蒙痹了!”左宗棠不停的在数落着曾国藩。
    案下金华道台刘松开口道:“大人,事到如今,再怎么瞧不起曾公也无济于事,这圣旨,咱们到底该怎么应对?”
    “狗屁曾公!狗屁圣旨!”这两个字似乎是犯了左宗棠的忌讳,忍不住又是破口大骂。
    “是是,是狗屁!”刘松唯唯是诺,接着小声道:“不过这狗屁可响得很,若是不小心应付,只怕会被吹翻也说不定。”
    刘松素以言辞巧令著称,他这几句顿时惹得众人暗笑,就连左宗棠嘴边也忍不住抹过一丝笑意,但随即他便骂道:“笑个屁,都什么时候了还笑得出口,本帅该如何做,你们倒说说看。”
    刘松见左宗棠情绪缓和了几分,便道:“依末将之见,大人现在有上中下三策。”
    左宗棠神情一振,忙问是哪三策。
    “如今曾公既已反,太平军主力已灭,八旗绿营早已溃不能战,中国又将陷入到割据分裂的大混乱时代。大人坐拥雄兵数万,据浙江富庶之地,便可趁机脱离清廷,退可割据称王,进可肆机问鼎天下,此乃上天所受大人之天赐良机也,是为上策。”
    “明廷毫无疑问是当今天下最强的势力,大人若无与之抗衡之必胜决心,便可顺势归之,以大人之威望,以及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