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弄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 第4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咳咳,能帮忙的话,我肯定是要帮的,但问题是……”谢宏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没好气的提醒道:“二弟,你要知道。我是手艺人,可不是厨子,这个术业有专精。隔行如隔山呐!”
    刚到宣府那会儿,谢宏曾经有过开餐馆的念头,不过实际调研过后,他马上放弃了这个主意。华夏的餐饮文化,那是相当的博大精深的,几百年的见识可以让他偶尔出个彩,想要以此为生,艺压群雄就不可能了。
    等来了京城,见识过京城中的厨艺高手,甚至宫中的御厨之后,他更是彻底死了这条心。从那些人当中随便挑一个,厨艺都可以甩他几条街,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菜式,全不在后世之下。
    华夏人没有棒子的恶习,最会吃的这个名头,可不是自家吹嘘出来的。
    “怎么会帮不上忙?”正德很诧异,扳起手指一一数道:
    “冰淇淋、蛋糕、还有豆沙包,这不都是大哥你搞出来的?宫里的御厨都说闻所未闻呢!再说了,开店也不光要货色好,具体的运作不也有讲究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哥你能把朝堂上的事儿搞得那么顺溜,开个天下无双的店当然不在话下,你就不要谦虚了。”
    囧,谢宏泪流满面。不过他这也是自作自受,正德喜欢曲解成语的坏毛病,是他带出来的,当时是为了对付朝中那些士大夫,现在士大夫消停了,就轮到他自己来承受了,果然是有因必有果呐。
    “推广好说,开连锁店呗,冠上皇家酒楼的名头,一个店派驻两个御厨进驻,然后让路边社和候德坊宣传一下,生意肯定火爆,不出两年,就能开遍全天下,嗯,你要是很想的话,还可以开几个到海外去……”
    谢宏虽然不是专业学工商管理的,可还是随口就说得头头是道的,说真的,这事儿真的很没挑战性,以正德掌握的资源来说,想开个连锁饭店还不容易?主流媒体,官方声音异口同声的这么一推荐,就算只卖馒头,龙凤店都能做到天下第一。
    “不行。”
    正德把脑袋摇得跟拨楞鼓似的,“御厨做的那些东西,虽然好吃,可却没什么新鲜的,想做天下无双是不成的,还是大哥你搞的那些比较有趣……而且,我也不想用皇帝的名头开店,我要保持低调,通过我们,嗯,就是我,还有凤儿和婉儿的努力,达成梦想。”
    “……”谢宏很无语。
    夏皇后没有象历史上一样被冷落,而是在正德解开心结后,通过自己的贤惠感动了后者,在正德心里占了一席之地,这件事倒是让谢宏很欣慰。可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低调?我擦,店名叫龙凤店,还低调个头啦!
    现在可是明朝,不是后世,龙凤这俩字是不能乱用的,招牌一挂出去,看到这个名头,谁还能猜不到是你啊?想低调光是换马甲没用,你得换个正常的马甲才行呐?
    “二弟,我跟你说啊,在别人面前秀恩爱,其实是一种没自信的表现……”跟正德讨论问题,认真就输了,谢宏不再纠结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先是因为看不下去这一男二女眉来眼去,提醒了一句,然后他也开始随口乱指点了。
    “你要开店是吧?”
    “对,龙凤店!做餐饮的。”个体户朱厚照连忙点头。
    “营业执照有没有……咳咳,还不想用御厨,也不用官方渠道宣传,而且……”谢宏进入角色也很快,差点就说漏嘴了。
    “对,对,然后我还要做到天下第一。”
    “这个,有点难啊……”谢宏犯愁了,要啥没啥,怎么可能搞到天下第一呢?不过,在正德目光炯炯的注视下,他也没法推托,只能硬着头皮开动脑筋了。
    “跟冰淇淋一样的就行……”正德一边紧盯谢宏不放,一边还在碎碎念着。
    冰淇淋么?谢宏有了点灵感,跟冰淇淋一个套路,也就是说,要用这个时代没有的材料。那样一来,光是奶油肯定不行,说到做菜最有特色的东西么,嗯,也只能是调料了。
    味精和辣椒!
    想到了名目,可谢宏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光知道这些是没用的,味精的制作方法,他是不懂的,只知道跟海带、海肠子之类的东西有关。当然,有化工学院在,这种事大可以当成课题丢过去,只要知道大致的套路,味精的出现也就是时间问题罢了。
    只是,谢宏无奈的瞥了一眼兴致勃勃的正德,心中暗叹:唉,时间问题也是大问题,要是晚了的话,自己一定会被这位小爷烦死的,看来接下来又不得空闲了。
    辣椒倒是方便,只要拿到了种苗,就可以培育种植了,种植成功后,相关的新菜式也非常之多。可问题却也同样棘手,这东西的原产地在美洲,要是等大明自己的船队过去将其带回来的话,估计是十年以后的事儿了,二弟肯定是等不及的。
    要是现成的……谢宏突然灵光一闪,急切的向正德问道:“那两个葡萄牙人呢?就是罗纳尔多和那个火者什么的?”
    “啊?”正德愣了一下,然后很懊丧的一拍大腿,有些追悔莫及的说道:“他们两个前些日子已经走了,说是要回家探亲什么的,大哥你也不早点说,早知道他们两个厨艺好的话,我好歹也留下一个呀。”
    “回家了?”这次轮到谢宏吃惊了,这会儿可没有波音空中客车,从大明回葡萄牙?没个五六年的时间,那是想也不要想的。
    再说了,以他所知,那俩人不是普通的海员,而是传教士,在大航海时代当中,传教士就是开拓的先锋。说起来,谢宏以宣抚使的名义向海外派遣儒家子弟,也是受了这个启发呢。
    华夏土生土长的宗教只有道教,跟后世小说里一样,道教收弟子还要讲究慧根什么的,并不是那种传播能力很强的宗教。另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宗教,佛教,则是外来的,是外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带进来的,况且佛教在传播性上,同样也比不上基督教。
    但是,华夏并不是没有厉害的宗教,儒家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综合性之强,底蕴之深厚,远在基督教之上,所以,谢宏才有了那样的一个决策。
    做决策前,按照谢宏的习惯,肯定是要权衡一番的,对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和目的,他都有做过推测和评估。这些人或者是在国内不得志,又或者是纯粹的狂信者,总之,来到大明的这些人,肯定有着终生不返故土的觉悟。
    实际上,他们也回不去,除非……有西方的船队到了大明,再不然,他们就只能想办法通过中转的办法,经南洋去印度,在那里,才有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选在这个时机离开大明,其中的味道,倒是值得深思呢……谢宏眼中精光一闪,嘴角露出了一丝玩味的微笑。
    他脑子里的念头转得很快,回过神时,听得正德犹在念叨着,谢宏笑了笑,拍着正德的肩膀安慰道:“他们是不会厨艺的,倒是他们的同乡手里有不少好东西,我本来是想找他们问问,现在看来倒是不用了,二弟,你且耐心等等,好戏还在后头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  '
第773章 东热条约
    乾清宫里的话题已经彻底歪了楼,李府的话题却没变,李兆先的诠释毕竟是转述,李东阳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如正德,因此,父子二人足足讨论了一个多时辰,才算把事情理出了个眉目。''
    “如此说来,对倭国来说,这二十一项条款,非但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好事,反而是套在颈上的绞索啊!”李东阳被谢宏算计过很多次了,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宏大的阴谋,再次将文卷拿在手中,只觉有千斤之重。
    每一深思其中玄妙,他都是心悸不已,不等儿子答话,口中只是喃喃低语不止:“别说倭人察觉不到,就算有人把真相告之,他们也未必会信,就算信了,也未必会退却,毕竟就算国家垮了,那些人还是有办法置身事外的,那绿帽子,那移民政策……”
    说着,他颓然摇头,望着已经升至半空的朝阳,突然觉得阳光是那样的绚烂耀目,他长叹一声:“输得不冤枉,确实不冤枉,那位谢大人对政治以及人心的了解,足可堪比那些传说中的人物了,甘罗十三为相,世人尽皆称道,可这位大人,唉,了不起,实在了不起啊!”
    李东阳感叹的时候,李兆先一直静静在旁边候着,他知道老爹不需要回答,只是要将某些情绪借此宣泄出来。
    曾经在文渊阁呼风唤雨,如今却变成白身的失落;领袖士林,最终却失去了最后一块阵地的痛苦;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只能黯然退却的无奈。种种情绪交杂在一起,李东阳的心情,远没有今日里表现出来的那般平静。
    感慨间。李东阳也一直在翻阅着手中的文卷,翻到最后一页时。他突然指着最后一个条目问道:“兆先,这最后一条,所谓大明以倭国国王的名义,在倭国招募浪人,这是个什么意思?”
    “这叫雇佣军。”李兆先被选出来担当提举司主事。除了他在经济方面的造诣之外,他对倭国风土人情的了解也是一部分因素。
    李公子和唐伯虎、张彩二位校长有着差不多的爱好。而京城的风月场所,充斥的都是倭女。毕竟干这行,倭女是有先天优势的,京城原本的那些妓女,已经开始向演艺圈转型了,将纯粹的风月领域,完完整整的让了出来。
    倭女的语言天赋有高有低。尽管她们也努力在学习,但时日终归尚短。成就还不明显。交流有障碍,自然会影响到兴致,这二位校长加一位学员。都是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又懂得自力更生的道理,区区倭语自然不在话下。
    所以,混迹青楼的过程中,李公子不但学了一口流利的倭语,而且通过众倭女之口,对倭国也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时回答起老爹的问题来,自是应对自如。
    “正德二年,侯爷出关赴辽东,而后出海东渡,其时船不过十艘,兵不过三百……然则,侯爷就是以这样看似微薄的力量,击溃朝鲜水军,加以收编,进而以之攻略五岛,设立总督府,并且打击了江南的海商,由此奠定了东海局势的走向。”
    这些事原本是军事机密,细节并不为人所知,到了大局已定之后,这才彻底放开。李东阳也零零碎碎听过些传闻,不过他听的,当然不如李兆先说了解的完整,在正式编制上,后者已经是倭朝总督府,财政部门的主事了。
    “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就是海外殖民军。”说起谢宏当年的事迹,李兆先也是一副悠然神往的神情,现在民间都在传说,侯爷这个冠军侯的名号真是恰如其分,虽然大明尚未向北扩张,可在海上的拓展,和封狼居胥又有多大差别?
    生在天地之间,男儿的志向应当远大,还有什么比为国前驱,开疆拓土更加令人热血沸腾的吗?
    “倭国人好勇斗狠,悍不畏死,完全具备了殖民军的素质。那些浪人,就是在倭国内战中,战败的那些诸侯家中的武士,身为武家,这些人原来的身份差不多相当于大明的士人,拥有着相当多的特权,比如他们可以当街杀人什么的……”
    听了这个比方,李东阳有些郁闷,可又不好反驳。大明的士人虽然不象倭国武士那么粗鲁,但拥有的特权却也不在对方之下,换的只是名称,本质却是一样的。
    “即便生计没有着落,这些人也不肯务农经商,因为那会让他们失去武士的身份,他们只能到处流浪,寻找再次出仕的机会。按说诸侯们都在内战,这些人能砍能杀,应该很容易找到机会才对,实则却不然,因为倭国的诸侯都很穷,他们招募武士必须精打细算才行。”
    倭国的战争中,从战力上来讲,武士是中坚;可从数量上来说,足轻,也就是农兵才是主力。对大名们来说,武士是纯耗钱的货色,养着他们不但没有收益,而且还要付出大笔的俸禄。
    相形之下,足轻的性价比就要高很多了,平时是农民,打仗就是兵,虽然战斗力差了点,但胜在数目众多,死了也不怎么心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倭国的军制,和大明的军户制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那么,这些人的去向是……”李东阳何等阅历,听了几句,就已经对浪人有了完整的概念,无非就是能上不能下,和大明的士人是一样的,其实两者连境遇都差不多。
    “南洋。”李兆先的回答不出李东阳所料。
    以世家为前驱进行攻略;以传统读书人传播文化;最后再以殖民军做为锋刃,进行杀戮,挑起或扩大当地各国之间的矛盾,最后一网打尽,尽在掌中,这,就是谢宏的海外计划的全貌了。
    “兆先,”李东阳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犹豫些什么,好一会儿,他才下定了决心似的抬起了头,问道:“以你之见,谢大人将传统士子遣至海外,究竟是发配流放,意欲借土人之刀杀人?还是说,儒家道统将会在海外再兴?若是……”
    他欲言又止,他觉得很奇怪,以前谢宏对文人都是赶尽杀绝的,以此推断,就是前面那个推论是正确的。但是,整体战略中,文化传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除非谢宏打算把当地人杀光,否则就必须得想办法收服人心。
    可是,那样一来,就算只是教化,以文人们的谋略手段,也未必不能谋求再起。但李东阳却不敢相信,谢宏会留下这样的漏洞供人利用,那不是他的作风。
    “具体的……”李兆先答不出来了。他只知道南洋战略的大致情况,总督府有着相当完备的制度,文人是不可能掀起多大风浪的,但具体的细节,他却不甚了了,毕竟他不是专门研究战略的参谋,并没有参与这些谋划。
    “总之,您只须知道,皇上仁厚,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儒家乃是华夏之学,侯爷也是尊崇得很,只是以前走歪了路,需要重新调整而已。通过参与海外开拓,儒家将会完成去芜存菁的转变,然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立于大明,乃至世界的学术界之上,当然,是和其他学术并立。”
    李东阳目光如炬,极认真的看着儿子,一字字的问道:“此话当真?”
    “孩儿不敢欺瞒父亲。”李兆先坦然应道:“书院早有动议,侯爷有意将翰林院并入书院,更名为儒学院,以后可能还要分出一个考古学院来,侯爷原话就是这样说的:只要不涉政,不垄断,儒学就是好东西。”
    “既如此,那我也就放心了……”从儿子的表情中,看不出有丝毫作伪的痕迹,李东阳长吁了一口气,缓缓向后左倒,有些无力的靠在了椅背上,语声也低沉下来。
    轻轻将面前的文卷一推,曾经的内阁首辅淡淡说道:“去吧,接下来的,是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时代了。”
    “孩儿去了。”接过了国书,李兆先的心情有些沉重,更多的却是振奋。他手中的,只不过是一卷无关轻重的外交文书,可此时此景,却仿佛预示着历史的交替,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就在这一天,就在京城,以胜仁为首的倭人朝廷,签订了明倭友好白皮书,上面共有二十一项条款,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
    在签订仪式上,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磋商,并且在其后进行了欢庆的宴会,宴会后,还由大明新任主事李公子请客,进行了一场狂欢,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起来,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在此时,还没人知道,这二十一条将会给倭国带去何等深远的影响,会令多少后世的有识之士为之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