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中的官兵已发现了隰县方向和异常,当保安军开到城下时,城门已关闭,护城河上的路桥吊桥高高拉起,保安军在城外安下了营寨,当夜双都没有休息交口县内一片鸡飞狗跳,官军和衙役在城内到处抓丁抓夫,到城上加强防守,而保安军这方也点起了火把整夜的忙碌着,官军知道那一定是在赶制攻城的器具。
第二天保安军新兵在老兵的带领下在城下跑来跑去,吓得城上的官军不断的向知县报告城墙危急,要求增派人手。但保安军却没有进攻,害得官军白紧张了一天。
新的一天到来了,后边的物资已运到,张楚下令开始攻城,保安军的火炮首先响起,一颗颗的炮弹飞向城头,城上的官军开炮还击。第一轮炮火结束,官军的火炮再装填时,保安军阵中鼓声响起,保安军全军进攻,顶着城上飞下的箭雨,保安军抬着攻城器具冲到了护城河边,浮桥被搭了起来。城上的官军刚要放火烧浮桥,保安军的佛朗机火炮连续的响起来了,官军在城头之上被飞来的霰弹打的抬不起头来。人流涌过浮桥,到了城墙下一个个点头着火的酒壶扔了上来,火焰在城上四处升起,城楼受到了特殊的照顾,火比别处烧的更旺。云梯搭上了城墙,城外外的弓箭手也抵近城墙向上抛射着,攻城炸药包推进了城门洞,随着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了,保安军冲入了城内,喊杀声四起,然后又渐渐停止,交口县陷落了,有了占领隰县的经验,一切进行的更加迅速。肃清残敌,关押俘虏,收集物资,招收新兵,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断壮大的保安军队伍又向中阳县城开进了。当到达中阳时张楚手已有了两千多士兵还有大量的民夫运送着物资。
中阳县的知县张洪望着城外还不断开来的贼人两腿打颤,差一点从城墙之上掉下去。自己活了四十年看来要迎来生命中的一道坎。还好贼人并没有立即攻城,只是在城外调动来调动去,不知搞什么名堂,而城里只有二百多官军望着上千的贼人更不敢出城做战。就这样五天过去了。
此时的张楚已带着保安军的精锐和一些民夫在中阳县的北面,面对吕梁的方向构建战场。中阳县是在一条南北朝向的山谷中发展起来的,想要进入只有南方的交口方向和北方的吕梁方向。张楚在等,一是等后方物资的运达,一是等吕梁方向给中阳派出援兵,在围住中阳之初张楚就故意的将一些村民驱赶出中阳,让他们逃向了吕梁方向,吕梁应该会派兵增援中阳的,官军没有让张楚白等,五日后有探马来报吕梁出兵了。
近千名官军在孙千户的带领下向中阳开来。有逃难的民众报告说有一股贼人围困了平阳城,吕梁方面的各级官长不愿担丢城失地之罪,于是咬咬牙拿出钱粮,东拼西凑的聚拢了一千来官军,在孙千户的带领下向中阳开来。孙千户本不想出战,但武将在文官面前一点地位也没有,在被训斥一顿之后只能硬着头皮出发了。在进入通往中阳的山谷之后他的心里更是不安,连贼人是什么人,有多少都没弄清楚就强令出兵,真是一帮四六不懂的混蛋。向前派出的探马还没有回来,这些兵痞也越来越不想干活了。正胡思乱想间前方传来阵阵巨响,有兵丁急急忙忙的跑过来报告,前方的路被山石堵了,贼人正向官军打炮呢,已经死伤了不少弟兄。快向后撤出山谷,孙千户明白了自己的险恶处境。可队伍刚转身向后撤,后方山上许多的巨石滚下堵住了返回的路,有兵丁想过去搬开巨石,离巨石还很远很远就传来了爆炸声,地上竟然火光四起,兵丁被炸的倒了一地,在地上痛苦的惨叫着,后边的兵丁有断续想上前的,刚过去爆炸声又起,留下满地的伤兵无人敢去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后方火炮声和喊杀声越来越近,孙千户当机立断下令打起了白旗。
等待的果子吃到了嘴里,那么就剩下中阳了,张楚命令立即回军对付中阳。
第五十章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张楚下令打扫战场,将在吕梁方向道路上埋设的地雷起出。实际上在官军的归路上并没多少保安军的部队,只是埋设了很多延长县新生产的地雷。这种地雷比以前有了重大的进步,发火装置由火绳改成了燧石,可以长时间埋设了,不像以前过一会火绳烧没了也就失效了。没想到吓信了官军,直接的让官军全军投降了。
官军的俘虏被押送回了中阳县,经过城外时孙千户看着围城的保安军,心中更坚信自己树起白旗的决定是正确的。保安军在中阳县城外已有二千兵力,许多人正在操练,看着他们行动起来横成排竖成列,在鼓声和队长的号令中行动整齐化一,孙千户肯这是一只身经百战的强军,要真打起来一样多的官军都点占不到便宜,更何况自己的兵力要比贼人少很多呢,孙千户自己安慰自己,投降肯定是对的。
长长的俘虏队伍从中阳县城外走过,城墙上的官兵只是愣愣地看着没有人出声。
此时中阳县的知县张洪也在城墙之上,心情比其他人更复杂。这伙贼人来的快但攻城却拖拖拉拉,中阳县的官吏和兵丁看到了贼人到来全都登上城墙准备防守,张洪知县也做也了与城共存亡的心理准备。可是贼人这五天来只是在城下走来走去。却从未攻城。
大队的官军俘虏从城下走过,肯定是来援的官军打了败仗,贼人在几千人围城的情况下还能抽出兵力来打败来援的官军,说明贼人的实力不小。如果真的攻城的话,中阳县根本就守不住。可作为一个县的父母官守土有两责,如果丢了城池,即便不被贼人杀死,朝庭追究起来也是死罪。本以为坚持几天吕梁的官军过来贼人就会跑掉,看样子援军是被打败了,这几天看到贼人在城外堆积的物资越来越多,指望他们自行退走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拼死防守最终也是破城,也只是多造了些杀孽,贼人冲进城来肯定会报复那城中的百姓可就全完了。
而此时张楚不想再等了,决定给焦头烂额的知县加上一把火,命人找来孙千户。孙千户领会张楚的精神还是很快的,不一会就写好了劝降信,队员用箭将书信射入了城内。本来张洪知县已猜到了援军已战败的事,这封信彻底断了他加完待援的念头。
万般无奈之下张知县提笔回了一封信,为了照顾贼人的读书少,专门用白话写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受圣上所托,牧守一方,本应保境安民,但为使城中百姓免受刀兵之灾,我愿承担起贪生怕死的骂名,开城领死。但请放过城中百姓,望不抢掠,不杀人,以行仁义。
张楚接信后命人通知张知县立即出城投降,他已没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张洪知县无奈只能带领大小官员和官军出城投降。中阳县的百姓在惶恐中躲过了一次战火之灾。
战后的张楚比战时还要忙碌,为了能准备在中阳县的战斗,张楚一路疯狂的扩充了军队,只起了虚张声势的做用,真正的战斗力却没有提高多少。当务之急就是对部队进行整编,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所以张楚命少量的力量向吕梁方向戒备外,其他的部队都在中阳城内行训练强化纪律教育提高作战技能,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改造成合格的士兵。
又命令在大宁县的队伍分兵进入隰县和交口县驻守保证几县之间的联系,如遇大队官军入侵能起到预警的作用。
还好这几县都处在深山之中,大队的官军要想进攻十分的困难,只要卡住几处要道,就可以凭险坚守。
这也是张楚这次冒险的初衷,延长县没有一点坚守的可能,接下来陕西的灾荒会越来越严重,各路义军在陕西境内杀来杀去,各种猛人倍出,不是一般人能对付了的。义军过境之后杀抢一空,要想恢复行产需要一个漫长期的过程。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发展的余地。所以张楚被逼无奈才冒险过黄河入山西发展,他的力量在山西腹地根本占不住脚,只能在山西西部大山中的小县下手,先站住脚再寻求发展,至少在大批官军进攻延长县时有个退路。这几县虽然土地贫瘠但是矿产资源丰富,张楚想试试能不能从这方面入手,寻找新发展道路。要想建设中阳县当然要先问一下张洪知县这个地头蛇。
中阳县知县张洪被带到了张楚的面前,虽然他已经投降了张楚可仍拉不下脸来向张楚低头献媚。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张楚看这个张知县也挺有意思的,投降时并没有说留其狗命之类的话语,而是写上希望他不抢掠、不杀人。不知是读书读坏了脑子,还是真有那样的思想境界。
“你的家人都在什么地方?”张楚想念在他主动投降的份上,如果他家人都在官军的地盘就放了他,不让他的家人受到连累。
“我的家人都在中阳县,我前两年把他们都接了过来一起生活的。”张洪不知道他的回条葬送了他回到朝庭怀抱的最后机会。
“你在中阳县任上多长时间了。”
“已有五年了。”
“你治理中阳五年百姓的生活可有改善?”张楚的问话让张知县一时没法回答,说百姓生活变好了,明显在说谎。可要说这都是因为他治理不利,却也感到有些冤枉,自己刻苦攻读圣贤书十数载,得以金榜题名,却被派到中阳这个穷乡僻壤,还赶上连年的天灾要想作出成绩确实很难。
张楚见他不说话就继续说道:“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以你一个人对抗不了老天。说一说这个中阳县的情况吧。”
“这个中阳县地处群山之中,东南为高山林地,西北多有丘陵,可用来种粮的土地稀少,而且土地贫瘠,特别是这几年连年干旱连人畜的饮水都成问题。百姓生活的十分困苦。我也曾想过多种办法,却也不能让百姓过和更好,说起来也是十分的惭愧。”说到县中的情况张洪倒来了话,看起来他还真的关心过县内的问题,不是一个只知搜刮一番找路子升官走人的蛀虫。
“我决定再任命你为中阳县的知县,再给你几年的时间看看用我的办法治理中阳县。”
张楚的话让张知县的脸都绿了,开城投降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回到朝庭没准还能保性命。如果作了贼人的人知县那就怎么也说不清楚了,不但性命难保,就连家族都要受到到牵连。没准要被皇帝抓来灭九族了。
看着张洪变颜变色的脸,张楚明白他的心理,但读书人还是要利用起来的。”你自己选择吧,每个人都要工作养活自己,你也不能例外,想一想你还能干什么。你全家人都要工作领取食物,干得好就会得到的更多。你要是当这个雎没准还能为中阳县的百姓做些事情。”
看来贼人不想杀他,但也不会放他离去,自己要怎么办还起是个艰难的选择。
第五十一章 立足
张洪知县面对困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想办法将危害降到最小,有道是君子能屈能伸,开口说道:“我能为大王作事,但能不能不用我的真实姓名,而和其他人一样用一外号。”先保住命活下去再说。张楚知道他还是有所顾忌,也不想强人所难,说道:“不要叫我大王,叫我大帅就行了,你用什么名号你自己决定,不是为我做事,是为中阳县的百姓做事,往大了说是为大明的百姓做事,这也是你们读书人的梦想,只不过许多读书人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污染,忘了初心,我们不为一家一人的天下,要为天下苍生而做事。这些话有些远了,不还是说说怎么才能为中阳县的百姓做一些实事,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改善百姓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本应发展农业,鼓励耕种,多打粮食,百姓才能温饱,但中阳贫瘠的土地,干旱的环境让增加粮食产量比登天还难,我这几年也做过一些尝试,但都不成功。现在我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来。”张洪多年火在中阳为官,对这里的情况还是很熟悉的。但他的思路还是跳不出旧有的经验和圣人之言的水平。”中阳的矿产怎么样。”张楚在后世的地理课上知道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铁矿的贮藏也很多,而吕梁地区是山西铁矿主要的贮藏地,就是不知中阳县怎么样。”中阳的煤、铁、硫磺矿藏都有,特别是煤很多,不过煤开采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里薪柴满山都有,要比采煤划算。铁矿倒是有一此乡民在私自开采,但因财力弱小都是一些很小的采矿点。”张洪对自己管理的县内事务还是很清楚的。听到有人已经开采煤铁,张楚放下心来,以前虽知道山西煤炭贮量巨大,铁矿资源丰富,吕梁地区的铁矿贮量又占山西的大部分,完全能够支撑起保安军现阶段搞工业发展。派人去寻找又得耗费一些,这下好了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就行了,这又为张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张楚送走了张洪,来到了杨标的军营,军事是一切的基础,不能顶住官军的进攻,保卫建设的成果,再多的想法也实现不了。由于有了老队员的班底,训练进行起来顺利的多,老队员的训练模式经过张楚多次的改进现在已基本定型,朱秀才写的条例也分发下去了。训练已有了固定的模式,只要有老队员在就能自动的传承下去了,因此这几日的训练效果特别好,新队员的行动坐卧已有了军人的样子,更重要的是精神状态的改观,已越来越自信,这其中负责队员生活和思想怕副队长起了重要作用。杨标跟着张楚一小队一小队的观看队员的训练情况,队员们见到张楚都十分兴奋,训练更加认真,口号声喊的更加响亮。中阳之战后保安军的队伍空前壮大,新参加的的青壮就有二千多人,俘虏的官军还有一千来的人。张楚对队伍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减。只留下最优秀的一千五百人左右,其余的安排去矿山和作坊去作工,训练的强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分流出去的人员同样有了饭吃,还不用冒生命危险,也很满意。队伍的扩大使张楚深感人才的缺乏,原先的老队员几乎都成了队长小队长,但让他们独当一面还是有差距。视察完了队伍张楚回到住处,一个人苦思冥想,这次拼了命了一路冲击,为保安军扩展了生存空间,但也引出了千头万绪的事情。穿越还真不是个轻松活,宅男的智商治理几县之地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空想不如实干,张楚决定好好干下去,自己不行还有明朝的能人,明朝末年出的猛人也是很多的,尽量的多拉一些过来,能改变这个社会一点是一点。怎么也不会比按原来的历史轨迹发展下去更糟。张楚立即命人通知延长方向,让朱秀才在延长县抽调人员,各部门除维持正常生产外所有的骨干都调到中阳来。保安军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中阳,将延长县的吴百户,李忠孝一家也送到中阳来。接下来和日子中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张楚利用从隰县、交口两县搜集来的物资在中阳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考察了中阳县的地形之后,张楚选定了几处险要之处设立了防御据点,建立起坚固的营垒,派兵驻守,可发以保中阳一时的安全。各种工厂的厂址也选定,这次张楚决定提高标准将原先的手工作坊建成具有后代工业雏形的工厂。十几天后中阳县的教场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保安军校正式成立了。张楚在后世的记忆使他说什么也不能放下校长这个职位。提起校长也是专属名称。电影电视的校长虽头发少点,但确实很帅。所以谁也抢不走保安军军校第一任校长的位置。不过张楚遗憾的是还真没有谁能胜任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一职,如果有这样的才一定要挖过来。吴百户被任命为军校的教务主任,负责全面的教学工作。由于人手实在紧张,军校只是实行每期一个月的短期轮训机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