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执宰大明- 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结果,那些与李云天对簿公堂的人纷纷在堂审中吃了瘪,被李云天辩得哑口无言,再加上宣德帝也偏袒讲武堂,后来大家都知道讲武堂不好招惹,因此再也没人吃饱了撑的去招惹讲武堂的人。
  况且,讲武堂的学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朝中宗亲和勋贵子弟,后来又有不少各大部院堂官子弟,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跟讲武堂的人作对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当然了,对于讲武堂中那些仗势欺人的学员,李云天也从来不会客气,他需要的是一直军纪严明的勇武之师,而不是惹是生非的乌合之众,故而只要一经查实必将进行军法惩处,绝不姑息放纵。
  七月初一日,讲武堂为期三个月的测训正式结束,教官们开始对预备学员进行考核。
  李云天划了一个及格线分数,只要总分超过及格线者即可留下,成为讲武堂的正式学员,颁发学员肩章。
  学员肩章是一对长方形的红色肩牌,与黑色军搭配异常醒目,代表了讲武堂学员的身份,同时也意味着是一名准武官。
  考核的内容就是预备学员们平常训练的科目,只要能撑过三个月的测训那么肯定都能通过,除非有人不想进入讲武堂,这也是离开讲武堂的最后一个机会。
  李云天并没有参加这次考核,他不想给学员们施加压力,于是去文渊阁溜达了一圈,顺便打探了一下朝堂上的最新局势,尤其是汉王和赵王的动向。
  赵王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在彰德韬光养晦,摆出了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
  不过李云天很清楚,赵王这不过是在掩饰而已,因为从年前开始赵王府的三卫护军已经开始加强了操练,表明赵王心有异志。
  至于汉王,则正好与赵王相反,以为宣德帝软若可欺,行事越来越飞扬跋扈,也越来越不把宣德帝放在眼里。
  从汉王肆无忌惮的行事上,李云天敏锐地嗅到了战争的气息,对汉王来说越早反叛越有利,否则等宣德帝坐稳了江山那么可就悔之晚矣了,而宣德帝的纵容无疑会助长汉王反叛的决心。。。


第325章 未雨绸缪


  在李云天看来,汉王可谓生不逢时,倘若他面对的是优柔寡断的建文帝,那么十有**像永乐帝一样一承大统。
  可惜的是,汉王的对手是自幼跟随永乐帝出征的宣德帝,虽然宣德帝与建文帝一样年轻,但深受永乐帝的熏陶,有着冷静的头脑、卓越的谋略和果决的决断。
  为了对付汉王宣德帝对汉王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诱导他谋反叛乱,进而一举歼之,彻底清除这个危及到皇权的重大隐患。
  由于宣德帝对汉王的奏请无不批准,而且言行之中表现出对汉王这个皇叔万分敬重,这使得汉王不由得有些飘飘然,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
  李云天知道汉王这些年一直在乐安谋划,现在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时都可能举兵反叛。
  届时,讲武堂的这些学员们必将披挂上阵,来亲身体验一下战争的复杂和残酷。
  晚上回到讲武堂后,两名副总教官将考核的成绩薄交给了李云天,令李云天感到欣慰的是,包括张恒七人在内讲武堂所有的预备学员都通过了考核,无一人被淘汰。
  于是,第二天上午讲武堂大礼堂里举行了授衔仪式,预备学员从李云天等教官手中接过了红色肩牌,这意味着他们正式成为了讲武堂的学员。
  李云天亲自将红色肩牌交给了张恒,嘴角流露出了笑意。'32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22  执宰大明325
  看来张恒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做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一个抉择,而以张恒的实力以后必将在军中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
  张恒七人的这个决定也使得南京国子监得以写入讲武堂的校史,否则的话京师讲武堂的第一届学员中将无南京国子监的监生,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既然李云天高兴了,那么南京国子监前来京城接张恒七人的一个司业则郁闷了,南京国子监祭酒担心李云不放人,故而特意让国子监的一个司业带着李云天的保证书来北京城,等待着将张恒七人接回南京,参加八月份在南京城举办的南直隶乡试。
  得知张恒七人要留在讲武堂,那名司业是倍感惊讶,说实话他瞧不起那些粗俗的武官,弄不明白张恒七人为何要投笔从戎,难道受到了李云天的威胁。
  后来,经过与张恒七人相处后,那名司业才明白过来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在讲武堂学得很多不同寻常的知识,对讲武堂评价甚高。
  既然这是张恒七人的决定,南京国子监的那名司业无可奈何,只好神情黯然地离开,他很想知道李云天给张恒七人灌了什么**药,使得张恒七人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李云天送给了那些学员一个礼物,学员们都得到了一支制作精良的鹅毛笔,只要蘸一次墨汁就能一口气写出六七十个字来,比毛笔用起来便捷许多。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讲武堂的学员们将以携带方便、使用简捷的鹅毛笔为主要的记录工具,毛笔成为辅助的记录工具,这是讲武堂与大明其他官学最大的一个区别,同时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变革。
  这个变革一经公布立刻受到了外界无数的非议,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如此大胆,竟然摒弃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毛笔,使用什么鹅毛笔,简直就是哗众取**,误人子弟。
  李云天顶住了压力,坚决在讲武堂推行使用鹅毛笔,在他看来鹅毛笔更适合讲武堂的教学。
  在讲武堂迎来第一批正式学员的同时,京城里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确切的说是宫里发生了一件引发后来朝中政治格局的大事:宣德帝在宫里设立了内书堂。
  所谓的内书堂,指的是专门教小内侍读书的场所。
  洪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内侍干政,洪武帝禁止内侍识字,后设内官监典簿,掌文籍,以通晓书、算之小内使任职,又设尚宝监,掌管王室图书,其内官皆仅识字,不明其义。
  永乐帝时,永乐帝开始令教官入宫内教习内官,已经使得部分内侍开始读书习字。
  内书堂成立后,宣德帝改刑部主事刘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左右者近三百人入内。'32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22  执宰大明325
  李云天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由得苦笑了一声,看来他一直担心着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年轻的宣德帝一是对每日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感到厌烦,二来面对朝中那些德高望重的元老以及战功赫赫的勋贵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自古以来,无论君臣如何和睦,君权和臣权始终是一个对立体。
  纵观历朝历代无不是君强臣弱,或者君弱臣强。
  宣德帝的威望还不足以威慑朝中的那些重臣,这就使得君权在不经意间就被减弱,政务的决策权力逐渐向朝中那些重臣转移。
  为了强化君权,避免被臣子们架空,宣德帝需要有人来帮他对付朝中的那些权臣,而唯一符合这个条件的无疑就是宫中的内侍。
  自从永乐帝时开始,内侍就已经被重用,被分派到地方监督军务,被称为镇守中官。
  到了洪熙帝时,那些被派出去的监督军务的内侍身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中官升为了太监,成为了镇守太监。
  而宣德帝无疑开创了大明内侍的一个新时代,使得内侍们开始接受文官们一样的教育,以帮他分担未来的政务,以及对抗朝中的文武大臣,维护君权的统治地位。
  自此,内官开始通文墨,而司礼监也随之异军崛起。
  凡每日奏文书,除了宣德帝御笔亲批的奏章外,其余皆由司礼监秉笔太监遵照内阁票拟字样,用朱笔批行,然后交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校对用印,逐渐与外庭相抗衡。
  内书堂是由宣德帝御命所建,李云天自然无法干涉,况且讲武堂现在还没有步入正轨,他一天到晚忙着讲武堂的事务,连都察院和文渊阁的事情都顾不上,哪里有时间理会内书堂的事情。
  奇怪的,虽然宣德帝此举违背了洪武帝内侍和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但是朝中却无人反对。
  或许从永乐帝派遣内侍到地方担任镇守中官开始,这条祖训就已经名存实亡,朝中众臣已经默认了这个事实。
  七月中旬的一天,讲武堂箭射场。
  箭射场分为东南西北四块靶场,每个靶场有15个靶子,能同时容纳两百多人训练。
  此时,一个大队的学员正在上箭术课,每个人的手上都拎着一把弩弓,按照秩序逐次向箭靶上射着箭,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后学员们都能射中远处的箭靶。
  由于李云天对弩弓情有独钟,所以就以讲武堂的名义从兵部的库房中调来了数百把新弩,给每名学员都配了一把。
  在几名教官的陪同下,李云天来到了箭射场,望着练习中的学员不时地点着头,照这个进度下去,一年的时间讲武堂的学员就能练上一手好射术。
  “去,把本官的衣服挂上去。”走到东边的靶场时,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脱下他身上的军服,指着靶场最中间的靶子向身后的一名人高马大的教官说道。
  那名教官闻言立刻跑了过去,将李云天的军服套在了那个靶子上。
  “现在,听我的命令,目标正中间的箭靶。”李云天望了一眼箭靶上的军服,冲着站在射位上的学员扬起了右手。
  学员们见状不由得面面相觑,缓缓举起了手里的弩弓,忐忑不安地对准了中间套着李云天军服的箭靶。
  排在后面的学员无不面露诧异的神色,按照讲武堂的规定,李云天的军服就代表了李云天,难道李云天要让那些弓弩手射军服?对那些弓弩手来说这可是以下犯上的大罪。
  “射!”等握着弩弓的学员准备好后,李云天猛然放下了右手,口中一声沉喝。
  嗖,十五支弩箭齐刷刷地射了出去,在人们的注视下纷纷避开了中间的箭靶,射在了后面的土墙上,无一命中。
  单就结果来看,这种情形无疑令人大跌眼镜,可是有谁敢向总教官的军服上射箭呢?
  “如果你们下一次还是这种箭术的话,本官就将你们踢出讲武堂,你们丢得起这个人,本官和讲武堂可丢不起这个人。”
  李云天知道那些学员心中有所顾虑,瞅了一眼空空如也的箭靶后沉声冲着他们说道,“知道什么是军令如山吗?本官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有谁还不能射中靶子,那么本官觉得不适合再留在讲武堂。”
  那些拎着弩弓的学员们闻言对视了一番,随后重新安装上了弩箭,抬起弩弓瞄准了中间的箭靶。
  “射!”李云天瞅了一眼那些神情紧张的学员,高声下达了命令。
  扑扑扑……
  随着箭靶上传来一阵微弱的声响,十五支弩箭全部射在了上面,在李云天的军服上面留下了十五个窟窿,如果李云天此时穿着军服的话肯定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
  “你们要记住,你们是皇上手中的一把利剑,只要皇上下令,包括本官在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们攻击的目标,而你们要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皇上的谕令,只有这样我大明才能长治久安!”
  李云天望了一眼箭靶,满意了点了一下头,然后望着那排射箭的学员沉声说道,“本官希望你们牢记,君令如山,令行禁止!”
  说完后,李云天冲着现场神情愕然的学员敬了一个礼,在他们诧异的眼神中大步离开,谁也想不到李云天今天会给他们上如此丰富而印象深刻的一课。
  李云天之所以这样做是未雨绸缪,其实是一个万不得已的自保措施,防患于未然。
  他创建了讲武堂,以后又要组建新军,即使与宣德帝之间的关系再好肯定也会受到宣德帝的猜忌,保不准什么时候就要倒霉。
  故而,李云天现在就要给那些学员们灌输忠君的思想,同时也是做给宣德帝看的,只有宣德帝认为自己能牢牢掌控住新军的兵权,那么李云天才会依然受到他的器重和依赖。
  宣德帝得知了这件事情后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不过心中却非常受用,作为大明的天子他最讨厌和忌惮的就是那些拥兵自重的臣子,李云天的做法令他是倍感欣慰。。。


第326章 烽烟乍起


  河南地区自六月初开始连降大雨,进入七月后已经在多地形成了内涝。
  各地衙门虽然组织了大量百姓进行抗洪,但是效果甚微,河南布政使司的加急公文一道接一道地被传到内阁。
  终于,到了七月二十八,河南境内的两条重要河流黄河和汝河相继决堤,开封府的郑州、阳武、中牟、祥符、兰阳、荥泽、陈留、封丘、鄢陵、原武九县,南阳府之汝州,河南府之嵩县,俱漂流庐舍,淹没庄稼。
  不仅河南,与河南相邻的湖广部分地区也受到了影响,随着大雨的来临,临近河南的汉江江水大涨,使得沿线的襄阳、谷城、均州、郧县沿江居民,半数被淹。
  得知河南和湖广的水患后,宣德帝下令户部调集钱粮对河南、湖广两地的灾区进行赈济。
  为了使得赈灾的粮款能发放到灾民的手中,宣德帝谕令都察院派遣御史前赴河南、湖广监督赈灾物资的发放。
  与此同时,朝廷颁布了两条重要法令,贵州土人断罪例和宗室品级冠服仪式被正式制定。
  根据贵州土人断罪例,凡贵族土人犯罪者:杂犯死罪就彼役作终身,徒流迁徒者以年限役作,应笞者役五月,应杖者役十月。单日释放。
  早宗室品级冠服仪式中,规定了宗室将军、中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仪宾品级冠服仪式:'323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23  执宰大明326
  镇国将军禄千石,从一品;辅国将军八百石,从二品;奉国将军六百石,从三品;镇国中尉四百石,从四品;辅国中尉三百石,从五品;奉国中尉二百石,从六品。
  其妻各依品受封,仪宾减一等。郡主仪宾从二品,县主仪宾从三品,郡君仪宾从四品,县君仪宾从五品,乡君仪宾从六品。
  郡王纳妃袭爵,遣使册命。其将军、县主以下婚,但颁诰命冠服。其余仪伏奁具,皆本邸自备。
  由此可见,宣德帝对土人贵族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同时也对宗亲进行了安抚,给与了他们优厚的待遇。
  李云天没有时间去关注河南、湖广的水患和朝廷新颁布的那两条法令,一门心思地处理讲武堂的各项事务中。
  现在汉王雄踞乐安,对京城虎视眈眈,而交趾的战局又变幻莫测,吉凶难料,对李云天来说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使得讲武堂里的这些学员能够完成从普通人到军人的蜕变,以组建未来新军的框架。
  不过,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使得李云天不得不从纷繁的讲武堂事务中抽身而出,将目光重新投回到了大明的政局中。
  八月初一日,临晨时分,京城近郊突然发生了一场地震,导致数百所房屋损毁,千余人死伤。
  虽然这场地震对京城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只是一场虚惊而已,可李云天心里却有一个不祥的预感,每当天降异象,例如地震、陨石等等,总会被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汉王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吗?
  自从被永乐帝发配到了乐安后,汉王就已经开始与手下心腹谋划造反之事,不仅私自在乐安城中制造兵器、火器,囤积钱粮物资,而且还将州民丁壮登记注册,编为行伍。
  为了获得兵力,连乐安州境内各个地方衙门的监狱的囚犯、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