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执宰大明- 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臣倒有一个办法。”迟疑了一下后,内阁次辅杨荣开口说道,“皇上明天可以照例亲征,只不过圣驾停在万全都司的宣府镇,以策周全!”
  万全都司全称为万全都指挥使司,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宣府镇总兵谭广“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
  军阁经请示宣德帝,批准了谭广的建议,这个治所在宣府镇城的都指挥使司当地万全卫的名号,故而命名为万全都司。
  通常来说,一个省级地方机构内三司并存,相互制衡,不过在边防重地的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因为主要是实封卫所,故而单设都司管理。
  也就是说,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实际上实行的是军屯,其所辖民众皆为军户。
  纵观万全都司下辖的诸卫、所之布局,形成了一个以京师为轴心的扇形防御地带,构成了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是拱卫京师北方安全的一道军事屏障。
  杨荣的这个提议非常聪明,既可以使得宣德帝按时出征同时又能保护宣德帝的安全,只要宣德帝待在城高墙后的宣府城,那么北元残部就不可能越过山西行都司抵达宣府城下。
  “皇上,臣觉得杨大人此言甚好。”张辅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皇上,这倒不失是一个变通的法子。”
  “臣觉得此法可行。”
  “臣附议!”
  ……
  杨士奇和蹇义等人随后也纷纷表示赞同,相对于此次征讨鞑靼部,很显然宣德帝的安全最为重要,等前方的部队剿灭了进犯的敌人后宣德帝届时再启程前往大同城督战。
  “诸位爱卿,你们看谁可领军驰援辽东?”宣德帝见众臣取得了一致意见,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辽东都司对鞑靼人的袭击毫无防备,极有可能一溃千里,被鞑靼人兵临辽阳城下,朝廷必须要派兵前去救援,而统军之人可谓至关重要。
  “皇上,臣举荐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义国公张昊统军。”行军打仗的事宜归军阁负责,张辅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推出了一个人选。
  在大明勋贵中有领兵资格的人不少,但是论到威望和能力张昊仅次于张辅和周征,故而他是此次率军增援辽东的不二人选。
  “臣附议!”张昊是周征的好友,周征自然不会反对,于是紧跟着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
  “臣附议!”随着两人表态,剩余的军阁阁员们也相继表示认同。
  “太师,你觉得义国公这次率军多少增援为好?”宣德帝见状微微颔首,沉声问道。
  “我军在辽东都司尚有近十万之众,现在事态紧急,臣觉得义国公此次率五万京畿都督府精锐之师前往增援足矣。”张辅沉吟了一下后说出了一个数字,即便辽东都司的兵额有水分,但加上五万京畿都督府的兵力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十万,对付那些鞑靼人应该不在话下。
  “准,具体事宜交军阁拟定,明天出征前上报于朕。”宣德帝点了一下头,将此事定了下来,所谓兵贵神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耽搁了。
  “皇上,辽东地处关外,物资供应道路艰难,臣恳请皇上给朝鲜王下旨让其支援我军军资。”就当众人认为此次议事即将结束,李云天忽然开口出人意料地提到了朝鲜王国。
  朝鲜半岛在大明之前的王朝称为高丽王朝,国王为王颛。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即位,遣使持书前往高丽谕告。
  次年,高丽国王颛也遣使上表庆贺明朝开国,井请封号。明太祖应其之请,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诰,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从而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自是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是年,明朝开科取士,诏准高丽等国“行修经明之士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这一年,高丽参加会试的有三人,其中金涛及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后因不通汉语,回到高丽。
  洪武五年高丽派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南京国子监留学,途中因遇海难,溺死三十九人。“帝悯之,遣元枢密使延安答里往谕入贡毋数”。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颛为权相李仁人所弑,李仁人拥立权臣辛肫之子辛禑为王,遣使来明入贡,明太祖却而不受,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见辛禑地位日益稳固,才不得不正视既成事实,加给辛禑高丽国王封号,并追谥王颛为恭愍王。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
  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故而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
  次年,李成桂废辛昌,拥立王颛之后王瑶(恭让王)。
  洪武二十四年,王瑶让位于李成桂,李氏王朝取代了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国号“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名上奏明太祖裁定,“王氏自五代传国数百年,至是绝”。
  明太祖选取新国号为“朝鲜”,因朝鲜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鲜”二字在朝鲜半岛上曾出现过(檀君朝鲜),所以后世历史学界一般习惯称呼该朝代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鲜为国号的国家则被称为“古朝鲜”以示区别。
  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遣使来明,贡马九千八百余匹,明太祖回赐纻丝绵布等近二万匹。
  建文初,李成桂因年老体弱,逊位于次子芳果(定宗),两年后芳果亦因病让位于五子芳远(太宗)。
  明成祖即位,朝鲜太宗遣使朝贡。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朝鲜十四岁的世子提得到明朝允准,作为进表使率各级官员五十余人,至明京师南京。次年正月到达南京,进贡马匹金银器物。
  成祖数次召见,厚加赏赐,“赐织金文绮。及归,帝亲制诗赐之”。
  永乐十六年,朝鲜太宗李芳远以年老逊位,废世子禔,传位于第三子祹,明成祖遣使赴朝,封为朝鲜国王。
  大明迁都后,史料记载“已迁北都,朝鲜益近,而事大之礼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礼,他国不敢望也”。
  由于朝鲜国与辽东都司相邻,故而从朝鲜国运送后勤物资更加安全,倘若从京师把物资运往辽东,不仅路途遥远艰难而且中途极易被偷袭。
  因此,李云天的这个提议合情合理,从朝鲜国运送物资可以确保辽东地区的物资供应。
  “皇上,朝鲜国贫瘠,恐其无力负担大军物资。”就在众臣对李云天的这个提议小声议论着的时候,杨士奇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奏道,“依臣看来,我军可以花钱从朝鲜国买粮,既可以保障我辽东将士的军需,也彰显我大明对朝鲜国的恩典。”
  “皇上,杨大人所言甚是,臣附议。”听闻此言,蹇义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说道。
  “臣等附议!”现场的众臣随后纷纷对这个办法表示赞同,在众人看来大明乃天朝上国,岂会占朝鲜国这等附庸小国的便宜?
  “买粮之事就交由户部,郭大人,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耽搁。”宣德帝也觉得此法甚好,可以省去辽东将士后勤之扰,于是沉声向户部尚书郭资说道。
  本来,随着大明税局的建立,此次前往朝鲜国买粮的事宜应该交由税局和户部共同办理,不过大明税局此时连架子都没有搭起来,因此也就由户部来处置此事。
  “皇上放心,臣立刻就办此事。”郭资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回答,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面对军需事宜他可不敢有丝毫怠慢。
  “朝鲜国贫弱,粮价之上不要斤斤计较,尽可能给与其优惠,使它能感受到我大明的恩泽。”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想起了什么,开口沉声嘱咐道。
  “臣遵旨。”郭资明白宣德帝是体谅朝鲜国的百姓,于是郑重其事地回答。
  李云天闻言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后又舒展开来,此次从朝鲜国购买的军需物资数量巨大,肯定会有人趁机上下其手从中捞油水,希望不会因此影响到了辽东的战事。


第635章 君臣之谊

  第二天上午,京城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文武百官齐聚城外恭送宣德帝御驾亲征,留在京城监国的太子朱祈镇在内阁首辅杨士奇、吏部尚书蹇义和忠国公周征等众臣的簇拥下给宣德帝送行。
  临行前,宣德帝慈爱地俯身交代了朱祈镇几句悄悄话,朱祈镇乖巧地点着头,父子深情溢于言表。
  “此次事态反常,一定要小心行事!”与此同时,周征也在一旁低声嘱咐着李云天,他感觉此次鞑靼人进犯山西行都司显得有些诡异。
  “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一定谨慎行事。”李云天向周征一躬身,随后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小声说道,“岳父大人,由京城到辽东要经过一个沿海的斜长地带,小婿担心他们会伏击我大明的援军。”
  李云天口中的张叔自然指的是率军增援辽东都司的义国公张昊,如果换作是他的话一定会“围点打援”,将半路伏击张昊的部队,避免张昊与辽东都司会师,而野外作战很显然那些兀良哈三卫和鞑靼人更胜一筹。
  “本公会提醒他的。”周征闻言微笑着颔首,双目流露出赞许的神色,这也是他所担忧的事情,虽然李云天年纪轻轻但其军事才华已经通过平定交趾叛乱展现出来,这使得他甚为欣慰。
  “国公!”这时,骁勇侯王简、武平伯梁少杰和安武伯李大牛三人走了过来,齐身向周征行礼。
  王简、梁少杰和李大牛作为骁武军的高级将领自然要统帅麾下的两大军团随宣德帝北征,三人可谓是骁武军中地位仅次于李云天的高级将领。
  其实,李云天去年率军从交趾凯旋后,王简和梁少杰等人本可调往各大都督府任职,不过他们毅然选择留在了骁武军,如今组成了骁武军的核心指挥层,被视为大明勋贵中的新兴力量。
  不仅文官中存在派系,勋贵中也有不同的阵营,现在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跟随洪武帝的开国勋贵,一类是靖难勋贵张辅阵营,另外一类是靖难勋贵周征阵营。
  由于李云天是周征的女婿,故而骁武军一系的勋贵也被视为周征阵营中的人,但他们又与周征所代表的靖难勋贵不同,属于和平时期获得提拔的翊运和翊卫勋贵,再加上骁武军与各大都督府都没有关联。
  因此,骁武军的那些新晋勋贵也自成一系,以李云天马首是瞻。
  “诸位,皇上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们了。”周征笑着向王简三人点了一下头,心中不由得泛起了一丝感慨。
  十年前,周征定下周雨婷与李云天的这门亲事时只是为了避免搅入汉王的事情中去,根本就没想到当时仅仅是一个知县的李云天会有今日的成就,竟然能以两榜出身的文官身份在大明的勋贵圈里牢牢立稳脚跟,而且身后还有了王简这样的勋贵追随,简直就犹如一场梦。
  周征相信,假以时日的话李云天的成就必定在他之上,届时忠国公府可就要沾李云天的光了。
  “卑职定当不负国公嘱托。”王简三人闻言纷纷向周征拱手行礼,颇为意气风发地说道。
  由于大明军职和勋爵的晋升需要靠军功,故而每次大明所爆发的战事其实都是军中将士的晋升之战,王简、梁少杰和李大牛此时的兴奋心情代表了骁武军将士对于此次出征的心态,都想着在这次大战中建功立业。
  与各都督府的军队相比,骁武军对于这次北征鞑靼部的心气儿更足,士气也更加旺盛,求战的心情也更为迫切,期盼着与鞑靼部一决高下。
  十几天后,长途跋涉的北征大军经过居庸关、怀来和土木堡后抵达了万全都司的治所宣府城。
  依照御前会议决定的事宜,宣德帝的圣驾停在了宣府城,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安平侯牛世豪以总兵的身份率领十万大军赶赴大同城增援山西行都司。
  牛世豪可谓是侯爵中资历最深的勋贵,当年平定汉王叛乱的时候他本可以参战进而得以晋升公爵,不过却因为率军威慑彰德的赵王而没有参与战事,进而遗憾地没有捞到战功。
  因此,汉王的叛乱被平定后宣德帝将他从千军都督府右都督的职位上提到了左都督一职,也算是升了小半格。
  此次宣德帝御驾亲征,自然不会忘了对宣德帝忠心耿耿同时又能征善战的牛世豪,故而任命他为此次征讨的总兵官,以弥补上次平定汉王叛乱的遗憾。
  李云天自然留在宣德帝身边伴驾,既协助宣德帝处理政务,闲暇时也与宣德帝下下棋打发时间,在宣德帝心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镇武侯,你瞧瞧,朕的手中刚有了些银子,京城各部和地方衙门讨要钱粮的奏章就一道接着一道,说得一个比一个凄惨,一个比慷慨激扬,好像朕不把钱给他们就是不体恤民情!”
  五月底的一个上午,宣府城都指挥使司衙门后院的一个庭院的凉亭里,宣德帝将手中的奏章往面前的石桌上一甩,苦笑望向了躬身坐在一旁的李云天,笑容里充满了无奈。
  李云天在两淮盐道贪墨案中收缴了数以亿计的财物,自然使得京城各大衙门和地方府衙眼红,大明户部可从没有像现在这般财大气粗过,因此纷纷上奏章请求宣德帝拨付钱款,理由各种各样,包括修桥铺路、赈灾济民等等,而且皆夸大其词,目的只有两个字――要钱!
  按照常理,这些上奏请拨钱款的奏章所需要的钱财要由户部往下拨付,可如果将这些奏章需要的钱财数字加在一起,不要说户部应予的那几千万两财物无法应对,即便是把宣德帝的内库和讲武堂所占款项加起来也远远不足。
  其实,那些上奏章的衙门也没想到宣德帝会悉数下拨钱款,反正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大家都上奏章要钱的话谁不上奏章岂不是成为了傻子,万一朝廷下拨了钱款呢?
  况且即便是朝廷没有全额下拨钱款,仅仅有一部分钱款拨了下来那也是意外的收获。
  不仅如此,朝廷有些人上奏章表示两淮盐道贪墨案所收缴的财物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希望宣德帝将那些财物悉数交由户部下拨,以解决各地衙门因为资金不足所造成的窘境。
  更有甚至,一些官员认为讲武堂获得那两成五的财物与法不合,按照朝廷的流程应该由户部将欠款等拨付给交趾、广西总督府才对。
  除了文官外,武将们也纷纷开口要钱,再怎么说各卫所的衙门也有数十年的历史,也该修葺一番,而且各卫所平时都是自给自足故而产生了不少财物赤字,也需要朝廷来进行贴补。
  自从两淮盐道贪墨案审结后,宣德帝就被文武百官请拨钱财的奏章所困扰,使得他不厌其烦可又无可奈何。
  “皇上,此乃人之常情,皇上勿需放在心上。”李云天自然清楚宣德帝每天被那些要钱的奏章所烦,于是微笑着说道,“依臣看来,这些奏章很多都是随大流而已,真正需要朝廷下拨钱款的不过一两成而已。”
  “镇武侯,朕看了交趾布政使司的奏报,除去各项支出外,交趾布政使司去年的收入高达两百万银子,着实出乎了朕的预料。”宣德帝闻言笑了笑,随后想起了一件事情,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你告诉朕,究竟用了什么法子使得交趾一年有如此多的结余?”
  宣德六年,交趾布政使司向朝廷上交税银三百万两,其中户部的国库和宣德帝的内库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